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兆恩论文_盖建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林兆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心法,道教,佛教,左派,功法,本源,心性。

林兆恩论文文献综述

盖建民[1](2019)在《林兆恩叁一教内修法门与道教南宗关系的几个问题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据新史料文献,考察了明代林兆恩叁一教与道教南宗的关联。林兆恩拜莆田道士上阳子卓晚春为师,时常往来于道教南宗的发源地福建武夷山一带,对南宗宗师十分敬仰,所修习的内丹功法乃钟吕、张伯端、白玉蟾、陈致虚一系的南宗丹法;林兆恩对道教南宗祖师的经典十分熟悉,其《林子叁教正宗统论》多援引南宗丹道思想来论证其"叁教合一"的"道理";林兆恩的"艮背心法"功法与道教南宗有密切关系,《九序心法》中的道教内修元素主要是指道教南宗丹法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詹石窗,袁方明[2](2019)在《林兆恩九序功法的哲理意涵再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林兆恩是明代叁一教的创始人,是唐宋以来叁教合一思潮的集大成者。林兆恩创立的九序功法奠基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主要体现在阴阳相成、虚实相生、形神俱炼、天人合一四个方面。其中,阴阳相成是修炼基础,虚实相生是思想内核,形神俱炼是具体途径,天人合一是终极目标。(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薛东,林国平[3](2017)在《“闽中异端”林兆恩》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中后期,在福建思想界,出现了两位着名的人物,被称为“闽中二异端” (《静志居诗话》),其中一位是泉州的李贽,另一位就是莆田的林兆恩。李贽以对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的伦理学说进行严厉批判而闻名于世,被《四库全书》编纂者定为“名教罪人”。那么,林兆恩是何许(本文来源于《福建日报》期刊2017-02-28)

孟依莎[4](2016)在《“叁教合一”与叁一教实践:林兆恩思想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中后期,福建莆田人氏林兆恩在当地创立了一个新的地方性民间宗教——叁一教。叁一教作为一个民间宗教,不同于之前佛、道衍生出来的末流异端的教团组织。它以林兆恩系统而完善的“叁教合一”思想为基础,具有较强的来源于儒、释、道叁教的思想性与理论性。叁一教早期更多是知识分子学术团体的性质,随着林兆恩“叁教合一”思想的不断系统化、林兆恩传教活动的增加而逐渐发展壮大,最终转化成民间宗教组织,在当时福建莆田地区影响广大,并一度传播到江浙、江西、安徽等地,且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传至我国台湾省及东南亚各国,流传至今。林兆恩“叁教合一”思想不仅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也是历史上儒、释、道“叁教合一”思想、叁教关系发展到明中后期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对林兆恩“叁教合一”思想理论的研究,是研究叁一教的基础,不仅有利于更好的了解叁一教,丰富目前我国民间宗教方面的相关研究,也有利于从整体上加深对儒、释、道“叁教合一”思想及叁教在明朝发展状况的了解,对中国宗教思想史的了解及研究也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从不同于之前研究者专门研究林兆恩“叁教合一”思想或叁一教的方式入手,把林兆恩“叁教合一”思想与外显于叁一教的仪式仪轨、修持方式两者结合起来,从“理论到实践”的角度入手,把林兆恩“叁教合一”思想与叁一教的实践结合起来,注重两者的关联性,用发展、连贯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注重在林兆恩“叁教合一”思想的基础上,对叁一教由早期的知识分子学术团体最终发展成民间宗教信仰组织这一发展模式的探讨与研究。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文章先从叁教合一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出发,结合明朝国家政策及林兆恩的个人思想背景,对其“叁教合一”思想的来源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其次,从“道一教叁”、“非非叁教”、“叁教一致”及“归儒宗孔”几个方面对其“叁教合一”理论的具体内涵进行了研究。再者,结合林兆恩创立叁一教的倡教宗旨,从世俗性、宗教性、民间性叁个方面探讨了其“叁教合一”思想的实践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又从林兆恩身份的转化、叁一教祠堂的广泛建立两个方面入手,对叁一教由知识分子学术团体转化成民间宗教组织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叁一教的宗教修持方式孔门心法、九序心法作了较详细的介绍与研究,并通过叁一教后期的传承发展情况,对叁一教的这一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论证。文章在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得出了孔门心法不同于九序心法的论证,从狭、广二义上对孔门心法进行了定义,并对孔门心法的修持方式进行了分析。而经过对林兆恩“叁教合一”思想与叁一教实践演变特征的分析,即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眼光来看,林兆恩在儒、释、道叁教合一思想的基础上,通过融合、吸收民间信仰、民俗习惯来发展、壮大叁一教,促使叁一教逐渐由早期知识分子学术团体转化成民间宗教组织,这一发展模式不仅符合“叁教合一”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也符合民间宗教的发展规律,因此叁一教能流传至今。而这一结论也由后期叁一教由学术、宗教两个传承方向的发展结果得到了论证。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对更好的了解、发展叁一教有一定的意义,也对研究明清时期我国其他形式的民间宗教组织具有范式、借鉴意义,更对目前我国民间宗教信仰、民俗习惯的传承、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韩秉芳[5](2012)在《从王阳明到林兆恩——兼论一个传布于闽中的王学傍支别派》一文中研究指出王阳明是活动于明代中叶的一位伟大哲学家,他及以他为代表的姚江学派(或称王学),在中国封建社会解体时期,乃至对中国近代社会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在其后数百年的时间里,中国历史舞台上陆续演出的无数场悲壮活剧的风云人物,几乎无一不从阳明心学那里汲取过思想营养,藉以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新的哲学流派。如刘宗周、黄宗羲、颜元、曾国藩、康有为等皆是。其中有一位在中国思想史上鲜为人知的人物,即与李贽并称"闽中两异瑞"(本文来源于《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九辑】(下册)》期刊2012-08-01)

庄恒恺[6](2012)在《林兆恩“叁教合一”思想中的佛道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林兆恩是晚明的一位"叁教合一"论者。在他的思想中,蕴含着佛教和道教的因素。但是他对于佛、道二教的理解是有选择性的,这与他的个人经历和福建地区的宗教特点有关。(本文来源于《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赵伟[7](2010)在《林兆恩与《叁教开迷归正演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叁教开迷归正演义》这部小说,是以林兆恩的叁教合一思想为指导而创作的。一方面,《叁教开迷归正演义》与林兆恩对"迷"的认识和界定一致;另一方面,《叁教开迷归正演义》中引用林兆恩艮背之说,强调保持心的清净,以念止念,符合林兆恩的艮背思想。(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赵伟[8](2009)在《林兆恩与明末叁教合一论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末文人论叁教合一大潮中,林兆恩与王学左派的主张既有相同之处,又各具特色。林兆恩认识到了当时儒释道叁教的弊端,提出了叁教心性相同、归儒宗孔的叁教合一思想,王学左派则主张超越叁教,以心性统摄叁教。(本文来源于《东方论坛》期刊2009年02期)

庄恒恺[9](2009)在《林兆恩哲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林兆恩是晚明的一位哲学家,叁教合一是其思想最为鲜明的特色。本文分析了他与叁教的关系,揭示出他的叁教合一的思想体系是在儒家学说、特别是阳明心学的思想基础上,糅合道教内丹学和佛教禅宗而建立起来的。他的叁教合一论首先批评了孔、老、释迦之后的叁教的种种弊病,提出叁教合一的现实必要性;其次在考察前人叁教一致说的基础上,论证了叁教的一致性和叁教合一的可能性;最后强调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一体化,指出叁教合一的归宿——归儒宗孔,宗孔即宗心,即叁教同归于本心。“心”是林兆恩叁教合一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一方面,他认为叁教有着一致的本源,即“道一”,“道”就是“心”;另一方面,林兆恩提出了一套以发明本心为目的的完整的叁教工夫论,包含立本、入门、极则叁个层次,这也是他与王阳明及其后学的不同之处。(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赵献海[10](2007)在《明后期士人在野经世研究——以林兆恩为个案》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问题的提出与学术史积极人世一直是儒家传统主张。尽管孔子所称"舍之则藏"已蕴涵一定的隐退旨趣,但此为不得已而求其次的选择。中国古代儒家士人的经世正途是通过"学而优则仕",利用政治力量,实现经世理想。但这一模式从宋朝开始,遇到了较大的挑战。由于宋朝极重科举制度,知识群体的规模从而急剧扩大,与有限的录取名额形成了较大的反差。这一矛盾使大量士人无法进入仕途,而儒家的经世思想却仍影响着这些居于民间的士人。于是,两宋在野士人经常通过救济族人等方式,以实现其人生理想。这一现象随着明朝地方学校的普遍建立与知识人口的大幅度增长,而进一步普遍化。对于明后期士人在野经世现象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晚期所呈现的历史困境,而且有助于揭示这一时期士人与国家、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7-08-21)

林兆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林兆恩是明代叁一教的创始人,是唐宋以来叁教合一思潮的集大成者。林兆恩创立的九序功法奠基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主要体现在阴阳相成、虚实相生、形神俱炼、天人合一四个方面。其中,阴阳相成是修炼基础,虚实相生是思想内核,形神俱炼是具体途径,天人合一是终极目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林兆恩论文参考文献

[1].盖建民.林兆恩叁一教内修法门与道教南宗关系的几个问题新探[J].宗教学研究.2019

[2].詹石窗,袁方明.林兆恩九序功法的哲理意涵再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3].薛东,林国平.“闽中异端”林兆恩[N].福建日报.2017

[4].孟依莎.“叁教合一”与叁一教实践:林兆恩思想特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5].韩秉芳.从王阳明到林兆恩——兼论一个传布于闽中的王学傍支别派[C].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九辑】(下册).2012

[6].庄恒恺.林兆恩“叁教合一”思想中的佛道因素[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

[7].赵伟.林兆恩与《叁教开迷归正演义》[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

[8].赵伟.林兆恩与明末叁教合一论比较[J].东方论坛.2009

[9].庄恒恺.林兆恩哲学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10].赵献海.明后期士人在野经世研究——以林兆恩为个案[C].第十二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林兆恩论文选题

评职论文选题推荐

[1]. 明世宗崇道原因探析

[2]. 从点苍会盟看道教在南诏的地位

[3]. 猪肉与龙肉——朱熹与道教丹学的一段公案

[4]. 福建莆田元妙观与《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考析

[5]. “道教考古与铭刻材料国际会议”综述

[6]. 金元时期的王重阳与全真七子图像考论

[7]. 唐长安城道观的生态空间及文学书写

[8]. 被想象的汪真君与被遮蔽的朱惟一

[9]. 九天元女初考

[10]. 万里西行 一言止杀

硕士博士论文选题推荐

[1]. 宋元清微雷法研究

[2]. 汉晋道教医世思想研究

[3]. 唐代道教地理分布

[4]. 明清以来赣北道教与地方音乐文化研究

[5]. 道家与道教思想史批判

[6]. 原始道教与汉代社会研究

[7]. 艺术—审美视阈中的北宋道教与文学

[8]. 极体利用之道

[9]. 谭峭道教思想研究

[10]. 晚唐五代道教修道变迁研究

毕业论文选题推荐

[1]. 唐前道教颂赞研究

[2]. 早期道教视野下的孙恩、卢循道教活动研究

[3]. 天水玉泉观道教文化研究(1276-1911)

[4]. 唐宋之際道教齋法論争研究

[5]. 冷谦及其《修龄要旨》养生思想研究

[6]. 明清时期齐云山道教地理研究

[7]. 宋元明时期龙虎山道士与地方社会互动研究

[8]. 张宇初著述交游考论

[9]. 七世纪上半叶唐朝、高句丽、日本的道教交流

[10]. 唐代道教与上层社会

职称论文选题推荐

[1]. 佛道和合:庐山宗教发展史上所见佛道之互动

[2]. 管窥张三丰道法思想对“三言”的影响

[3]. 沈万三与张三丰

[4]. 张三丰与沈万三暨张信平越相会的文化史考察

[5]. 明人对张三丰神仙形象的建构及影响

[6]. 三丰真人秦陇地区仙迹考

[7]. 张三丰学术研究的难点

[8]. 张三丰平越及西南传道的历史记忆与民间传说

[9]. 张三丰史实考

[10]. 明清方志中的张三丰行迹

软文类选题推荐

[1]. 道教史研究如何入门

[2]. 道教在湖北

[3]. 张冠李戴、指树为姓、紫气东来

[4]. 特殊历史时刻的王道士

[5]. 皇帝 宦官与道士

[6]. 一个移民家族的道教石窟史

[7]. 道教在古代稳定社会的作用

[8]. 《云南道教碑刻辑录》:记录云南多民族道教信仰的历程

[9]. 慈祥贞源地 忠贞法道天

[10]. 革新教义,推动道教健康传承发展

书籍类选题推荐参考

[1]. 浙江道教史

[2]. 西安年鉴 . 2011

[3]. 相关链接:吴云青

[4]. 《中国道教史》

[5]. 后藏志

[6]. 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史研究

[7]. 中国道教史(第一卷)

[8]. 中国出版年鉴 . 1981

[9]. 道教思想史研究

[10]. 中国道教史研究

论文知识图

叁教归一叁一教-佛像(广西桂林伏波山还珠洞...资料汇编高校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资料汇编高校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资料汇编高校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资料汇编高校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资料汇编高校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标签:;  ;  ;  ;  ;  ;  ;  

林兆恩论文_盖建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