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化论文_杨冬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际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人际,话语,蜡染,新闻,贵州,节点,发展趋势。

人际化论文文献综述

杨冬梅[1](2019)在《新媒介营销传播的人际化传播方式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技术时代的全面铺开,媒介传播形成了全新的传媒生态系统和营销机制。受众群体则实现了对"信息"全面自主的选择操控,从而完成了由"受众"到"用户"的角色转换。以"用户"为核心的发散型传播网络与迭加式、分流性的传播区域建构,让新媒介传播营销不得不选择更细微精准的个性定制推送内容,力求实现"用户"与"用户"之间自主建立更为复杂紧密的联系,通过人际化传播方式,实现营销传播效果的最佳整合。(本文来源于《传媒》期刊2019年11期)

陈联[2](2018)在《论人际化品牌设计——以贵州蜡染品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际化品牌设计体现了消费者与而消费者互动,是对消费者的人际化交流设计,呈现于对消费者生活方式设计。人际化品牌设计除反映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之外,同时也体现于消费者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它满足消费者的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它关注消费者的意识、行为与周围环境以及群体的能动作用。(本文来源于《度假旅游》期刊2018年11期)

陈依玟[3](2018)在《广播电视传播中人际化现象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广播电视传播作为大众传播,相对于人际传播有着独特的优势,例如传播速度快,影响广泛等。但是人际传播也有自身的优点,例如信息和情感交流同步进行,而且能快速得到反馈,这些优势正好是大众传播所不具备的。所以,如今大众传播过程中对于人际传播的引入越来越重视。本文分析了人际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具体表现。(本文来源于《电视指南》期刊2018年11期)

李书贤[4](2017)在《主持传播人际化的特征与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主持传播是以主持人为主导的传播行为,它兼具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属性,融合了两者的共同优势,具有增强节目人性化、彰显个人性格、人际化气息浓厚和表达手段丰富化等特征。其中的人际化是主持传播最显着的一大特征,是实现主持传播效果最大化的核心要素,人际化回归已经成为主持传播的发展趋势,包括节目选题、编辑构思、互动设置等方面的全面回归。(本文来源于《声屏世界》期刊2017年08期)

刘宁[5](2014)在《主持传播的人际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持传播已经成为广播电视媒体中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这也意味着主持人在传播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大众传播中加入主持人的角色,这打破了传播媒介与受众之间厚厚的藩篱,使大众传播多了人际传播的色彩,而主持传播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正是人际化的回归,本文以主持传播中人际化这一重要特征为立足点展开研究。主持传播是指以主持人为主导的传播活动的总称,它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体,融合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共同的优点,但是归根结底来说它仍属于大众传播,它有赋予节目“人”的色彩、彰显个人风采、丰富的表达手段、人际化色彩明显等特点。主持传播人际化的回归是全方位的回归,包括节目选题的“人际化”回归,节目整体编辑构思的“人际化”回归,互动版块设置的“人际化”回归以及主持人风格的“人际化”回归。由于人际化因素的存在,传者和受者之间也更加自由,少了很多限制,能够运用更多的传播符号的多元使传播更加高效。由于受众对主持人的信任,主持人很容易对受众进行劝服,同时,主持人拥有话语权而且在受众的地位比较高,还会有“意见领袖”效应。但是也正是对受众对主持人的过度信任也会造成对主持人的过分依赖,在主持人离开主持岗位时会造成重大损失,也会因为主持人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并非各个领域都是权威而受众偏爱主持人的言论而可能会造成的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偏差。在主持传播策略中,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主持人的语用原则,重点探讨了主持人在会话过程中所要遵循的角色原则,合作原则,会话含义中合作原则的违反,得体原则等。在强调人际化的主持传播中我们也要警惕主持传播的泛人际化现象,目前在主持传播活动中主要出现了主持传播策略低俗化,煽情泛滥、谄媚观众现象严重,个人化色彩过于浓烈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主持传播的传播效率和效果,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加强主持人自身队伍建设,提高主持人正确的传播意识,正确对待行业竞争,理性地看待收视(听)率,另外还需建立科学的主持传播评价体系,对主持传播的效果作出科学评判。(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4-05-01)

郭雅婧[6](2014)在《“人际化传播”在广播新闻直播节目中的体现与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广播直播报道过程中,主持人之间的软性衔接、连线记者或经历者的个体化真实描述与短信、微博等自媒体和主持人的频繁互动,成为广播这种传统媒体的事件性直播节目中的"人际化传播"因素,这种人际化传播有助于增强新闻真实性,增进平等交流,体现媒体人文关怀。(本文来源于《新闻与写作》期刊2014年02期)

杨文慧[7](2013)在《从话语权看冲突性话语中的人际化线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冲突话语在人际交际中在所难免。交际者在运用话语策略和应对冲突时体现了交际双方的思维活动和逻辑思辨的规律,冲突话语语用选择可体现交际中的人际化线索、交际者的话语认同和对人际冲突事件的认知。文章以商务谈判话语为语料,以福柯的"话语权"为理论基础,以冲突话语模式为切入点,探讨不同商务人际关系下的冲突话语位置、主体性质以及它们与话语权利和权力的关联,分析冲突的事件维度、实践维度和存在维度。论文从语篇分析的层面揭示出冲突话语中的人际化线索是人际话语学的理论框架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际话语认同的平衡点。(本文来源于《现代外语》期刊2013年04期)

余璐[8](2011)在《微博客的虚拟社群及其“人际化”传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博客是传统博客的一种变体,这种形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源于内容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碎片化时代的到来,作为内容的变化,促成了微博客这种变体的形成。而实际上,脱胎于twitter的中国微博,在功能和定位上比起其“前辈”,有了更多适合中国人的创新。微博客的信息传播具有独特的流通渠道,对用户的人际交往模式和人际关系产生影响,形成虚拟与现实相交融的松散虚拟社群和社会网络。微博客的“关注”、“评论”、“转发”、“@功能”等,使虚拟社群的信息传播往往具有病毒式的效果,其中位于不同地位的节点和不同强度的关系,其形成机制和功能都各有特点。微博客作为一种新的自媒体,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大众传媒的结合还不密切。本文认为,微博客更多的是一种人际交流的平台,传播过程更多地体现为平台内的人际传播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虚拟社群内的传播。而这些虚拟社群最显着的特点就是信息传播的“人际化”。本文将会从不同的信息传播模式入手,对虚拟社群“人际化”信息传播进行分析。在网络时代,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久以来被忽视的“人的价值”开始凸显,以微博客为代表的新媒体体现并强化了传播形态“人际化”的回归,本文将对这种回归进行成因和要求的分析,并提出微博客信息传播“人际化”发展的策略。本文运用的理论主要为社会网的相关理论以及传播学的相关理论,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内容分析、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等。(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1-05-01)

陈爽[9](2008)在《人际化传播在新闻节目中的运用——兼析《阿拉讲大道》栏目的信息传播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当电视媒体也是"主持人媒体"得到更多的认同时,许多人际传播的手段也出现在电视这个大众传媒中。人际化传播使电视较其它媒体的传播更具特色,更加有效。《阿拉讲大道》是宁波电视台文化娱乐频道于2006年12月18日开办的方言说新闻节目。方言、演绎、嬉笑怒骂、插科打诨等大多只会出现在人际交往场(本文来源于《声屏世界》期刊2008年05期)

白贵,时小杰,姜帆[10](2007)在《论电视新闻栏目中的“人际化”回归》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电视新闻业务的改革,出现了所谓“人际化”回归的理念,本文就“人际化”回归的历史嬗变、现状表现及现实意义提出笔者的看法与观点。其中就现状表现从演播室环境,主持人风格,编辑构思叁部分给予分析阐述。(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旬刊)》期刊2007年07期)

人际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际化品牌设计体现了消费者与而消费者互动,是对消费者的人际化交流设计,呈现于对消费者生活方式设计。人际化品牌设计除反映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之外,同时也体现于消费者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它满足消费者的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它关注消费者的意识、行为与周围环境以及群体的能动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际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杨冬梅.新媒介营销传播的人际化传播方式探析[J].传媒.2019

[2].陈联.论人际化品牌设计——以贵州蜡染品牌为例[J].度假旅游.2018

[3].陈依玟.广播电视传播中人际化现象探讨[J].电视指南.2018

[4].李书贤.主持传播人际化的特征与趋势[J].声屏世界.2017

[5].刘宁.主持传播的人际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4

[6].郭雅婧.“人际化传播”在广播新闻直播节目中的体现与作用[J].新闻与写作.2014

[7].杨文慧.从话语权看冲突性话语中的人际化线索[J].现代外语.2013

[8].余璐.微博客的虚拟社群及其“人际化”传播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

[9].陈爽.人际化传播在新闻节目中的运用——兼析《阿拉讲大道》栏目的信息传播特征[J].声屏世界.2008

[10].白贵,时小杰,姜帆.论电视新闻栏目中的“人际化”回归[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

论文知识图

中观场所层面的多元人际化设计...人际化线索下的话语实践表象叁地区彩民SCL-90阳性症状检出率比较(...实验组心理健康诸因子前后测比较2:“关系的类别化”和“类别的关系化”...图书馆知识转移的4个评价指标评价指标(...

标签:;  ;  ;  ;  ;  ;  ;  

人际化论文_杨冬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