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族社会论文-周英静

氏族社会论文-周英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氏族社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母系氏族,张艺谋,《红高粱》

氏族社会论文文献综述

周英静[1](2018)在《电影《红高粱》:魔幻现实主义张力下的母系氏族原始社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红高粱》从魔幻现实主义角度隐形叙述了一条以母系氏族原始社会为文化背景的故事线索,这条线索隐含在现实故事的基础之上,通过"颠轿""野合""敬酒神"等场景彰显出来,这是一种强大的叙事张力,暗含"抢婚""女尊男卑""食子"等原始社会文化习俗,值得深度探析。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由张艺谋执导,姜文、巩俐、滕汝骏等主演。影片以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历经曲折后一起经营一家高粱酒坊,但是在日军侵略战争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计均因参与抵抗运动而被日本军虐杀,山东高密当地民(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8年23期)

杨文圣,乔宇煊[2](2018)在《马克思关于原始氏族社会的考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晚年阅读了大量历史学、人类学的资料,撰写了人类学历史学笔记。特别是阅读了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之后,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起源、史前文明有了新的思考,他详尽探讨了史前时期社会组织基本单位、史前时期社会结构、原始社会发展演变等问题,从而真正揭开了原始社会之迷。马克思的研究成果表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同样适合原始社会,从而丰富和完善了这一基本理论。这对于原始社会的深入研究,对于理解马克思五种经济社会形态理论和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都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张卫中[3](2016)在《温州叁垟湿地的氏族迁移与地域社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家谱、碑刻等原始资料,分析温州叁垟湿地的氏族移民和经济开发、社会管理的种种方面,讨论湿地聚落形成的历史内涵。发现宋代以来的大批移民以不同形式迁居湿地,生息繁衍,聚族成村,形成了规范的家族自我管理。(本文来源于《温州文物》期刊2016年02期)

袁栋洋[4](2016)在《母系氏族社会系列科幻小说的符号叙述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幻小说是以科学为依据,以幻想为框架的叙述文学。科幻小说的世界是符号创造的。母系氏族社会系列科幻小说将母系氏族社会隐喻及隐喻本身的形成过程实在化或字面化,其小说情节形成一定的基本模式。它们通常破坏时序,或者采取空间化的非时间化方式打破强加于文本概念之上的因果关系,在文本类型上使这种字面化的母系氏族社会得以理性化。理性化的母系氏族文本结构充满情节核心意元的爱情、亲戚、男性的责任、女性的情怀书写,散发出人文精神关怀的味道。(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6年02期)

杨福瑞[5](2014)在《红山文化氏族社会的发展与图腾崇拜》一文中研究指出史前人类图腾崇拜的宗教基础应是原始动植物崇拜的发展演变,其社会基础应该是以氏族产生和发展为前提的。数百处红山文化遗存以及丰富的实物资料说明红山文化氏族社会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而以猪龙、凤鸟为红山文化崇拜标志的图腾制在中国史前文化中是颇具典型意义的。(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叶万松[6](2014)在《中原地区在仰韶文化时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原地区在史前仰韶文化时期,贫富分化日趋剧烈、等级差别日趋扩大。在仰韶文化早期形成以大型房址为中心的内向凝聚式聚落布局,在其晚期则出现以大型房址为中心,或以大型房址群为中轴线的聚落布局,并自中期开始形成了由大型中心聚落、中型聚落、小型聚落组成的分层聚落群,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宫殿建筑和城市。成年男女合葬墓、成年男子与小孩合葬墓,以及大量小型房址,说明一夫一妻制家庭日趋增多并占据统治地位;"灰坑葬"说明非自由民(奴隶)的存在。体现男性生殖器崇拜的陶(石)祖、男根图,以及表现"贵族的感情"的遗迹、遗物,则是父权与君主(世袭酋长)统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种种迹象表明,中原地区在仰韶文化早期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中期则普遍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并开始从简单的平等社会步入了复杂的分层社会。综合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提出了认定仰韶文化父系氏族社会的考古学标尺。(本文来源于《叁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何正廷[7](2014)在《壮族古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及其地母崇拜习俗的产生——广南地母崇拜溯源(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广南地母崇拜的民俗文化,已被云南省定为近期开发的历史文化旅游项目之一。但此民俗产生于何时何地、源于什么民族等方面的问题,却还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文章的主要观点是:广南的地母崇拜习俗源于当地壮族古代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女性生殖崇拜,到父系氏族社会时期逐步形成独具边疆特色的文化事象;后来又和来自中原的汉族文化交流、融通,使其内涵更加丰富,活动形式也更趋系统和完善,从而成了滇东南最靓丽的一支文化奇葩。(本文来源于《文山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叶万松[8](2013)在《姜寨一期聚落遗址是父系氏族居址──中原地区史前父系氏族社会研究之叁》一文中研究指出借鉴历史唯物主义经典作家对史前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临潼姜寨一期聚落遗址所反映的氏族内部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认为仰韶文化早期的姜寨氏族已经完成母系氏族制度向父系氏族制度的过渡,且处于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的发展阶段;姜寨遗址是由五个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组成的父系氏族聚落居址。其墓地发现的男子成人和儿童合葬墓是父亲和子女合葬墓;房址附近出土的零星墓葬的墓主身份是非自由人(奴隶);姜寨聚落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元是家长制家庭公社,其以大、中型房屋为中心的凝聚式布局,体现了家长父权统治的贵族思想,一期聚落遗址应该视为父系氏族结构的典型标本。(本文来源于《黄河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叶万松[9](2013)在《前仰韶文化时期是父系氏族制度的孕育期──中原地区史前父系氏族社会研究之二》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原地区在前仰韶文化时期,由于原始农业经济的出现以及迅猛发展,引起了氏族社会内部私有财产的产生、贫富分化以及等级差别的萌芽,发生了聚落大小的差异与聚落布局的变化,出现了男性生殖器的崇拜。这些考古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孕育着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但由于尚未发现父系氏族社会标志性考古遗迹──父亲与子女的合葬墓,前仰韶文化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本文来源于《黄河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叶万松[10](2012)在《史前农业是产生父系氏族制度的社会经济条件——中原地区史前父系氏族社会研究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前仰韶文化时期,已经是以农业、畜牧业为主,渔猎、采集为辅的经济形态;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开始逐步地向夏商周的"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纯农业经济形态过渡。前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出现的手工业,如制陶、制木、制石、制骨、织布、房屋建筑和酿酒等等,在仰韶文化时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还出现了玉器加工、金属加工、丝绸纺织和席草编织等新技术。中原地区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面积和密度的变化,反映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人口快速增加的趋势,从而彻底改变了母系氏族社会全盛时代(繁荣阶段)"生产极不发达,因而广大地区内人口极度稀少"的社会状况。这一切表明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的农业经济,为父系氏族制度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本文来源于《黄河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氏族社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马克思晚年阅读了大量历史学、人类学的资料,撰写了人类学历史学笔记。特别是阅读了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之后,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起源、史前文明有了新的思考,他详尽探讨了史前时期社会组织基本单位、史前时期社会结构、原始社会发展演变等问题,从而真正揭开了原始社会之迷。马克思的研究成果表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同样适合原始社会,从而丰富和完善了这一基本理论。这对于原始社会的深入研究,对于理解马克思五种经济社会形态理论和社会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都意义重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氏族社会论文参考文献

[1].周英静.电影《红高粱》:魔幻现实主义张力下的母系氏族原始社会[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8

[2].杨文圣,乔宇煊.马克思关于原始氏族社会的考证[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张卫中.温州叁垟湿地的氏族迁移与地域社会[J].温州文物.2016

[4].袁栋洋.母系氏族社会系列科幻小说的符号叙述学研究[J].当代文坛.2016

[5].杨福瑞.红山文化氏族社会的发展与图腾崇拜[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6].叶万松.中原地区在仰韶文化时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J].叁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7].何正廷.壮族古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及其地母崇拜习俗的产生——广南地母崇拜溯源(之一)[J].文山学院学报.2014

[8].叶万松.姜寨一期聚落遗址是父系氏族居址──中原地区史前父系氏族社会研究之叁[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

[9].叶万松.前仰韶文化时期是父系氏族制度的孕育期──中原地区史前父系氏族社会研究之二[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

[10].叶万松.史前农业是产生父系氏族制度的社会经济条件——中原地区史前父系氏族社会研究之一[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

标签:;  ;  ;  ;  

氏族社会论文-周英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