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井加药装置及采油设备论文和设计-赵长虎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井加药装置及采油设备。一种加药装置,包括腔体、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腔体的顶部开设有进液口,进液口通过第一管道与储存有药液的储罐连通,第一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门;腔体的侧壁上开设有恒压口,恒压口通过第二管道与采油树的三通的第一开口连通;腔体的底部开设有出液口,出液口通过第三管道与三通的第二开口连通;腔体用于设置在三通的上方。一种采油设备,包括:设置在油套环空顶端的采油树,以及上述油井加药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井加药装置及采油设备,在腔体内加入药液后,可以通过与油套环空连通的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来使药液上下面的气压一致,以使药液在重力作用下自流入油套环空内。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油井加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腔体、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所述腔体的顶部开设有进液口,所述进液口通过所述第一管道与储存有药液的储罐连通,所述第一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门;所述腔体的侧壁上开设有恒压口,所述恒压口通过第二管道与采油树的三通的第一开口连通;所述腔体的底部开设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通过第三管道与所述三通的第二开口连通;所述腔体用于设置在所述三通的上方。

设计方案

1.一种油井加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腔体、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

所述腔体的顶部开设有进液口,所述进液口通过所述第一管道与储存有药液的储罐连通,所述第一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门;

所述腔体的侧壁上开设有恒压口,所述恒压口通过第二管道与采油树的三通的第一开口连通;

所述腔体的底部开设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通过第三管道与所述三通的第二开口连通;

所述腔体用于设置在所述三通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井加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上还设置有泄压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井加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道上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井加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管道上设置有流量传感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井加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缓冲罐,所述第一管道用于连通所述缓冲罐和所述进液口,所述缓冲罐还用于与所述储罐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油井加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二控制阀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油井加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三控制阀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井加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三控制阀门和所述三通的第二开口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油井加药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控制阀门电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门的开闭。

10.一种采油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油套环空顶端的采油树,以及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油井加药装置。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井加药装置及采油设备,属于油气开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石油开采过程中,油井套管因腐蚀产生裂纹或者孔洞,所产生的裂纹或者孔洞对生产过程造成严重的影响。例如,在地层压力作用下,套管的裂缝或者孔洞处会发生变形,导致油管不能正常下入井内;而当套管的裂纹或者孔洞处位于水层或者砂层位置时,油井则会大量出水或者出砂,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油井报废。为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在油井的套管中加入一定量的药剂防腐,实现安全、高效生产的目的。

在现有技术中,用于对油井进行加药的装置包括:加药泵以及输液管道。其中,输液管道的一端连接加药泵,另一端连接采油树上的套管三通头中的水平头。加药时,打开安装在上述水平头上的套管阀门,然后开启加药泵,加药泵中装有药液,药液在加药泵的作用下,沿着输液管道进入上述水平头中,然后再流入套管和油管形成的油套环空中。

在加药过程中,由于油套环空中具有较大的压力,因此需要加药泵提供大压力的环境,才能将药液压入到油套环空中。所以加药泵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使得加药的经济效果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井加药装置及采油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加药装置大量耗电的技术问题。

一种油井加药装置包括:腔体、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

所述腔体的顶部开设有进液口,所述进液口通过第一管道与储存有药液的储罐连通,所述第一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门;

所述腔体的侧壁上开设有恒压口,所述恒压口通过第二管道与采油树的三通的第一开口连通;

所述腔体的底部开设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通过第三管道与所述三通的第二开口连通;

所述腔体用于设置在所述三通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腔体上还设置有泄压阀。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管道上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管道上设置有流量传感器。

进一步地,还包括缓冲罐,所述第一管道用于连通所述缓冲罐和所述进夜口,所述缓冲罐还用于与所述储罐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二控制阀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三控制阀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三控制阀门和所述三通的第二开口之间。

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控制阀门电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门的开闭。

一种采油设备,包括:设置在油套环空顶端的采油树,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油井加药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井加药装置及采油设备,包括腔体、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所述腔体的顶部开设有进液口,所述进液口通过所述第一管道与储存有药液的储罐连通,所述第一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门;所述腔体的侧壁上开设有恒压口,所述恒压口通过第二管道与采油树的三通的其中一个开口连通;所述腔体的底部开设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通过第三管道与所述三通的另一个开口连通;所述腔体用于设置在所述三通的上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井加药装置及采油设备,在腔体内加入药液后,可以通过与油套环空连通的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来使药液上下面的气压一致,以使药液在重力作用下自流入油套环空内。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油井加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油井加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三油井加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四油井加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五油井加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六油井加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00第一管道; 101第一控制阀门; 200第二管道;

201第二控制阀门; 202第一压力传感器; 300第三管道;

301第三控制阀门; 302流量传感器; 303第二压力传感器;

400腔体; 401进液口; 402恒压口;

403出液口; 404泄压口; 405泄压阀;

406泄压管道; 500缓冲罐; 600三通;

601第一开口; 6011第一套管阀门; 602第二开口;

6021第二套管阀门; 700储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油井加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油井加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下面结合图1~2具体说明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现方式。

如图1所示,油井加药装置包括腔体400、第一管道100、第二管道200和第三管道300;

腔体400的顶部开设有进液口401,进液口401通过第一管道100与储存有药液的储罐700连通,第一管道100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门101;

腔体400的侧壁上开设有恒压口402,恒压口402通过第二管道200与采油树的三通600的第一开口601连通;

腔体400的底部开设有出液口403,出液口403通过第三管道300与采油树的三通600的第二开口602连通;

腔体400用于设置在三通600的上方。

具体的,腔体400可以为任意形状和结构的部件,例如,可以为圆柱形,或者为方形,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够实现储存药液的功能即可。腔体400可以为任意合适的材质,例如可以由聚丙烯(PP)制成,或者也可以由玻璃制成。优选的,采用聚丙烯制成腔体400,因为聚丙烯密度小、耐腐蚀,并且不易碎,这样可实现轻质化和获得较长的使用寿命。

进液口401设置在腔体400上,具体的,可以设置在腔体400的顶部,或者也可以设置在腔体400的侧壁靠上方的位置。优选的,将进液口401设置在腔体400的顶部,从而可以使药液所受的重力全部作为其下降的动力。在本实施例中,对进液口401的加工方法不做具体的限定,例如,可以直接在腔体400的外壳上钻孔形成进液口401,或者也可以在腔体400的外壳上形成开口的连通凸起来充当进液口40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管道100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或者也可以为椭圆形。第一管道100可以为任意形状,例如,可以是直线,或者也可以为折线,还可以为曲线,操作人员可根据实际作业现场的要求进行设计。本实施例对第一管道100的材质不做具体限定,具体的,可以为耐高压的橡胶软管,或者也可以为不锈钢管道,当然,还可以为橡胶软管和不锈钢管道连接在一起组成的管道。第一管道100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制成整体结构,当然或者也可以当第一管道100需要转向时,第一管道100为弯头和多段支管组成的拼接结构。例如,在一个示例中,第一管道100包括弯头和两段支管,两段支管螺纹连接到弯头的两个连接端以实现第一管道100的转向。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一管道100由不锈钢管道和耐高压的橡胶管道组成,利用橡胶软管改变第一管道100的方向,由于橡胶本身具有弹性,因此可以选择内径比不锈钢管道外径略小的橡胶管道以使其可以套设在不锈钢管道的端口处,在不锈钢管道和橡胶管道的接口处可以安装紧固件,例如,用铁丝缠绕在接口处以实现夹紧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第一管道100可以与进液口401可以以现有技术中任意合适的方式连接。具体的,可以为不可拆卸连接,例如可以采用一体成型工艺制成一体件,或者还可以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当然第一管道100与进液口401还可以为可拆卸连接方式。在一个示例中,将位于腔体400外壳上的连通凸起的外壁设置外螺纹,将第一管道100的一个端部的内壁设置与连通凸起上的外螺纹配合使用的内螺纹,通过螺纹连接将连通凸起与第一管道100固定在一起,当然,还可以在二者的连接处安装紧固件,以实现夹紧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对第一管道100与储存有药液的储罐的连接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具体的,储罐可以与第一管道100不可拆卸连接,例如可以通过粘接或者焊接的方式将其连接在一起。当然,储罐与第一管道100还可以设置为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例如,通过螺纹连接,或者法兰连接。在一个示例中,可以通过内设螺纹的连接件将储罐700和第一管道100连接,具体的,在储罐700上设置具有外螺纹的出液凸起,第一管道100端部的外壁也设有外螺纹,将第一管道100设有外螺纹的一端和出液凸起分别插设在连接件的两端并螺纹连接在一起。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管道100上设置第一控制阀门101。本实施例中对第一控制阀门101的种类不做限定,例如,可以为手动控制阀门,或者也可以为气动控制阀门,还可以为电动控制阀门。第一控制阀门101与第一管道100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任意合适的连接方式,例如,可以是法兰连接,或者可以是螺纹连接,当然还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管道100与第一控制阀门101通过法兰连接。具体的,第一控制阀门101的两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法兰,第一管道100用于与第一控制阀门101连接的两个连接处也分别设有第二连接法兰,通过第一连接法兰与第二连接法兰的配接,以便将第一控制阀门安装到第一管道100上。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一控制阀门101的两个连接端均设有公螺纹,第一管道100用于与第一控制阀门101连接的两个连接处均设有母螺纹,通过螺纹连接将二者安装在一起。在其他示例中,第一管道100为橡胶软管,第一控制阀门101的两个连接端均设有公螺纹,橡胶软管的内径略小于第一控制阀门101的公螺纹的外径,将两根橡胶软管分别套设在第一控制阀门101的公螺纹上以实现第一管道100与第一控制阀101的连接,并且在连接处安装紧固件。

本实施例中,腔体400的侧壁上所开设的恒压口402,恒压口402的结构与进液口401的结构相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具体可参见上述进液口401的结构。

第二管道200与第一管道100的形状、结构等均类似,此处不再赘述。第二管道200和腔体400上的恒压口402的连接方式与第一管道100和进液口401的连接方式类似,可参见上述描述,此处也不再赘述。

第二管道200与采油树的第一开口601可以通过任一方式进行连接,具体的,可以为不可拆卸连接,例如可以通过焊接,或者粘接;也可以为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例如,可以为螺纹连接,或者也可以为法兰连接。

本实施例中,腔体400的底部开设的出液口403的结构与进液口401的结构相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具体可参见上述进夜口401的结构。

第三管道300与第一管道100的形状、结构等均类似,此处不再赘述。第三管道300和出液口403的连接方式与第一管道100和进液口401的连接方式类似,可参见上述描述,此处也不再赘述。

第三管道300和采油树的第二开口602的连接方式与第二管道200和采油树的第一开口601的连接方式类似,也可参见上述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油井加药装置,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控制: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首先将第一控制阀门101打开,储罐700中的药液将沿着第一管道100进入腔体400内并向第三管道300内流动,然后关闭第一控制阀门101,接着打开采油树三通600的第一开口601处的第一套管阀门6011,油套环空中的气体沿着第二管道200道进入腔体400中,再打开三通600的第二开口602处的第二套管阀门6021,油套环空中的气体进去第三管道300中,最终实现药液两端的气压与油套环空中的压力相等,此时药液两端所受到的压力(气压)相互抵消,药液在重力作用下依次经过第三管道300、第二开口602、第二套管阀门6021进入油套环空中,对套管的内壁进行防锈、除锈处理。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先打开第一控制阀门101,待药液进入腔体400后,关闭第一控制阀门101,然后打开第二套管阀门6021,油套环空中的气体进入第三管道300中,由于有套环空中气体具有较大的压力,此时腔体400内的液体沿第三管道300缓慢流动(或者在油套环空中气体压力的作用下静止),接着再打开第一套管阀门6011,油套环空中的气体沿第二管道200进入腔体400内,最终药液两端的气压均与油套环空中的压力相等,药液在重力作用下进入油套环空中。

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先打开第一控制阀门101,待药液进入腔体400后,关闭第一控制阀门101,然后同时打开第一套管阀门6011和第二套管阀门6021,药液两端的气压与油套环空中的压力相等,药液在重力作用下进入油套环空中。

本实施例提供的油井加药装置,在腔体上分别开设进液口、恒压口和出液口,其中进液口通过第一管道与储药罐连通、恒压口通过第二管道与采油树的第一开口连通、出液口通过第三管道与采油树的第二开口连通。当加药完成时,可以通过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平衡上下液面的气体压力,使药液两端所受压力(气压)相等并且相互抵消,使得药液在重力作用下依次沿着第三管道、第二开口、第二套管阀门进入油套环空中,对套管壁进行防锈、除锈处理。

需要说明一点,在现有技术中,采油树的三通均设置有相应的控制阀门。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在腔体400上设置泄压阀405。

具体的,在腔体400上开设泄压口404,本实施例对泄压口404的位不做限定,例如,如图2所示可以开设在腔体400的侧壁,或者也可以开设在顶部。泄压口404的结构与进液口401的结构类似,此处不在赘述。泄压阀405固定在泄压口404上,可以不可拆卸连接,例如焊接在一起;或者也可以为拆卸连接,例如可以通过法兰固定。

本实施例中,在腔体上开设泄压口,在泄压口上安装泄压阀。在加药液时,可以先打开泄压阀,将腔体与外界环境连通,若腔体内的气压高于大气压,则可将腔体内的压力泄掉,使腔体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中的气压相等。然后关闭泄压阀,接着打开第一控制阀门对油套环空进行加药,加药的操作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操作步骤相同,此处不再赘述。由于加药之前将腔体内与外部环境连通,使腔体内的压力等于大气压,在开启第一控制阀门后,储罐中的药液在重力作用下十分顺畅地流入腔体内,提高了加药的效率。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泄压口404上安装泄压管道406,泄压阀405安装在泄压管道406上。具体的,泄压管道406与第一管道100类似,泄压管道406与泄压口404的固定方式和第一管道100与进液口401的固定方式类似,泄压阀405与泄压管道406的安装方式与第一控制阀门101与第一管道100的安装方式类似,此处也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进一步提供包含泄压管道的加药装置,由于泄压前腔体内的气体为油套环空中的气体,即各种有机气体及其他有害气体,会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因此通过泄压管道可以将腔体内的气体排泄到离操作人员较远的地方,保护操作人员的安全。

实施例二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油井加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四油井加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五油井加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六油井加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下面结合图3~6具体说明本实施例的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管道200上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202。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对第一压力传感器202不做限定,只要能够测试气体的压力即可,例如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扩散硅压力变送器,或者也可以是半导体压电阻型压力传感器,还可以是压力表。第一压力传感器202可以与第二管道200螺纹连接,或者也可以法兰连接。

本实施例中,在第二管道上安装第一压力传感器。在加药前,若第一压力传感器显示腔体内的压力为0,则无需对腔体进行泄压;若第一压力传感器显示腔体内的压力不为0,则开启泄压阀直到第一压力传感器示数变为0,关闭泄压阀。通过安装第一压力传感器,准确了解腔体内的压力状况,避免了不必要的泄压操作,提高了加药操作的效率。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第三管道300上设置有流量传感器302。本实施例中的流量传感器302可以为应变式流量传感器,或者也可以为电感式流量传感器,或者还可以是流量计。流量传感器302可以通过法兰与第三管道300连接,或者也可以通过螺纹连接。

本实施例中,在第三管道上设置流量传感器,当向油套环空中进液时,例如在开启采油树上的第二套管阀门后,可以计算出进入油套环空中的药液量,为后续工作提供数据,例如可以为获得药液量与除锈效果之间的关系提供数据。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还包括缓冲罐500,第一管道100用于连通缓冲罐500和进液口401,缓冲罐500用于与储罐700连通。具体的,缓冲罐500设置在储罐700和第一管道100之间,在储罐700中的药液进入第一管道100前,先进入缓冲罐500中,对药液起到缓冲作用,以使药液平稳地流入第一管道100中。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管道200上设置第二控制阀门201,在第三管道300上设置第三控制阀门301。具体的,第二控制阀门201位于第一压力传感器202和三通600的第一开口601之间;第三控制阀门301可以位于出液口403和流量传感器器302之间,或者也可以位于流量传感器302与三通的第二开口602之间。优选的,第二控制阀门201和第三控制阀门301位于腔体400附近,如图6所示,以便操作人员操作。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6,第三管道300上设置第二压力传感器303,第二传感器303位于第三控制阀门301和三通600的第二开口602之间,用于测量油套环空中的压力。

在加药时,将加药装置安装到采油树的上方,然后打开三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准备工作完成之后,首先确定第一压力传感器的示数是否为0,如果不为0,则打开泄压阀对腔体进行泄压直到第一压力传感器的示数变为0,然后关闭泄压阀;如果第一压力传感器示数为0,则无需进行泄压操作。然后打开第一控制阀门,使药液经过缓冲罐流入腔体内。关闭第一控制阀门后打开第二控制阀门,直到第一压力传感器与第二压力传感器的示数相等时关闭第二控制阀门,然后打开第三控制阀门,此时药液上下面所受到的气压相等,且等于油套环空中的压力。药液上下面所受压力相互抵消,药液在重力作用下,沿第三管道流入油套环空中对套管进行除锈。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第一控制阀门101电连接,以控制第一控制阀门101的开关。当然,控制器还可以与第二控制阀门、第三控制阀门以及泄压阀门电连接,以实现整体自动化的操作。控制器可以为单片机,或者也可以为开关电路,本实施例并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实现控制阀门开关的功能即可。

本实施例中,通过安装控制器,可以实现远程操作,例如在中控室中,操作人员只需要按下人机交互平台上的加药按钮即可实现加药操作;或者就地操作时,操作人员也只需通过人机交互平台即可实现加药操作。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采油设备,包括设在在油套环空顶端的采油树,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油井加药装置。油井加药装置中的腔体400位于采油树三通600的上方,例如,可以是正上方,或者也可以是斜上方。在采油树的上方设置支撑台,将腔体400放置在支撑台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采油设备,通过将腔体设置在采油树三通的上方,实现了药液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流入到油套环空中,加药的过程不用或者几乎不需要耗电,大大减少了电能的消耗。

本实施提供的油井加药装置,包括设置泄压阀,第二控制阀门,第三控制阀门以及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加药前,根据第一压力传感器的示数判断是否进行泄压,当示数为0时,直接打开第一控制阀门进行加药,无需进行泄压操作,避免了不必要的泄压操作,提高了加药的效率。当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的示数相等时,关闭第二控制阀门接着打开第三控制阀门,此时药液的上下面气压一致,药液在重力作用下流入油套环空中,避免了药液上面气压已经与油套环空气压一致,但未关闭第二控制阀门的情况,实现了对加药过程的精准控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设计图

油井加药装置及采油设备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78114.6

申请日:2019-01-1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1(北京)

授权编号:CN209742852U

授权时间:20191206

主分类号:E21B41/02

专利分类号:E21B41/02

范畴分类:申请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00007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北大街9号中国石油大厦

发明人:赵长虎;曾路;毕晶晶;邹凯

第一发明人:赵长虎

当前权利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刘丹;黄健

代理机构:11205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油井加药装置及采油设备论文和设计-赵长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