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物:何以是道德行动者 ——维贝克道德物化理论的反思与重构

技术物:何以是道德行动者 ——维贝克道德物化理论的反思与重构

论文摘要

当代技术哲学正处于“经验转向”和“伦理转向”之后的第三次转向发展时期,针对技术伦理学面临的外在主义困境,荷兰技术哲学家保罗·维贝克提出了技术伦理学研究的内在主义进路。他认为技术可以调解人的道德认知与行为,并通过论证技术物具有“意向性”和“自由”,从理论上将技术道德化,进而赋予了技术物道德行动者的地位。本文旨在以对维贝克技术物作为道德行动者的立论前提的反思为切入点,继而重构道德行动者的理论基础,尝试提出新人本主义伦理学的可能构想。绪论部分重在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及方法,分析国内外学界关于道德物化思想的研究现状。第一章首先阐明维贝克技术道德化理论的基本主张,通过分析其他学者对其理论的批评及维贝克自己的回应,指出维贝克技术道德物化理论的根本问题,即忽略了人与技术互为本质的关系,导致人与技术再次陷入主客二分的传统中。第二章以现象学方法审视人与技术的起源,揭示人与技术的本质共生关系,指出作为道德行动者的技术的意向性与自由的本质,即原自人的意向性与自由的派生。第三章通过反思传统的人本主义伦理学与维贝克的非人本主义伦理学的局限性,以人与技术互为本质的关系为基础,将技术物纳入人的伦理学范围之内,构建人技共生体的人本主义伦理学。最后,以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展望作为绝对他者的技术物产生的可能及与之相关的后人类主义伦理学的可能形态。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方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一章 技术道德化思想及其理论困境
  •   1.1 技术的道德化
  •     1.1.1 技术调节“人—世界”关系
  •     1.1.2 技术物的道德性
  •     1.1.3 技术的道德设计
  •   1.2 对技术道德化的批评与维贝克的回应
  •     1.2.1 技术道德化的相关批评
  •     1.2.2 维贝克对其批评的回应
  •   1.3 技术道德化的内在困境
  •     1.3.1 对技术物自由意志的曲解
  •     1.3.2 对技术意向性概念的误用
  •     1.3.3 人技关系的颠置
  • 第二章 技术作为道德行动者的基础重构
  •   2.1 人与技术本质关系考察
  •     2.1.1 人的起源与技术的起源
  •     2.1.2 人与技术关系的现象学考察
  •     2.1.3 人与技术的本质共生
  •   2.2 技术作为道德行动者:意向性基础重构
  •     2.2.1 先在性与原初意向性
  •     2.2.2 原初意向性与派生意向性
  •     2.2.3 技术意向性的本质
  •   2.3 技术作为道德行动者:自由意志基础重构
  •     2.3.1 自由意志
  •     2.3.2 技术的“自由意志”
  •     2.3.3 技术的自由意志归属
  • 第三章 技术作为道德行动者的人本回归
  •   3.1 人类主体:传统人本主义技术伦理学
  •     3.1.1 人本主义的概念界定
  •     3.1.2 现代伦理学的道德主体
  •     3.1.3 传统技术伦理学的外在主义困境
  •   3.2 人技共同体:维贝克非人本主义伦理学
  •     3.2.1 技术道德化理论的伦理学定位
  •     3.2.2 维贝克道德主体定位
  •     3.2.3 非人本主义伦理学的困境
  •   3.3 人技共生体:新人本主义伦理学的人本思考
  •     3.3.1 人的本质的重新理解
  •     3.3.2 人技共生的道德主体
  •     3.3.3 人技共生体的人本主义
  •   3.4 展望:后人类主义伦理学何以可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李嘉伟

    导师: 王金柱

    关键词: 技术物,道德物化,意向性,自由意志,人本主义伦理学

    来源: 内蒙古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哲学与人文科学

    专业: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哲学,伦理学

    单位: 内蒙古大学

    分类号: B82-057;N02

    总页数: 55

    文件大小: 3130K

    下载量: 211

    相关论文文献

    • [1].反面角色的内质塑造与人本主义伦理学[J]. 电影文学 2014(22)
    • [2].仁学人本主义伦理学与人文科学的符号学方向——论南京“世界符号学大会”的意义[J]. 江海学刊 2013(01)
    • [3].论弗洛姆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批判[J]. 理论月刊 2010(09)
    • [4].简析弗罗姆的人本主义伦理学[J].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3)
    • [5].探讨关于弗洛姆的人本主义[J]. 赤子(上中旬) 2015(16)
    • [6].马尔库塞对新人本主义伦理学的贡献[J]. 道德与文明 2016(06)
    • [7].论弗洛姆批判资本主义的伦理维度——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解读[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2(03)
    • [8].现代人生存的二律背反样态及其超越[J]. 江海学刊 2015(02)
    • [9].人格塑造的道德合理性——弗洛姆生产性人格评述[J]. 道德与文明 2009(02)
    • [10].弗洛姆价值判断理论述评[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 [11].浅析斯金纳新行为主义伦理思想[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 [12].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维度何以被遮蔽及其当代观照[J]. 江淮论坛 2015(05)
    • [13].仁学是中华文明第一信仰体系[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 [14].性别关系二重性的伦理审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妇女观刍探[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标签:;  ;  ;  ;  ;  

    技术物:何以是道德行动者 ——维贝克道德物化理论的反思与重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