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产腹足类论文_施华宏,王蕾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产腹足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畸变,海产,丁基,生物,内分泌,化合物,中国。

海产腹足类论文文献综述

施华宏,王蕾[1](2005)在《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叁丁基锡(TBT)由于对多种海洋污损生物具有长期有效的杀生效果,被大量用作船体涂层添加物,以防附着生物在船壳上的附着和生长,被称为海洋杀生剂。TBT在防污的同时, 也会影响到许多非目标生物。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能导致腹足类雌性个体产生不正常的雄性(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05-11-01)

黄长江,雷瓒,董巧香[2](2005)在《海产腹足类有机锡化合物的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叁丁基锡(TBT)等有机锡化合物因其毒性及结构上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船舶、网箱渔排等的防污涂料中.它的主要作用是在水体中持久地释放出可以有效杀死海洋污损生物的毒性物质,从而达到防护船舶、渔排等体表的目的[1],然而进入海洋环境的有机锡化合物在防污的同(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05年04期)

朱四喜[3](2005)在《中国沿海海产腹足类的性畸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锡化合物,尤其叁丁基锡(tributyltin,TB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船舶防污漆中的杀生剂,但对非靶生物(nontarget organisms)有严重的毒害作用,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人为引入海洋环境中毒性最大的物质之一。其中,TBT能导致雌雄异体的海产腹足类雌性个体在雌性生殖系统上迭加雄性器官(如阴茎和输精管),即所谓的性畸变(imposex)。由于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的易认性、不可逆转性和对有机锡反应的特定性使之成为海洋有机锡污染监测的一种有效指标。本研究小组从2000年3月到2004年7月,从辽宁大连至海南叁亚19个海域选取了52个站位,对中国沿海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开展了大规模的现场调查。本文除了介绍自己的调查成果外,还对整个调查至今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与总结。 在整个调查中,共采集了17科60种(6764个样品)海产腹足类中。其中,有10科40种(6045个样品)具有性畸变现象,而且28种为世界首次报道的性畸变种。在40种性畸变种类中,骨螺科(21种)最多,其次是蛾螺科(6种),玉螺科和宝贝科等5科均只有1种,而蛙螺科和冠螺科等7科至今尚未发现性畸变种类。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是分布最广、数量最丰富和最易于采集的性畸变种。在厦门港及其以南海域的37个站位中发现的性畸变种达36种,而厦门以北海域的15个站位中只发现6种。在现场采集的28种性畸变腹足类中,有22种是在港内的25个站位采集的,15种是在港外的23个站位中采集的。以上事实表明,中国沿海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十分普遍。 现场采集的28种性畸变腹足类在采样站位中的出现频率差异很大。其中,疣荔枝螺的出现频率最高,为76.9%,而且采集数量达到30列成年个体的站位有32个。蛎敌荔枝螺(Th.gradata)的出现频率(21.2%)位居第二,其次是黄口荔枝螺(Th.Luteostoma)的15.4%、阿文绶贝(Mauritia arabica)的15.4%、甲虫螺的9.6%和脉红螺(Rapana venosa)的9.6%。其它种类则少见,仅能在个别站位采集到,如节织纹螺(Nassarius hepaticus)和双锥核果螺(Morula biconica)等。 腹足类的雄性个体生殖系统均由精巢、前列腺、输精管和阴茎组成,雌性个体生殖系统则由卵巢、输卵管、蛋白腺、纳精腺、卵囊腺、生殖乳突和生殖孔口组成。性畸变个体的生殖系统除具有正常的雌性生殖器官外,还迭加了某些雄性生殖器官(阴茎、输精管或前列腺)。虽然性畸变个体出现的雄性生殖器官在形态学和组织学上往往与正常雄性个体的相似,但不具有雄性生殖功能。此外,性畸变腹足类在雄性器官的迭加方式、性畸变过程和性畸变程度等方面表现出显着的各科间和各种间的差异。(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期刊2005-06-01)

于秀娟[4](2004)在《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 有机锡化合物,尤其是叁丁基锡(tributyltin,TBT)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海洋杀生剂,但对非靶目标生物也具严重的毒害作用。其中,TBT能导致雌雄异体的腹足类雌性个体产生阴茎和输精管等雄性生殖器官,即所谓的性畸变现象(imposex)。 本文选取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的骨螺科(Muricidae)、蛾螺科(Buccinidae)、芋螺科(Conidae)和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的宝贝科(Cypreaidae)共10个在我国东南沿海广泛分布的性畸变种,对其正常雌雄个体和性畸变个体生殖系统的形态解剖学和组织学结构进行了较为详细和系统的研究。同时,研究了有机锡污染生物指示种疣荔枝螺(Thais clavilgera)的生殖周期及其卵囊的发育过程。 结果表明,雌雄生殖系统和性畸变个体的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既存在着种间相似,也存在着差异。大多数性畸变个体的阴茎和输精管在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上与正常雄性的相似,但少数却有别于雄性的。性畸变个体与正常雄性个体在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结构上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只能说明性畸变个体具有表现出雄性器官功能的潜能,却不能成为具有雄性生殖功能的个体。共有3科4种性畸变个体存在因卵囊腺破裂而导致雌性不育的现象,另有2科2种存在卵囊腺未破裂但雌性个体发生不育的现象,还发现2种性畸变个体的卵巢发育受到抑制。 疣荔枝螺雌雄性腺生殖周期的解剖学与组织学研究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依据形态发育对性腺成熟度进行有效的简单判断。汕头北山湾疣荔枝螺虽然性畸变率达到100%,但种群性比并没有受到影响。由于疣荔枝螺雄性阴茎的长度随形态上的性腺成熟度的增加而增长,在选用RPSI和RPLI作为有机锡污染生物监测指标时要考虑到其阴茎长度的这种周期变化。 虽然性畸变现象引起的雌性不育可能对种群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但目前并无证据表明本研究的10个性畸变种已有区域性灭绝的现象。由疣荔枝螺、东风螺、棘螺叁种性畸变种可构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中国东南沿海有机锡污染的生物监测体系。有机锡等内分泌扰乱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危害人类健康,希望本文研究结果能推动中国政府更加广泛地开展对内分泌扰乱物质生态效应的调查与研究。(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4-05-01)

于秀娟,黄长江,朱四喜,陈夕明[5](2003)在《叁种前鳃亚纲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的组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锡污染可以导致海产腹足类雌性个体产生性畸变现象。本文报道了阿文绶贝(Mauritia arabica)、褐棘螺(Chicoreus brunneus)和桶形芋螺(Conus betulinus)叁种前鳃亚纲腹足类正常雄性个体和性畸变个体雄性生殖器官的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不同种间雄性个体的输精管和阴茎的结构存在开放和封闭两种类型,封闭型是由开放型进化而来。虽然性畸变个体的雄性生殖器官与正常雄性个体的在组织结构上无明显差异,但性畸变个体的雄性生殖器官并不完整,无法行使生殖功能。由于内分泌扰乱物质对人和动物影响的相似性,使得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应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03年04期)

施华宏[6](2003)在《中国沿海海产腹足类性畸变及有机锡污染的生物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锡化合物,尤其是叁丁基锡(tributyltin,TBT)和叁苯基锡(triphyltin,TPhT)因其良好的杀生效果而广泛应用于船舶防污漆,但同时对海洋生态系统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且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人为引入海洋环境中毒性最大的物质之一。其中TBT能导致腹足类雌性个体产生不正常的雄性特征,包括阴茎和输精管的形成,也就是所谓的性畸变(imposex)。而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的易认性、不可逆转性和对有机锡反应的特殊性使之成为海洋有机锡污染的一种有效指标。 本文从2000年3月到2002年10月,选取从辽宁大连至海南叁亚的18个海区的43个站点,首次对中国沿海的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展开大范围的调查。调查在大型商港、渔港、航道两侧和岛屿等区域进行,低潮时直接在岸边采集或在渔船码头和水产市场购买。同时,在野外进行小范围的腹足类转移实验。在解剖镜下,对样品进行仔细观测;对部分样品进行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观察。用IOI(性畸变率)、RPSI(阴茎相对大小指数)、VDSI(输精管发展指数)和SRI(性比)评价所有站点各性畸变种的畸变程度。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表面发射火焰光度法测定我国东南沿海水样和泥样中有机锡的含量。 结果发现,在采集的14科44种海产腹足类中,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是分布最广、数量最丰富和最易于采集的种类。在能采集到样品的16个海区都存在性畸变种,共有8科30种海产腹足类发生了性畸变现象。其中,骨螺科最多,共14种,其次是蛾螺科的6种,共有21种为新记录畸变种。这些事实表明中国沿海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十分普遍。 性畸变个体的阴茎和输精管的形成表现出多阶段和多类型的特点。本文在性畸变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发现了类似S_(4*)的新畸变类型(*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性畸变发展划分体系。本文共发现4科13种存在雌性个体不育的现象。其中,首次在宝贝科(Cypreaidae)和芋螺科(Conidae)中发现雌性不育个体和不育卵囊团。在甲虫螺(Cantharius cecillei)等种类中发现了生殖孔口保持开放,但仍会出现雌性个体不育的类型,首次揭示了在此情形下导致雌性不育和形成不育卵囊团的原因,从而推翻了长期以来认为S_(4*)是畸变的终点和不会形成不育卵囊团的观点。 通过对各站点不同性畸变种性畸变程度的评价,表明疣荔枝螺性畸变程度的变化幅度最大、范围最广,在33个站点中,疣荔枝螺的性畸变率高达90%以上, of 而且15个站点中都发现疣荔枝螺雌性不育个体。调查结果不仅表明疣荔枝螺对 有机锡污染十分敏感,而且表明我国沿海性畸变现象比较严重。不过,目前还没 有证据表明性畸变已经导致腹足类的区域性灭绝。 对比不同类型的站点和同一港区内外站点,以及转移前后疣荔枝螺的性畸变 程度,发现海产腹足类的性畸变同船舶活动有密切关系。大型船舶是引起性畸变 的主要污染源,小型渔船污染也能引起区域性的性畸变现象。 通过检测我国东南沿海34个站点的表层水样和泥样,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存在 普遍的有机锡污染,而且疣荔枝螺性畸变程度同表层水体中TBT的含量呈显着正 相关,这进一步表明了海产腹足类是由有机锡污染而引起的,而且利用疣荔枝螺 的性畸变程度可以监测水体的有机锡污染程度。 疣荔枝螺因分布广、数量多、易采集和畸变程度高等特征,是中国沿海海洋有 机锡污染生物监测的理想指示种,IOI、ySI、VDSI和 SRI可以作为有机锡污染 程度评价的有效指标。 有机锡污染作为一种典型的海洋污染事件,对在今后污染控制法规的制定中引 入生物监测方案是一个有益的启示。海产腹足类性畸变作为在种群水平上对特定 的内分泌扰乱物质(EDCs)进行监测的唯一成功范例,对目前倍受人们关注的EDCs 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3-04-01)

谢文勇,黄长江,陈志远,施华宏[7](2002)在《基于GIS的中国东南沿岸海域海产腹足类性畸变与有机锡污染查询显示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工作采用基于组件式集成方案的ArcInfoGIS软件、MicrosoftAccess数据库、MapObjects 2 .0软件、AutoCAD软件、VB6.0开发语言作为软件平台 ,以Le gendPentiumIII (93 3 )作为硬件平台 ,利用ADO数据接口实现与属性库连接 ,通过ShellExecute函数达到与ArcView软件、相关网址连接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东南沿岸海域海产腹足类性畸变与有机锡污染查询显示系统 ,并使其具有显示、缩放、漫游、定位、查询、统计、分析、编辑、输出等功能 .这是将GIS技术应用于海洋生态系统的调查、管理和保护的新尝试 .(本文来源于《台湾海峡》期刊2002年04期)

施华宏,黄长江[8](2001)在《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的形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海口、北海、湛江、汕头和厦门港等作为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的现场调查区 ,结果发现有 1 1种海产腹足类存在性畸变 .文中对分布广泛、易采集、性畸变现象普遍的疣荔枝螺的性畸变特征的解剖观察结果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同时对其他几种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特征作了对比 .根据研究结果将疣荔枝螺性畸变雌体的阴茎和输精管的畸变程度划分为 5个阶段(本文来源于《台湾海峡》期刊2001年04期)

施华宏,黄长江[9](2001)在《有机锡污染与海产腹足类性畸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海产腹足类性畸变发生的原因和形态变化 ,并对利用海产腹足类性畸变进行有机锡污染的生物监测、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的生态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我国的研究现状作了详细的介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1年10期)

李映溪,陆敏,王春华,郑粉顺[10](1990)在《大连海产腹足类齿舌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扫描电镜观察了2亚纲4目11科18种大连海产腹足类齿舌形态、数目和排列方式,将齿舌分为全型齿舌、无缘齿型和侧齿型齿舌叁种类型。根据观察:不同目之间齿舌类型不同;同一目内各科之间齿舌类型均相同;同一科内各种之间齿舌的形态、数目和排列方式均有差异;同种的齿舌形态、特征则衡定,所以齿舌可做为腹足类分类特征的依据。(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0年01期)

海产腹足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引言叁丁基锡(TBT)等有机锡化合物因其毒性及结构上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船舶、网箱渔排等的防污涂料中.它的主要作用是在水体中持久地释放出可以有效杀死海洋污损生物的毒性物质,从而达到防护船舶、渔排等体表的目的[1],然而进入海洋环境的有机锡化合物在防污的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产腹足类论文参考文献

[1].施华宏,王蕾.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研究进展[C].第叁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2005

[2].黄长江,雷瓒,董巧香.海产腹足类有机锡化合物的检测方法[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5

[3].朱四喜.中国沿海海产腹足类的性畸变研究[D].汕头大学.2005

[4].于秀娟.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4

[5].于秀娟,黄长江,朱四喜,陈夕明.叁种前鳃亚纲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的组织学研究[J].生态科学.2003

[6].施华宏.中国沿海海产腹足类性畸变及有机锡污染的生物监测[D].暨南大学.2003

[7].谢文勇,黄长江,陈志远,施华宏.基于GIS的中国东南沿岸海域海产腹足类性畸变与有机锡污染查询显示系统[J].台湾海峡.2002

[8].施华宏,黄长江.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现象的形态特征[J].台湾海峡.2001

[9].施华宏,黄长江.有机锡污染与海产腹足类性畸变[J].生态学报.2001

[10].李映溪,陆敏,王春华,郑粉顺.大连海产腹足类齿舌的扫描电镜观察[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

论文知识图

中国沿海海产腹足类性畸变程度在...中国大陆海产腹足类性畸变调查海...湛江港优荔枝螺VDS指数地理分布基于GIS的中国东南沿岸海域海产腹足扰荔枝螺的性畸变程度在不同海域的分布汉陀“cula姗调查分布图

标签:;  ;  ;  ;  ;  ;  ;  

海产腹足类论文_施华宏,王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