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彩色增强论文-刘强

伪彩色增强论文-刘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伪彩色增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伪彩色,Matlab,GUI,图像增强,余弦算子

伪彩色增强论文文献综述

刘强[1](2018)在《基于Matlab GUI的医学灰度图像伪彩色增强判读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医学图像中灰度图像病灶细节难以快速准确判断的缺点,伪彩色化处理可显着提高图像的视觉阅读性,满足医学专业判读需求。采用Matlab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的灰度图像伪彩色增强判读系统,能够实时调节RGB叁色通道参数,实现X光片、CT等医学灰度图像伪彩色处理,实验证明余弦灰度变换函数能够取得较好效果。(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8年16期)

周涵婷,徐华东,曹延珺,徐群,狄亚楠[2](2018)在《原木横截面CT图像的伪彩色增强方法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T灰度图像具有分辨率低,不利于人眼直观分析等不足,而CT图像直观分析是最基本的CT分析方法。为提高原木CT图像的分辨率,利用在不同温度(15、-5、-20℃)下扫描获取的杉木、红松和冷杉叁个树种原木横截面CT图像,采用灰度级-彩色变换方法,通过彩虹码和热金属码的编码方法实现图像伪彩色增强,并对两种方法在不同温度下CT图像的增强效果和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1)伪彩色增强方法能显着提高CT图像的视觉分辨率,减少直观判断误差。如视觉灰度相近的A与B两处(CT值范围分别为-550~-680Hu和-530~-730Hu)在不同方法的增强图像中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差异。(2)热金属码的视觉增强效果低于彩虹码。彩虹码能为CT图像直观分析提供更多的细观物理信息,而热金属码能更加明确、清晰地划分出木材内部不同密度的结构分布。(3)相较于CT灰度图像,伪彩色增强后的图像有利于研究不同温度下木材内部结构、各相组分的变化情况,为定量研究温度对木材内部水分的状态和含量变化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森林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孙晨[3](2018)在《偏振图像的伪彩色增强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偏振成像技术根据物体表面偏振特性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目标与背景的分离,提高了图像的对比度。但是人眼对灰度的分辨能力远低于对色彩的分辨能力,为了提高偏振图像中目标的探测识别率,本文就基于偏振参量组合的伪彩色增强方法和基于偏振参量融合的伪彩色增强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普通图像常用的伪彩色方法进行研究,以本文获取的场景一图像为例,利用MATLAB进行仿真展示,总结和分析了各算法的优缺点。(2)根据各偏振参量图像特点,选择合适的颜色渐变方式和编码方法,利用灰度-彩色变换法进行初步伪彩色增强。随后利用最大类间方差法对上述方法的阈值重新划分,划分阈值后的伪彩色图像增强效果明显,能够利用色彩快速分辨场景中不同的物体。(3)为了综合各偏振图像的特点,使得图像包含的信息量更大,提出了一种基于偏振参量组合和多阈值划分的伪彩色增强方法:根据偏振光在介质中的传输规律推导偏振特性因子,并利用强度图像对特性因子图像进行调制,得到组合后的偏振图像,在此基础上采用迭代法和最大类间方差法对阈值进行划分,最后进行伪彩色增强。增强后的伪彩色图像包含信息量丰富,有效提高了复杂背景中目标的探测识别率。(4)在基于偏振参量融合的伪彩色方法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基于NSCT变换和HSI模型的伪彩色融合方法:首先利用NSCT变换对偏振度和强度图像进行初步融合得到偏振特征图像,然后用平均对数自然亮度值对强度图像进行增强处理。将处理后的偏振特征图像和偏振角图像根据一定的映射规则映射到H通道中,再根据偏振角和偏振特征图像特点,利用非线性函数式求取S通道分量的取值。最后将增强后的强度图像映射到I通道,得到最终的伪彩色增强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相比于其他算法有效提高了图像的整体视觉感受,图像的清晰度和轮廓纹理等细节也得到了提高。(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晓颖,王众娇[4](2016)在《基于颜色迁移的单极化SAR图像伪彩色增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颜色信息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颜色迁移的单极化SAR图像彩色增强方法。该方法通过伪彩色编码将SAR图像变为过渡彩色图像,运用保持细节的颜色迁移方法在颜色迁移的过程中保留SAR图像的细节信息,用改变各通道系数的方式进行色调调整使得SAR图像与光学图像有着相同的颜色信息,并通过实验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期刊2016年08期)

刘爱平,王稳平,谢海林,裴卫军[5](2016)在《一种高灰度级红外遥感图像的伪彩色增强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伪彩色增强算法不能满足高灰度级处理的要求,提出了一种高灰度级红外遥感图像的伪彩色增强方法.该方法把高灰度级红外遥感图像看成多个比特平面,根据每个像素比特平面的二进制数据结构,采用循环编码和顺序编码实现了不同高灰度级红外遥感图像的伪彩色增强,并归纳出适合于不同灰度级处理的编码公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符合视觉习惯,较好地反映了红外遥感图像高低温变化情况,有利于人眼识别,进而获取图像中的有用信息.(本文来源于《空军预警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张济博,潘国富,蒋维杰,丁维凤,苟诤慷[6](2015)在《侧扫声纳图像伪彩色增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侧扫声纳是海洋调查中重要设备,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影响了声图的判读。本文探讨了通过伪彩色增强来提高声图的显示效果,介绍了实现的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例对比了伪彩色图像与传统灰度图像,说明了伪彩色增强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2015’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5-08-16)

王众娇[7](2014)在《基于正则化的单极化SAR图像伪彩色增强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全天时、全天候的微波遥感成像雷达,在军事侦察与对地观测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由于SAR的幅度图是灰度图像,而且人眼对灰度信息不敏感,只能分辨几十个灰度等级,但能分辨上千种彩色,彩色图像比灰度图像更有利于目视解译、目标识别。因此,本文研究SAR图像的伪彩色增强方法。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非线性编码方法的噪声问题,引入了区域生长进行了改进;针对直方图映射颜色迁移颜色不丰富问题,引入聚类进行了改进;针对Reinhard颜色迁移方忽略了细节信息、通道比例固定颜色不能调整的问题,从原理上进行分析,引入了调节系数进行了改进。通过实验,表明了改进方法的有效性。(2)针对SAR伪彩色增强图像存在噪声、颜色信息不丰富的问题,将正则化方法应用于单极化SAR图像伪彩色增强中。在HSI颜色空间中对原始SAR图像通过图像处理方法构建H、S、I叁个通道信息。以滤波去噪后的SAR图像作为1分量,以SAR图像彩虹编码G波段经过变换后的结果作为H分量,将原始SAR图像进行正则化增强的结果作为S分量。其中,针对SAR图像正则化增强问题,研究了lp范数正则化模型、洛伦兹正则化模型。利用Radarsat-2数据进行伪彩色增强实验,表明了该增强方法的有效性。(3)将伪彩色增强图像应用于图像分类和解译。对伪彩色增强结果进行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采用Kappa系数、总体分类精度作为评价指标,验证本文基于正则化的伪彩色增强方法的有效性,并对正则化伪彩色图像进行了解译实验,表明了其在解译方面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期刊2014-12-01)

李霄[8](2014)在《X射线灰度图像伪彩色增强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要求不同物体所呈的图像具有不同的颜色,从而增加可疑物的可识别性。本文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功能,针对灰度X射线安检图像提出了两种伪彩色增强办法,分别为亮度切割法和伪彩色变换映射法。针对特定爆炸物X射线扫描图分别使用这两种方法,得到伪彩色增强的不同效果。实验表明爆炸物的灰度图像运用亮度切割法能有效提高图像的对比度,处理后边缘也更加清晰。(本文来源于《中国安防》期刊2014年17期)

李晓阳[9](2014)在《荧光图像融合与伪彩色增强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成像技术属于光学分子成像,采用荧光报告基团进行标记,可用于观察肿瘤细胞在体内的生长,和其它传染病的过程。本文针对荧光成像系统获得的可见光与近红外图像的融合展开研究,实验对象为注射过麻醉剂的小白鼠,其中麻醉剂中包含有荧光标记物ICG。可见光图像仅能观察到体表或体腔的表面特征,近红外图像可观察到小白鼠体内的荧光标记区域,两者的融合图像需完成对原始图像信息的综合,更全面的展示目标承载的信息量。为达到融合目的、并且能清晰的观察该区域,主要的工作包括:首先,对像素级图像融合中的加权平均、基于PCA变换和小波变换融合展开研究,着重讨论的为小波变换融合算法,其中对于小波离散分解后的低频、高频分量的处理分别介绍了一些算法,并且对这几种融合算法进行了仿真。通过对仿真结果的主观、客观评价分析了不同方法的优劣。其中从主观和客观综合评价,小波变换融合算法实现的结果最佳。客观评价因子主要包括信息熵、平均梯度、交叉熵、偏差和交互信息量。其次,对于融合完成后的图像荧光标记区域特征不明显这一问题,讨论了一种基于区域分割的彩色映射的方法,分割过程中研究了叁种分割算法,并且对这叁种分割方法进行了仿真,通过对结果图像的荧光区域观察和运行时间的比较得到,结合最佳阈值分割迭代的灰度阈值法效果最佳。实现了在可见光图像上对病灶区域的彩色增强处理。最后,针对上述方法得到的彩色增强图像荧光标记区域颜色特征不平滑的缺点,讨论了基于图像融合的伪彩色处理方法,首先对红外原始图像做伪彩增强处理,处理完成的图像再与可见光原始图像融合即可。伪彩处理中重点研究频率滤波法,并对该伪彩处理方法和后续融合步骤进行了仿真,得到了较理想的融合图像。(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4-05-27)

张磊[10](2013)在《基于直方图均衡化的红外图像伪彩色增强显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外成像技术由于具有抗干扰性强和全天候工作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针对红外图像视觉效果模糊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直方图均衡化的红外图像伪彩色增强显示方法。该方法包括图像增强和伪彩色处理两步:首先,计算图像的均值,并根据均值的大小采用不同的空域变换方法,然后进行直方图均衡化处理;在伪彩色处理中,设计了新的伪彩色编码表,并采用查找表的方式对增强后的图像进行了伪彩色处理与显示。试验结果表明,经过伪彩色增强处理后,图像的显示效果有了明显提高,图像中的动态范围得到了扩大,细节信息也得到了加强。(本文来源于《红外》期刊2013年12期)

伪彩色增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CT灰度图像具有分辨率低,不利于人眼直观分析等不足,而CT图像直观分析是最基本的CT分析方法。为提高原木CT图像的分辨率,利用在不同温度(15、-5、-20℃)下扫描获取的杉木、红松和冷杉叁个树种原木横截面CT图像,采用灰度级-彩色变换方法,通过彩虹码和热金属码的编码方法实现图像伪彩色增强,并对两种方法在不同温度下CT图像的增强效果和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1)伪彩色增强方法能显着提高CT图像的视觉分辨率,减少直观判断误差。如视觉灰度相近的A与B两处(CT值范围分别为-550~-680Hu和-530~-730Hu)在不同方法的增强图像中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差异。(2)热金属码的视觉增强效果低于彩虹码。彩虹码能为CT图像直观分析提供更多的细观物理信息,而热金属码能更加明确、清晰地划分出木材内部不同密度的结构分布。(3)相较于CT灰度图像,伪彩色增强后的图像有利于研究不同温度下木材内部结构、各相组分的变化情况,为定量研究温度对木材内部水分的状态和含量变化提供新的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伪彩色增强论文参考文献

[1].刘强.基于MatlabGUI的医学灰度图像伪彩色增强判读系统[J].山东工业技术.2018

[2].周涵婷,徐华东,曹延珺,徐群,狄亚楠.原木横截面CT图像的伪彩色增强方法对比研究[J].森林工程.2018

[3].孙晨.偏振图像的伪彩色增强方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8

[4].王晓颖,王众娇.基于颜色迁移的单极化SAR图像伪彩色增强[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

[5].刘爱平,王稳平,谢海林,裴卫军.一种高灰度级红外遥感图像的伪彩色增强方法[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6

[6].张济博,潘国富,蒋维杰,丁维凤,苟诤慷.侧扫声纳图像伪彩色增强研究[C].2015’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5

[7].王众娇.基于正则化的单极化SAR图像伪彩色增强方法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4

[8].李霄.X射线灰度图像伪彩色增强方法研究[J].中国安防.2014

[9].李晓阳.荧光图像融合与伪彩色增强技术[D].中北大学.2014

[10].张磊.基于直方图均衡化的红外图像伪彩色增强显示[J].红外.2013

标签:;  ;  ;  ;  ;  

伪彩色增强论文-刘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