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士珠宝个性主张

男士珠宝个性主张

一、男性饰品个性主张(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飞[1](2021)在《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文中认为衣之于人,自人类文明伊始就如影随形、相伴相生。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倾向于遮蔽人身形体,不太强调人的生物属性和个体特性;彰显等秩阶次,关注人的文化表征和社会意蕴。晚清民国是服饰传统、规制、风格和文化剧变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形态、社会认识、女性社会角色转轨的关键阶段。人衣关系经历了抗争与冲突、困顿与反思,在张力和矛盾中蜕变和进化。研究这一时期女性服饰变革,对于社会制度变迁、服饰文化转型、妇女解放进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论文包括四个主体部分:第一章站在人衣关系的视角,以服饰潮流的方式发掘和梳理女性服饰变革的历史脉络;第二章从纺织原料、分析并阐述产业进步、技术革新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系。从纺织原料、面料的技术革新、成衣制造方式和产业更新,以及纺织贸易市场变化三个方面,讨论服饰变革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分析产业进步、技术革新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联,也即从“衣”的层面对人衣关系的变革动力进行历史透视;第三章从带着服饰烙印的社会文化现象、伴随服饰行为的社会运动和彰显服饰主张的社会思潮这三个层面,探讨社会变革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系,剖析伴随其间的人衣关系的变化特征;第四章从夷夏之防、道器之辨、礼俗之隔和荣耻之变四大关系入手,揭示文化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内在联系,厘清服饰变革的深层机理。本文主要观点和创新如下:1.服饰潮流是一种能够同时揭示服饰变革现象和本质所在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本文试图打破以往以主流历史分期、社会变革为纲的近代服饰史叙事,以及服饰品类、服饰流派、服饰空间扩散的服饰专题分类,由人衣关系的生理要求、观念思想、社会生活、审美文化、技术支持等不同侧面考察服饰潮流的变革趋势,抽象概括出“衣以容身”“衣以立身”“衣以适人”“衣以彰人”四大服饰潮流。以服饰潮流的方式展现服饰变革的全貌,既符合服饰本身的历史脉络和嬗变轨迹,尊重研究对象本身的发展规律,又呈现服饰变革的创新性与继承性、往复性与多样性,揭示种种复杂多栖的规律和特性,为研究服饰变迁的技术、社会和文化因素提供线索和链接。2.产业技术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关系为供给带动需求、需求拉动供给给出历史的有力借鉴。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特别是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的进步,根本地改变了服饰面料性能、服用加工技艺,为服饰结构的改良和变革提供了可能的物质和工艺基础,形塑了纺织服装贸易和消费的全新格局,为晚清民国女性服饰时尚的兴起和潮流的延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本文绘制出服饰潮流与相关因素的关联机制分析框图,展示说明了产业技术变革如何对服饰变革发挥作用,特别是对影响方式、路径和机理方面的系统阐释。技术变革是对“衣”的物理特性、生产方式、市场供给和美学价值的创新,为“人”提供可消用、选择和适配的服用方案。作为服饰消费主体的“人”根据自身的穿用需求、经济基础和消费偏好以及文化审美,影响纺织、服装的贸易市场格局,对服装原料面料、剪裁结构方式提出需求。技术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关系实质上通过改变“衣”的供给进而影响“人”的需求,“人”的需求又进而促进“衣”的技术和产业升级改革。3.社会变革与服饰变革相互促进、互为因果,服饰时而领着、时而跟着,既能动于社会变革,又从动于社会变革。一方面,社会变革是服饰变革的引领者。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妇女解放思潮启蒙、引导着近代女性以主体身份参与到社会运动之中,推动着服饰潮流的发生和传播。以珠江三角洲的“自梳”和长江三角洲的“摩登”为代表的服饰社会现象为女性服饰潮流蓄能积力;另一方面,服饰变革是社会变革的能动者。代表性女性和女性群体以或拟男化、中性化的服饰行为,或个性化、大众化的穿衣方式,推动着妇女解放,成为社会变革不容小觑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服饰既作为被社会生活、时代思潮改良和引导的主要对象,同时又充任着女性参与社会变革的道具、工具和面具。社会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内在互动,本质上是服饰与人的主体性关系。从被“衣”掩饰的“人”到以“衣”修饰的“人”,再到借“衣”立身的“人”,透过近代女性的服饰行为,抑或是社会舆论对女性服饰的评价和反应,“衣”之功能得到重新辨析,服饰下的人性得到解放,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得以进化。4.文化变革既是阻碍服饰变革的重要防线,反过来又是催化服饰变革的深层动因。长久以来,华夏服饰是区辨夷夏族群、承载文野观念的文化载体。无论是葆有华夷文化优势的历史时期还是闭关自守被强力冲击的晚清之际,拥护文化传统和民族尊严的“庙堂”及士大夫们反对服饰变革。而随着近代西方传教士的“诱导”,本来象征文明的缠足成为野蛮文明的标记,夷夏之别破防、文野之位互换,趋新大势和尊西倾向成为服饰变革的新动向。在西学东渐、西器东传的时代背景下,服制是扞卫“中体”的“重器”,象征着传统儒家文化的伦常名教、制度文物以及体统规矩,不可“轻言”变革。而在改良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时期,服制改革成为复兴民族、更易“人心”的方略,由器而道的“天演”进化论提倡优胜劣汰、强权竞争,成为推动服饰变革的重要力量。在传统礼俗社会中,服饰是“礼治”的重要媒介,以礼化俗,以礼节俗。礼乐制度的高度发展是服饰文化长期保持稳定、难以遽变的根本。晚清宗法秩序遭遇挑战,作为民众生活“风俗”的服饰改良提出变革要求,女性服饰潮流甚或走在了服制法规之前,由俗入礼。文化是慢变量,近代服饰变革的不易和反复,皆出自于文化内核“面子”、服饰面子即文化里子,能小变则不大变,能形变则不质变。而服饰变革的发端和剧变,仍需归因于文化内核“面子”。在敏感于外人观感、维护文化“面子”的同时,服饰悄然生变,服饰由宗族和伦理走向民族和国家,再走向个体和自我,“人衣关系”不再等同于纲常伦理的“人人关系”。5.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的路径并完全不遵循“器物-制度-文化”的现代化三阶段,而是多个范畴兼而有之,各个阶段均有参与。服饰变革属于物质器技,亦成为寄托人伦关系的社会制度,甚至还是文化思想的重要表征,事实上是“器物”“制度”和“精神”的“三位一体”,难以区分先后甚至彼此。整体来看,女性服饰变革是在制度层变革时生发的。反缠足运动发端于呼吁制度改革的戊戌维新,辛亥以后服饰等级制度改弦更张,服饰听取民便。新文化时期反思文化,女性服饰在更大范围、更大波次、更大程度上发生变革,服饰潮流渐趋成型,人衣关系也随之转换、调整。但局部而言,在学习西器的洋务时期,洋纱、洋布大量进驻开埠城市,上海等地的年轻、时尚、社交女性已开始穿用洋布衣。在民风开放、趋新入时的地区,原料面料、穿衣方式等物质层面的变化来的较早,相对顺利地被一部分女性所接纳,但并未涉及到服饰文化层面的对抗与哲思。对于广大乡村地区的劳动女性,质地厚实、自产自销的土布更便于劳作,物质层面的服饰变化来得更为迟滞、缓慢,或许到生产关系、社会组织发生变化之后,服饰才相随而变。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呈现出多轨道、多征候、多阶段并行不悖的复杂格局。6.服饰变革本质而言是“人衣关系”的更新与重构。服饰不是纯粹单一的自然物,而是典型的文化产物。变革时期人衣关系变化的意义在于,“人”既是具体的、个体的人,同时也是群体的、社会化的和历史性的人。“衣”既是具有物质属性的衣,同时更是代表民族风俗、承载社会功能、表征时代特征的“衣”。服饰变革之前,衣的礼治、标示、文化功能更为显着;服饰变革之中,衣的工具、道具、面具功能更加显露;服饰变革之后,衣服重归保暖和装饰的基本功能。考虑到人衣关系的复杂多元性,“人的穿着”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适身、得体、体面和得当/适境。初级层面的“适身”强调作为生物体的人和作为自然物的衣。更高级层面的“得当/适境”更看重中国文化下具有多种属性之“人”的穿衣要领和不同穿着场合下“衣”的服饰文化要素。广而言之,人衣关系甚至可能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互动交融、和谐共彰应该是人类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

许沐岩[2](2021)在《中国戏曲动画的人物造型研究》文中指出戏曲人物是戏曲艺术的生命。戏曲的人物造型,在戏曲创作和表演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动画在我国稳步发展,国家出台各项的发展策略传承和发扬戏曲艺术,支持民族动画品牌的创建。戏曲动画将戏曲与动画杂糅起来,以动画为表现手段展演舞台戏曲故事,以新颖的传播方式、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逐渐成为了戏曲艺术的新型传播途径。学术界已经十分关注戏曲动画的相关研究理论,但是对于戏曲人物造型的研究寥寥无几。因此,本文选取人物造型的角度研究戏曲动画,旨在为中国戏曲动画的创作提供一些依据,为戏曲艺术和民族动画的发展提供理论的支撑。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中国戏曲动画的人物造型进行研究,从戏曲脸谱造型、戏曲服饰造型和戏曲动作造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具体的戏曲动画案例,总结出戏曲动画中人物造型的特征和审美表现,得出中国戏曲动画中对于戏曲的借鉴和融合,人物造型表现中有哪些特点和不足,并给出评析和建议。通过对现有的中国戏曲动画作品归纳总结,按照戏曲动画人物造型的制作方式进行划分,戏曲动画可以分为Flash动画风格、人偶定格戏曲动画、水墨人物造型风格、写实人物造型风格四大类。在分析各类戏曲动画过程中发现,戏曲动画对于戏曲脸谱、戏曲服饰、戏曲动作进行传承、解构和重构,通过镜头语言展现新型的视觉奇观。改变了原有的舞台方式,将“离形”和“取形”发挥到了极致,夸张化的手法通过特写镜头,增强了观众的共情感。在“现实”和“虚拟”之间奔跑,模糊化的表现手法,是为了增强传神写意。而对于展现戏曲意蕴和意境,戏曲动画通过意境重构和画面解说来拓宽观众的视野和体验感。戏曲动画是动画的特殊化表达,因为其陌生化的形式呈现,使得形式本身就是它的内容。综合戏曲动画人物造型的特征和审美表现进行总结和分析,笔者认为戏曲动画作品目前存在着戏曲意蕴减淡、人物刻画浮于表面,戏曲和动画无法完美的融合等问题。针对这几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借鉴早期的中国学派动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示民族戏曲的造型元素与写意内涵,在人物造型表现方面,将视听语言结合,运用镜头语言,对于画面的构图、色彩以及整体的美术风格进行升级和融合。利用现代化的数字媒体手段,深化人物的气韵,呈现出色的戏曲人物造型。

孙瑞霞[3](2021)在《民国时期媒体中的服装评论及其作者研究》文中提出民国时期的服装评论数量众多,涵盖内容广泛,真实地展现出民国时期的服饰面貌及时尚潮流,是研究民国史和服装史的重要素材和依据。从目前研究来看,以服装评论中所反映出的服饰信息为对象进行的研究较多,本文则以服装评论本身作为主体,对其进行系统归纳后,对评论者及其评论视角展开相关研究。本文首先概述了民国服装评论的社会背景及其出现原因,以民国时期上海,天津,广州等代表性地区媒体报刊中涉及的服装评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信息进行统计及量化分析,试图探究评论信息中所反映的服饰流行规律及流行导向。研究中,将评论信息分为“介绍型”,“资讯型”以及“评论型”三大类。针对介绍型与资讯型的服装评论,按照不同地域及不同时期进行分类,分析其中所反映的地域差异及社会流变的规律。针对“评论型”评论,以不同社会群体、女性身体展示、服饰穿着现象及穿着观念,以及政治事件影响下的四类评论,依次进行了分析,根据其评论内容及观点在地域和时间上的变化,力图探究民国时期的服饰文化以及审美倾向。文章进一步对民国时期可考证的服装评论作者进行基本信息的梳理,从而对其群体构成进行数量统计,总结作者群体以及受众群体的构成规律及基本特征。之后结合服装评论的具体内容,分析评论作者的视角及观点,以及在评论方法和写作风格上的异同。可以看出,由于民国服装评论者的性别、教育环境及职业背景的差异,其评论在视角和观点上具有指向性差异。此外,基于不同职业群体也有特定的评论风格,其评论手法和写作风格具有差异性和规律性,也正是因此,才造就了民国评论在内容和风格上的多样化。最后,结合社会背景针对不同时期服装评论的流变规律展开研究,分析不同时期服装评论所带来的服饰潮流与审美观念影响,对民国服装评论的社会流变特征及地域差异进行总结,反映出了服装评论、服饰时尚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三者之间呈现出的密切关系性,展现了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在当时文化环境下呈现出的多元化状态。并结合民国社会发展环境,探究服装评论带来的审美构建及社会意义,分析得出早期服装评论体系的形成及影响意义。综上所述,民国时期的服装评论在内容和数量上十分丰富,“介绍型”和“资讯型”评论涉及的服饰信息在民国中后期显着增加,尤其在30年代达到峰值。而“评论型”评论,虽然内容及主题涉及广泛,但观点随着时代不同有所变化。同时,对民国评论者群体构成及评论观点研究发现,不同性别职业及教育背景导致评论者在评论中有不同的指向性和侧重点,并且具备特有的写作习惯,也正是因此才造就了民国服装评论的多样性。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服装评论不仅引导了民众审美理想与流行导向,还营造了宽松的服饰言论环境,并且构建了我国现代早期服装评论的框架与发展方向,为现当代服装评论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我国现当代服装评论的先河。

薛柳依[4](2021)在《1920-1940年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服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20年到1940年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民国服饰发生改变的一个重要时期。电影中出现各种女性形象所穿着的不同服饰是可用于研究民国时期女性服饰文化的重要动态素材,对全面展现1920-1940年各社会阶级女性服饰的面貌非常有帮助。目前还未有专门针对1920-1940年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群体的服饰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在了解1920-1940年中国电影的发展背景基础上,将女性角色根据经济能力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社会阶级,并对其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其次,按照三个阶级,对1920-1940年中国电影中女性的整体服饰形象和其所穿的具体品类服饰的款式、结构和纹样进行深入研究,试图真实还原当时各阶级女性的服饰原貌;再次,将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服饰与当时的老照片、女性服饰实物进行比较,分析电影服饰与现实服饰之间的异同、形成原因以及对彼此的影响;最后,将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服饰纳入不同的情境,进行电影服饰的动态研究,总结女性形象在不同情境中的服饰组合,作出差异性分析。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在1920-1940年中国电影中,下层阶级女性服饰以衫袄与传统中式直筒裤为主,搭配头巾、围裙。衫袄形制的变迁主要在于袖子收紧,衣身缩短合体,衣摆弧形减小,裤形制变化不明显。纹样以素色与简单几何纹样为主,偶有植物纹。中层阶级女性服饰以旗袍为主,旗袍的形制为高立领,窄袖,衣身合体。纹样集中于素色和几何纹,偶有植物纹。搭配适量珠宝饰品。上层阶级女性在20年代电影中穿着的多为上衣下裙与旗袍,30年代开始出现西式服装。20年代的旗袍形制为半高立领,倒大袖,衣身宽松,衣长至小腿左右。30年代的旗袍形制与中层阶级女性一致。中式服装的纹样主要为植物纹。(二)电影服饰的形制与生活服饰基本是契合的,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中下层阶级女性角色的服饰在电影中会呈现更丰富的纹样;上层阶级女性在20年代电影中缺少了西式服装与合体旗袍的呈现,在30年代多了饰品的搭配。电影因其艺术性会将中下阶级女性无法负担的服饰形制强加在其身上。生活服饰对电影服饰的影响有两点。一是电影服饰的形制会随着生活服饰的变迁而改变。二是电影服饰通过从生活服饰中提取出各阶级女性服饰的象征符号来树立角色形象。电影服饰对生活服饰也有两点影响。一是电影服饰的艺术性导向。二是电影明星对时尚的引领。(三)电影服饰具有一定的动态性,不同情境不同阶级,角色的服饰组合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下层阶级女性在家中会穿着衫袄、裤和平底布鞋,其余情境在此基础上增加头巾、围裙或马甲等搭配;中层阶级女性在家中会穿着旗袍和高跟鞋,其余情境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珠宝饰品;上层阶级女性在家中所穿的是睡衣与高跟鞋,其余情境穿着西式服装/旗袍、高跟鞋和饰品。造成这种动态性差异原因有四点。一是推动故事发展的要求。二是展现人物心理变化的需要。三是现实女性服饰的影响。四是表达电影艺术的需求。

木斯[5](2020)在《蒙古族元素在潮牌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蒙古族传统文化蕴含着无数潮牌设计可挖掘与利用的元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元素也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以一种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对蒙古族元素进行潮流化设计,通过创建蒙古族潮流品牌赋予蒙古族传统元素新的生命力,其目的就在于以一种创新的形式,拉近年轻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以一种创新的方式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根植于蒙古族元素进行潮流品牌设计,通过将具有商业气息的潮流文化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的方式,再现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以此激发青少年追逐潮流、崇尚独特的消费欲望,可激发并带动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视与保护,从而促进蒙古族文化的传播。本文首先介绍潮流文化产生、发展的背景,梳理了潮流品牌产生的原因。通过探讨潮流品牌文化与构建潮流品牌的理论基础,归纳出潮流品牌“基因图谱”和潮流品牌所具特征,总结构建潮流品牌要素和潮流品牌模型等内容的研究,为潮流品牌设计实践确立了理论遵循。围绕蒙古族文化与潮牌文化融合设计的可行性问题,探寻了蒙古族文化与潮牌文化的基因契合点。通过分析不同地域已有潮牌设计具体案例,为构建蒙古族元素潮牌提供了参考依据。在探讨构建蒙古族元素潮牌的策略与方法的基础上,对现有蒙古族特色文创产品与产品消费者审美偏好做了调研分析,了解了蒙古族元素潮牌受众群体的年龄结构与风格喜好,以此确定了潮牌设计的内容与形式。通过现有地域潮牌的个案分析,为蒙古族元素潮牌设计实践提供灵感与参考。根据上述研究结果为依据,挖掘、整理了蒙古族文化元素,选取了相应的元素符号。最后以蒙古族狼图腾和鹿图腾形象元素为原型与纽带,采用拟人、夸张、渲染以及元素间巧妙搭配等手法,以波普色彩风格为主基调,设计了蒙古族元素潮牌系列。通过自拟潮牌实践,试图验证蒙古族元素在潮牌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本文的研究在对蒙古族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进行了对现有蒙古族传统文化进行潮流化设计方法的研究,对于打造蒙古族地域性新型产业具有一定推动的意义。

侯一凡[6](2020)在《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油画艺术多元发展,少数民族题材油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今内蒙古自治区为行政区域划分的中国北方草原,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草原生态、人文景观构建了独特的民族审美观念。长久以来围绕“草原”母题展开的艺术创作始终没有间断过,其拥有持久的地域魅力且具有可探索的文化深度。以草原题材展开的油画创作发端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尽管其相较于内地及沿海发达地区起步稍晚,但在国内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较早的发展起来,并且拥有相对扎实的根基。从兴起到繁荣发展的70年中,内蒙古的草原题材油画拥有一支执着的创作队伍,以他们的不懈努力,在全国美术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曾经的辉煌成就书写了内蒙古美术发展史中浓墨重彩的一页,其发展阶段背后的多种成因及后期影响值得研究。对探索时期的梳理以及辉煌时期的总结,有利于未来民族美术的积极发展。目前就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的研究现状来看,在广度与深度上,仍有可探索的空间,笔者尝试从学理层面对其进行全面的梳理,并进一步思考其存在的现实问题。在“全球化”与当代前卫艺术发展迅速的今天,民族题材美术与当代艺术发展的位差,使内蒙古的油画家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面对草原生态环境发生的改变,那些对曾经抒情性传统的延续也使草原题材油画创作走入瓶颈期。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亟待发现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应对与转变,从而寻求民族艺术的创新之路。本文将以新中国成立70年为节点,结合主流艺术发展脉络对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进行整体研究。从共时与历时两方面的视野,结合草原地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环境,以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切入,借助其方法对地域特点进行考证,借助民族学、文化学的视角对人文背景进行分析,借助美学、图像学的方法对艺术本体进行解读,将理论与实例相结合,针对其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展开多纬度的探讨,以期为地域美术研究打开新的思路。本文拟突出问题意识,并以此架构全篇,即分五章内容,针对四点聚焦问题展开讨论:(一)第一章草原题材油画创作形成的地缘环境与人文背景,以及第二章发展脉络及时代因素,围绕北方草原生态文化圈,在全国艺术形态同时期发展的比较视野下,探讨草原题材油画创作如何形成,如何表现,如何发展。(二)第三章在对作品创作内容的分类研究,以及第四章对本体的艺术特色与审美分析中,通过分析作品生成的艺术特点及横向对比异域民族题材油画创作,探讨研究对象形成了哪些独特的地域艺术品格,廓清其艺术个性及美学特征。(三)第五章的文化追问中,将草原题材油画发展视为一个动态的生命体,探讨在其生长过程中草原文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而艺术创作又是怎样丰富和传承草原文化的。根据艺术反映论与决定论,研究双向影响促进下,草原文化与草原题材艺术创作在当代语境中的相互作用。(四)在本文的结语部分,通过前文系统的梳理与学理分析,进一步明晰当代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如何在新的生态文化语境中,适应新变化,化解新矛盾,产生新能量,焕发新生命。

曹英才[7](2020)在《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文化整体视角对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进行了个案研究,从服饰发生的生态环境、历史发展、社会背景、生产方式等方面作了综合研究,其目的在于探析对特定地域环境的服饰风格与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因素之间的密切关联,它们之间具有紧密相连的层次关系。由于舟曲藏族生活在特定地域空间内,在长期社会历史、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中,创造出与舟曲地域相适应的服饰着装。在特定地域空间内,受众多文化因素和影响是服饰产生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服饰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环境和传承场域。而这些基础为服饰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生产环境。由此特定地域空间和人群及环境共同构成了一套本土地域特色的服饰文化生态系统。在这种文化空间视阈下,舟曲藏族服饰文化作为藏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少数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遗产。其类型丰富,风格独特,总体构成了自成体系的艺术格局。由于居住环境和生产方式相对封闭落后,居于这种环境氛围下,总体服饰文化保留相对完整。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各种文化不断被涌入,潜移默化地对服饰生产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过去传统服饰逐渐都已失传,而现代大众化服饰占领主导趋势,基于这种社会语境下,研究本地域服饰文化具有迫切而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即体现该民族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和精神文化的外显展示。同样它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经过社会历史的不同发展中,形成了舟曲藏族特有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形态不仅包涵了舟曲藏族的语言形态和居住形式及民俗习俗,保留了传统的服饰文化基因。服饰文化内涵在装束质料、工艺、构造、色泽、审美、纹样等方面得到了体现,从而使舟曲藏族历史渊源、着装习俗、装束风格、制作工艺、色彩配置及审美理念均方面得以表达,使服饰文化在各自的生产生活和地域空间里,形成为地域性传承延续的活态文化。它在发展过程中,过去在封闭的生活环境、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下,将舟曲藏族传统服饰原汁原味地生存和保留下来。舟曲藏族文化的形成、发展、传承等各方面受到所在地域历史社会和自然环境及生产生活等的影响。而特定地域历史、社会文化、自然条件、宗教习俗等多种因素,是舟曲藏族着装产生的基本条件,也是服饰文化形成的重要环境和传承场域。这些基础因素为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生产环境。在服饰穿戴习俗上体现其深刻的地域特性,舟曲着装生根于传统的自然村落和民间生产生活,同样在舟曲藏族同一地域文化圈内,不同的服饰风格和艺术审美自成体系,从中透视出不同的艺术内涵和色彩审美及文化象征。这些文化内涵完整地表达其所蕴涵的文化内核和艺术理念。服饰在重要的人生礼仪中扮演其至关重要的角色。基于这种文化语境,服饰不仅仅是满足物质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求,更是人类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在舟曲藏族社会生产和民间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文化象征。本文选择舟曲藏族传统自然村落为田野点,通过舟曲藏族民间考察和实地调研及访谈相结合基础上,对舟曲藏族服饰发生的社会历史、生态环境、传统技艺、民间习俗、装束惯习、文化变迁等方面做了全面深入的总结阐述。其一,从舟曲藏族源流和地域分布格局方面进行了详细总结;其二,从舟曲藏族服饰的传统纺织(纺织、制作、染色)、制作技艺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其三,对舟曲藏族服饰依存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变迁方面做了分析论述;其四,对舟曲藏族传统服饰风格类型、形制要素、构造特质方面做了详细总结;其五,从舟曲藏族传统服饰蕴涵的民俗特性、禁忌事项、文化载体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其六,从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的形态美学、艺术特质、审美意蕴方面做了详细分析;其七,对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符号、文化寓意、语义特性方面做了详细阐述;其八,对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社会角色、文化认同方面进行了探讨;其九,对舟曲传统服饰的生存现状、社会语境、保护空间等方面做了全面论述。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而言,舟曲藏族服饰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均与舟曲藏族所生存的环境、生活、宗教、思维方式及价值等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服饰生产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时代环境均不断在发生变迁,促使传统服饰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传统服饰文化面临消失或失传的尴尬境地。当下如何传承和保护服饰成为目前面临的严峻问题。随时代不断发生变迁,与此服饰文化同样发生了变化,基于这种社会文化语境下,探讨传统藏族服饰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生存空间的解决路径。在传统服饰文化在现代发展中求生存,营造让服饰文化永续生存的文化空间。而本文研究能够对舟曲藏族文化保护有所借鉴或启发意义,让舟曲藏族民众意识到传统藏族服饰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更让本土民众意识到传统藏族服饰在当下社会语境中的生存境遇,更多地为传统藏族服饰生存、发展及延续。本文研究和探讨,为整个藏族传统服饰文化及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提供相应的参考思路。

蔡萧临[8](2019)在《基于快时尚模式的首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理念发生转变,快时尚首饰正以迅猛之势挤占传统珠宝首饰的市场。然而,相较于国外,国内首饰设计起步晚,尚未形成体系化的首饰设计方法,且现有首饰设计方法与理念显然不足以支撑快时尚首饰设计过程。针对以上问题,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对比分析快时尚首饰与传统首饰的异同,提出快时尚首饰四维层次模型。研究表明:从四维层次中可提取相关影响变量,分别是用户感知层的性别变量Ge、性格变量Ch,佩戴行为层的身体部位变量Bp、场合变量Oc,象征意义层的社会文化变量Sc,时尚生态层的季节变量Se、节日变量Fe、价格变量Pr。根据变量与四维层次的映射关系,分析快时尚首饰的属性,为设计模型和流程的研究提供基础;(2)采用实验法、调研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四维层次的影响变量取值范围以及与因变量的关系,确定不同变量对应的因变量。研究结果显示:从四维层次的八大影响变量对应的因变量可提取尺寸(S)、材料(T)、象征(Y)、色彩(L)、结构(E)五个维度的因子,构建“STYLE(时尚)”模型,进行因子解构与重构过程,构建尺寸对照表、材料的共感觉度量表、社会文化与象征关系表、色彩形象尺度图、结构对应表等,为快速形成大量符合快时尚要求的设计概念提供可能性;(3)归纳快时尚首饰的设计流程,其主要步骤为设计定位、“STYLE(时尚)”模型应用、设计决定,四维层次变量取值作为约束指标,贯穿始终,实现设计方案转化与评估的快速化、准确化。在设计决定过程中,构建以两套平行的评价标准(用户/消费者、品牌/企业)为基础的快时尚首饰设计方案价值评价机制,确定设计方案价值坐标所在区域,进行最终设计方案的筛选;(4)综合运用上述快时尚首饰设计流程与模型,完成快时尚首饰的设计,初步验证了快时尚首饰设计方法及流程的可行性、合理性,为快时尚首饰设计师提供一种快速响应的设计方法。

李倩[9](2019)在《克里姆特绘画心理对现代设计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1862-1918)是十九世纪末欧洲新艺术运动的代表,维也纳分离派杰出画家之一。克里姆特作品中深刻的象征主义内涵,富于装饰意味的表现形式与强烈的民族风格,形成其独树一帜的绘画设计语言。通过研究克里姆特绘画特征与艺术心理,挖掘心理因素为艺术提供的创作动力,借鉴设计元素表现手法与精神内涵融入现代设计中,将促进现代设计形成新的设计理念拓宽创作思路。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图像分析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影响克里姆特绘画创作的历程、社会背景、艺术思潮及异域文化等客观因素,从克里姆特绘画风格的三个阶段研究作品中构图、色彩、线条、饱含寓意性及女性形象为主的五个艺术表现形式方面进行研究。其次,重点剖析克里姆特绘画中潜意识、心理投射与情感动力等心理因素对艺术创作产生的积极作用,进而对新艺术运动时期克里姆特同期欧洲艺术流派、艺术家创作心理对现代设计产生的影响进行横向对比。最后,基于克里姆特绘画心理对现代设计所产生的交融性影响,包括在服装设计、首饰设计及插画设计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以Diro品牌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服装设计对线条与色彩的借鉴与再设计,FREYWILLE菲维亚珠宝首饰设计对克里姆特设计元素的提取与精神情感的延续,探究克里姆特绘画心理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笔者的设计实践《成长》系列插画通过对克里姆特绘画设计语言与心理情感的借鉴与延伸,从设计构思、创作、到应用于产品进行实践,论证克里姆特绘画心理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结合当今多元化时代背景需求,通过研究与实践表明将克里姆特绘画心理、创作情感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进行传承与创新设计具有可行性与实践性,为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李明煜[10](2019)在《波西米亚风格家居饰品设计 ——以抱枕设计为例》文中指出本课题通过对波西米亚风格与家居饰品设计及二者之间的关联的调查研究,以分析总结波西米亚风格家居饰品设计原则和设计制造波西米亚风格家居饰品案例为目的,以抱枕产品设计为研究载体,探究得出波西米亚风格家居饰品设计的基本方法与设计案例,力图还原波西米亚风格的本貌。关于波西米亚风格研究,通过对波西米亚风格的文献与图像资料、设计案例的搜集整理、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得出了基本特性、设计特征、细化风格类型。关于家居饰品设计研究,通过研究家居饰品发展趋势、宏观分类,结合波西米亚风格研究,分析得出了波西米亚风格家居饰品的设计原则。设计实践部分,选择抱枕作为调研与设计对象,运用了用户调研与市场调研的设计调研方法,得到了相关的设计依据,设计并制造了三套抱枕方案。本文第一部分是波西米亚风格和家居饰品相关概念的概述。梳理了波西米亚风格的内涵及演变、历史背景,对波西米亚风格的服饰设计和特性进行了分析,此外还整理分析了家居饰品的分类和发展趋势。第二部分对波西米亚风格和家居饰品设计的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对文献和实例的研究,分析归纳了波西米亚风格的基本特性、不同类型、装饰元素和装饰手法。第三部分主要对波西米亚风格的家居饰品设计进行了设计构思。根据上一章节内容,分析得出了波西米亚风格在家居饰品上的设计原则,初步构思了三个设计方案。第四部分主要是对波西米亚风格的家居饰品设计的可行性分析。第五部分根据上一章节内容,制定了对用户和市场进行调研的研究手段。第六部分是设计实践过程。运用前面归纳总结的设计原则,和设计调研所得到的设计依据,进行深入设计和制作。通过分析和探究,得出波西米亚风格可以很好的与家居饰品设计结合,能推动抱枕的设计的创新和发展。波西米亚风格有三种类型,三者各有各的特色,针对其目标人群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在研究过程中总结归纳的设计元素与设计手法以及抱枕的设计实践探究对自己和其他研究波西米亚风格的人进行波西米亚风格的设计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对民族文化传承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男性饰品个性主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男性饰品个性主张(论文提纲范文)

(1)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与意义
    0.2 服饰变革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框架与内容
    0.4 研究方法与史料来源
    0.5 创新点
第1章 人衣关系表里之辨——女性服饰潮流
    1.1 衣以容身:松绑解放,开禁易俗
    1.2 衣以立身:性别反叛,异中求变
    1.3 衣以适人:简便合体,文明质朴
    1.4 衣以彰人:流曲赋形,纳西慧中
    1.5 思考与讨论:人衣关系的历史脉动与文化嬗变
第2章 经纬不辍纺新织异——产业进步、技术变革与女性服饰变革
    2.1 有里有面:面料及其生产
        2.1.1 纺、缫技术与原料更新
        2.1.2 机织技术与质料革新
        2.1.3 印染技术与纹样、色彩嬗变
    2.2 有型有样:成衣及其制造
        2.2.1 家庭生产
        2.2.2 拎包客与前店后场
        2.2.3 半标准化与标准化生产
    2.3 有价有市:纺织贸易以及市场
        2.3.1 纺织原料、纺织品贸易和市场
        2.3.2 成衣市场及贸易
    2.4 思考与讨论:纺织和制衣产业技术变革下的人衣关系
第3章 觉与不觉咸与维新——社会变革与女性服饰变革
    3.1 局隅生变:带着服饰烙印的社会现象
        3.1.1 广府地区缫丝女工与“自梳”现象
        3.1.2 上海城市女性和“摩登”现象
    3.2 起而求变:伴随服饰行为的社会运动
        3.2.1 戊戌维新和不缠足会
        3.2.2 辛亥前后的民权革命和女子参政运动
        3.2.3 新文化和女学生爱国平权运动
        3.2.4 新生活的反摩登实践与国货运动
        3.2.5 社会运动中的女性角色和服饰角色
    3.3 论而思变:彰显服饰主张的社会思潮
        3.3.1 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
        3.3.2 妇女解放思潮
    3.4 思考和讨论:社会变革维度下的人衣关系
第4章 易服不易表里乾坤——文化变革与服饰变革
    4.1 防与不防:“夷”“夏”文野观念转变
    4.2 尊与不尊:“道”“器”体用概念解体
    4.3 禁与不禁:“礼”“俗”治理秩序重构
    4.4 变与不变:“荣”“耻”面子文化演进
    4.5 思考与讨论:文化变革维度下的人衣关系
余论
    5.1 余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2)中国戏曲动画的人物造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戏曲动画的相关研究
        二、戏曲动画人物造型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目标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案例分析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第六节 研究创新
        一、研究视角创新
        二、研究内容创新
第一章 中国戏曲动画艺术的缘起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戏曲动画艺术的缘起
    第二节 中国戏曲动画的造型艺术表现
        一、程式化
        二、形象性
        三、个性化
    第三节 中国戏曲动画中的人物造型
        一、中国戏曲人物脚色分类
        二、中国戏曲动画的内涵
    第四节 中国戏曲动画的人物造型制作风格种类
        一、Flash动画风格
        二、人偶定格戏曲动画
        三、水墨人物造型风格
        四、写实人物造型风格
第二章 中国戏曲动画人物脸谱造型
    第一节 中国戏曲动画中脸谱造型及其特征
        一、中国戏曲中的脸谱
        二、中国戏曲动画中脸谱造型特征
    第二节 中国戏曲动画的脸谱化表现
        一、“离形而得似”的夸张化呈现
        二、戏曲符号弱化后的简约美
    第三节 中国戏曲动画的脸谱化审美
        一、从“舞台”到“荧幕”: 戏曲动画人物造型现代元素的转化
        二、从‘综合”到“个性”: 中国戏曲动画人物表现的脱离
第三章 中国戏曲动画人物服饰造型
    第一节 中国戏曲服饰的分类
    第二节 中国戏曲动画中服饰造型特征
        一、色彩: 中国戏曲动画的身份象征
        二、质感: 中国戏曲动画的简约表达
        三、纹样: 中国戏曲动画的象征意义
    第三节 中国戏曲动画的服饰化表现
        一、动画中服饰造型的变异
        二、戏曲动画中服饰造型的画面融合
        三、戏曲动画中飘逸写意的服饰造型
    第四节 中国戏曲动画的服饰化审美
        一、参差不齐的视觉体验
        二、戏曲动画人物服饰造型的可舞性弱化
        三、戏曲动画人物服饰造型的多样化表达
第四章 中国戏曲动画人物动作造型
    第一节 中国戏曲动画中动作造型特征
        一、做功
        二、打功
        三、“五法”
    第二节 戏曲动画的程式化动作表现
        一、节奏化韵律: 画面的解构与重构
        二、模糊化: 戏曲动画的内在张力
        三、陌生化: 奔跑在现实与虚拟间
    第三节 戏曲动画的程式化动作审美
        一、气韵生动
        二、意境重构
        三、应物象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中国戏曲动画文本分析汇总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民国时期媒体中的服装评论及其作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成果综述
        1.3.1 民国期刊中关于服装评论的研究
        1.3.2 民国小报中关于服装评论的研究
        1.3.3 民国媒体发展变迁情况的研究
        1.3.4 民国媒体中作者群体的研究
    1.4 本文的研究角度及创新点
        1.4.1 研究角度
        1.4.2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民国服装评论的社会背景及信息载体
    2.1 民国服装评论的产生及其原因
        2.1.1 近代报刊业及印刷业的发展
        2.1.2 西方服装评论的传入
        2.1.3 民国服饰的多样化
    2.2 民国服装评论的信息载体
        2.2.1 综合类报刊
        2.2.2 服装专业报刊
        2.2.3 其他专业报刊
第三章 民国时期服装评论内容研究
    3.1 民国服装评论中的“介绍型”评论
        3.1.1 服装种类介绍
        3.1.2 服装配饰介绍
        3.1.3 服饰搭配介绍
        3.1.4 其它
    3.2 民国服装评论中的“资讯型”评论
        3.2.1 国外资讯报道
        3.2.2 国内资讯报道
    3.3 民国服装评论中的“评论型”评论
        3.3.1 关于不同社会群体及其穿着评论
        3.3.2 关于女性身体展示评论
        3.3.3 关于服饰穿着现象及穿着观念的评论
        3.3.4 关于政治事件影响下的评论
第四章 民国服装评论作者及其受众群体研究
    4.1 评论作者信息的初步统计
    4.2 评论作者的群体构成及其特征
        4.2.1 性别群体构成分析
        4.2.2 年龄群体构成分析
        4.2.3 职业群体构成分析
        4.2.4 教育背景群体构成分析
    4.3 评论作者评论视角及方法分析
        4.3.1 评论者评论视角分析
        4.3.2 评论者评论方法分析
        4.3.3 身份不明确评论者及其评论内容分析
    4.4 评论受众群体构成及其特征
第五章 民国服装评论对民国时尚潮流的影响及社会意义
    5.1 民国服装评论的社会流变和地域差异及其影响
        5.1.1 社会流变特征及其影响
        5.1.2 地域差异特征及其影响
    5.2 民国服装评论的审美构建及社会意义
        5.2.1 引导审美与流行导向
        5.2.2 服饰言论互动氛围的营造
        5.2.3 早期服装评论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1920-1940年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服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关于民国服装的研究
        1.2.2 关于民国电影的研究
        1.2.3 关于民国电影女星的研究
        1.2.4 关于电影服饰的研究
        1.2.5 小结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3.4 术语界定
    1.4 预期目标、存在问题及创新点
        1.4.1 预期目标
        1.4.2 难点及存在的问题
        1.4.3 创新点
2.1920-1940年中国电影的发展及女性形象概述
    2.1 1920年代电影的发展
        2.1.1 基础建设的发展
        2.1.2 电影明星和影迷的增多
    2.2 1930年代电影的发展
        2.2.1 无声到有声的变迁
        2.2.2 电影与政治的结合
    2.3 电影中女性形象概述
        2.3.1 女性走上银幕的历史进程
        2.3.2 女性形象的类别
        2.3.3 不同年代女性形象的变迁
3.1920-1940年中国电影中不同阶级女性形象的服饰
    3.1 下层女性形象的服饰
        3.1.1 整体服饰形象
        3.1.2 具体服饰分析
        3.1.3 小结
    3.2 中层女性形象的服饰
        3.2.1 整体服饰形象
        3.2.2 具体服饰分析
        3.2.3 小结
    3.3 上层女性形象的服饰
        3.3.1 整体服饰形象
        3.3.2 具体服饰分析
        3.3.3 小结
4.1920-1940年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服饰与现实中女性服饰的比较
    4.1 电影服饰与现实生活服饰的对比
        4.1.1 下层阶级女性
        4.1.2 中层阶级女性
        4.1.3 上层阶级女性
        4.1.4 电影服饰与现实生活服饰的相似之处
        4.1.5 电影服饰与现实生活服饰的不同之处
    4.2 现实生活服饰对电影服饰的影响
        4.2.1 生活服饰变迁的再现
        4.2.2 服饰的符号化提取
    4.3 电影服饰对现实生活服饰的影响
        4.3.1 电影服饰的艺术性导向
        4.3.2 电影明星对时尚的引领
5.1920-1940年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服饰动态表现
    5.1 不同阶级女性形象在不同情境中的服饰表现
        5.1.1 主要的电影情境类型
        5.1.2 女性形象在不同电影情境中的服饰组合搭配
    5.2 服饰动态表现的差异性分析
        5.2.1 同一阶级女性形象不同情境服饰变化的原因
        5.2.2 同一情境不同阶级女性形象服饰不同的原因
    5.3 小结
6.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片目录
附录二 表格目录

(5)蒙古族元素在潮牌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与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六、创新点
第一章 潮流文化与潮牌文化概述
    一、潮流文化的缘起与演进
        (一)流行文化产生的背景
        (二)潮流文化的演进
    二、潮牌文化的萌芽与发展
        (一)潮牌文化与潮流文化
        (二)“年轻风暴”对潮牌的影响
    三、国内潮牌文化的复苏与崛起
        (一)品牌认知的变迁与国潮的复苏
        (二)地域潮牌文化的兴起
第二章 潮牌文化的“基因图谱”分析
    一、极具风格符号识别性的潮牌文化
    二、具有商业气息的潮牌文化
    三、开社会潮流风气之先的族群
        (一)趋于年轻化的潮流族群
        (二)风格化的小众社会族群
    四、具有人文关怀的审美特征
    五、区别于他人的小众行为特征
    六、“娱乐至上”的传播特征
    小结
第三章 潮牌构建的要素与模型分析
    一、“族群认同”的品牌理念
    二、“双向沟通”的语术与语境
    三、“特立独行”的潮牌设计风格与视觉形象
        (一)风格鲜明的“符号”特征
        (二)高度识别性的设计风格
        (三)具有精神意义的视觉形象
    四、“精神物化”的载体
    小结
第四章 蒙古族文化与潮牌文化的融合
    一、蒙古族文化概况
        (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传承文化
        (二)蒙古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蒙古族元素与潮牌文化的契合点
        (一)图腾文化影响下的强烈自我认同
        (二)地域性审美的形成
        (三)源于信仰崇拜的审美偏好
        (四)崇尚力量的审美心理
        (五)文化元素与潮牌精神的契合点
    三、地域文化潮牌案例研究
        (一)日本BAPE
        (二)“无南”服饰
    小结
第五章 蒙古族元素潮牌符号提取与建构策略
    一、蒙古族文化元素的“符号化”提取
        (一)潮牌符号的“超级符号”属性
        (二)挖掘蒙古族文化符号宝藏
    二、基于传播认知特点的超级符号系统整体构建
        (一)基于认知特点的语言符号
        (二)具有民族特色的视觉符号
    小结
第六章 案例:蒙古族潮牌“纳日”品牌构建与视觉设计
    一、前期调研与方案设计
        (一)走访调查
        (二)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蒙古族潮牌市场分析
    三、蒙古族潮牌“纳日”构成表现
        (一)表现个性态度的奇卡诺文化
        (二)波谱配色制造潮流感
        (三)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提取
        (四)富有娱乐精神的表现形式与识别内容
        (五)设计实践应用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6)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第一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形成的地缘环境与人文背景
    第一节 北方草原的地域环境与生活方式
        一、以草原为主的多样化自然生态
        二、开放与封闭并存的游牧空间
        三、四季轮牧与天人相谐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 人文背景与审美心理构建
        一、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与虔诚的民族信仰
        二、自由、坚韧与包容的民族心理特质
        三、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审美心理互渗
    第三节 传统艺术中的视觉审美要素
        一、岩画结构的朴拙概括
        二、青铜造型的力度扩张
        三、鹿石雕刻的线性解构
        四、寺庙壁画的多彩韵致
        五、民间美术的装饰表现
第二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发展脉络及时代因素
    第一节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早期形态
        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与“两结合”创作方法的体现
        二、主题性创作的普遍关注
        三、本土化与民族化的初期探索
        四、内蒙古油画发展根基的奠定
    第二节 新时期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多向度拓展
        一、美术创作的复苏与开放自由的情感表现
        二、现实主义表达中个人风格的自觉追求
        三、精神空间探索——关于“风情”与“超风情”的问题
        四、以妥木斯为代表的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群体的形成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的草原题材油画创作
        一、当代新兴艺术群体及其探索实践
        二、他文化冲击下探究草原文化取向
        三、风情性的延续与创作发展的瓶颈
第三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类型呈现
    第一节 草原地域生活与民族风情
        一、自然生态图景
        二、游牧生活表现
        三、草原民俗活动
    第二节 历史再现与视觉叙事
        一、浪漫激越的草原文明进程
        二、革命时期的现实主义再现
        三、当代草原建设的多样表达
    第三节 文化追问与象征内涵
        一、史诗传说与文化符号
        二、文化遗迹的厚重积淀
        三、神圣而虔诚的草原仪式
    第四节 精神探索与生命哲学
        一、民族肖像的精神世界窥探
        二、母性的主题及永恒的光辉
        三、鞍马文化的精神象征
        四、传统与现代文明碰撞引发的生存反思
第四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本体的审美分析
    第一节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艺术表现
        一、宏阔的视觉空间构图
        二、意象性造型与写意性笔法
        三、色彩运用的特有张力
        四、粗犷的浮雕肌理塑造
        五、线性表达的内在骨力
        六、平面化与装饰性的语言表现
    第二节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审美意蕴
        一、质朴与醇厚的鲜活力——民族生活的原生态表达
        二、畅然与高古的穿透力——传统艺术的提炼与升华
        三、造化与心源的转化力——自然物象内化的草原情怀
        四、含蓄与奔放的表现力——诗意的抒情美与劲健的刚性美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中的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
        一、藏民族题材油画创作
        二、新疆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
        三、三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的共性与个性
第五章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的文化追问
    第一节 创作对象、主体与受众视角的草原文化表达
        一、以游牧经济形态为基础的地域文化彰显
        二、法度自然的生态性文化观照
        三、异度空间天人共生的审美共鸣
    第二节 草原题材油画创作中的民族文化交流
        一、油画语言呈现中西方艺术跨文化的创作实践
        二、艺术语言的中性调和体现游牧文化的包容性
        三、全球化语境下民族身份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第三节 传承与发展中草原文化的当代意义
        一、开掘——民族文化审美资源
        二、传承——保存民族文化的鲜活性
        三、创新——提升民族艺术在民族文化谱系中的文化内涵
结语:问题与出路
参考文献
图片出处
附录
    附录1 内蒙古油画大事记(1946-2019)
    附录2 油画家燕杰访谈录
    附录3 油画家王延青访谈录
    附录4 画家王荣访谈录
    附录5 油画家博·阿斯巴根访谈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史梳理及研究现状回顾
    三、整体研究设计
    四、相关概念及界定
    五、研究视角
    六、研究的重难点
    七、研究尝试点
    八、相关运用材料
第一章 舟曲藏族源流及区域分布格局
    第一节 舟曲藏族县域情况及相关概述
        一、区域概况
        二、行政区划
        三、人口分布
        四、气候类型
        五、自然资源
    第二节 舟曲藏族社会历史及部落分布情况
        一、建制沿革
        二、地方部落
    第三节 舟曲藏族地域民俗及文化形态
        一、人文景观
        二、民俗风情
        三、宗教文化
    小结
第二章 舟曲藏族服饰制作要素及传统技艺
    第一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纺织技艺
        一、传统纺织原料
        二、传统纺织工具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织作技艺
        一、纺线
        二、缠线
        三、煮线
        四、洗捶
        五、理线
        六、织作
        七、银饰加工
        八、传统手工制鞋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染色技艺
        一、传统服饰的基本颜料
        二、传统服饰的染色工艺
    小结
第三章 舟曲藏族服饰生态及文化变迁
    第一节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生态
        一、服饰艺术生态
        二、服饰艺术阐释
        三、服饰文化生态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特征
        一、地域性
        二、历史性
        三、变异性
    第三节 舟曲藏族服饰生态及文化变迁
        一、服饰生态环境
        二、服饰文化变迁
    小结
第四章 舟曲藏族服饰形制要素及造型风格
    第一节 舟曲藏族服饰形制要素
        一、坪定型服饰着装要素
        二、江盘型服饰着装要素
        三、插岗型服饰着装要素
        四、八楞型服饰着装要素
        五、大年型服饰着装要素
        六、博峪型服饰着装要素
        七、共同佩戴的着装衣(饰)物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风格类型
        一、坪定型传统服饰形制
        二、江盘型传统服饰形制
        三、插岗型传统服饰形制
        四、八楞型传统服饰形制
        五、大年型传统服饰形制
        六、博峪型传统服饰形制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构造特质
        一、上衣下裤式构造类型
        二、上袍下裤式构造类型
        三、衣裙下裤式构造类型
    小结
第五章 舟曲藏族服饰民俗惯制及礼仪蕴涵
    第一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民俗特性
        一、服饰民俗历史性
        二、服饰民俗地域性
        三、服饰民俗自觉性
        四、服饰民俗变异性
        五、服饰民俗传承性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禁忌事项
        一、服饰日常禁忌
        二、服饰节日禁忌
        三、服饰礼仪禁忌
        四、服饰色彩禁忌
        五、服饰身份禁忌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仪礼蕴涵
        一、诞生礼时期的服饰
        二、成年礼时期的服饰
        三、嫁娶礼时期的服饰
        四、丧葬礼时期的服饰
    小结
第六章 舟曲藏族服饰审美形态及美学探析
    第一节 舟曲藏族服饰造型呈现的形态美学
        一、服饰形式美特质
        二、服饰自然美特质
        三、服饰艺术美特质
    第二节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的艺术蕴含
        一、服饰形态蕴含的特色美
        二、服饰构图折射的和谐美
        三、服饰生态显现的自然美
    第三节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折射的审美意蕴
        一、式样独具的实用美感与造型美感
        二、多彩丰富的意境情趣与图纹美蕴
        三、视觉多样的审美意境与色彩情趣
    小结
第七章 舟曲藏族服饰着装符号表现及象征意义
    第一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的符号表现
        一、服饰图像性符号表现
        二、服饰指示性符号表现
        三、服饰象征性符号表现
    第二节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符号寓意
        一、服饰符号语义形成的基本要素
        二、服饰符号的象征表达
        三、服饰符号的文化意义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审美符号及语义特性
        一、传统服饰的审美符号表达
        二、传统服饰的形态符号表达
        三、传统服饰的情感符号表达
    小结
第八章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意蕴及深层透视
    第一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蕴涵透视
        一、传统服饰的族徽文化特质
        二、传统服饰的身份文化特质
        三、传统服饰的礼俗文化特质
        四、传统服饰的祈福文化特质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社会功能阐释
        一、传统服饰的社会角色涵义
        二、传统服饰的社会角色功能及表现意义
        三、传统服饰的社会角色特质
    第三节 舟曲藏族服饰认同及文化表达
        一、传统服饰与地域内部认同
        二、不同服饰与地域之间的互动认同
        三、人类学视阈下服饰符号及地域文化表达
    小结
第九章 舟曲藏族服饰承接空间及延续路径
    第一节 舟曲藏族服饰生存现状及社会境遇
        一、传统服饰当下面临的窘境
        二、服饰文化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三、服饰文化受地域环境的因素
    第二节 舟曲藏族服饰保护路径及传承措施
        一、服饰保护与传承现状
        二、服饰保护与传承路径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传承及保护空间
        一、传统服饰文化空间及生存现状
        二、传统服饰文化空间的保护形式
        三、传统服饰文化的空间再生
    小结
结论与探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8)基于快时尚模式的首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情况
        1.2.2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情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创新点
    1.4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1.4.1 论文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首饰概述与相关现状研究
    2.1 首饰的概况
        2.1.1 首饰的含义
        2.1.2 首饰的起源
        2.1.3 首饰的分类
    2.2 国内外首饰产业现状
        2.2.1 国内首饰产业现状
        2.2.2 国外首饰产业现状
    2.3 首饰设计比较分析
        2.3.1 首饰设计理念比较
        2.3.2 首饰设计方法和模式比较
    2.4 本章小结
3 快时尚概述以及对首饰设计的影响
    3.1 快时尚的概念与特点
    3.2 快时尚产品的开发流程与营销模式
        3.2.1 快时尚产品的设计开发流程
        3.2.2 快时尚产品的营销模式
    3.3 快时尚对首饰设计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快时尚模式的首饰设计模型构建研究
    4.1 快时尚首饰属性分析模型
    4.2 快时尚首饰四维层次影响变量分析
        4.2.1 用户感知层影响变量分析
        4.2.2 佩戴行为层影响变量分析
        4.2.3 象征意义层影响变量分析
        4.2.4 时尚生态层影响变量分析
    4.3 快时尚首饰四维层次变量取值范围与因变量分析
        4.3.1 用户感知层次变量取值范围与因变量分析
        4.3.2 佩戴行为层次变量取值范围与因变量分析
        4.3.3 象征意义层次变量取值范围与因变量分析
        4.3.4 时尚生态层次变量取值范围与因变量分析
    4.4 快时尚首饰设计方法模型
        4.4.1 “STYLE(时尚)”模型构建
        4.4.2 “STYLE(时尚)”模型因子解构
        4.4.3 “STYLE(时尚)”模型因子重构
    4.5 快时尚首饰设计流程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快时尚模式的首饰设计研究应用验证
    5.1 设计定位
        5.1.1 目标用户定位
        5.1.2 目标市场定位
        5.1.3 目标环境定位
    5.2 “STYLE(时尚)”模型应用
        5.2.1 “STYLE(时尚)”模型解构应用
        5.2.2 “STYLE(时尚)”模型重构应用
        5.2.3 设计方案转化
    5.3 设计决定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9)克里姆特绘画心理对现代设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克里姆特绘画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2 克里姆特绘画创作历程与艺术风格
    2.1 环境对克里姆特艺术风格的影响
        2.1.1 成长历程
        2.1.2 社会背景
        2.1.3 艺术思潮
        2.1.4 异域文化影响
    2.2 克里姆特绘画风格的三个阶段
        2.2.1 古典主义风格
        2.2.2 象征主义风格
        2.2.3 表现主义风格
    2.3 克里姆特绘画艺术表现形式
        2.3.1 二维平面化构图
        2.3.2 情感性的线条
        2.3.3 强烈的对比色
        2.3.4 饱含寓意性
        2.3.5 女性形象为主
    2.4 本章小结
3 克里姆特绘画心理分析
    3.1 克里姆特作品中的潜意识表达
        3.1.1 意识与潜意识
        3.1.2 潜意识符号
        3.1.3 克里姆特绘画中的潜意识表达
    3.2 克里姆特绘画中的心理投射
        3.2.1 心理投射
        3.2.2 心理投射与艺术创作
        3.2.3 “女性”形象——强烈欲望
        3.2.4 “情侣”形象——圣洁的爱情
        3.2.5 “母亲”形象——对生死的阐释
    3.3 克里姆特绘画中的情感动力
        3.3.1 情感理论概述
        3.3.2 情感表达与色彩运用
        3.3.3 克里姆特绘画中的情感动力表现
    3.4 本章小结
4 克里姆特同期欧洲艺术家绘画心理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4.1 新艺术运动与维也纳分离派
        4.1.1 新艺术运动
        4.1.2 维也纳分离派
    4.2 艺术家绘画特征与心理分析
        4.2.1 线条的美与情感——穆夏
        4.2.2 色彩的生命力——马蒂斯
        4.2.3 潜意识的影响——达利
    4.3 艺术家绘画心理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4.3.1 穆夏对现代日本漫画的影响
        4.3.2 马蒂斯对现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4.3.3 达利对现代首饰设计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克里姆特绘画心理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5.1 克里姆特绘画心理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5.1.1 约翰·加利亚诺服装设计
        5.1.2 线条——精神的表达
        5.1.3 色彩——情感的展现
    5.2 克里姆特绘画心理对首饰设计的影响
        5.2.1 FREYWILLE菲维亚珠宝首饰设计
        5.2.2 设计元素提取
        5.2.3 设计情感表达
    5.3 克里姆特绘画心理对个人插画设计的影响
        5.3.1 设计方法
        5.3.2 设计构思
        5.3.3 设计分析
        5.3.4 《成长》系列插画设计应用于创意产品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录
附录二 表录
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成果

(10)波西米亚风格家居饰品设计 ——以抱枕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波西米亚风格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家居饰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波西米亚风格与家居饰品设计概要
    2.1 波西米亚风格概述
    2.2 波西米亚风格的内涵及演变
    2.3 波西米亚风格的历史背景
    2.4 波西米亚风格的服饰特点分析
    2.5 波西米亚风格的特性分析
        2.5.1 多样性
        2.5.2 民族性
        2.5.3 适应性
    2.6 家居饰品概述
    2.7 家居饰品的发展和趋势
    2.8 家居饰品的分类
    2.9 本章小结
3 波西米亚风格及其家居饰品设计的特征分析
    3.1 波西米亚风格细分类型
        3.1.1 高贵典雅型
        3.1.2 热情饱满型
        3.1.3 自由洒脱型
    3.2 装饰元素分析
        3.2.1 动植物图案
        3.2.2 几何图案
        3.2.3 特色图案
    3.3 装饰手法分析
        3.3.1 荷叶边与流苏
        3.3.2 镂空与蕾丝
        3.3.3 刺绣与编织
        3.3.4 印花与拼接
    3.4 本章小结
4 波西米亚风格家居饰品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4.1 用户调研: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4.1.1 问卷调查的原始数据分析
        4.1.2 数据关联性分析
        4.1.3 确定目标人群
    4.3 波西米亚风格抱枕的装饰元素、色彩、呈现手法的使用分析
    4.4 确定三种细分类型波西米亚风格抱枕的设计方向
    4.5 本章小结
5 波西米亚风格家居饰品设计方案的形成
    5.1 设计原则
        5.1.1 功能性和装饰性的转化和平衡
        5.1.2 民族特色的保留和结合
        5.1.3 波西米亚风格家居饰品设计布艺是重点
    5.2 波西米亚风格色彩的提取与应用分析
    5.3 波西米亚风格特色家居饰品类别分析
    5.4 设计构思
    5.5 本章小结
6 波西米亚风格系列抱枕设计实践
    6.1 方案一:高贵典雅型系列抱枕
        6.1.1 玫瑰窗纹样提取
        6.1.2 玫瑰窗纹样整理与分析
        6.1.3 设计方法的运用
        6.1.4 色彩搭配
        6.1.5 效果图展示
        6.1.6 尺寸、材料、工艺等的选择
    6.2 方案二:热情饱满型系列抱枕
        6.2.1 佩斯利纹样提取
        6.2.2 佩斯利纹样整理与分析
        6.2.3 设计方法的运用
        6.2.4 色彩搭配
        6.2.5 效果图展示
        6.2.6 尺寸、材料、工艺等的选择
    6.3 方案三:自由洒脱型系列抱枕
        6.3.1 印度建筑轮廓提取
        6.3.2 印度建筑轮廓纹样整理与分析
        6.3.3 设计方法的运用
        6.3.4 色彩搭配
        6.3.5 效果图展示
        6.3.6 尺寸、材料、工艺等的选择
    6.4 实物制作与成品展示
    6.5 设计评价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男性饰品个性主张(论文参考文献)

  • [1]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D]. 张雪飞. 东华大学, 2021(01)
  • [2]中国戏曲动画的人物造型研究[D]. 许沐岩. 扬州大学, 2021(09)
  • [3]民国时期媒体中的服装评论及其作者研究[D]. 孙瑞霞. 东华大学, 2021(01)
  • [4]1920-1940年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服饰研究[D]. 薛柳依. 东华大学, 2021(01)
  • [5]蒙古族元素在潮牌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木斯.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内蒙古草原题材油画创作研究[D]. 侯一凡.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7]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研究[D]. 曹英才.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8]基于快时尚模式的首饰设计研究[D]. 蔡萧临.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9]克里姆特绘画心理对现代设计的影响[D]. 李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10]波西米亚风格家居饰品设计 ——以抱枕设计为例[D]. 李明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男士珠宝个性主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