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调和论论文_万佳贇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西调和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西,林风,艺术,水墨,中国,西画,美术。

中西调和论论文文献综述

万佳贇[1](2018)在《浅析林风眠中西调和艺术思想的形成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林风眠的艺术思想发端于20世纪初,正值中西时代背景极端悬殊。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教育熏陶的他直面了欧洲澎湃的现代主义运动。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刚刚被战争打开了国门,中国人被压垮的不仅仅是军事力量和主权,更压垮了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下“全盘西化”、“民族虚无主义”等言论层出不穷。林风眠与和与他同时代的先驱者都意识到“革新”、“改良”中国艺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创作属于中国的现代艺术。1926年是林风眠从法国留学回国的第二年,面对振兴中国艺术之论争:一类主张革中国画的命,全盘向西方学习;另一类主张中国画是国粹,必须继承其传统。林风眠辩证的指出“中国艺术之长正是西方艺术之短,而西方艺术之长恰恰是中国艺术之短。”中西艺术相互取长补短,促进中国艺术之复兴。林风眠倾其一生的思考与从未停止的实践去探索创造中国新艺术的道路,对于西方现代主义的吸收不局限于表现形式,更深入哲学与思想内核;对中国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独具慧眼的将目光贯穿古今,从中国民间艺术中汲取了大量的灵感,这样的中西调和实践对当代中国艺术家的继续探索与创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沿革和发展,世界形势今非昔比。多元文化的发展和全球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东西交融的主题已经演变为探寻中国当代艺术的民族性与独立性,如何“回归”,何以“重建”?复兴民族自信,重归传统文化也成为很多艺术家不约而同的选择。本研究希望通过对于林风眠中西调和艺术思想的演变、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变化,探寻中国新艺术诞生的起源,以及对当代艺术现状的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学院》期刊2018-05-01)

聂危谷,蔡竞然[2](2016)在《蔡元培与林风眠中西调和论及其历史文化语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对特定时期文化史料的梳理考辨,以及相关艺术理论的比较探析,旨在客观地揭示林风眠中西艺术调和论对于中国艺术史的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东西方文化之异同以及能否调和,成为持久论战的问题焦点。"一战"的发生与战后西方世界的自省,促使和加强了中国学人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同时西方世界对东方文化的关注,亦激励了中国学人重新认识本土文化的价值。中西文化调和论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产生和发展的。而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蔡元培,也是推崇中西文化调和并首倡中西艺术调和的关键人物。留法期间就因兼涉中西绘画而初试创造力锋芒的林风眠,得到了蔡元培的高度赏识。在先后主政北平与杭州国立艺专期间,林风眠有赖其艺术史和美学的深刻认知,以及对西方现代艺术和中国艺术大传统的敏锐洞察力,坚持推进中西艺术调和论。并在深入阐发调和论而建构的中西艺术优势互补论与情感—理智平衡论之间,引入了双向推理的逻辑关系。进而指导艺术教育实践,由此促成了林风眠学派及其"再东方化"的艺术进程,造就了一番跨文化的艺术事业。(本文来源于《艺术百家》期刊2016年04期)

[3](2016)在《探寻中西调和的绘画新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林风眠(1900—1991),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和现代绘画的奠基人,一代艺术宗师,其一生历经二十世纪重大变迁,成就了一部中国现代美术史。他曾赴法学习美术,很快崭露头角;受邀归国后,先后创办北京艺专和杭州国立艺术院,大胆启用齐白石、克罗多任教,培育出坚实的艺(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6-03-14)

陈长田[4](2015)在《林风眠“中西艺术调和”论的生成时期及成因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1926年林风眠归国后公开提出的"中西艺术调和"论,生成于他1920年至1924年留学期间。考察其成因,主要有叁:一是一战后法国流行的学习借鉴东方文化艺术的思潮;二是杨西斯对林风眠的教诲;叁是林风眠第一任妻子罗达的影响。叁方面结合,促使林风眠形成了"中西艺术调和"论的理论构想。(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5年05期)

陈郁[5](2015)在《论中国水彩画的“中西调和”》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水彩画是中西绘画艺术相互融合的产物,是中西绘画不同要素重新组合而产生的具有艺术新特质的一个画类。水彩画的中国精神是伴随着时代脚步、国际文化交流、画家的创作技艺和思想观念不断更新而发展进步的。在对中外水彩画作品构成要素探讨的基础上,比照东西方传统绘画的艺术特点以及创作理念,探求差异,追求共识,从中确定当代中国水彩画的前进方向,亦即切磋东西方绘画技艺,融合东西方艺术理念——"对比异同,调和中西",使中国水彩画能够健康成长。(本文来源于《设计艺术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徐鹏,柯国笠[6](2014)在《“归二代”教育在中西调和中纠结》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在应该关注一个新名词了——随海归父母回国的子女,称为“归二代”。 很多已经为人父母的海归经常面临一个选择:是否携带已在国外生活多年的子女归国?一部分海归担心国内严格的教育方式会给孩子带来不小的冲击和压力,选择将孩子留在国外;另一部分则选择携带(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期刊2014-08-21)

郑石如[7](2014)在《王绍维,东北画坛中西调和的早期探索者》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自律性的渐进型发展方式被彻底打破。伴随着康有为"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弊极矣"的疾呼,整个20世纪以中西文化与艺术的碰撞冲突为主线,展开了对此以及因此引发的问题的巨大争议。无论是主张融合中西的折衷派,还是坚守传统的国粹派,对这一质疑的普遍应答至少说明,甲午战争之后的国人已经逐渐丧失了对中国文明优越性的一贯自信。"改良中国画"成为这一背景下,自觉者和他觉者所面对的统一的时代命题。无论从时代背景的角度还是(本文来源于《美术》期刊2014年01期)

周婧[8](2013)在《林风眠“中西调和论”的艺术实践和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林风眠是近代中国画发展的重要人物,作为"中西调和论"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不但身体力行,在自己各个阶段的创作中也都表现出了这种主张,而且还在教学中大力推广,为中国画艺术开辟出了一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相融合的崭新道路,使中国画艺术重新焕发了生机。本文对林风眠四个重要创作阶段进行了分析,并对中西调和论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总结。(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3年16期)

龚云表[9](2013)在《陆春涛 “中西调和”与海派大水墨》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中国水墨画的创作语境,正处在一个有着多种选择的转型期。在这种选择的过程中,要否定深厚的水墨传统是不可能的,但对传统的肯定又必须寻找到一种新的表达形式,这也就是水墨当代性的体现。作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先驱,林风眠先生在八十多年前的《东西艺术的前途》一文中就指出:"艺术自身上之构成,一方面系情绪热烈的冲动,他方面又不能不需要相当的形式而为表现或调和情绪的一种方法。艺术能与时代之潮流变化而增进之,皆系艺术自身上构成的方法。"可见画家要表达出与时(本文来源于《东方艺术》期刊2013年13期)

林银雅[10](2012)在《共存与包容的美学——林风眠中西绘画“调和论”的实践与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中国逐渐崛起的过程中,如何重新审视中国文化的内涵,如何更好实现中西方的交流,成为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侧重阐述林风眠"调和论"的理论形成的背景、其艺术主张及特点,并论述林风眠"调和论"对当代中国文化思想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期刊2012年06期)

中西调和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通过对特定时期文化史料的梳理考辨,以及相关艺术理论的比较探析,旨在客观地揭示林风眠中西艺术调和论对于中国艺术史的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东西方文化之异同以及能否调和,成为持久论战的问题焦点。"一战"的发生与战后西方世界的自省,促使和加强了中国学人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同时西方世界对东方文化的关注,亦激励了中国学人重新认识本土文化的价值。中西文化调和论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产生和发展的。而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蔡元培,也是推崇中西文化调和并首倡中西艺术调和的关键人物。留法期间就因兼涉中西绘画而初试创造力锋芒的林风眠,得到了蔡元培的高度赏识。在先后主政北平与杭州国立艺专期间,林风眠有赖其艺术史和美学的深刻认知,以及对西方现代艺术和中国艺术大传统的敏锐洞察力,坚持推进中西艺术调和论。并在深入阐发调和论而建构的中西艺术优势互补论与情感—理智平衡论之间,引入了双向推理的逻辑关系。进而指导艺术教育实践,由此促成了林风眠学派及其"再东方化"的艺术进程,造就了一番跨文化的艺术事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西调和论论文参考文献

[1].万佳贇.浅析林风眠中西调和艺术思想的形成与实践[D].中国美术学院.2018

[2].聂危谷,蔡竞然.蔡元培与林风眠中西调和论及其历史文化语境[J].艺术百家.2016

[3]..探寻中西调和的绘画新径[N].文汇报.2016

[4].陈长田.林风眠“中西艺术调和”论的生成时期及成因初探[J].芒种.2015

[5].陈郁.论中国水彩画的“中西调和”[J].设计艺术研究.2015

[6].徐鹏,柯国笠.“归二代”教育在中西调和中纠结[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

[7].郑石如.王绍维,东北画坛中西调和的早期探索者[J].美术.2014

[8].周婧.林风眠“中西调和论”的艺术实践和价值分析[J].作家.2013

[9].龚云表.陆春涛“中西调和”与海派大水墨[J].东方艺术.2013

[10].林银雅.共存与包容的美学——林风眠中西绘画“调和论”的实践与意义[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2

论文知识图

一01)墨笔淡彩明代/林良《灌木集禽图》...《雪景》林风眠一5)京剧人物(下图2一徐悲鸿和林风眠无...《水上人家》布面油画吴冠中1996种“风...张美莉作品3结语水彩画在中国当代发展之...张美莉作品3结语水彩画在中国当代发展之...

标签:;  ;  ;  ;  ;  ;  ;  

中西调和论论文_万佳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