复合滤芯结构及净水机论文和设计-任富佳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滤芯结构及净水机,涉及净水设备的技术领域,该复合滤芯结构包括外壳和滤芯单元,滤芯单元包括反渗透膜滤芯组件、前置滤芯组件和内筒体。外壳靠近反渗透膜滤芯组件出水侧的一端固设有水路转换件,外壳的内壁与前置滤芯组件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水间隙,前置滤芯组件的内壁与内筒体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水间隙,内筒体的内壁与反渗透膜滤芯组件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三过水间隙。水路转换件上设置有原水进水流道、净水出水流道、增压水进水流道、浓水出水流道以及纯水出水流道。该复合滤芯结构及净水机改善了现有的净水机使用4-5个滤芯,体积较大,占用用户家中的厨房空间,影响用户使用体验的问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复合滤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和固设于所述外壳(1)中的滤芯单元(2),所述滤芯单元(2)包括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和套设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外周的前置滤芯组件(22),内筒体(3)隔开所述前置滤芯组件(22)和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所述外壳(1)靠近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出水侧的一端固设有水路转换件(4),所述外壳(1)的内壁与所述前置滤芯组件(22)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水间隙,所述前置滤芯组件(22)的内壁与所述内筒体(3)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水间隙,所述内筒体(3)的内壁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三过水间隙;所述水路转换件(4)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过水间隙连通的原水进水流道(41)、与所述第二过水间隙连通的净水出水流道(42)、与所述第三过水间隙连通的增压水进水流道(43)、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的浓水出口连通的浓水出水流道(44)以及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的纯水出口连通的纯水出水流道(45)。

设计方案

1.一种复合滤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和固设于所述外壳(1)中的滤芯单元(2),所述滤芯单元(2)包括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和套设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外周的前置滤芯组件(22),内筒体(3)隔开所述前置滤芯组件(22)和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

所述外壳(1)靠近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出水侧的一端固设有水路转换件(4),所述外壳(1)的内壁与所述前置滤芯组件(22)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水间隙,所述前置滤芯组件(22)的内壁与所述内筒体(3)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水间隙,所述内筒体(3)的内壁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三过水间隙;所述水路转换件(4)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过水间隙连通的原水进水流道(41)、与所述第二过水间隙连通的净水出水流道(42)、与所述第三过水间隙连通的增压水进水流道(43)、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的浓水出口连通的浓水出水流道(44)以及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的纯水出口连通的纯水出水流道(4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滤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滤芯组件(22)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碳纤维滤芯和PP滤芯,或者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第一PP滤芯(221)、碳纤维滤芯和第二PP滤芯(223),或者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第一PP滤芯(221)、第一碳棒滤芯(222)和第二PP滤芯(22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滤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包括中心管(211)、包覆于所述中心管(211)上的反渗透膜(212)以及固设于所述反渗透膜(212)靠近所述水路转换件(4)的一端的反渗透膜端封(213),所述反渗透膜端封(213)与所述水路转换件(4)密封且固定连接,且所述反渗透膜端封(213)与所述浓水出水流道(44)连通;

所述中心管(211)与所述纯水出水流道(45)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滤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所述反渗透膜(212)滤芯同轴设置的后置滤芯组件(5),所述后置滤芯组件(5)的进水端与所述中心管(211)连通,所述后置滤芯组件(5)的出水端与所述纯水出水流道(45)连通,所述后置滤芯组件(5)的外壁与所述反渗透膜端封(213)之间设置有第四过水间隙,所述第四过水间隙与所述浓水出水流道(44)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滤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置滤芯组件(5)包括第二碳棒滤芯(52)或者碳纤维滤芯或者颗粒活性炭滤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滤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置滤芯组件(5)包括碳棒筒体(51)和设置于所述碳棒筒体(51)中的第二碳棒滤芯(52),还包括固套于所述第二碳棒滤芯(52)靠近所述中心管(211)的一端的第一滤芯端盖(53)以及固套于所述第二碳棒滤芯(52)远离所述中心管(211)的一端的第二滤芯端盖(54),所述碳棒筒体(51)的内壁与所述第二碳棒滤芯(52)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五过水流道;所述第二滤芯端盖(54)一端与所述碳棒筒体(51)密封且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水路转换件(4)密封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滤芯端盖(54)的出水口与所述纯水出水流道(45)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滤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体(3)靠近所述水路转换件(4)的一端固设有内筒体端封(6),所述内筒体端封(6)与所述水路转换件(4)固接,且所述内筒体端封(6)与所述增压水进水流道(43)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滤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1)中的第三滤芯端盖(7)和第四滤芯端盖(8),所述第三滤芯端盖(7)位于所述外壳(1)远离所述水路转换件(4)的一端,与所述前置滤芯的外壁以及所述内筒体(3)均密封且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的一端固接;所述第四滤芯端盖(8)位于所述外壳(1)靠近所述水路转换件(4)的一端,一端与所述前置滤芯组件(22)的外壁密封且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水路转换件(4)密封且固定连接,且所述第四滤芯端盖(8)与所述净水出水流道(42)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滤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包括第一壳体(11)和与所述第一壳体(11)固接的第二壳体(12),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共同围设出用于容置所述滤芯单元(2)的容置腔;所述水路转换件(4)固设于所述第二壳体(12)远离所述第一壳体(11)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二壳体(12)共同限定出所述原水进水流道(41)。

10.一种净水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滤芯结构。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复合滤芯结构及净水机。

背景技术

伴随着人们对饮水安全的重视程度日益增长,净水行业得以高速发展;众所周知,反渗透净水机是国内主流的家用净水机。现有技术中,为了保证反渗透净水机中反渗透膜滤芯的使用寿命,通常会在反渗透膜滤芯的前端设置2-3个前置滤芯,以实现对异物的有效拦截,保护反渗透膜滤芯、延长反渗透膜滤芯的使用寿命,节省净水机的成本。

然而,净水机因使用4-5个滤芯,所以体积较大,而用户家中的厨下空间越来越小巧化,可供净水器安装的空间越来越少,净水器的体积较大,会占用厨房空间,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滤芯结构,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净水机使用4-5个滤芯,体积较大,占用用户家中的厨房空间,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滤芯结构包括外壳和固设于所述外壳中的滤芯单元,所述滤芯单元包括反渗透膜滤芯组件和套设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外周的前置滤芯组件,内筒体隔开所述前置滤芯组件和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

所述外壳靠近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出水侧的一端固设有水路转换件,所述外壳的内壁与所述前置滤芯组件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水间隙,所述前置滤芯组件的内壁与所述内筒体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水间隙,所述内筒体的内壁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三过水间隙;所述水路转换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过水间隙连通的原水进水流道、与所述第二过水间隙连通的净水出水流道、与所述第三过水间隙连通的增压水进水流道、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的浓水出口连通的浓水出水流道以及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的纯水出口连通的纯水出水流道。

进一步的,所述前置滤芯组件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碳纤维滤芯和PP滤芯,或者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第一PP滤芯、碳纤维滤芯和第二PP滤芯,或者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第一PP滤芯、第一碳棒滤芯和第二PP滤芯。

进一步的,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包括中心管、包覆于所述中心管上的反渗透膜以及固设于所述反渗透膜靠近所述水路转换件的一端的反渗透膜端封,所述反渗透膜端封与所述水路转换件密封且固定连接,且所述反渗透膜端封与所述浓水出水流道连通;

所述中心管与所述纯水出水流道连通。

进一步的,包括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同轴设置的后置滤芯组件,所述后置滤芯组件的进水端与所述中心管连通,所述后置滤芯组件的出水端与所述纯水出水流道连通,所述后置滤芯组件的外壁与所述反渗透膜端封之间设置有第四过水间隙,所述第四过水间隙与所述浓水出水流道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后置滤芯组件包括第二碳棒滤芯或者碳纤维滤芯或者颗粒活性炭滤芯。

进一步的,所述后置滤芯组件包括碳棒筒体和设置于所述碳棒筒体中的第二碳棒滤芯,还包括固套于所述第二碳棒滤芯靠近所述中心管的一端的第一滤芯端盖以及固套于所述第二碳棒滤芯远离所述中心管的一端的第二滤芯端盖,所述碳棒筒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二碳棒滤芯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五过水流道;所述第二滤芯端盖一端与所述碳棒筒体密封且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水路转换件密封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滤芯端盖的出水口与所述纯水出水流道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内筒体靠近所述水路转换件的一端固设有内筒体端封,所述内筒体端封与所述水路转换件固接,且所述内筒体端封与所述增压水进水流道连通。

进一步的,包括设置于所述外壳中的第三滤芯端盖和第四滤芯端盖,所述第三滤芯端盖位于所述外壳远离所述水路转换件的一端,与所述前置滤芯的外壁以及所述内筒体均密封且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的一端固接;所述第四滤芯端盖位于所述外壳靠近所述水路转换件的一端,一端与所述前置滤芯组件的外壁密封且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水路转换件密封且固定连接,且所述第四滤芯端盖与所述净水出水流道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和与所述第一壳体固接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共同围设出用于容置所述滤芯单元的容置腔;所述水路转换件固设于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二壳体共同限定出所述原水进水流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滤芯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滤芯结构包括外壳和滤芯单元,滤芯单元包括反渗透膜滤芯组件和套设于反渗透膜滤芯组件外周的前置滤芯组件,一方面,前置滤芯组件套设于反渗透膜滤芯组件的外周,将前置滤芯组件和反渗透膜滤芯组件整合在同一外壳中,使得该复合滤芯结构在不影响功能和通量的同时,体积显著减小,更加节约空间,能够显著改善净水机体积较大,占用用户家中厨房空间的问题,也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降低滤芯成本;另一方面,现有的反渗透膜滤芯净水机多设置有4个或者5个滤芯,每个滤芯的更换周期多不相同,这使得净水机更换滤芯的频率比较高,而工人上门更换滤芯需要收取上门费用,这就导致用户的使用成本比较高;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合滤芯结构,使整机只有一个滤芯结构,更换滤芯的频率显著降低,有利于节约净水机的使用成本。

外壳靠近反渗透膜滤芯组件出水侧的一端固设有水路转换件,外壳的内壁与前置滤芯组件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水间隙,前置滤芯组件的内壁与内筒体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水间隙,内筒体的内壁与反渗透膜滤芯组件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三过水间隙。水路转换件上设置有与第一过水间隙连通的原水进水流道、与第二过水间隙连通的净水出水流道、与第三过水间隙连通的增压水进水流道、与反渗透膜滤芯组件的浓水出口连通的浓水出水流道以及与反渗透膜滤芯组件的纯水出口连通的纯水出水流道。通过水路转换件使得复合滤芯结构的两进三出高集成,单路出水,使得复合滤芯结构在净水机中的安装更加便捷。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净水机,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净水机使用4-5个滤芯,体积较大,占用用户家中的厨房空间,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净水机包括上述复合滤芯结构,至少能够达到上述复合滤芯结构所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重复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滤芯结构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滤芯结构另一角度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滤芯结构中水路转换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水路转换件的剖视图;

图5为图3所示的水路转换件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滤芯结构中外壳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外壳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滤芯结构中部分结构的分解图。

图标:1-外壳;11-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2-滤芯单元;21-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1-中心管;212-反渗透膜;213-反渗透膜端封;22-前置滤芯组件;221-第一PP滤芯;222-第一碳棒滤芯;223-第二PP滤芯;3-内筒体;4-水路转换件;41-原水进水流道;42-净水出水流道;43-增压水进水流道;44-浓水出水流道;45-纯水出水流道;5-后置滤芯组件;51-碳棒筒体;52-第二碳棒滤芯;53-第一滤芯端盖;54-第二滤芯端盖;6-内筒体端封;7-第三滤芯端盖;8-第四滤芯端盖;9-中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滤芯结构包括外壳1和固设于外壳1中的滤芯单元2,滤芯单元2包括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和套设于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外周的前置滤芯组件22,内筒体3隔开前置滤芯组件22和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

外壳1靠近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出水侧的一端固设有水路转换件4,外壳1的内壁与前置滤芯组件22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水间隙,前置滤芯组件22的内壁与内筒体3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水间隙,内筒体3的内壁与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三过水间隙。水路转换件4上设置有与第一过水间隙连通的原水进水流道41、与第二过水间隙连通的净水出水流道42、与第三过水间隙连通的增压水进水流道43、与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的浓水出口连通的浓水出水流道44以及与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的纯水出口连通的纯水出水流道45,如图1-图5所示。

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滤芯结构包括外壳1和滤芯单元2,滤芯单元2包括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和套设于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外周的前置滤芯组件22,一方面,前置滤芯组件22套设于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的外周,将前置滤芯组件22和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整合在同一外壳1中,使得该复合滤芯结构在不影响功能和通量的同时,体积显著减小,更加节约空间,能够显著改善净水机体积较大,占用用户家中厨房空间的问题,也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降低滤芯成本;另一方面,现有的反渗透膜212滤芯净水机多设置有4个或者5个滤芯,每个滤芯的更换周期多不相同,这使得净水机更换滤芯的频率比较高,而工人上门更换滤芯需要收取上门费用,这就导致用户的使用成本比较高;而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滤芯结构,使整机只有一个滤芯结构,更换滤芯的频率显著降低,有利于节约净水机的使用成本。

外壳1靠近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出水侧的一端固设有水路转换件4,外壳1的内壁与前置滤芯组件22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水间隙,前置滤芯组件22的内壁与内筒体3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水间隙,内筒体3的内壁与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三过水间隙。水路转换件4上设置有与第一过水间隙连通的原水进水流道41、与第二过水间隙连通的净水出水流道42、与第三过水间隙连通的增压水进水流道43、与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的浓水出口连通的浓水出水流道44以及与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的纯水出口连通的纯水出水流道45。通过水路转换件4使得复合滤芯结构的两进三出高集成,单路出水,使得复合滤芯结构在净水机中的安装更加便捷。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前置滤芯组件22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碳纤维滤芯和PP滤芯,或者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第一PP滤芯221、碳纤维滤芯和第二PP滤芯223,或者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第一PP滤芯221、第一碳棒滤芯222和第二PP滤芯223。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包括中心管211、包覆于中心管211上的反渗透膜212以及固设于反渗透膜212靠近水路转换件4的一端的反渗透膜端封213,反渗透膜端封213与水路转换件4密封且固定连接,且反渗透膜端封213与浓水出水流道44连通。中心管211与纯水出水流道45连通。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复合滤芯结构包括与反渗透膜212滤芯同轴设置的后置滤芯组件5,后置滤芯组件5的进水端与中心管211连通,后置滤芯组件5的出水端与纯水出水流道45连通,后置滤芯组件5的外壁与反渗透膜端封213之间设置有第四过水间隙,第四过水间隙与浓水出水流道44连通。

可选的,后置滤芯组件5的进水端与中心管211通过中接头9连通,如图1、图2和图8所示。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后置滤芯组件5包括第二碳棒滤芯52或者碳纤维滤芯或者颗粒活性炭滤芯。

可选的,后置滤芯组件5包括碳棒筒体51和设置于碳棒筒体51中的第二碳棒滤芯52,还包括固套于第二碳棒滤芯52靠近中心管211的一端的第一滤芯端盖53以及固套于第二碳棒滤芯52远离中心管211的一端的第二滤芯端盖54,碳棒筒体51的内壁与第二碳棒滤芯52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第五过水流道。第二滤芯端盖54一端与碳棒筒体51密封且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水路转换件4密封且固定连接。第二滤芯端盖54的出水口与纯水出水流道45连通。

第一滤芯端盖53封闭第二碳棒滤芯52背离水路转换件4的一端,且与碳棒筒体51之间设置有过水间隙。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内筒体3靠近水路转换件4的一端固设有内筒体端封6,内筒体端封6与水路转换件4固接,且内筒体端封6与增压水进水流道43连通。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复合滤芯结构包括设置于外壳1中的第三滤芯端盖7和第四滤芯端盖8,第三滤芯端盖7位于外壳1远离水路转换件4的一端,与前置滤芯的外壁以及内筒体3均密封且固定连接,并与反渗透膜滤芯组件21的一端固接。第四滤芯端盖8位于外壳1靠近水路转换件4的一端,一端与前置滤芯组件22的外壁密封且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水路转换件4密封且固定连接,且第四滤芯端盖8与净水出水流道42连通。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外壳1包括第一壳体11和与第一壳体11固接的第二壳体12(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共同围设出用于容置滤芯单元2的容置腔。水路转换件4固设于第二壳体12远离第一壳体11的一端,并与第二壳体12共同限定出原水进水流道41。

可选的,第一壳体11为底座。

本实施例中,原水进水流道41和净水出水流道42可以互换,增压水进水流道43和浓水出水流道44可以互换。

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滤芯结构具有两进三出两条通路,在一种具体可实施方式中,原水由原水进水流道41进入后,先经过第一PP滤芯221、碳纤维滤芯和第二PP滤芯223被净化变成净水后经净水出水流道42流出,经增压泵增压后再经增压水进水流道43流入第三过水间隙,然后进入反渗透膜212滤芯,经反渗透膜212滤芯过滤后,浓水由浓水出水流道44流出,纯水由经后置滤芯后由纯水出水流道45流出。

本实施例提供的净水机包括上述复合滤芯结构,至少能够达到上述复合滤芯结构所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重复说明。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设计图

复合滤芯结构及净水机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75283.4

申请日:2019-01-1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6(杭州)

授权编号:CN209733558U

授权时间:20191206

主分类号:A47J31/60

专利分类号:A47J31/60;A47J31/44;C02F9/08;C02F1/00

范畴分类:15F;

申请人: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余杭经济开发区临平大道592号

发明人:任富佳;刘建保;何军

第一发明人:任富佳

当前权利人: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吴开磊

代理机构:11371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复合滤芯结构及净水机论文和设计-任富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