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分多址技术论文-郭星呈

码分多址技术论文-郭星呈

导读:本文包含了码分多址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功分多址技术,星座图,WARP平台,信道资源

码分多址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郭星呈[1](2019)在《基于WARP平台的功分多址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通信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高质量即时通信需求量的日益增加,传统的多址接入技术已经很难承担起当今网络传输的任务。本文研究了基于WARP平台的功分多址(PDMA)接入技术,该技术从功率角度出发对信道进行复用,并对多用户进行合理的地址分配,达到节约信道资源的效果。通过采用软件无线电WARP平台搭建PDMA系统,将信号根据功率进行分层,对信道进行复用,收端对信号进行解调。运用星座点分析的方法,对该技术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实现了系统的单路收发传输功能,系统将双路不同功率的信号在基带迭加并进行单天线收发,并且对信号进行了恢复。通过基于WARP平台的实际传输,对信号映射的星座图与误码率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该技术基于单路收发系统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经过解调之后的信号所映射的星座点与发送端信号映射的星座点重合度较高,因此解调所得数据与发端的伪随机序列吻合率为100%。并且在该系统下,探究了信号功率的控制因子gamma对系统传输质量的影响程度。2.实现了系统的单发双收传输功能,系统将双路不同功率的信号在基带迭加并进行单路天线发送、双路天线同时接收,并且对信号进行恢复。在WARP平台的接收节点双路天线同时接收发送端发射的基带迭加信号,分别解调得到迭加前的双路信号。通过对星座图与误码率的分析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并对双路天线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得到的双路信号映射的星座点进行位置比对,不同的接收端分别获得了相对于发端双路信号良好的星座点映射,因此解调所得数据与发端伪随机序列吻合率为100%。不同功率等级的信号在基带迭加后通过单天线进行发送,收端双路天线可以分别解调得到对应的双路信号。3.实现了系统的双发单收传输功能,系统将双路不同功率的信号在频带中迭加,接收端对迭加信号进行接收,并且对每路信号进行恢复。在WARP平台中对解调后的双路信号映射的星座图进行了分析,对功率较小的一路信号映射的星座点的旋转原因做出了探究。并在MATLAB中仿真并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对收端所得的迭加信号进行解调与分离,功率较大的一路信号得到了良好的星座映射,完成了正确解调,而功率较小的一路信号发生了星座点的整体旋转,对其原因的探究为大功率信号解调完毕后,对其进行的逆过程中相位噪声的矫正不够完备所导致,需要在导频设置方面改进。(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闫朝星,罗翔,李响,付林罡[2](2019)在《基于时频码分多址技术的卫星通信网络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我国"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和各行业的通信需求,有必要大力发展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提高天基物联网服务能力。在分析国内主要的通信卫星以及卫星通信系统架构基础上,设计了时分多址、频分多址与码分多址一体化卫星通信网络管理系统,并给出了其中一种应用于天基物联网低速数据采集系统方案。在国内目前通信卫星有限资源与技术能力下,该系统可用于提升卫星通信应用服务能力。(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3-07)

刘云云[3](2017)在《面向5G的稀疏码分多址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稀疏码分多址(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SCMA)技术是一种面向第五代移动通信(Fifth Generation,5G)系统的新型非正交多址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正交多址技术,其拥有更高的频谱利用率和更大的网络承载能力,因而成为未来5G空口技术的研究热点。与低密度信号(Low Density Signature,LDS)不同,在发送端,SCMA把星座点映射和扩频相结合,直接将二进制比特数据映射成多维复码字。多维复星座图带来的成型增益使SCMA性能相比于LDS有很大的提升。在接收端,由于码字稀疏性,SCMA接收机可以利用消息传递算法(Message Passing Algorithm,MPA)进行多用户检测(Multi-user Detection,MUD),即使在系统严重过载的情况下也能获得很好的性能。MPA算法是一种基于因子图求边缘概率分布的迭代算法,该算法中外信息在变量节点(Variable Node,VN)和函数节点(Function Node,FN)之间不断的传递,最后获得一个稳定的概率分布作为判决量,最终最优的判决量对应的码字即为判决输出结果。相对于联合最优最大后验概率(Maximum-a-posteriori,MAP),MPA是一种次优的方法,但是MPA利用了码本的稀疏性,极大地降低了多用户检测的复杂度。虽然MPA算法的复杂度相对于最优的MAP有所降低,但是在系统严重过载或码本尺寸过大的情况下,硬件实现仍然很困难。目前降低MPA复杂度的方法有很多,如加权消息传递算法(Weighted Message Passing Algorithm,WMPA),串行消息传递算法(Shuffled Message Passing Algorithm,SMPA),低映射点的码本设计等,这些方法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改进算法本身,一类是优化码本。本文主要通过改进MPA算法来降低复杂度,针对上行和下行链路分别提出了改进方案。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在上行SCMA系统中,提出了一种基于门限的低复杂度MPA算法。其基本思路是:在每次迭代完成后,利用门限来选择置信度高的码字进行译码。由于码本具有串行干扰消除(Success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SIC)特性,相互迭加的用户中能量大的用户会很容易被检测出来。与原始MPA相比,在信噪比较高的情况下,所提算法中绝大多数用户不需要迭代到最大迭代步数就被译码,整个译码过程中用户的平均迭代步数减少,系统复杂度降低。同时,在门限设置合适的情况下,可以获得与原始MPA相当的系统性能。(2)在SMPA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缩码本的改进SMPA算法。该算法的主要思想是:利用SMPA的快速收敛特性,及时对发送概率极低的码字进行舍弃,从而缩小后续迭代过程中单个消息更新所需的搜索范围,进而达到进一步降低SMPA复杂度的目的。(3)针对下行SCMA系统,提出了一种改进的MPA算法。该算法从单个用户角度考虑,只关注与该用户相关频点在内的部分频点,在因子图中消息仅沿着少量的边进行传递。相对于原始的多用户联合检测MPA算法而言,每次迭代的复杂度减少,同时,相对于不迭代的MPA所提算法的性能有所提升,因为在迭代后码字概率分布优于初始化的概率分布。(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4-03)

尹淑娟,张为[4](2016)在《光码分多址技术在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光码分多址接入具有安全、高效等优点,成为是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在光码分多址接入过程中,由于多个用户同时进行数据发送请求,用户之间难免会产生一定干扰,影响光纤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质量。为了改善光纤通信系统的性能,提出一种新型光码分多址技术的光纤通信系统,并通过仿真实验对光纤通信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技术可以有效抑制用户之间的干扰,降低了光纤通信系统的误码率,技术实现简单,系统传输性能得到改善。(本文来源于《激光杂志》期刊2016年08期)

李国松[5](2016)在《基于光纤码分多址技术的全光网传输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网络的不断普及和带宽技术的日益进步,基于光纤码分多址技术的全光网传输实现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从阐述光纤码分多址技术优越性入手,对基于光纤码分多址技术的全光网传输实现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科技展望》期刊2016年03期)

朱娅,周小林[6](2015)在《复杂时变信道中交织分多址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复杂时变无线体域网信道中抗多址干扰IDMA技术.在中心极限定理等数学原理的基础上,推导出适合于无线体域网复杂信道IDMA迭代检测过程的公式.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深入研究IDMA技术在无线体域网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系统性能等.(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赵蕊[7](2015)在《非正交多址技术中功分多址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张,对移动通信系统容量提升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后4G时代,发展新的移动通信系统多址接入技术势在必行,无线多址技术的研究也将成为新一代无线网络技术的研究重点。非正交多址技术NOMA的功分多址系统利用功率来区分用户,用户可以同时、同频传输信号,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但是功分多址系统极大依赖于信道状态估计以及编码和智能检测技术,因此不便单独使用。考虑到这些特点,本文将基于NOMA的功分多址,分别对发送端和接收端进行改进,通过使用或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实现系统性能优化,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首先,本文结合星座旋转迭加技术,实现在发送端与星座旋转迭加调制技术相结合的功分多址系统,改善功率控制因子在单独实现时受信道估计影响而造成的系统性能浮动,并在接收端配合串行干扰抵消MMSE-SIC算法,结合功率分配因子,进一步提高系统可靠性能。通过大量的仿真实验可以看出,该系统在较高信噪比下可以有良好的性能。其次,本文对发送端的功率分配方案进行了讨论和对比。本文主要讨论的为基于比例公平PF算法的功率分配方案与等功率分配两种方案的系统容量对比。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基于比例公平PF算法的功率分配可以在系统整体用户平均吞吐量和边缘小区用户吞吐量之间获得更好的折中。最后,本文结合DS证据理论,对接收端的算法进行进一步改进,实现基于DS证据理论的联合检测算法,解决MMSE-SIC在功率分配较接近时差错传播问题造成的性能骤降。不同参数的仿真数据可以看出,当各用户间功率分配相差越小,基于DS证据理论的联合检测算法相较于传统的串行干扰抵消算法,在几乎所有接收信号信噪比区间都有更高的系统性能增益,同时也优于传统的联合检测算法。以上的讨论由于综合考虑了系统复杂度以及可靠性等性能,因此具有实际应用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5-03-15)

周贝[8](2015)在《基于ad hoc网络的码分多址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Ad Hoc网络具有节点之间是平等的、不依赖于固定的接入点,因此能够在无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快速组网,进行通信。由于其具有动态组网、无中心等特征,Ad Hoc网络不易受环境限制,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和抗毁性,特别适用于军事上的战术通信以及抢险救灾等应用。码分ad hoc网络不仅具有ad hoc网络的优点,还因其码分多址的接入形式能够支持节点间的并发通信,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然而将这种网络形式引入到超短波信道中却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隐藏终端与暴露终端、远近效应、短控制帧过多以及广播问题,这些都对MAC层协议的设计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本文在深入研究当前的码分自组网的MAC层协议的基础上,并考虑超短波通信信道的特点,重点考察当前比较成熟的两个码分自组网的MAC层协议——单忙音码分自组网协议与双信道预留码分多址接入协议,将其移植到超短波信道上,通过仿真,得出其性能曲线。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向信道预留与功率控制接入协议,该协议的关键点在于:(1)利用接收忙音与功率检测技术来消除隐藏终端的影响,降低信道的冲突率。(2)通过控制帧的交互,实现扩频码的动态分配,同时告知对方节点当前的信道条件并实现功率控制,消除远近效应的影响。(3)针对通信过程中控制帧过多的问题,引入了信道预留技术,通过在数据帧传输完毕时使用ACK帧中的预留位来协调对方节点保持信道,从而减少控制帧的数量。(4)通过广播忙音与约定的广播扩频码来实现广播的传送。通过OMNeT++仿真,得到该协议性能较好,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5-03-01)

朱华涛,蒲涛,方涛,陈寅芳,郑吉林[9](2014)在《基于码移键控-光码分多址技术的光隐匿通信系统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提高光隐匿通信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基于码移键控-光码分多址(CSK-OCDMA)技术的光隐匿通信方案,搭建了2.5Gb/s的实验系统。实验装置中采用低成本的分布反馈半导体激光器作为隐匿光源,宿主光源采用贴近波分复用(WDM)光网络实际的光波长转换板(OTU)。实验结果表明,隐匿信道可实现背靠背无误码传输,且隐匿信道的引入对宿主信道接收机灵敏度的影响仅为0.1dBm。在保证隐匿信道无误码传输的情况下,宿主与隐匿信号功率差最大可以达24.6dBm。加入前向纠错设备(FEC)后,实现了光隐匿通信系统100km无误码传输。(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王超,朱义君,杨育红[10](2014)在《可见光并行高速通信交织分多址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商用发光二极管(LED)调制带宽受限制约着可见光通信的传输速率,而灯具内通常有多个LED灯芯,为此提出了通过多个灯芯同时作为通信信源,利用交织分多址技术并行迭加,单一光电检测器(PD)接收的高速传输方案。由于LED驱动电压非负、PD只检测光强信息,为此提出了基于单载波开关键控(OOK)调制的发送传输结构、接收端多LED检测和重复码译码算法;研究了可见光OOK调制的信噪比(SNR)性能估计算法;仿真中,与等条件的多载波直流(DC)偏置光正交频分复用相比较,该方案在误码率(BER)、抗非线性等性能上更优。(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码分多址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我国"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和各行业的通信需求,有必要大力发展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提高天基物联网服务能力。在分析国内主要的通信卫星以及卫星通信系统架构基础上,设计了时分多址、频分多址与码分多址一体化卫星通信网络管理系统,并给出了其中一种应用于天基物联网低速数据采集系统方案。在国内目前通信卫星有限资源与技术能力下,该系统可用于提升卫星通信应用服务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码分多址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郭星呈.基于WARP平台的功分多址技术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

[2].闫朝星,罗翔,李响,付林罡.基于时频码分多址技术的卫星通信网络系统[C].第十五届卫星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刘云云.面向5G的稀疏码分多址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

[4].尹淑娟,张为.光码分多址技术在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应用[J].激光杂志.2016

[5].李国松.基于光纤码分多址技术的全光网传输实现[J].科技展望.2016

[6].朱娅,周小林.复杂时变信道中交织分多址技术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7].赵蕊.非正交多址技术中功分多址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

[8].周贝.基于adhoc网络的码分多址技术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5

[9].朱华涛,蒲涛,方涛,陈寅芳,郑吉林.基于码移键控-光码分多址技术的光隐匿通信系统实验[J].光学学报.2014

[10].王超,朱义君,杨育红.可见光并行高速通信交织分多址技术研究[J].光学学报.2014

标签:;  ;  ;  ;  

码分多址技术论文-郭星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