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占时期论文_吕绍勋

导读:本文包含了德占时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青岛,时期,绿地,园林,公园,土地法,水兵。

德占时期论文文献综述

吕绍勋[1](2019)在《德占时期青岛的社会结构、文化理念与传教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占时期的青岛对于研究文化碰撞与交融,具有独一无二的样本意义。当时的青岛是一个复合式社会结构,德国殖民当局人为设置的等级制社会结构和青岛土生土长的传统社会结构相互迭加,形成了一个张力场。德国殖民当局等级制的社会结构乃是一种虚构,这种虚构之所以能够成立,来自两个方面的文化理念的支持,一是"种族主义"话语,二是"文明化"方案。基督教传教士虽然大多不是种族主义者,但他们却常常是"文明化"方案的执行者,同样将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作为陌生的"他者",进行了虚假的想象,并尝试一种理想主义的传教试验。但是这种传教试验却因为来自中国文化和传统社会结构的抵制,而遭受到巨大的挫折。卫礼贤是一个例外,他对中国民众的人道主义态度、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以及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清醒认识,使得他能够真正融入中国,并发挥着其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和基督教信仰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宗教与哲学》期刊2019年00期)

周成田[2](2019)在《青岛德占时期园林绿地规划营造及海绵城市建设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城市发展新时期,城市水文环境问题逐步凸显,生命、生态、财产受到很大的威胁。“海绵城市”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提出,并被寄予厚望。海绵城市的建设旨在维持城市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从源头解决城市雨洪、城市水资源、城市水文响应机制等社会焦点问题。青岛当前同样受到旱涝灾害的影响,如何经济、高效的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将是必然的选择。青岛的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很好的历史基础,即发展较成熟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青岛园林绿地发展始于19世纪末德国占领时期,发展至今已逾百年。尤其是早期的青岛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少。德国殖民者以植树造林的方式,合理布局园林绿地,从而改善了城市水文环境。德占时期营造的园林绿地系统带有明显的青岛地域特色。青岛海绵城市建设同样是要改善城市水文环境,因此本文通过对德占时期园林绿地的规划布局和营造相关技术的深入研究,为当前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本文对青岛老城区园林绿地系统发展研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内容和框架,然后对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最后介绍国内外的研究综述。第二章,对青岛德占时期园林绿地的建设基础和发展研究,同时对园林绿地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的梳理。第叁章,通过海绵城市的视角对德占时期园林绿地的布局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分别从规划布局、自然要素影响和林荫道叁个角度进行研究。第四章,通过海绵城市的视角对德占时期园林绿地营造技术进行研究,研究德占时期园林绿地的建设技术,主要从树种选育、自然环境改善和政策管理叁个角度进行研究。第五章,总结并提出对青岛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郑国[3](2018)在《德占时期青岛土地政策及成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占时期青岛建设和发展了较为科学成熟的土地政策体系,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土地储备制度和税收调控制度,对土地规划和城市建设加以严格控制,为城市迅速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追溯渊源,这些政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国内其他城市租界土地政策弊端的扬弃和超越。(本文来源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孙彤[4](2018)在《德占时期青岛电影商业化史料梳理(1897-1914)》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电影自20世纪初从萌芽、发展,到不断壮大,青岛也与之相携行进、共同成长着。1897-1914年青岛归属于德国殖民地,德殖民者在政权上管控的同时也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文化上的输入。"舶来品"——电影就是其中之一,它同马戏、海滨浴场等一同作为新兴的娱乐项目,供殖民者进行消遣。水兵俱乐部旧址作为德占时期的地标性建筑,于2016年6月在专家论证下确认为中国境内现存最早的商业电影放映场所,这一史实的更新使这座文艺复兴风格建筑成为中国电影史中珍贵的补遗资料。(本文来源于《艺术评鉴》期刊2018年16期)

赵子琦[5](2018)在《德占时期青岛土地法制及其当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德占青岛时期的土地法制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这一时期土地收购、拍卖、转售、持有等各个环节的制度内容,分析了其对土地全面、全程控制的规制特点,并从土地立法的前瞻性和先导性、系统性和和平衡性以及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叁个方面,分析总结了对当代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8年21期)

张劼,杨豪中[6](2018)在《德占时期青岛主城区公园绿地规划建设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岛近代园林发端于德占时期,作为青岛主城区的欧人区,是公园绿地规划建设的重点区域,形成了鲜明的景观特色。因此,本文以当时规划图和建设状况图为依据,通过分析欧人区历次规划建设的变化,梳理欧人区公园绿地逐步实施的历史过程,并归纳了其主要特点,总结影响欧人区公园绿地规划建设实施的主要制度性因素。最后,从城市规划对公园绿地发展的作用方面,总结对当今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建设的现实启示。(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8年11期)

黄雪峰[7](2017)在《青岛德占时期独立庭院式建筑的利用与改造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岛能够成为我国最年轻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主要原因就是其近代多元化的建筑风格。受到德国与日本的殖民影响,这些建筑融合了中国固有建筑与西方建筑的特色,并在历史的洗礼下得以保留,成为了世所罕有的历史街区。本文选择时间范围自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到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控制青岛,涵盖了青岛德占时期建筑的主要建造时间。空间范围为现青岛市市内四区,主要集中在市南区与市北区老城范围内,即德占时期主要城区规划范围。在梳理青岛近代历史沿革的基础上,简述了青岛在德占时期的居住类建筑的现状,并归纳总结了青岛德占时期居住建筑的建筑风格,以及青岛德占时期的居住类建筑对现代居民的利用价值。从而阐明对青岛德占时期居住建筑进行改造利用的重要意义,并为其提供切实可行的设计手法与技术手段。本文主要分为四章,其中第一章简述了青岛的概况与历史,界定了研究范围,选择了研究方法,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并对近百年来国内外学界在居住建筑利用改造方面所作出的研究进行综述。第二章主要对青岛地区德占时期居住建筑的现状进行调查,从历史沿革、分布概况、建筑风格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并从类型方面对现存的青岛地区德占时期居住建筑进行概括总结与现场调研。第叁章首先探索了青岛德占时期独立庭院式建筑改造的意义以及改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列举了近年来国内外与之类似的相关案例,以及与改造相关的政策法规。提出了青岛德占时期独立庭院式建筑改造的原则,并归纳出青岛德占时期独立庭院式建筑改造适宜的设计手法与相应技术,也对改造方案的节能环保设计提出了新的看法,总结了对于青岛地区德占时期独立庭院式建筑改造的几种模式与方法。第四章通过对笔者自身参与的独立庭院式建筑改造实例进行全方位的剖析,验证了之前所提出的设计方法与改造技术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7-12-01)

胡泽宇[8](2017)在《青岛德占时期公共园林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典型园林现状测绘》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岛是一个拥有丰富近代公共园林建设历史的城市,先后经历了德占、日占、北洋、第二次日占和民国等重要历史时期。德占时期(1897~1914)是青岛城市公共园林建设的起源阶段。德国殖民者为这个城市所带来的“欧洲化”园林设计理念,为青岛现今的城市绿地系统和未来城市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框架。鉴于此,对青岛德占时期公共园林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典型园林的现状测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近代史,也对现今青岛的城市规划和开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结构主要包括叁部分,即作为青岛德占时期城市公共园林建设的背景研究,针对德占时期城市公共园林对城市发展和城市景观的影响研究,以及对典型园林的现状测绘进行解析。第1章是对青岛德占时期典型城市公共园林课题研究的概述。通过分析研究背景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概述,明确研究对象,提出论文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论文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及结构框架。第2章是青岛德占时期公共园林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从建设历史、城市功能属性、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叁个层面,对青岛德占时期城市公共园林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第3章是青岛德占时期公共园林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分别从对城市格局的影响、公共园林的分布、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叁个角度对青岛德占时期公共园林进行研究。第4章是案例研究。以作者测绘的总督府前园林为例对德占青岛公共园林景观特征进行解析,分别从地理区位与建设背景,园林的景观布局,园林的景观功能叁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对论文的主要结论进行了总结,就青岛未来的城市景观规划和开发建设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1)

曲利杰[9](2016)在《德占时期日本在青岛的活动(1897—1914)》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897年德国租借青岛之后,日本虽然在此期间对青岛未有军事行动,但其政治和经济势力却在不断渗透。日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与青岛的贸易总额已经超过德国,跃居第一位,与此同时日本政界要员络绎不绝前往青岛进行考察,搜集情报。探讨德占时期日本在青岛的经济、政治等活动,有助于深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出兵青岛的动因,对研究日本侵略青岛史也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张劼,杨豪中[10](2016)在《两座园林的对话——试论德占时期胶澳督署公园与总督公园的设计风格》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占时期胶澳督署公园和总督公园是近代青岛建设较早的两座公园,通过梳理两座园林不同的建设之路,分析他们不同的设计风格及所体现的中国园林的思想。研究结果如下:1)两座园林经历了精心规划建设与原始建设不同的建设之路;2)两座园林呈现出巴洛克与风景式不同的设计风格;3)两座园林都体现出明显的"中国逻辑"。(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6年07期)

德占时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中国城市发展新时期,城市水文环境问题逐步凸显,生命、生态、财产受到很大的威胁。“海绵城市”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提出,并被寄予厚望。海绵城市的建设旨在维持城市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从源头解决城市雨洪、城市水资源、城市水文响应机制等社会焦点问题。青岛当前同样受到旱涝灾害的影响,如何经济、高效的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将是必然的选择。青岛的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很好的历史基础,即发展较成熟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青岛园林绿地发展始于19世纪末德国占领时期,发展至今已逾百年。尤其是早期的青岛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少。德国殖民者以植树造林的方式,合理布局园林绿地,从而改善了城市水文环境。德占时期营造的园林绿地系统带有明显的青岛地域特色。青岛海绵城市建设同样是要改善城市水文环境,因此本文通过对德占时期园林绿地的规划布局和营造相关技术的深入研究,为当前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本文对青岛老城区园林绿地系统发展研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内容和框架,然后对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最后介绍国内外的研究综述。第二章,对青岛德占时期园林绿地的建设基础和发展研究,同时对园林绿地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的梳理。第叁章,通过海绵城市的视角对德占时期园林绿地的布局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分别从规划布局、自然要素影响和林荫道叁个角度进行研究。第四章,通过海绵城市的视角对德占时期园林绿地营造技术进行研究,研究德占时期园林绿地的建设技术,主要从树种选育、自然环境改善和政策管理叁个角度进行研究。第五章,总结并提出对青岛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德占时期论文参考文献

[1].吕绍勋.德占时期青岛的社会结构、文化理念与传教模式[J].宗教与哲学.2019

[2].周成田.青岛德占时期园林绿地规划营造及海绵城市建设启示[D].青岛理工大学.2019

[3].郑国.德占时期青岛土地政策及成因探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4].孙彤.德占时期青岛电影商业化史料梳理(1897-1914)[J].艺术评鉴.2018

[5].赵子琦.德占时期青岛土地法制及其当代启示[J].法制与社会.2018

[6].张劼,杨豪中.德占时期青岛主城区公园绿地规划建设及其启示[J].城市建筑.2018

[7].黄雪峰.青岛德占时期独立庭院式建筑的利用与改造技术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7

[8].胡泽宇.青岛德占时期公共园林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典型园林现状测绘[D].青岛理工大学.2017

[9].曲利杰.德占时期日本在青岛的活动(1897—1914)[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

[10].张劼,杨豪中.两座园林的对话——试论德占时期胶澳督署公园与总督公园的设计风格[J].建筑与文化.2016

论文知识图

日占大青岛母镇规划图(1941)早期城市格局图带有德占时期建筑立面构图形式...德占时期中心区方格网布局德占时期城区地价图与园林绿地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地形图(左)...

标签:;  ;  ;  ;  ;  ;  ;  

德占时期论文_吕绍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