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抑制剂论文_杨元勇,程铖,李应贤,周顺,郑丹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抑制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抑制剂,生物,程序性,活性,受体,玉米螟,氯喹。

生物抑制剂论文文献综述

杨元勇,程铖,李应贤,周顺,郑丹丹[1](2019)在《长链酰胺衍生物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抑制剂的抑制活性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的生物膜是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重要原因。文章通过对信号分子进行结构改造,将高丝氨酸内酯环进行替换和改变以合成一系列高丝氨酸内酯结构类似物,并对其进行生物膜抑制活性测试。课题组成功合成了9个化合物,经高分辨质谱、氢谱和碳谱解析其结构。9个化合物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均有抑制作用,生物膜降低了26%~57%。(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9年28期)

孙佳琦,黄俊星[2](2019)在《PD-1/PD-L1抑制剂及其生物标志物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是一种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是食管癌的主要病理类型,虽然手术、放化疗在ESCC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患者的预后仍较差,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案成为了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PD-L1的表达情况与ESCC患者的预后有关。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为靶点的抗体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多种实体肿瘤。目前,关于抗PD-1抗体在ESCC中作用的临床试验仍在进行中,预测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已成为必然。本文概述了PD-1/PD-L1抑制剂在ESCC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并总结了ESCC中潜在的预测性免疫生物标志物。(本文来源于《癌症进展》期刊2019年16期)

刘鹏宇,姚坤,刘海鹏,杨杰,魏清筠[3](2019)在《苯磺酰胺类 mIDH2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设计并合成新型结构的苯磺酰胺类IDH2突变体抑制剂。方法在现有IDH2突变体抑制剂AGI-6780的基础上,基于其与靶蛋白结合的晶体结构,利用环合策略和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设计了两个系列苯磺酰胺类目标化合物。采用体外酶学活性测定方法评价目标化合物对IDH2~(R140Q)突变体活性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合成了12个未见文献报道的苯磺酰胺类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MS谱确证。生物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大多数目标化合物对IDH2~(R140Q)突变体显示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5个目标化合物的IC_(50)达到纳摩尔级水平,其中Ⅰ-1和Ⅱ-1的活性最强,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化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陈以轩,于思佳,赵相欣,王瑞峰,赵冬梅[4](2019)在《6-氯喹唑啉类PAK4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设计合成6-氯喹唑啉类p21活化激酶4(PAK4)抑制剂,并对其酶抑制活性进行评价。方法以2-氨基-5-氯苯甲酸为起始原料,经过环合反应、氯代反应、两次芳香亲核取代反应制得6-氯-2-胺基-4-[(3,5-二(叁氟甲基))苄基]胺基喹唑啉类化合物(A类);以取代的甲酸乙酯为起始原料,经过Claisen缩合反应、环合反应、取代反应制得6-氯-2-胺基-4-(1H-3-吡唑基)胺基喹唑啉类化合物(B类)。采用HTRF技术测试目标化合物对PAK4的体外酶抑制活性。结果与结论合成了22个6-氯喹唑啉类衍生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ESI-MS和~1H-NMR谱确证;初步体外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A类化合物的活性弱于先导化合物Cl-02(N~4-3,5-双叁氟甲基苄基-N~2-环己基喹唑啉-2,4-二胺),B类化合物的活性优于先导化合物Cl-02,其中有8个化合物在1μmol·L~(-1)时对PAK4的抑制率达到50%以上,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化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马智勇,贾俊香,谢英荷,李廷亮,白春雨[5](2019)在《硝化抑制剂和生物炭对菜地土壤N_2O与CO_2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和生物炭对菜地土壤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采用室内静态培养的方式测定相同氮肥用量下菜地土壤添加双氰胺和生物炭后N_2O和CO_2的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结果表明,氮肥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量较控制处理(CK)提高了14倍,达1 192.03 ng/m~2;双氰胺和生物炭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100.15,387.79 ng/m~2,较氮肥处理分别降低了91.6%和67.5%。硝化抑制剂对CO_2也有减排作用,其CO_2累积排放量为238.47μg/m~2,较氮肥处理降低56.4%;而生物炭处理的CO_2累积排放量较氮肥处理增加了46.2%。综上所述,氮肥的施用显着提高了土壤N_2O和CO_2的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双氰胺可有效降低因氮肥施用导致的土壤N_2O和CO_2的排放;生物炭对N_2O排放有一定的减排作用,但会促进土壤CO_2的排放。(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席义博[6](2019)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降压药潜在致癌风险因素的生物标志物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临床上,服用降压药物是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但近年来降压药物的安全问题频发。本课题从多组学角度,对ACEI类的一线降压药物进行研究,并与33种癌症的特异性基因进行表达模式的匹配分析,探究其潜在致癌风险因素并筛选相关生物标志物,为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方案提供组学层面的参考。方法:通过GEO、ArrayExpress等基因表达数据库获取符合分析条件的ACEI类降压药物的基因表达谱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差异表达基因、通路富集等分析,参考从Drugbank、PharmGKB、KEGG Drug等药物数据库中获取到的ACEI类药物靶点数据,综合得出与ACEI类降压药密切相关的基因(ACEI-DEGs)。随后利用UALCAN数据库中对ACEI-DEGs进行差异表达分析,研究其在33种癌症的表达量情况,筛选其中具有显着差异性且与ACEI-DEGs表达模式(上调或下调)一致的基因,并对每一个基因集进行蛋白质互作用网络分析,筛选出Hub基因(蛋白质)。从TCGA中分别获取这相关癌症样本的生存时间临床数据,对Hub基因(蛋白)进行生存分析,最终筛选出基因表达情况与生存曲线所反映规律一致的基因为关键基因,并作为ACEI类降压药潜在致癌风险因素的生物标志物。结果:从GEO获取到ACEI类降压药的基因表达谱数据GSE83095,对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得到差异基因共395个,其中上调基因有261个,下调基因有134个。综合药物数据库Drugbank、PharmGKB、KEGG Drug中获取到ACEI类药物靶点数据11个,得到ACEI类降压药的相关靶基因集,共405个基因。UALCAN数据库的分析结果中,存在一致性基因的癌症有21种。对其进行蛋白质互作用网络分析与TCGA生存分析,最终筛选出TRMT112、GGCT、PSMA1、FRK、IP6K3、RPS8、EMG1、EIF4A3、EIF3M和RAN共10个基因与BLCA、BRCA、HNSC、KIRC、KIRP、LIHC和LUAD共7种癌症具有潜在关联。结论:本课题从多组学角度,对ACEI类降压药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发现ACEI类降压药与7种癌症存在潜在致癌的风险。研究发现的10种致癌风险因素生物标志物与相关癌症密切相关,对未来高血压疾病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6-09)

张媛媛[7](2019)在《DPP-4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糖尿病是一种广泛存在的代谢性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2型糖尿病,伴随着多种严重的并发症。2型糖尿病的治疗以小分子口服药物为主,长期使用所导致的副作用推动着新靶点药物的探究与发现。二肽基肽酶-IV(DPP-4)具有突出的酶功能,它是一个重要的降糖新靶点,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得到新型DPP-4抑制剂,我们选择异吲哚啉-1-酮为结构母核,利用传统分子杂交技术在结构中引入氟苯腈基和丁炔基,设计得到两大系列异吲哚啉-1-酮类化合物;后续又通过分子对接模拟分析了化合物与DPP-4的结合模式,对其抑制活性进行了预测和佐证。本论文对合成路线进行探索优化,最终以价廉易得的邻苯二甲酰亚胺为起始原料,经取代、还原、成醚等反应得到异吲哚啉-1-酮衍生物。所有目标化合物均经~1H-NMR、~(13)C-NMR、FTIR等波谱仪器表征结构,选取部分化合物经MS确定分子量。体外DPP-4抑制活性实验中利用聚集诱导发光原理,使用耦合的四苯基乙烯-Lys-Phe-Pro-Glu作为荧光探针,后加入各化合物溶液并使其与DPP-4作用,进而通过荧光发射量反映抑制活性的强弱。实验结果显示,在10μM时,化合物5h对DPP-4表现出最高的抑制活性,其抑制率为(54.85±5.99)%。阳性对照药Sitagliptin的抑制率为(100.14±0.21)%。进一步对其进行量效关系考察,结果显示,化合物5h的半抑制浓度(IC_(50))为8.77μM。希望本论文的工作能够对后续DPP-4抑制剂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2)

郑庆伟[8](2019)在《亚洲玉米螟几丁质酶OfChtI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都伴随着几丁质的周期性降解和合成,与该过程相关的酶有几丁质合酶和几丁质水解酶。在几丁质降解过程中,几丁质酶和β-N-乙酰己糖胺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者将几丁质水解为几丁寡糖,后者将几丁寡糖水解为单糖,两者(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11期)

赵辉[9](2019)在《新型Cdk4/6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癌症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现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癌症几乎都是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据WHO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810万,因癌症死亡人数为960万;其中,发展中国家的癌症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患病人数占到全球的57.0%,死亡人数高达全球的65.0%。在中国,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连年增高,成为严重威胁中国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根据2018年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恶性肿瘤死亡占居民全部死因的23.9%。每年恶性肿瘤所致的医疗花费超过2200亿元。本文综述了Cdks信号传导通路,并介绍了Cdks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在总结Cdks抑制剂构效关系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以4,5-二氢-1H-吡唑并[4,3-h]喹唑啉结构为母核,设计了新型的高选择性的Cdk4/6抑制剂。对母核的不同位点进行修饰改造,以5,5-二甲基-1,3-环己二酮(I-1)为原料,经还原、氧化、加成、缩合、成环等反应得到5,5-二甲基-4,5-二氢-1H-吡唑并[4,3-h]喹唑啉-3-甲酸乙酯类(A系列)。以1,2-环己二酮(II-1)为原料经取代、缩合、成环、偶联反应得到8-苯基氨基-4,5-二氢-1H-吡唑并[4,3-h]喹唑啉类(B系列)。以6-[(二甲氨基)亚甲基]-1-乙基-7-氧代-4,5,6,7-四氢-1H-吲唑-3-羧酸乙酯(II-5)为原料,与盐酸胍成环后再经碘代和Buchwald-Hartwig反应得到8-苯基氨基-4,5-二氢-1H-吡唑并[4,3-h]喹唑啉-3-甲酰胺类(C系列)。以溴代吡啶类化合物和II-5为原料,经取代、还原、脱保护等反应得到8-杂环芳基氨基-4,5-二氢-1H-吡唑并[4,3-h]喹唑啉-3-甲酰胺类(D系列)。共合成出4个系列总计75个化合物,目标化合物结构均未见文献报道,化合物均经质谱,核磁氢谱和碳谱确认。本文以N,N-二甲基甲酰胺二烷基缩醛为烷基来源,实现了不同的含N-H化合物N-烷基化反应。通过研究溶剂、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获得了最优的反应条件,然后考察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缩醛对底物甲基化能力的影响。该反应对单取代氨基类化合物具有原料简单易得、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和无金属参与等优点。开展N,N-二甲基甲酰胺二烷基缩醛化合物的N-烷基化新型反应不仅对本课题在应用N,N-二甲基甲酰胺二烷基缩醛时有帮助,而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在阳性药物的合成中,本文对Palbociclib的合成路线进行了优化,在制备中间体E-8时,用NBS和冰乙酸体系使溴代和氧化一步实现,收率达90.0%;而专利路线是经NBS溴代和2-苯磺酰基-3-苯基-氧氮杂环丙烷作氧化剂氧化两步反应实现,收率仅有47.7%。优化后的工艺减少了反应步骤,提高了收率,为Palbociclib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新的参考。初筛过程中,本文选取化合物浓度为0.5μmol/L条件下,对合成的75个化合物进行了Cdk2、4、6抑制活性的检测。A系列化合物中5,5-二甲基-4,5-二氢-1H-吡唑并[4,3-h]喹唑啉母核8-位用芳胺取代表现出了较高的抑制率;B系列化合物中酰胺类化合物比酯类化合物抑制率高,而且酰胺的氮原子上用位阻较小的基团取代比用位阻较大的基团取代活性好;C系列化合物中在苯环对位用亲水性基团取代的化合物有较高的抑制率,D系列化合物中含芳杂环的化合物比含苯环的化合物表现出了高的活性和选择性。从抑制率测试结果中筛选出17个对CDK4/6有较好活性和选择性的化合物并检测其IC_(50)。其中化合物C-19、C-21、D-8、D-10、D-13和D-16与阳性药物Palbociclib(Cdk4 IC_(50)=0.010μmol/L,Cdk6 IC_(50)=0.060μmol/L)活性相当。化合物D-10(Cdk4 IC_(50)=0.010μmol/L,Cdk6 IC_(50)=0.026μmol/L)的活性和选择性最好,对Cdk4、6的选择性分别是Cdk2的70倍和27倍。依据活性结果总结出了4,5-二氢-1H-吡唑并[4,3-h]喹唑啉与Cdk4/6的构效关系:1)4,5-二氢-1H-吡唑并[4,3-h]喹唑啉中的嘧啶环部分与铰链区的Val101形成两个关键的氢键,这两个氢键对Cdk的抑制活性贡献最大,嘧啶环部分是活性必须基团;2)母核2-位用2-氨基吡啶类基团取代,吡啶中的氮原子与Cdk4/6特有的氨基酸残基His100相互作用,对选择性有较大的提高;3)母核3-位用酰胺取代效果最佳,且酰胺氮原子上连有较大的取代基时会降低对Cdk4/6的抑制活性,酰胺上的氢原子可以与核糖结合区形成氢键,当两个氢原子均被甲基取代后,活性完全丧失;4)母核4-位用甲基取代对Cdk2的活性较好,无取代对Cdk4/6的抑制活性较好。对优选的17个化合物进行了四种Cdk4/6依赖性敏感细胞株MCF-7、HCT116、PC-9、NCI-H1975细胞的增殖抑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对这四种肿瘤细胞都有较强的增殖抑制作用,对MCF-7的抑制效果最佳,其次是HCT116。其中化合物C-19、C-20、D-8、D-12、D-13、D-14、D-16、D-17(对MCF-7的抑制效果分别为:IC_(50)=0.70μmol/L、0.53μmol/L、0.22μmol/L、0.29μmol/L、0.20μmol/L、0.13μmol/L、0.59μmol/L、0.23μmol/L)较阳性药Palbociclib(MCF-7 IC_(50)=0.74μmol/L)的活性高;化合物D-14(MCF-7 IC_(50)=0.13μmol/L)和D-10(MCF-7 IC_(50)=0.19μmol/L)的活性比阳性药的活性更强,分别是Palbociclib的7.2倍和4.9倍,而且能选择性的抑制Cdk4/6。为了进一步寻找候选化合物,本文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成药性方面的评估。初步测定了化合物的水溶性和计算了化合物的脂水分布系数(CLogP),化合物C-19、C-21、D-8、D-9、D-10、C-19和D-11的水溶性和CLogP值均与Palbociclib相当。大部分化合物的CLogP<5(符合类药五原则),表明测试化合物具有较好的脂水分布。经过药理及理化性质的评价,本文选取化合物D-10进行初步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D-10很快经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中,口服半衰期为1.65 h,最大血药浓度(C_(max))为30μg/mL。在20 min时血浆中的药物浓度达到最高,150 min后血液浓度趋于稳定,具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朱银昌[10](2019)在《多肽抑制剂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用于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4和CD44》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相关研究表明,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4(MMP-14)在人体内的肿瘤转移和侵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被认为是一些恶性肿瘤是否已经发生转移的重要标志物,例如胃腺癌、食管鳞癌和结直肠癌。血红素蛋白域(PEX-14)是MMP-14的一个结构域,研究表明PEX-14参与了MMP-14的同型二聚化,从而形成MMP-14同型二聚体,同时,PEX-14与细胞表面蛋白CD44相互作用,从而形成MMP-14-CD44异型二聚体,该二聚体激活了细胞迁移的信号通路,促进了肿瘤细胞在人体内的转移和侵袭。通过对MMP过度表达引起的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人们致力于开发有效的抑制MMP活性的药物。与MMP其他结构域相比较,不同MMP之间,PEX结构域具有明显的结构差异性。研究发现,由PEX-14结构域筛选出来的多肽抑制剂与PEX-14结构域相互作用,有效的抑制了MMP-14的活性,进而抑制了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CD44是一种细胞表面糖蛋白,它参与了人体内肿瘤的发生、转移和侵袭过程,并且它可以作为一些肿瘤的标志物,例如肝细胞癌、乳腺癌、肾细胞癌和结肠癌。本论文基于多肽抑制剂与PEX-14的相互作用抑制了MMP-14的同型二聚体和异型二聚体的形成,分别构建了检测MMP-14和CD44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电化学交流阻抗法(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um,EIS)由于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等优点,因此在环境分析和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EIS生物传感器是将特异性识别物质如DNA、多肽、抗原/抗体等固定在换能器上,以交流阻抗信号为检测信号的分析器件。本论文以特异性结合MMP-14中的PEX-14为识别体系,旨在研制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检测MMP-14以及相关表面蛋白CD44的电化学阻抗生物传感器。本论文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部分,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到第四章研究报告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包括了电化学交流阻抗法的概述、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概述、细胞表面蛋白CD44的概述和多肽抑制剂的概述,最后说明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二章到第四章为研究报告部分,第二章:标记和非标记型PEX-14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PEX-14结构域筛选出来的多肽抑制剂IS4、ISS4、IVS4和IVSS4,“(CH_2)_6-Cys-OH”对上述四条多肽抑制剂进行功能化修饰(即ISC、ISSC、IVSC和IVSSC),以ISC、ISSC、IVSC和IVSSC作为分子识别物质分别构建了四种不同类型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结果表明,以ISC和IVSC作为分子识别物质构建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对PEX-14有较强的响应。以ISC作为分子识别物质,采用电化学阻抗检测技术,构建了检测PEX-14非标记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将羧基二茂铁衍生物(Fc-COOH)标记在ISC的N端,制备成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探针(即CIS-Fc),构建了标记型PEX-14电化学生物传感器(L-EC生物传感器)。结果表明,对于非标记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PEX-14的浓度在0.1 ng/mL-7 ng/mL范围内与电化学阻抗信号R_(et)值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3 ng/mL。对于L-EC生物传感器,PEX-14的浓度在1 pg/mL-10 pg/mL范围内与二茂铁衍生物的峰电流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3 pg/mL。该结果表明多肽抑制剂与PEX-14结构域特异性相互作用为识别体系,实现对PEX-14的定量检测。该结果为我们下一步研制检测MMP-14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奠定了基础。第叁章:MMP-14电化学阻抗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基于多肽抑制剂(IVSC)与MMP-14结构中的PEX-14特异性相互作用,构建了直接检测MMP-14的电化学阻抗生物传感器;基于多肽抑制剂(ISC)与PEX-14和MMP-14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了间接检测MMP-14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结果表明,对于直接检测MMP-14生物传感器,MMP-14的浓度在1μg/L-50μg/L范围内与电化学阻抗信号R_(et)值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19μg/L;对于间接检测MMP-14生物传感器,MMP-14的浓度在0.1 ng/L-50 ng/L范围内与电化学阻抗信号R_(et)值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7 ng/L。对两种检测器的分析性能进行了比较和讨论,结果表明,两种检测器的检测范围相互补充,而间接型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优于直接型传感器。同时,考察了两种传感器对实际样品的分析测定性能。第四章:非标记型CD44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基于多肽抑制剂(IVSC)特异性结合PEX-14,同时PEX-14与CD44之间形成异型二聚体,利用电化学阻抗技术,构建了检测CD44的非标记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结果表明,CD44浓度在0.1 ng/mL-1.0 ng/mL范围内与R_(et)值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本方法有望为研究MMP与其他特异性结合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一个平台。(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生物抑制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是一种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是食管癌的主要病理类型,虽然手术、放化疗在ESCC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患者的预后仍较差,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案成为了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PD-L1的表达情况与ESCC患者的预后有关。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为靶点的抗体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多种实体肿瘤。目前,关于抗PD-1抗体在ESCC中作用的临床试验仍在进行中,预测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已成为必然。本文概述了PD-1/PD-L1抑制剂在ESCC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并总结了ESCC中潜在的预测性免疫生物标志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抑制剂论文参考文献

[1].杨元勇,程铖,李应贤,周顺,郑丹丹.长链酰胺衍生物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抑制剂的抑制活性测试[J].化工管理.2019

[2].孙佳琦,黄俊星.PD-1/PD-L1抑制剂及其生物标志物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癌症进展.2019

[3].刘鹏宇,姚坤,刘海鹏,杨杰,魏清筠.苯磺酰胺类mIDH2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9

[4].陈以轩,于思佳,赵相欣,王瑞峰,赵冬梅.6-氯喹唑啉类PAK4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9

[5].马智勇,贾俊香,谢英荷,李廷亮,白春雨.硝化抑制剂和生物炭对菜地土壤N_2O与CO_2排放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9

[6].席义博.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降压药潜在致癌风险因素的生物标志物筛选[D].山西医科大学.2019

[7].张媛媛.DPP-4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

[8].郑庆伟.亚洲玉米螟几丁质酶OfChtI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J].农药市场信息.2019

[9].赵辉.新型Cdk4/6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D].江南大学.2019

[10].朱银昌.多肽抑制剂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用于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4和CD44[D].西北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全世界乙肝病毒感染的分布图催化底物的模式加入不同体积的生物抑制剂并培...和B2出水pH值的对比组中的SRB生长变化规律段排水孔隙度变化

标签:;  ;  ;  ;  ;  ;  ;  

生物抑制剂论文_杨元勇,程铖,李应贤,周顺,郑丹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