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创手术机器人的手术器械末端论文和设计-彭俣辉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机械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微创手术机器人的手术器械末端,包括末端杆和灵活机构,末端杆外表面右侧与过渡弧体的外表面左侧连接,短杆的外表面右侧与安装卡圈的外表面右侧中部连接,安装卡圈外表面右侧与针孔摄像头的外表面一侧连接,末端杆的外表面顶部左侧与固定片外表面底部连接,固定片的外表面顶部与中心杆的外表面一侧连接,中心杆外表面右侧与小把手的外表面右侧底部连接,弧形盖的外表面顶部与端体外表面底部连接,中心杆的外表面与滚轮的外表面中部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活动扣和短杆等的使用,使用的时候可以更好的随着尾端进行活动或者改变方向,所以该装置能够达到能够进行灵活观察的目的。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微创手术机器人的手术器械末端,包括末端杆(1)和灵活机构(5),其特征在于:所述灵活机构(5)包括活动扣(501)、短杆(502)、导线凸起(503)、钢丝绳(504)、弧形盖(505)、端体(506)、安装卡圈(507)、针孔摄像头(508)、内凹槽(509)、限位圈(510)、复位弹簧(511)、固定管(512)和连接柱(513),所述末端杆(1)的外表面右侧与过渡弧体(2)的外表面左侧连接,所述过渡弧体(2)的外表面顶部设置有内凹槽(509),所述内凹槽(509)的内表面左侧中部与活动扣(501)的外表面左侧连接,所述活动扣(501)的外表面右侧与短杆(502)的外表面右侧连接,所述短杆(502)的外表面中部与固定管(512)的内表面连接,所述固定管(512)的外表面顶部与连接柱(513)的外表面底端连接,所述连接柱(513)的外表面顶端与弧形盖(505)的外表面底部连接,所述短杆(502)的外表面右侧与限位圈(510)的内表面连接,所述限位圈(510)的外表面底部与复位弹簧(511)的外表面顶部连接,所述短杆(502)的外表面右侧与安装卡圈(507)的外表面右侧中部连接,所述安装卡圈(507)的外表面右侧与针孔摄像头(508)的外表面一侧连接,所述末端杆(1)的外表面顶部左侧与固定片(8)的外表面底部连接,所述固定片(8)的外表面顶部与中心杆(9)的外表面一侧连接,所述中心杆(9)的外表面右侧与小把手(7)的外表面右侧底部连接,所述弧形盖(505)的外表面顶部与端体(506)的外表面底部连接,所述中心杆(9)的外表面与滚轮(4)的外表面中部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微创手术机器人的手术器械末端,包括末端杆(1)和灵活机构(5),其特征在于:所述灵活机构(5)包括活动扣(501)、短杆(502)、导线凸起(503)、钢丝绳(504)、弧形盖(505)、端体(506)、安装卡圈(507)、针孔摄像头(508)、内凹槽(509)、限位圈(510)、复位弹簧(511)、固定管(512)和连接柱(513),所述末端杆(1)的外表面右侧与过渡弧体(2)的外表面左侧连接,所述过渡弧体(2)的外表面顶部设置有内凹槽(509),所述内凹槽(509)的内表面左侧中部与活动扣(501)的外表面左侧连接,所述活动扣(501)的外表面右侧与短杆(502)的外表面右侧连接,所述短杆(502)的外表面中部与固定管(512)的内表面连接,所述固定管(512)的外表面顶部与连接柱(513)的外表面底端连接,所述连接柱(513)的外表面顶端与弧形盖(505)的外表面底部连接,所述短杆(502)的外表面右侧与限位圈(510)的内表面连接,所述限位圈(510)的外表面底部与复位弹簧(511)的外表面顶部连接,所述短杆(502)的外表面右侧与安装卡圈(507)的外表面右侧中部连接,所述安装卡圈(507)的外表面右侧与针孔摄像头(508)的外表面一侧连接,所述末端杆(1)的外表面顶部左侧与固定片(8)的外表面底部连接,所述固定片(8)的外表面顶部与中心杆(9)的外表面一侧连接,所述中心杆(9)的外表面右侧与小把手(7)的外表面右侧底部连接,所述弧形盖(505)的外表面顶部与端体(506)的外表面底部连接,所述中心杆(9)的外表面与滚轮(4)的外表面中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创手术机器人的手术器械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4)的外表面两侧均与挡圈(6)的外表面一侧连接,且两个挡圈(6)的规格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创手术机器人的手术器械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端体(506)的外表面一侧与钢丝绳(504)的外表面一侧连接,且钢丝绳(504)的外表面右侧与导线凸起(503)的内表面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创手术机器人的手术器械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弧体(2)的外表面右侧与操作头(3)的外表面右侧连接,且两个挡圈(6)的外表面一侧分别与固定片(8)的一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创手术机器人的手术器械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管(512)的中部设置有通口,且通口的内径大于短杆(502)的外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创手术机器人的手术器械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卡圈(507)的中部设置有浅槽,且浅槽的内径大于针孔摄像头(508)的外径。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机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微创手术机器人的手术器械末端。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医疗领域越来越多的手术机械人代替人工,然而在实际使用的时候往往需要对病灶处进行观察,然后才能对病灶进行处理,然而大多数采用的观察方式不灵活,不能准确的随着手术器械末端进行灵活观察,而现有的手术器械大多没有相应的解决机构,所以针对此问题,可以设计出一种能够进行灵活观察的手术器械末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微创手术机器人的手术器械末端,达到能够进行灵活观察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微创手术机器人的手术器械末端,包括末端杆和灵活机构,所述灵活机构包括活动扣、短杆、导线凸起、钢丝线、弧形盖、端体、安装卡圈、针孔摄像头、内凹槽、限位圈、复位弹簧、固定管和连接柱,所述末端杆的外表面右侧与过渡弧体的外表面左侧连接,所述过渡弧体的外表面顶部设置有内凹槽,所述内凹槽的内表面左侧中部与活动扣的外表面左侧连接,所述活动扣的外表面右侧与短杆的外表面右侧连接,所述短杆的外表面中部与固定管的内表面连接,所述固定管的外表面顶部与连接柱的外表面底端连接,所述连接柱的外表面顶端与弧形盖的外表面底部连接,所述短杆的外表面右侧与限位圈的内表面连接,所述限位圈的外表面底部与复位弹簧的外表面顶部连接,所述短杆的外表面右侧与安装卡圈的外表面右侧中部连接,所述安装卡圈的外表面右侧与针孔摄像头的外表面一侧连接,所述末端杆的外表面顶部左侧与固定片的外表面底部连接,所述固定片的外表面顶部与中心杆的外表面一侧连接,所述中心杆的外表面右侧与小把手的外表面右侧底部连接,所述弧形盖的外表面顶部与端体的外表面底部连接,所述中心杆的外表面与滚轮的外表面中部连接。

优选的,所述滚轮的外表面两侧均与挡圈的外表面一侧连接,且两个挡圈的规格相同。

优选的,所述端体的外表面一侧与钢丝绳的外表面一侧连接,且钢丝绳的外表面右侧与导线凸起的内表面连接。

优选的,所述过渡弧体的外表面右侧与操作头的外表面右侧连接,且两个挡圈的外表面一侧分别与固定片的一侧连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管的中部设置有通口,且通口的内径大于短杆的外径。

优选的,所述安装卡圈的中部设置有浅槽,且浅槽的内径大于针孔摄像头的外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创手术机器人的手术器械末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弧形盖、针孔摄像头、限位圈、复位弹簧、钢丝绳、活动扣和短杆等结构的相互配合使用,所以在使用的时候可以更好的随着尾端进行活动或者改变方向,从而可以更好的进行观察,又因为有导线凸起、内凹槽、固定管和端体等结构的相互配合使用,所以在使用的时候可以更好的对其灵活调节,从而方便观察,所以由此可知,该装置能够达到能够进行灵活观察的目的。

(2)、本实用新型通过导线凸起、操作头、过渡弧体、中心杆和小把手等结构的相互配合使用,所以可以灵活的将针孔摄像头从内凹槽内灵活的调节位置,从而可以更方便使用,所以可以让手术者进行全方位的观察,所以由此可知,该装置在使用的时候更实用且更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滚轮的左视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末端杆、2过渡弧体、3操作头、4滚轮、5灵活机构、501活动扣、502短杆、503导线凸起、504钢丝绳、505弧形盖、506端体、507安装卡圈、508针孔摄像头、509内凹槽、510限位圈、511复位弹簧、512固定管、513连接柱、6挡圈、7小把手、8固定片、9中心杆。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微创手术机器人的手术器械末端,包括末端杆1和灵活机构5,灵活机构5包括活动扣501、短杆502、导线凸起503、钢丝线504、弧形盖505、端体506、安装卡圈507、针孔摄像头508、内凹槽509、限位圈510、复位弹簧511、固定管512和连接柱513,末端杆1的外表面右侧与过渡弧体2的外表面左侧焊接,过渡弧体2的外表面顶部设置有内凹槽509,内凹槽509的内表面左侧中部与活动扣501的外表面左侧焊接,活动扣501的外表面右侧与短杆502的外表面右侧活动连接,短杆502的外表面中部与固定管512的内表面套接,固定管512的外表面顶部与连接柱513的外表面底端焊接,连接柱513的外表面顶端与弧形盖505的外表面底部焊接,短杆502的外表面右侧与限位圈510的内表面套接,限位圈510的外表面底部与复位弹簧511的外表面顶部焊接,短杆502的外表面右侧与安装卡圈507的外表面右侧中部焊接,安装卡圈507的外表面右侧与针孔摄像头508的外表面一侧固定连接,末端杆1的外表面顶部左侧与固定片8的外表面底部焊接,固定片8的外表面顶部与中心杆9的外表面一侧插接,中心杆9的外表面右侧与小把手7的外表面右侧底部焊接,弧形盖505的外表面顶部与端体506的外表面底部焊接,中心杆9的外表面与滚轮4的外表面中部插接,滚轮4的外表面两侧均与挡圈6的外表面一侧焊接,且两个挡圈6的规格相同,端体506的外表面一侧与钢丝绳504的外表面一侧焊接,且钢丝绳504的外表面右侧与导线凸起503的内表面搭接,过渡弧体2的外表面右侧与操作头3的外表面右侧焊接,且两个挡圈6的外表面一侧分别与固定片8的一侧焊接,固定管512的中部开设有通口,且通口的内径大于短杆502的外径,安装卡圈507的中部开设有浅槽,且浅槽的内径大于针孔摄像头508的外径,该微创手术机器人的手术器械末端,通过弧形盖505、针孔摄像头508、限位圈510、复位弹簧511、钢丝绳504、活动扣501和短杆502等结构的相互配合使用,所以在使用的时候可以更好的随着尾端进行活动或者改变方向,从而可以更好的进行观察,又因为有导线凸起503、内凹槽509、固定管512和端体506等结构的相互配合使用,所以在使用的时候可以更好的对其灵活调节,从而方便观察,所以由此可知,该装置能够达到能够进行灵活观察的目的,通过导线凸起503、操作头3、过渡弧体2、中心杆9和小把手7等结构的相互配合使用,所以可以灵活的将针孔摄像头508从内凹槽509内灵活的调节位置,从而可以更方便使用,所以可以让手术者进行全方位的观察,所以由此可知,该装置在使用的时候更实用且更方便。

在使用时,转动小把手7,所以可以让滚轮4转动,所以因为导线凸起503作用,钢丝绳504可以贴着末端杆1运动,从而可以把弧形盖505拉起,从而可以让针孔摄像头508探出内凹槽509,从而可以对病灶进行观察,如果不用的时候,松掉钢丝绳504,然后复位弹簧511可以将短杆502等结构慢慢的拉回内凹槽509内,直至弧形盖505盖上。

综上可得,该微创手术机器人的手术器械末端,通过弧形盖505、针孔摄像头508、限位圈510、复位弹簧511、钢丝绳504、活动扣501和短杆502等结构的相互配合使用,所以在使用的时候可以更好的随着尾端进行活动或者改变方向,从而可以更好的进行观察,又因为有导线凸起503、内凹槽509、固定管512和端体506等结构的相互配合使用,所以在使用的时候可以更好的对其灵活调节,从而方便观察,所以由此可知,该装置能够达到能够进行灵活观察的目的,通过导线凸起503、操作头3、过渡弧体2、中心杆9和小把手7等结构的相互配合使用,所以可以灵活的将针孔摄像头508从内凹槽509内灵活的调节位置,从而可以更方便使用,所以可以让手术者进行全方位的观察,所以由此可知,该装置在使用的时候更实用且更方便。

设计图

一种微创手术机器人的手术器械末端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52780.2

申请日:2019-01-1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1(上海)

授权编号:CN209611306U

授权时间:20191112

主分类号:A61B 34/30

专利分类号:A61B34/30

范畴分类:申请人:彭俣辉

第一申请人:彭俣辉

申请人地址:200441上海市宝山区逸仙路3458弄45号901室

发明人:彭俣辉

第一发明人:彭俣辉

当前权利人:彭俣辉

代理人:张焱

代理机构:11724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成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一种微创手术机器人的手术器械末端论文和设计-彭俣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