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矿理论论文_李荣福,郭进平,刘少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放矿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椭球,方程,理论,崩落,密度,松散,体形。

放矿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李荣福,郭进平,刘少青[1](2018)在《类椭球体放矿理论实际散体速度方程和密度方程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放矿实验结果得到的密度经验公式和松动体质量平衡方程的理论要求,论证了类椭球体放矿理论创立时提出的密度方程符合实际并满足理论要求,建立了垂直下移实际速度和速度阻滞系数的理论表达式,并根据密度方程和移动体质量平衡方程得出了与类椭球体放矿理论创立时完全相同的速度阻滞系数和实际散体速度方程,实际散体速度是理想散体速度与速度阻滞系数之积。研究结果表明:类椭球体放矿理论创立时提出的密度方程、实际散体速度方程及速度阻滞系数公式具有充分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金属矿山》期刊2018年11期)

郭进平,王小林,李荣福[2](2017)在《放矿理论的移动体体形及表面过渡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崩落采矿法在覆岩下放矿,放矿理论是控制其损失贫化指标的理论基础,放矿理论中的移动体体形和表面过渡关系则是放矿理论建立的基础。在分析椭球体放矿理论和类椭球体放矿理论的移动体体形和表面过渡关系的基础上,比较了二者的放出体体形、等密度体(表面)形状和等速度表面形状,论证了放出体表面、等密度面及等速度面的过渡关系,研究发现放矿时实质存在3种移动体(面)、3种体形和3种过渡关系。研究结果理清了放矿理论中的移动体体形和表面过渡关系,进一步夯实了放矿理论的基础。(本文来源于《现代矿业》期刊2017年07期)

马耕,刘晓,李锋[3](2016)在《基于放矿理论的软煤水力冲孔孔洞形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软煤水力冲孔孔洞形态特征,借鉴放矿理论中的Bergmark-Roos方程,建立了与水力冲孔散体煤岩重力、煤岩摩擦力、水作用力等因素相关的水力冲孔出煤过程中煤岩运移的轨迹方程,并推导了水力冲孔孔洞特征方程;借助MATLAB软件绘制出冲孔孔洞形态为类椭球体,并用数学积分推导了煤体积和水力冲孔孔洞直径计算公式;选取新田煤矿水力冲孔出煤数据进行拟合验证,相关性系数为0.931 4,误差平方和为0.28,并在中马村矿揭煤过程中发现孔洞充填体多为类椭球形状。由此表明,采用Bergmark-Roos方程确定水力冲孔孔洞形态及孔洞直径等参数是准确可行的,能有效指导水力冲孔相关数值模拟及现场应用。(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6年11期)

郭进平,刘东,李荣福[4](2015)在《椭球体放矿理论移动过渡方程的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放矿理论的移动过渡方程,指出椭球体放矿理论的密度场假设违背连续介质假说的根本前提,论证了基于现有的密度场假设的椭球体放矿理论移动过渡方程的缺陷,重构了新的移动过渡方程,进一步完善了椭球体放矿理论的基础。(本文来源于《金属矿山》期刊2015年10期)

杨宫印,陈玉明[5](2015)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无贫化放矿理论研究与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60年代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引进以来,已得到广泛应用。与其它采矿方法相比,该法具有机械化程度高、安全性好及采矿成本低等特点。但是,受松散覆岩下放矿条件的影响,其矿石损失贫化率较高,在开采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矿产资源的浪费。本文通过对崩落矿岩的流动特性及移动规律的研究,进一步探索了无贫化放矿机理,为该法能在实际中更好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有色矿冶》期刊2015年05期)

杨宫印,陈玉明[6](2015)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无贫化放矿理论研究与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60年代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引进以来,已得到广泛应用。与其它采矿方法相比,该法具有机械化程度高、安全_I生好及采矿成本低等特点。但是,受松散覆岩下放矿条件的影响,其矿石损失贫化率较高,在开采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矿产资源的浪费。通过对崩落矿岩的流动特性及移动规律的研究,进一步探索了无贫化放矿机理,为该法能在实际中更好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科技文汇——2015》期刊2015-07-09)

王石,张钦礼,王新民[7](2014)在《基于椭球体放矿理论的后和睦山铁矿脊部残留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后和睦山铁矿生产中发现,相邻进路中间的脊部矿石在下一分段难以回收,而冒险在中间增加一条进路以提高回收率的思路又增大了危险性。本文运用椭球体放矿理论,找到了导致该铁矿脊部残留矿量多的原因,并优化了进路间距。基于矿岩散体的整体流动特性,分析多漏斗放矿时的松动椭球体形态,并结合该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的生产数据,最终反推得到相邻漏斗松动椭球体的空间形态关系,为优化进路间距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该铁矿松动椭球体短半轴bs与放出体短半轴b之间的关系为bs=1.82b;bs的范围是5.90~7.96 m,即相邻漏斗松动椭球体不相互影响或相切是导致该铁矿存在脊部残留的主要原因;进路间距以8~10 m为宜。该方法为使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矿山分析存在脊部残留的原因提供了一条路径。(本文来源于《科技导报》期刊2014年06期)

张强[8](2013)在《基于无贫化放矿理论的沙厂矿区多分间立体放矿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以其工艺简单、机械化度高、安全性好、产量高、管理方便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大铁矿的地下开采。但矿石严重贫化问题一直是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软肋。本文基于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无贫化放矿理论对如何在沙厂矿区实现无贫化放矿做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利用五分段十步距叁进路模型箱在实验室完成了直壁无贫化放矿实验。本次实验验证了贴壁残留在无贫化放矿时的存在,并初步探讨了脊部残留、端部残留、贴壁残留在无贫化放矿中的作用以及对同分段不同步距、不同分段间的调节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无贫化放矿是一个整体,步距间、分段间相互调节、相互影响不可单独研究;脊部残留在分段间调节起主主导作用端部残留和贴壁残留起微调作用;叁种残留体共同作用使整个放矿过程呈现一定的“自适应”性;利用改装为六步距的模型箱完成了直壁截止品位放矿实验。本次实验验证了无贫化放矿在沙矿区实施的可行性,并对无贫化放矿过程中呈现的放矿规律加以印证。结果表明可以在沙厂矿区实现无贫化放矿;截止品位步距间也有调节作用,主要是因为本分段脊部残留形成不同致使端部废石形态不同造成的;通过在模型箱侧边画75°斜线,保证装矿时上盘矿体75°倾斜来研究倾斜矿体低贫化放矿。倾斜矿体无贫化难以实现的原因是矿岩接触界线为斜线,不利于放出椭球体发育,本次实验利用留矿法,即在倾斜步距少放矿或不放矿来调节使矿岩接触线至水平位置实现低贫化放矿。实验结果表明在上盘急倾斜时低贫化放矿是可行的。对过叁组实验结果比较分析表明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无贫化放矿在沙厂矿区直壁或急倾斜矿体中是可行的并且每年可为沙厂矿区带来可观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3-12-01)

董文阳[9](2013)在《基于无贫化放矿理论的岩体端壁效应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无贫化放矿理论对沙厂矿区岩体端壁效应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探索了端部放矿矿石的移动规律及不同边孔角端部放矿的放出体形态,研究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放矿过程中产生贴壁残留的因素以及无贫化放矿步距大小对矿石回收率的影响。同时为接下来采用无贫化放矿方式进行的沙厂矿区立体多分间物理模型放矿模拟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提供数据基础。通过达孔量的方法测得边孔角分别为55°和30°时由小到大发育的几组放出体形态沿进路方向及垂直进路方向紧靠岩体端壁的剖面图分析可知,由于受到岩体的端壁效应的影响,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端部放矿的放出体形态为一长轴有较小偏角的近似叁不等轴的椭球缺体。比较二者在相同放出体高度时的放出体形态,可以得出边孔角较小的情况端部放矿放出体尺寸较大。同时分析55°边孔角情况下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到沙厂矿区的矿石移动规律。由实验得出,在无贫化放矿中岩体端壁面对矿石流动性的影响对贴壁残留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正面岩石到达出矿口的距离是产生贴壁残留体的因素之一,贴壁残留的形态大小与步距宽度及放矿方式均有关。在不同步距无贫化放矿实验中,当放矿步距为5m时,各步距放矿结束时均表现为顶部岩石与正面岩石同时到达出矿口。在30cm分段高度下,以放出最大纯矿石放出体为判断标准,理论推导及实验均表明沙厂矿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无贫化放矿的最优放矿步距为5m,以矿石回收率最大来判断也得出同样的结论。由4m步距下的无贫化放矿与截止品位放矿实验所得到的矿石回收率与岩石混入率分析可知,两者的矿石回收率相差不大,无贫化放矿中前一步距所产生的贴壁残留在下一步距放矿中均可得到充分的回收,但与截止品位放矿相比,无贫化放矿的岩石混入率却大幅降低。(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3-12-01)

甘德清,张亚宾,陈超[10](2012)在《基于随机介质放矿理论的覆盖层结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了随机介质放矿理论的基础上,运用PFC数值模拟软件生成了构成覆盖层的随机介质,并结合杏山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实际情况,计算了不同厚度及不同粒径构成覆盖层下矿山开采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同时研究了不同粒径的颗粒在放矿过程中的位移和速度情况,提出了覆盖层的优化结构,对提高矿山的技术经济指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金属矿山》期刊2012年03期)

放矿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崩落采矿法在覆岩下放矿,放矿理论是控制其损失贫化指标的理论基础,放矿理论中的移动体体形和表面过渡关系则是放矿理论建立的基础。在分析椭球体放矿理论和类椭球体放矿理论的移动体体形和表面过渡关系的基础上,比较了二者的放出体体形、等密度体(表面)形状和等速度表面形状,论证了放出体表面、等密度面及等速度面的过渡关系,研究发现放矿时实质存在3种移动体(面)、3种体形和3种过渡关系。研究结果理清了放矿理论中的移动体体形和表面过渡关系,进一步夯实了放矿理论的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放矿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李荣福,郭进平,刘少青.类椭球体放矿理论实际散体速度方程和密度方程的构建[J].金属矿山.2018

[2].郭进平,王小林,李荣福.放矿理论的移动体体形及表面过渡关系研究[J].现代矿业.2017

[3].马耕,刘晓,李锋.基于放矿理论的软煤水力冲孔孔洞形态特征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6

[4].郭进平,刘东,李荣福.椭球体放矿理论移动过渡方程的重构[J].金属矿山.2015

[5].杨宫印,陈玉明.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无贫化放矿理论研究与探索[J].有色矿冶.2015

[6].杨宫印,陈玉明.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无贫化放矿理论研究与探索[C].中国矿业科技文汇——2015.2015

[7].王石,张钦礼,王新民.基于椭球体放矿理论的后和睦山铁矿脊部残留原因分析[J].科技导报.2014

[8].张强.基于无贫化放矿理论的沙厂矿区多分间立体放矿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9].董文阳.基于无贫化放矿理论的岩体端壁效应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10].甘德清,张亚宾,陈超.基于随机介质放矿理论的覆盖层结构优化研究[J].金属矿山.2012

论文知识图

开拓系统图放矿口尺寸与放出体形态示意图矿体的xoz二维坐标模型移动概率与R关系曲线散体移动边界的关系曲线崩落矿岩移动示意图

标签:;  ;  ;  ;  ;  ;  ;  

放矿理论论文_李荣福,郭进平,刘少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