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道军(黑龙江省绥滨县绥滨农场职工医院黑龙江绥滨156203)
【中图分类号】R65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4-0144-01
【摘要】目的降低阑尾术后感染、缩短病程。方法2000年1月~2010年1月,10年问共有1280例各种类型阑尾炎,各种位置阑尾及局限,弥漫性腹膜炎并发症采取小切口,长2~3.5cm,切口选择压痛,反跳痛最明显处:或根据B超定位。结果1280例仅有7例发生切口感染(O.54%),121例缝线反应,无腹腔脓肿和残端漏,亦无粘连性肠梗阻。结论该术式具有对病人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住院时问性短、抗菌素用量少、费用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切口各型阑尾炎手法剥离
经典的阑尾切除,切口长5~7cm,感染率高,抗菌素发展和病源学研究、感染有些下降,仍有3.5~37%(1、2、3、4)。作者采用小切口长2~3.5cm行阑尾切除共1280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情况,1280例,男性721例,女性559例,男:女=1.29:1;年龄最大89岁,最小3岁,以青壮年为主,集中在25±6岁。病程最短21分钟,最长10.5年,平均2.1天。
2、临床分类:
3、血象变化:20×109/L以上29例,15~20×109/L881例;10-10.5×109/L290例;10×109/L以下80例。
4、B超检查情况:1280例中有981例行B超检查,主要明确阑尾位置,探及阑尾肿胀743例,模糊107例,有液平回声97例,探及不清34例。
5、切口选择:基本上根据B超定位和压痛,反跳痛最明显点,麦氏切口971例、直肠旁切口212例、麦氏切口上移2cm内23例、下移2cm内74例。
6、阑尾位置:盲肠前969例,盲肠后213例,盆腔位75例,上腹7例,其中盱缘下2例,平脐水平中腹26例。
7、炎症主要部位:根部:119例,合并穿孔9例;中段418例,穿孔21例;末端501例,穿孔23例;整段246例,穿孔15例;粪石121例,以中末段多见。
8、手术要点:开腹后,以左手食指探入阑尾区,以感觉发硬条索状明确阑尾位置或根据结肠带和大网膜寻找阑尾,有粘连者以手指轻轻剥离,不能用暴力,充分游离阑尾,提出腹腔操作,后位阑尾采取逆行切除。阑尾窝或直肠窝脓液用半湿纱条擦试,力求干净,但不能强求,不用置放引流条。缝腹膜后,采取同样方法擦试干净。
9、手术时问:最短7分钟;最长45分钟,平均15±3分钟。
10、术后抗菌素使用:常规使用0.5%甲硝唑100m12/日,青霉素640万ul/曰,连续3天。个别使用时间长,但有超过1周。
结果
1、术后第1天体温及血象变化
2、术后第3天体温及血象变化:1082例体温正常,37.5℃以下,血象10×109/L以内;191例体温38.5℃以下,血象11.5×109/L以内;7例体温38.5℃以上,血象仍在1.4×109/L以上。
3、术后5天,1193例体温及血象均正常,仅有7例持续发热,切口红肿,并有波动感,切口掷开排出有恶臭草绿色脓液在30~50ml左右。
4、拆线时间:4天拆线213例,主要是儿童;5天拆线897例,青壮年;6天拆线173例,老年人;6天以上7例,有切口感染病例,平均时间5天。
5、切口愈合情况:甲级愈合1153例,乙级愈合12例,主要是缝线反应,丙级愈合7例。
6、住院时间:5天出院1021例,6天出院152例,6天以上7例,平均6.1天。
讨论
阑尾炎占普外科住院病例10%左右,人群中发病率高,极大多数病例采取手术治疗,但术后并发症多。本组病例采用小切口,术野暴露少,且时间短,取得了与池井泉、陈沼礼近似结果。本术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小,腹腔膜刺激轻微,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之优点,且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抗菌素用量,减少了成本,病人经济负担轻。但作者认为,本术式一定要具有经验的医师主持。手术切口选择也关键。术前采用B超定位,选择压痛点最为明显处。避免切口失误,造成手术操作困难,而延长切口。对早期脓肿或根部尚可的脓肿,手法剥离后仍可切除。本组1286例中有7例发生切口感染(0.55%),与本身手术操作无关,主要发生是与抵抗力低,老弱病残,或并发有糖尿病,甲亢类疾病的病例。同时作者认为,术中注意保护切口,吸尽脓液,可以减少术后切口感染机会。本术式与腹膜腔镜下阑尾切除相媲美。在基层医院、条件设备欠好地区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友贵.小切口阑尾切除术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8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