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即刻效应论文_邹红莲,王秋云,杨立侠

导读:本文包含了针刺即刻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针刺,风池,效应,多普勒,骨关节炎,视觉,心包。

针刺即刻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邹红莲,王秋云,杨立侠[1](2019)在《观察普通针刺与盘龙针刺治疗AS的即刻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分析普通针刺与盘龙针刺治疗AS的即刻效应。方法选择20例符合标准的AS患者纳入观察,分为普通针刺组和盘龙针刺组,每组随机分10例患者。普通针刺组的取穴,以病变处夹脊穴、肾俞、肝俞、膈俞、足叁里为主穴,加环跳、委中、阳陵泉、足叁里、合谷、曲池、风池、阿是穴等配穴,选取1.5~2寸的针灸针,根据辨证行补泄手法,留针30 min后起针。选择1.5~2英寸针灸针进行盘龙针刺,针灸针沿脊柱两侧由上往下、左右交替刺入,针尖的方向偏向脊柱中央椎体的方向,针刺纵轴与皮肤表面呈75°的内斜夹角行补法,高频提插捻转,留针30 min后起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盘龙针刺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着高于普通针刺组(P<0.05)。结论盘龙针刺法治疗AS的即刻效应(1 h内)优于普通针刺法治疗AS。(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91期)

许可,李小娇,Mostafizi,Narjes,陈丽梅,高德强[2](2019)在《针刺风池穴即刻后效应与视觉相关的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功能磁共振(fMRI)技术,观察手针针刺风池穴与触觉刺激对照的脑功能成像特点,分析风池穴即时脑中枢后效应与视觉脑区的关系。方法:录入11名健康者参与左侧风池穴的f MRI试验。受试者随机先后接受手针与表皮(Von Frey触觉)刺激,并记录刺激时的感觉。刺激前后均进行f MRI扫描。f MRI数据采用基于MATLAB平台DPABI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刺激在脑功能区、及其之间的功能连接(FC)的效应。(p<0.01 GRF校正)。结果:针刺的酸痛,钝痛,沉重,胀满的得气感觉强度、频率均强或高于表皮刺激(P<0.05),其他感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表皮刺激对照,手针左侧风池穴可引起对侧脑区楔叶(BA19区)、楔前叶(BA7区)活动增强。分别取左侧后扣带皮质(PCC_L)与右侧后扣带皮质(PCC_R),腹内侧前额叶(VMPFC)作为种子点做FC,结果显示PCC与左顶下小叶(BA7,39,40)FC均增强,VMPFC与右侧楔前叶(BA7区)FC降低。将针感与脑区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手针组针刺激后,右侧楔叶中心度的增加与针感强度呈显着正相关(r=0.716,P=0.03),而表皮刺激组,种子点双侧后扣带回与左侧顶下小叶的功能连接刺激后增强与针感强度呈正相关(r=0.72,P=0.029; r=0.687,P=0.041)。结论:刺激风池穴能引起默认网络下楔叶,楔前叶,顶下小叶的脑活动增加,这些脑区与视觉功能关联,可能是针刺风池穴即时后效应区域。(本文来源于《新时代 新思维 新跨越 新发展——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期刊2019-08-17)

李小娇,Mostafizi,Narjes,许可,王燕平,韩铭[3](2019)在《针刺风池穴即刻后效应与视觉皮层功能相关的静息态fMRI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技术,观察针刺风池穴即刻后脑效应,探索其调制视觉中枢的脑功能机制。方法招募11名健康志愿者,均先后接受左侧风池穴手法针刺及表皮触觉对照刺激,以随机数字表法决定受试者接受2种剌激的先后顺序。每次刺激时间为30 s,频率60次/min。刺激前、即刻后均行6 min脑rsfMRI扫描。采用DPABI4.3软件对rsfMRI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比率低频振幅(fALFF)、局部一致性(ReHo)、度中心(DC)分析局部脑活动变化;种子点双侧后扣带皮质(PCC)、腹内侧前额叶(VMPFC)分析全脑功能连接,观察针刺风池穴后的即刻脑功能及全脑功能连接的变化。结果与表皮触觉刺激比较,针刺左侧风池穴视觉相关脑区右侧楔叶、楔前叶局部活动增强(体素水平P<0.01,簇水平P<0.05),双侧种子点PCC与左侧顶下小叶脑功能连接增强,种子点VMPFC与右侧楔前叶脑功能连接降低(体素水平P<0.01,簇水平P<0.05)。结论风池穴可以调节视觉中枢及邻近脑区功能活动,调制默认网络脑功能连接,可能是其治疗眼部疾病等临床适应证的重要脑功能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期刊2019年05期)

王培,王旭昀,张宏,桂琦[4](2018)在《针刺得气对膝骨关节炎患者即刻镇痛效应的影响及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刺得气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即刻镇痛效应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中医中心针灸门诊和骨科门诊的57例KOA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得气组(28例)和对照组(29例)。得气组予以粗针、深刺并施手法的强刺激使患者得气,对照组予以细针、浅刺且不施手法的弱刺激避免患者得气,两组均留针30 min后起针,每周治疗3次,连续4周。于治疗前后和随访结束时,采用0~10分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量表评价患者的膝痛强度和临床疗效,并用中文版马萨诸塞针感量表(C-MMASS)对患者的针感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得气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 9%(26/28)比65. 5%(19/29)](P <0. 05);治疗后,得气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3. 2±1. 6)分比(4. 5±2. 4)分](P <0. 05),疼痛和关节僵硬评分低于对照组[(3. 5±0. 5)分比(4. 8±1. 2)分、(4. 0±0. 6)分比(5. 4±0. 9)分](P <0. 01);治疗后,得气组的实际得气率高于对照组[89. 3%(25/28)比17. 2%(5/24)](P <0. 05)。结论针刺得气能增强KOA患者的即刻镇痛效应,并提高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8年22期)

林秀瑶,吴志生,朱达斌,宫淑杰[5](2018)在《早期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即刻效应和累积效应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早期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即刻效应和累积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予针刺(使用循环药物前行首次针刺),每次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1次,每日1次。2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2组患者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速(Vs)、舒张期峰速(Vd)、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首次针刺后大脑中动脉Vs、Vd升高,PI、RI降低(P<0.01)。与首次针刺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大脑中动脉Vs、Vd升高,PI、RI降低(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Vs、Vd、PI、RI及对照组治疗后Vs、PI明显改善(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Vs、Vd、PI、RI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可产生即刻效应和累积效应,多次针刺可增强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高夏梦[6](2017)在《针刺叁阴交、地机、合谷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即刻镇痛效应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刺叁阴交、地机、合谷及健康教育指导对原发性痛经(PD)患者痛经疼痛程度、各症状的持续总时间以及严重程度的影响,为针刺叁阴交、地机、合谷对PD的即刻镇痛效应提供客观依据,并推广其临床应用。方法:经过一个月经周期的基线筛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PD患者分为针刺组和空白组,每组各32例。空白组患者仅给予痛经相关的健康教育指导,不予其他治疗;针刺组予以相同的健康教育指导,并于月经期给予针刺治疗。取穴为双侧叁阴交、地机、合谷,采用平补平泻行针手法,留针30分钟,并每隔10分钟行针一次,每次行针30秒,共行针四次。每日治疗1次,每个月经周期连续治疗3天。持续3个月经周期,共治疗9次。所有患者在相对应时间节点记录下痛经疼痛程度VAS评分、COX痛经症状评分(CMSS)。记录的数据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期、治疗期VAS评分和COX痛经症状评分的差异。结果:1.针刺组VAS评分的组内比较:针刺组每个月经周期在针刺5min时VAS读数与针刺前即时VAS读数比较即具有显着差异(P<0.01),其余相对应时间节点VAS读数与针刺前即时VAS读数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针刺组治疗期回顾性的VAS读数与基线期回顾性的VAS读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的VAS评分比较:第一个月经周期针刺组在针刺前即时VAS读数与空白组针刺前即时VAS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个月经周期针刺组在针刺前即时VAS读数与空白组针刺前即时VAS读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叁个月经周期针刺组在针刺前即时VAS读数与空白组针刺前即时VAS读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在针刺5min、针刺10min、针刺20min、针刺30min、起针后30min、起针后60min、起针后90min等相对应时间节点VAS读数与空白组相对应时间节点VAS读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期相对应时间节点回顾性的VAS读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针刺组CMSS评分的组内比较:针刺组治疗期CMSS评分与基线期CMSS评分相比,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的CMSS评分比较:针刺组治疗期CMSS评分与空白组治疗期CMSS评分相比,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空白组VAS评分的组内比较:空白组每个月经周期在针刺5min、针刺10min、针刺20min、针刺30min等相对应时间节点VAS读数与针刺前即时VAS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起针后30min、起针后60min、起针后90min等相对应时间节点VAS读数与针刺前即时VAS读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空白组CMSS评分的组内比较:空白组治疗期、基线期CM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叁阴交、地机、合谷治疗PD能起到即刻缓解患者主观疼痛的作用,并起到缩短痛经临床部分症状持续总时间以及减轻痛经临床部分症状严重程度的作用。2.单独的健康教育指导在缓解PD患者主观疼痛、缩短痛经临床各症状持续总时间以及减轻痛经临床各症状严重程度等方面均无明显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5-30)

周有君[7](2017)在《基于ReHo-ROI针刺心经/心包经对健康受人脑r-fMRI即刻效应连接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运用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观察针刺健康受试者心经、心包经对脑效应连接的影响,探讨针刺心经、心包经在脑网络的投射及脑区间信息传递的差异,为“心经/心包经-脑”关系的研究及两经的临床运用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15名健康受试者,采取同体单盲的随机对照设计,每名受试者随机先后进行针刺心经、心包经组r-fMRI扫描,心经组取穴极泉(HT 1)、少海(HT 3)、灵道(HT 4)、神门(HT 7),心包经取穴天泉(PC 2)、曲泽(PC 3)、内关(PC6)、大陵(PC 7)。每次扫描内容均包括针前静息状态、针刺状态、拔针后状态叁段功能图像数据的采集;两次扫描间隔一周。第一步在获取针刺心经/心包经的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差异分析的基础上,提取种子点(ROI)。第二步做ROI之间的效应连接分析,得到心经/心包经组内叁种状态及组间效应连接结果。结果:1.针刺心经、心包经的ReHo结果及种子点的提取心经组:ReHo值升高的脑区为左侧上外额叶皮层、右侧顶叶、左侧顶叶、右侧枕中回、右侧额叶、左侧角回、后扣带回;ReHo值降低的脑区为左侧颞极颞上回、左侧额叶。Heart meridian group: the brain regions whose ReHo value has risen: left middle frontal gyrus,right parietal lobe,left parietal lobe,rightmiddle occipital gyrus,right frontal lobe,left angular gyrus,post cingulate gyrus;the brain regions whose ReHo value has lowered: left temporal pole superior temporal gyrus,left frontal lobe.心包经组:ReHo值升高的脑区为左侧颞下回、中央额叶、右侧顶叶、右侧后中央回;ReHo降低的脑区为右侧小脑后叶、右侧颞中回、右侧楔前叶、右侧额叶、右侧顶上回、左侧角回。Pericardium meridian group: the brain regions whose ReHo value has risen: left inferior temporal gyrus,frontal lobe,right parietal lobe,rightpostcentral gyrus;the brain regions whose ReHo value has lowered: right cerebellum posterior lobe,right middle temporal gyrus,right precuneus,right frontal lobe,rightsuperior parietal gyrus,left angular gyrus.针刺心包经/心经组间ReHo值差异比较:针刺心包经ReHo值显着高于心经的脑区为:左侧颞极颞上回、岛盖部额下回、内侧额上回、楔前叶、中央后回、右侧额上回、右侧中央后回;Re Ho值显着低于心经组的为:右侧海马旁回、右侧额叶以及右侧小脑。ROI的选择:选取刺心经、心包经各自ReHo值改变显着脑区中体素最大的3个脑区(Alphasim校正,p<0.05,cluster>30),共6个ROI。心经:(1)后扣带回(0,-46,25)、(2)左侧外上额叶皮层(-24,53,16);(3)左侧颞极颞上回(-48,10,-21)。心包经:(4)双侧内侧额上回(BA10,-3,60,33)、(5)左侧中央前回(-33,1,48)(6)左侧颞下回(-43,-19,-25)。2.针刺心经、心包经效应连接的结果心经、心包经两经之间效应连接比较:两组针刺前效应连接均为左侧颞下回对后扣带回、双侧内侧额上回及同侧中央前回的强抑制连接,同时受到这些脑区包括同侧颞极颞上回的正向激励作用连接。针刺时心经的效应连接更广泛、ROI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复杂,效应连接的正向信号更多,后扣带回、内侧额叶额上回、颞极信息连接更紧密。针刺后效应心包经较心经组脑区功能更为活跃,效应连接的强度更大,脑区间信息交流更多。心经、心包经两经组内不同状态效应连接比较:针刺心经时对脑区间的效应连接发生了显着改变,这种改变是正向、积极的,这种改变使脑区间的信息传递交流更丰富且紧密,在拔针后这种效应有所减弱,但较针刺之前仍改变明显。针刺心包经能够增加ROI之间的负向连接,并且这些负向连接跟扣带回联系密切,但在拔针后这种负向连接增多的趋势发生扭转。结论:1、针刺心经/心包经均能使脑ReHo值的产生显着改变,所激活脑区均涉及情感、思维、认知和情绪及智力活动等脑高级神经功能。但两者之间存在差别,针刺心包经响应的脑区多于心经;提示针刺心包经在脑可能偏于影响感官信息处理、认知、思维执行等高级神经功能。而心经可能偏于对记忆、自我感觉、注意力、情绪及心理活动等的脑区产生影响。2、针刺心经/心包经叁种状态ROI脑区间效应连接是动态变化的,心经针刺效应针刺即刻最为显着,心包经拔针后仍影响脑区间信号传递,可能具有延时性。说明心经针刺效应产生迅速,心包经针刺效应持续性更强。这种脑区间信号传递的动态变化可能是针刺心经、心包经发挥针刺效应的中枢机制之一。3、针刺时心经较心包经ROI之间的效应连接更广泛、效应连接的正向信号更多,激活脑区更多,从中枢脑区信号交互上,提示心经即刻效应优于心包经。针刺后心包经组脑区效应连接的强度更大,脑区间信息交流更多。提示针刺心包经拔针后持续效应更强,两组两个状态的不同效应连接可能是心经、心包经经穴效应不同的中枢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5-01)

景大瑞,韦企平[8](2016)在《针刺风池穴对视神经萎缩患者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即刻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针刺风池穴对视神经萎缩患者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即刻影响。方法视神经萎缩患者30例(51只眼),由同一名医师针刺双侧风池穴,进针方向朝向对侧眼球,用热补手法,针刺得气后留针15 min。针刺前及出针即刻采用两种空间频率(1°方格及15′方格)对患眼进行P-VEP检查,比较针刺前后P_(100)波的潜伏期及振幅变化。结果 1°方格:针刺前P_(100)波潜伏期(121.17±14.28)ms,振幅(5.21±4.12)μV,针刺后潜伏期(129.39±19.41)ms,振幅(6.04±4.76)μV。15′方格:针刺前P_(100)波潜伏期(122.29±16.23)ms,振幅(4.32±3.98)μV,针刺后潜伏期(127.90±19.12)ms,振幅(5.30±3.89)μV。针刺后两种空间频率下的P_(100)波潜伏期均较针刺前延长,振幅较针刺前增加,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P<0.05)。结论针刺风池穴对视神经萎缩患眼P-VEP存在即刻影响,包括P_(100)波潜伏期延迟及振幅增加,前者体现了针刺风池穴对视皮层的抑制作用,后者可能与针刺风池穴调整了眼部供血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眼科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杜以君[9](2016)在《单穴针刺对原发性痛经即刻镇痛效应的临床观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选取治疗原发性痛经常用且有效的四组单穴,分别为次髎、关元、十七椎及叁阴交。观察其对原发性痛经即刻镇痛效应的时效规律,并比较四组单穴的即刻镇痛差异,从而为临床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最佳留针时间及镇痛选穴规律。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次髎组、关元组、十七椎组、叁阴交组,每组30例。四组在疼痛发作的第一天,且疼痛程度最重时针刺,关元、十七椎为单穴取穴,次髎及叁阴交为双侧取穴。每月经周期治疗1次(疼痛最重时),每次留针40分钟,即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比较四组患者即刻镇痛效应: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观察记录每个月经周期首次治疗针刺前、针刺后5 min、10 min、20 min、30 min、40 min及起针后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的即刻镇痛效应。结果:组内比较,各组治疗后VAS数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组间比较,四组治疗前后VAS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髎穴针刺5 min内VAS评分数值减少24.94分,为很大程度的改变。关元穴针刺前后VAS数值减少量为54.60分。随着留针时间的持续,针刺镇痛效应逐渐增强,于针刺40 min时出现镇痛最强效应。起针后各组均出现疼痛反复现象,分布于起针到起针后120 min内。结论:1.对原发性痛经患者,针刺次髎穴、关元穴、十七椎穴和叁阴交穴的止痛效果明显,并具有临床意义;2.次髎穴针刺即刻镇痛效果最显着;3.关元穴在持续针刺镇痛效应方面具有优势;4.针对原发性痛经急性发作,在临床治疗中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5.各试验组均出现起针后的疼痛反复现象。(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11-28)

胡妮娟,苑鸿雯,林驰,齐丹丹,张鹏[10](2016)在《针刺得气对痛经患者叁阴交穴即刻镇痛效应的影响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分析不同得气感成分与针刺痛经患者叁阴交穴即刻镇痛效应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得气对针刺效应的影响。方法:以72例痛经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于两个月经周期的痛经第1天针刺双侧叁阴交穴进行治疗。进针后行均匀提插捻转至得气。采用量表记录受试者针感情况,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记录针刺前后腹痛VAS值。根据受试者针感和针刺前后腹痛VAS值,分析得气感成分对效应的影响。结果:得气感成分中,胀满感、钝痛、麻木感出现频率最高,胀满感(P=0.046)、电击样感(P=0.045)、沉重感(P=0.053)与效应间有相关性,其余得气感成分与效应间的相关性P值均大于0.05。结论:在前后自身对照试验中,针刺痛经患者叁阴交穴时,最易出现胀满感、钝痛和麻木感,且胀满感、沉重感和电击样感与针刺即刻镇痛效应有一定相关性,尚未发现其他得气感成分与针刺效应有关。建议开展随机对照试验深入研究得气对效应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针刺即刻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运用功能磁共振(fMRI)技术,观察手针针刺风池穴与触觉刺激对照的脑功能成像特点,分析风池穴即时脑中枢后效应与视觉脑区的关系。方法:录入11名健康者参与左侧风池穴的f MRI试验。受试者随机先后接受手针与表皮(Von Frey触觉)刺激,并记录刺激时的感觉。刺激前后均进行f MRI扫描。f MRI数据采用基于MATLAB平台DPABI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刺激在脑功能区、及其之间的功能连接(FC)的效应。(p<0.01 GRF校正)。结果:针刺的酸痛,钝痛,沉重,胀满的得气感觉强度、频率均强或高于表皮刺激(P<0.05),其他感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表皮刺激对照,手针左侧风池穴可引起对侧脑区楔叶(BA19区)、楔前叶(BA7区)活动增强。分别取左侧后扣带皮质(PCC_L)与右侧后扣带皮质(PCC_R),腹内侧前额叶(VMPFC)作为种子点做FC,结果显示PCC与左顶下小叶(BA7,39,40)FC均增强,VMPFC与右侧楔前叶(BA7区)FC降低。将针感与脑区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手针组针刺激后,右侧楔叶中心度的增加与针感强度呈显着正相关(r=0.716,P=0.03),而表皮刺激组,种子点双侧后扣带回与左侧顶下小叶的功能连接刺激后增强与针感强度呈正相关(r=0.72,P=0.029; r=0.687,P=0.041)。结论:刺激风池穴能引起默认网络下楔叶,楔前叶,顶下小叶的脑活动增加,这些脑区与视觉功能关联,可能是针刺风池穴即时后效应区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针刺即刻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邹红莲,王秋云,杨立侠.观察普通针刺与盘龙针刺治疗AS的即刻效应[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2].许可,李小娇,Mostafizi,Narjes,陈丽梅,高德强.针刺风池穴即刻后效应与视觉相关的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C].新时代新思维新跨越新发展——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2019

[3].李小娇,Mostafizi,Narjes,许可,王燕平,韩铭.针刺风池穴即刻后效应与视觉皮层功能相关的静息态fMRI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9

[4].王培,王旭昀,张宏,桂琦.针刺得气对膝骨关节炎患者即刻镇痛效应的影响及临床疗效[J].医学综述.2018

[5].林秀瑶,吴志生,朱达斌,宫淑杰.早期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即刻效应和累积效应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

[6].高夏梦.针刺叁阴交、地机、合谷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即刻镇痛效应的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7

[7].周有君.基于ReHo-ROI针刺心经/心包经对健康受人脑r-fMRI即刻效应连接的对比分析[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7

[8].景大瑞,韦企平.针刺风池穴对视神经萎缩患者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即刻效应[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6

[9].杜以君.单穴针刺对原发性痛经即刻镇痛效应的临床观察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

[10].胡妮娟,苑鸿雯,林驰,齐丹丹,张鹏.针刺得气对痛经患者叁阴交穴即刻镇痛效应的影响初探[J].针灸临床杂志.2016

论文知识图

例针刺组家兔的磁共振波谱分析针刺合谷与对照点后各自区域的血流相...文献检索流程模型组与针刺组的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血肿周周部位针刺组24hx20500本文研究所采用的技术路线

标签:;  ;  ;  ;  ;  ;  ;  

针刺即刻效应论文_邹红莲,王秋云,杨立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