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超:把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方向论文

周建超:把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方向论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培根铸魂的使命,应紧跟时代步伐,扎根大地,为人民解疑释惑,坚定文化自信,不断传播中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殷嘱托,也是新时代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昭示的使命担当。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扎根中国大地,回答时代课题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变革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创造元素和广阔的学术研究平台,理应立足时代,紧跟时代步伐,肩负时代使命,从历史的沧桑巨变中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脉络,探索、思考、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矛盾和困难,因而有不同的任务和使命。面对不同的时代课题,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并在斗争中不断推进事业新发展。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探索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还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之路,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直面矛盾和斗争中开拓前进的,这是我们事业发展进步的内生动力。事业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因而也必须在不断克服和解决矛盾问题中才能继续前进。正是在探索、分析、解决不同的时代性矛盾问题过程中,我们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不断走向成熟和辉煌。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时代、胸怀人民、心系国家,勇于直面矛盾回答时代课题就是每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为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做到“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有信仰”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有情怀”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和国家认同;“有担当”就是要立足岗位,把“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扛在肩上,用科学的真本领掌握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更好地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奉献力量和智慧。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才能做到“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人民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

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就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谁创作、为谁立言,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人类历史文化成果的见证者与享有者,正是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实践活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而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矢志初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繁荣富强进行了不懈奋斗,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胜利,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因此,要做有使命担当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方面,我们自身的学术研究、学术创造必须紧紧依靠人民,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从而把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和力量;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深沉情怀,自觉把个人的学术研究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和人民需求联系起来,切实把握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解疑释惑、阐明道理,真正坚持“四个服务”,这是当代学术生命力的关键。另一方面,人民群众不是抽象的符号,是由现实生活中的人组成,有血有肉有感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不同时段、不同地区既有层次之分,也有地区差别之分,应深入细致地做好实地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既要瞄准人民美好生活的前进方向,也要直面当下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扎根群众,倾听群众心声,关注群众需求,从而寻找不同的解决路径,真正把学问、成果写进人民群众的心坎里,为人民立言、为时代讴歌。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术研究才能以精品奉献人民、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人民的检验。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坚定文化自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很难坚强地发展起来。因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所形成的天下为公、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见利思义、革故鼎新、仁者爱人、宽厚包容、克勤克俭、居安思危等优秀文化基因,既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大潮中立足前行的基石,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和魂。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实践中所培育的理想信念、优良作风、严格纪律、忠诚担当、服务人民、求真务实、清正廉洁、改革开放精神等具有鲜明特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是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新时代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深厚文化土壤。因此,一方面随着现实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之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协调相适应,从而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面向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善于从时代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对这些“中国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话语追问和学术提升,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并使之具有我们民族风格和民族语言特色,以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从而建构起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发出中国的理论声音,生成中国特色的话语权,进而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学术自信、思想自信。当然,坚定文化自信并不是要排斥外来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与积极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只有“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才能不断推进我们的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学术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在桥梁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胡叶一新(11-182)

殷殷嘱托,昭示使命担当。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繁重而艰巨的历史重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以人民为中心,倾听时代声音,回应人民需求,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创造出反映新时代的思想理论成果,才能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由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使得我国女性生育年龄不断推迟,卵巢储备功能低下不孕症患者呈逐年增加趋势,尽管临床上针对患者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方法提高临床妊娠率,但临床结局并不尽如人意[7-9]。卵巢储备功能低下不孕症患者诱发排卵困难,临床流产率高且妊娠率低,是目前临床上治疗不孕症的难点和热点[10-11]。

(作者系泰州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段培华

标签:;  ;  ;  ;  ;  ;  ;  ;  ;  

周建超:把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方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