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语文教育的特质

略谈语文教育的特质

◆姚田兰甘肃省临夏县职业技术学校731804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对教育作过前瞻性的论述:“教育者,养成人格事业也,如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与人类也。”语文新课标也在准确把握语文教育根本特点的基础上确立了崭新的理念,即变语文课程的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新课标着眼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设计课程目标,培养和优化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是一个内涵深厚、外延宽广的语文课程新概念,既包含以语感为中心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能力,更囊括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个性和人生态度。因此,今后的语文教学势必要定位在使学生摆脱把知识本身视作目的的厄运而回归生命、回归心灵,从而追求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语言符号的教学上,更应该承担起语言承载的文化的传承。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就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道”在现代社会中也可理解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即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去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而这一点,也恰恰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本位。那么,应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呢?笔者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语文教学要做到“以人为本,以情为体”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还是处于条分缕析的知识传授状态,精力往往都花在操练和考分上,却忽视了对学生群体和个体的了解。于漪老师说:“有人认为‘我只是教书、应考,我只管教语文,管什么人不人’,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思和行都偏离了准星,走了线。试问,目中如果无人,教学又怎样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呢?”可是,这就是我们目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针对以上现象,我觉得语文教育首先要改变教师的观念,做到“以人为本,以情为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地运用“讲授法”来组织课堂,只关注知识的传递;而应该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组织课堂,关注学生的个体特点和独立个性情感的需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确实如此,语文教师如果不去重视学生身上浓重的时代气息和情感需要,你的课堂语言就不能在学心生中引起共鸣,教师话语的感染力也就会大大削弱。语文是最美的课程,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思想情感,无不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价值观的形成。可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接受美的熏陶,教师就必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而情感就是第一推动力,学生的情感是用教师的情感换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来和学生共同进行审美化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到人性美、人情美,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去体验这种美,并能在自己的人生中自觉地去创造美。

二、紧扣文本,激发学生情感

中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践着、评价着,寻求生活的美、人生的美,以及思考人为什么而活的问题。但是他们年少气盛,缺乏一定的辨别评价能力,容易受社会上歪风邪气的影响。而且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不懂得去尊重、理解别人。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抓住教育的契机,挖掘教材中优美的、崇高的、导向性的教育因素去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从思维、审美的角度入手,解决知识、认识乃至世界观的问题。于漪老师说:“母语教学关系民族后代心灵的塑造、情感的滋润、正确价值追求的形成,而这些都要通过语言文字传神的教学、一篇篇美文佳作的熏陶方能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了解作者,深入作品,挖掘教材中感人至深的景与情,从而唤起学生爱的情绪和意识。

当然,能唤起学生爱的情绪,还要找准切入点,也就是找到语文教学与学生情感共鸣的最佳契合点,只有找到这个点,渗透才能顺利实现。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切入点很多,有时是对典型人物的分析,有时是对文本本身的诵读,有时是对某个句子或词语的准确把握。

三、应该将语文中的“文”与“道”结合起来

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所以,除了以教材为主阵地以外,还要求教师能广征博引,不断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不断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文化信息,引导学生吸纳和辨别各类异质文化。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不管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都能放开胸怀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人格和良好的品德修养。

拓宽文化视野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用到最多的就是横向扩充、纵向联系。如一教师在《马说》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急于串讲课文,而是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马”的偏爱谈起,讲王良御马和汗血盐车的传说,郭隗所讲燕昭王时以五百金买千里马骨的故事,唐昭陵六骏的来历……这些有趣的故事早已让学生应接不暇了,再提到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和杜甫“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的悲叹,学生自然感慨颇多、兴趣盎然,学起课文来不但分外专注,而且对韩愈“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叹息多了几分理解,无形之中受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熏陶。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便在不自觉的状态中逐步地形成了。

标签:;  ;  ;  

略谈语文教育的特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