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量化的视觉图像——浅析视觉图像在经典历史文献中的艺术呈现

被量化的视觉图像——浅析视觉图像在经典历史文献中的艺术呈现

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龙门中学516800

摘要:被量化的视觉图像作为把握世界的方式——图像与哲学、自然科学具有同等的意义,区别仅仅是方式的不同而已。数学家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把世界的一切事物看成是数字的关系,或反过来说数学家把世界的本质看成是数字。而艺术家则用艺术的眼光看世界,把世界看成是具体的甚至是可以触摸的形象。我们很难说到底哪一种方式才是最全面和最科学的。

关键词:视觉图像艺术形态量化

一、经典历史文献的视觉图像具有一种被量化的艺术形态

众所周知,图像作为人类视觉地把握世界的方式,至今仍蕴藏着来自远古时代的原始气息。同时,每一个时代的图像又无不携带着时代的新鲜气息。人类自从睁开眼睛,便开始用自己的肉眼去把握周围生存环境,开始为生存而努力读懂大自然这部巨著。人类不仅需要读懂同类的表情,还需要读懂大自然诡秘的表情。在那个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的时代,大自然的喜怒无常可能给人类带来极大的伤害,引致社会人事吉凶祸福的重大变故。

故《周易?系辞上》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在先民的眼里,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川湖泊、风雨雷电水火无不神秘,自然界呈现出来的图像在他们看来是自然意志的昭示。他们除了解读宏观自然图像,还试图从微观自然图像中解读“天”的意旨,以期趋利避害、应天顺人。巫卜便是从用火烧灼过的甲骨爆裂纹呈现的抽象微观图像中撷取来自“天”的旨意。安阳殷墟出土了数以十几万片计的甲骨文,正是人类这一活动的历史遗存。

一方面,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观看的方式由原先的肉眼观看发展到借助视觉工具进行观看。随着放大镜、显微镜、摄影机、天文望远镜、内窥镜、X光透视以及核磁共振技术的先后发明和推广应用,人类眼睛不仅可以深入到细胞、病毒、DNA,甚至可以跟随视镜深入原本无法进入的生命体内的组织结构,可以到达以往人类仅能靠想象力才能到达的太空深处。

另一方面,随着观看工具的进步和人类视域的拓展,人类知识也得以不断更新。人类对宇宙的最新知识是通过观测到的天文图像而获得的。现存最早的天象图也恰巧以图像的方式被固定了下来。古代先民“天圆地方”的概念,也许可以看作是早期人类运用图像想象力对大自然的宏观把握,是人类感性地把握客观外部世界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界、社会与人生都以图像的方式呈现。也即是说,物质的存在,都以特定的视觉形态呈现着,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让人眼花缭乱的大千世界的丰富图像。甚至人类的梦境、白日梦、幻觉也以图像的方式呈现着。所谓“梦者,象也”,佛洛伊德、荣格的心理分析也都离不开对图像的分析。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人类出于对自然图像的敬畏心理直接导致了自然崇拜的产生。由于认为万物有灵,视一切自然事物和自然力具有生命、意志、灵性和神奇力量。因而出现了祭天、祭日、祭月亮、祭雷神……那我们又是否可以把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宗教偶像崇拜视为图像崇拜的量化产物呢?

二、对经典历史文献所独有的视觉图像作深入探析

图像作为视觉艺术的呈现方式,是人类藉以表达对于客观世界的看法与感受的独有的表达方式。人类是在长久的生存斗争与生活经验的积累中逐渐获得了图像的视觉领悟力和运用图像进行视觉表达的能力。

首先,人类是从大自然的图像中获得关于大自然的知识。“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又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后作八卦。”对于农耕时代的人们来说,没有比认识并遵循自然界变化规律适时进行相关的农事活动更为重要的了,历法成了那个时代人们必须恪守的政令。无论是我国第一部历法——《夏小正》,还是后来的《殷历》,无不是源自先民们对天象与物候变化的细心观察。其次,图像在人类认知外部世界客观事物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范本。对于一个从未见过太阳的人,离开直观图像几乎无法帮助他获得关于太阳的正确知识。苏轼《日喻》中记:“生而眇者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人类通过对自然界客观事物表象图像的模仿和复制,开始了人工图像的创制。图像,包括从二维平面图像到三维立体图像,从静态的图像到动态的图像,从传统手工制作的图像到现代的数字化虚拟图像,几乎囊括了所有视觉艺术的艺术样式。我们不难发现:从传统手工绘制的图像到依据光学原理和胶片感光技术而诞生的摄影照像,再到当今借助计算机技术的数码图像,其间图像的制作、生产方式至少已发生了两次革命性变化。

西晋陆机说过“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指出图画在保存视觉形象方面为其它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特性。图像被作为保存人类历史记忆的特殊方式在19世纪下半叶被法国学者E?马莱发现,他首先把图像作为历史科学的附属部分。随后,图像在历史研究中被当作具有文献价值的佐证使用。其实,图像可以跨越时间保存历史记忆的功能早在4世纪中国的南齐已被画家谢赫表述为:“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无疑,图像的直观通俗性,使中世纪教堂中的壁画被视为不识字的乡下人都能读懂的《圣经》。不仅宗教利用图像进行“像教”,历代统治者也无不借助图像进行宣传教育,以期达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化目的。图像,不仅让人“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陶冶性情,神畅怀舒,还可以引发人们的哲学遐思。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对眼前“脩鱼出游从容”的图景,推论出“是鱼之乐也”,从而引出一个关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诘难。六祖惠能也在法性寺对着一只风幡道破其中玄奥的禅机。

由此可见,从一幅早期人类洞窟壁画简率的动物侧面图像,到人类同一发展时期几乎所有描绘动物的图像都呈现“侧影图式”的现象中,我们不难读取到这样的信息:从侧面接近动物是比较隐蔽和安全的,这不仅是近距离观察动物的最有利角度,同时也是表现动物突出特征的最佳角度。

三、对不同经典历史文献所独有的视觉图像作宏观比较

如果我们把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马上我们就能明白,它们之间不仅是美学观点的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也裸露无遗。

西方风景画风光旖旎、阳光明媚、景色宜人。而中国山水画尽管画家们口头上一再倡导山水画要“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然而中国山水图像却呈现一派深暗晦暝、阴阴沉沉、孤寂冷落。中国山水画显然不是满足于对自然的模仿和简单再现自然景色,而是把山水画当作彼岸性的精神家园的“第二自然”进行再创造,是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们一往情深的精神家园,是“归去来兮”精神还乡的“二顷良田”的归隐处,图像底下蕴藏的是文化、精神和魂灵。

但其实,正如库尔特?塔科尔斯基所说:一幅画所说的话何止千言万语。因此,观看方式的改变,必将获得新的观察结果。例如:当今的视觉图像检测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机器视觉系统是指通过机器视觉产品将被摄取目标转换成图像信号,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根据像素分布和亮度、颜色等信息,转变成数字化信号;而图智能识别系统软件等通过分析这些信号进行各种运算来抽取目标的特征,进而根据判别的结果来控制现场设备的系统……

以上仅是对不同视觉图像的粗略探讨。当然,我们也要意识到:人类的所有知识,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几乎都无一不是发端于人类对客观自然世界的观察。人类对事物的观察结果,不仅受到观察者的文化、心理、历史因素的影响,更与观察者所选择的视点、视平线、视角直接相关,也与观察者所采用的观看工具密切联系。观察者改变视点、视平线、视角、距离,或者更换视觉工具,必将得到全新的观察结果。

可以确定的是:对于被量化的视觉图像,人类无论是关于宇宙的知识,还是对于微观世界的认知,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类的观看方式和手段。所以,就有用肉眼观看头上的星空与借助望远镜观看星空结果大不一样的现象。但无论如何,人类对宇宙边界的认识正是随着太空望远镜的进步而不断发生新的变化,进而得以不断取得新的源泉和动力……

标签:;  ;  ;  

被量化的视觉图像——浅析视觉图像在经典历史文献中的艺术呈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