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天冬氨酸蛋白酶论文-刘杨

分泌性天冬氨酸蛋白酶论文-刘杨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泌性天冬氨酸蛋白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抗真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虚拟筛选,N-肉豆蔻酰基转移酶

分泌性天冬氨酸蛋白酶论文文献综述

刘杨[1](2015)在《基于抗真菌新靶标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和N-肉豆蔻酰基转移酶优化设计新型小分子抑制剂》一文中研究指出真菌感染分为浅表性感染和深部感染。浅表性感染是传播性多发病,经常反复发作,是令患者头痛的顽疾;深部感染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和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已成为免疫缺陷患者(HIV感染者、癌症患者等)致死的重要因素。其中,白念珠菌在侵入性真菌感染中的致死率达20%-40%,且耐药性念珠菌不断出现,给抗真菌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针对现有抗真菌靶标的临床药物均存在一定缺陷,如作用于真菌细胞膜脂质的两性霉素B存在严重的肾毒性,作用于羊毛甾醇14a-去甲基化酶的唑类药物耐药性严重等。因此,迫切需要寻找和发现具有全新作用机制、抗菌谱广、无交叉耐药性的新型抗真菌先导化合物。本论文基于抗真菌新靶点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2(Secreted aspartic protease 2,Sap2),建立Sap2抑制剂筛选模型,通过虚拟筛选发现了全新结构类型Sap2小分子抑制剂,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优化设计、构效关系及体内外抗真菌活性研究。此外,还针对抗真菌新靶标N-肉豆蔻酰基转移酶(N-Myristoyltransferase, NMT),对其抑制剂FTR1335开展了结构优化和构效关系研究。一、新型Sap2抑制剂的虚拟筛选和生物活性研究Sap2活性位点空腔大、柔性强,合理设计小分子抑制剂具有较大的挑战性。采用GOLD软件作为筛选工具,通过基于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从Specs数据库中得到45个候选化合物。其中,18个化合物在100 gM时的酶抑制率大于40%。化合物A8、A12、A39和A40等表现出中等或以上强度的抑酶活性,其中化合物A40抑酶活性最佳(IC50=13.78 μM)。通过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初步阐明了活性化合物的作用模式,发现它们主要通过氢键、疏水和π-π相互作用与Sap2结合。所发现的Sap2抑制剂在体外不具有抗真菌活性,与毒力因子的作用机制相吻合。在线虫真菌感染模型活性测试中,化合物A12和A40显示了优秀的体内抗真菌活性,可作为先导化合物进行优化研究。二、新型噻唑酮类Sap2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化合物A40是前期基于虚拟筛选发现的新型噻唑酮类Sap2抑制剂,对其进一步结构优化,共设计合成71个全新结构的噻唑酮类衍生物。构效关系研究表明,位于S1’和S1两个疏水口袋的A、B环具有良好的骨架构成和支撑作用,且苯环上为4-甲基取代时活性表现最佳;C环羧基侧链是发挥活性作用的关键位点,增加了化合物与靶酶的氢键相互作用,使抑酶活性得到显着提高。其中,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抑酶活性(如D7、D8、D12、D14、DD19和D22,IC50值均小于5 pM)。化合物C2和D8对线虫真菌感染模型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与氟康唑效果相当。尤其是化合物D8的抑酶活性达到了nM级(IC50=0.86μM),并在系统性白念菌感染的小鼠模型中有效。化合物D8与氟康唑联合用药后,对氟康唑耐药菌感染的小鼠亦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为克服耐药菌感染提供了一种新策略。叁、新型叁氨基叁嗪类Sap2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化合物A12是基于虚拟筛选发现的新型叁氨基叁嗪类Sap2抑制剂,对其进一步结构优化,共设计合成了31个全新结构的衍生物。构效关系研究表明,4位苯环部分引入取代基对化合物抑酶活性有一定影响;而6位侧链引入关键氢键结合基团(-OCH2COOH),化合物抑酶活性显着增强,设计思想得到了分子对接验证。其中,化合物I30抑酶活性最佳(IC50=9.15μM),其对线虫真菌感染模型亦表现出良好的保护作用。四、新型吡唑酮类Sap2抑制剂发现、设计、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通过对ChemDiv数据库进行Sap2抑制剂的虚拟筛选,得到了50个候选分子,其中8个化合物在100 μM时的酶抑制率大于40%。化合物J16、J28、J29和J41具有中等强度的抑酶活性,其中化合物J29抑酶活性最佳(IC50=5.04 μM)。在此基础上,设计合成了30个全新结构的吡唑酮类衍生物。构效关系研究显示,A环引入不同取代基对化合物的抑酶活性有一定影响,而B环羧基侧链的引入是保持其活性作用的关键。分子对接结果表明,高活性化合物(化合物K13和K20)在S3口袋形成了新的氢键相互作用,这一发现为吡唑酮类Sap2抑制剂的结构优化和构效关系探讨提供了新的思路。五、新型苯并噻唑类N-肉豆蔻酰基转移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抗真菌活性研究N-肉豆蔻酰基转移酶可以催化肉豆蔻酰基从肉豆蔻酰CoA转移至真核细胞蛋白或病毒蛋白N端的甘氨酸上,进而形成N-肉豆蔻酰化蛋白。NMT已被确证是白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等临床重要致病真菌繁殖和生存所必须的酶。化合物FTR1335是目前报道的抑酶活性较好的一类NMT抑制剂。本论文进行化合物FTR1335的结构优化和构效关系探讨。通过骨架跃迁设计合成四种结构类型共25个衍生物。其中,化合物N1(MIC80=1μ/mL)、N2(MIC80=1μg/mL)、O1(MIC80=0.125μg/mL)对石膏状小孢子菌的活性均优于氟康唑(MIC80=32μg/mL)。化合物L9和L14在抗真菌活性、抗真菌谱和化合物溶解性方面均得到良好改善,且化合物L14对线虫真菌感染模型效果明显,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综上,本论文针对抗真菌新靶标Sap2和NMT开展了新型抑制剂研究。通过基于结构的虚拟筛选,首次发现叁种全新结构类型的Sap2抑制剂,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构效关系和体内外抗真菌活性研究,共得到131个新型Sap2抑制剂,部分化合物具有较高抑酶活性,并且在线虫或小鼠模型中显示了优秀的体内抗真菌活性。这些新型Sap2小分子抑制剂可作为先导化合物研发新一代抗真菌药物。通过对NMT抑制剂FTR1335的结构优化,设计合成了25个衍生物,发现了具有良好抗真菌活性的新型NMT抑制剂。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发现具有全新作用机制和结构类型的小分子抗真菌药物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5-05-01)

杨怀,苑天红,刘玉江,郑金鼎[2](2014)在《靶向白色假丝酵母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的小分子干扰RNA对白色假丝酵母菌毒力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靶向白色假丝酵母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对白色假丝酵母菌SAP的基因表达影响,以期为RNA干扰技术抑制真菌毒力提供实验基础。方法设计并合成SAP靶向的siRNA,用醋酸锂转染白色假丝酵母菌,试验设空白对照组、错义对照组、SAP siRNA组,采用RT-PCR测定转染后白色假丝酵母菌SAP mRNA表达水平,制备BSA培养基测定天冬氨酸蛋白酶活性及小鼠毒力实验。结果与空白对照组、错义对照组相比,转染48h后,siRNA组白色假丝酵母菌中SAP mRNA表达明显下调为(0.51±0.05),siRNA组天冬氨酸蛋白酶活性PA值为(0.84±0.04)均高于空白及错义对照组,小鼠30d死亡率显着降低为20.0%。结论化学合成的靶向SAP siRNA能够下调白色假丝酵母菌中SAP基因的表达,降低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毒力,该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应用RNA干扰技术抗真菌治疗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4年05期)

张英,闻妍,康媛媛,钟鸣[3](2012)在《白色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在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唾液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白色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家族在扁平苔藓患者唾液中的表达,进而探讨白色念珠菌病与扁平苔藓的关系。选取白色念珠菌携带者、白色念珠菌病患者、携带白色念珠菌的扁平苔藓患者、伴有白色念珠菌病的扁平苔藓患者各20例,念珠菌培养阴性的扁平苔藓患者10例。从唾液标本中直接提取RNA,进行RT-PCR。白色念珠菌携带者唾液中有SAP2、SAP4-6、SAP7的不同表达,携带白色念珠菌的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唾液中有SAP2、SAP4-6、SAP7、SAP8、SAP9的不同表达,所有携带者中均未表现SAP1、SAP3和SAP10的阳性扩增。白色念珠菌患病者及伴有白色念珠菌病的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唾液中有SAP1-10的不同表达。念珠菌培养阴性的扁平苔藓患者均无SAP1-10的阳性扩增。SAP9与扁平苔藓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2年04期)

孙富丽,张英[4](2012)在《白色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ecreted aspartyl proteinase,SAP)是白色念珠菌的毒力因素之一,它参与白色念珠菌的黏附与侵袭,在白色念珠菌致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对于SAP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结构、理化性质、基因调控、抑制因素等方面,也有涉及其与相关口腔黏膜病的关系。本文就近年来有关SAP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期刊2012年06期)

臧琳琳[5](2012)在《白假丝酵母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与菌株毒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临床分离不同来源的白假丝酵母菌菌株的蛋白酶活力,并探讨其与菌株毒力的关系。方法:采集不同部位的感染标本,通过直接涂片观察,接种培养基,进行菌群分离鉴定,分离出白色念珠菌,并根据红褐色色素环的大小,对不同部位的天冬氨酸蛋白酶的活性进行判断,最后选取不同活性的菌株进行动物实验,通过观察小鼠的生存时间和白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情况,分析天冬氨酸蛋白酶的活性和菌株毒力的管理。结果:不同感染部位的白假丝酵母菌的天冬氨酸蛋白酶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个别来源之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酶活性越高,小鼠的生存时间越短,菌株生长速度越快,两者之间关系密切(P<0.05)。结论:不同临床部位的白假丝酵母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的活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且菌株的毒力与活性关系密切,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求医问药(下半月)》期刊2012年01期)

刘杨,盛春泉,张万年[6](2011)在《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抗真菌药物作用的新靶点》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临床上致病真菌耐药性的日趋严重,寻找具全新作用机制的新型先导化合物成为抗真菌药物研究的重要方向。大量实验证明,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是白色念珠菌致病的重要因素,将成为一个极具前景的抗真菌药物作用新靶点。该文综述了Sap的生物学性质与功能、催化反应机制、叁维结构及抑制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化学杂志》期刊2011年04期)

林艳,赵玮[7](2011)在《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2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2是真菌生存所需的毒力因子,可以诱导抗体产生,参与白色假丝酵母菌的多方面致病过程。本文就Sap-2的命名、结构、生物化学特性、表达、影响因子、致病机制和应用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国际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1年01期)

戈艳萍,胡雁[8](2010)在《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表达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是白色假丝酵母菌最重要的毒力因子之一,由sap基因家族编码。在体外培养和体内外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过程中,sap基因家族各成员间存在着表达和调控上的差异。本文就白色假丝酵母菌sap基因家族分子及其结构特点、sap基因表达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国际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0年06期)

高硕,赵玮,邱荣敏,林艳[9](2010)在《白假丝酵母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与重症婴幼儿龋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白假丝酵母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与重症婴幼儿龋(S-ECC)的相关性。方法以S-ECC患儿和无龋儿童口腔内的白假丝酵母菌临床分离菌株共40株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YNB-BSA琼脂平板法及以牛血清白蛋白为底物配合四甲基偶氮唑盐法对比测定SAP蛋白酶活力,比较两组间SAP水平的差异;并分析SAP水平与25S rDNA基因分型的相关性。结果全部白假丝酵母菌菌株均表现为SAP蛋白酶阳性,且两种检测方法均显示S-ECC组的SAP蛋白酶水平(0.36±0.03、1.59±0.92)高于无龋组者(0.39±0.05、0.79±0.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P<0.001);40株白假丝酵母菌25S rDNA基因型分为A、B、C叁型,B型仅在S-ECC组出现,S-ECC组白假丝酵母菌A、B、C叁型的SAP蛋白酶活力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3、P=0.492)。结论白假丝酵母菌SAP表达水平升高可能与S-ECC的进展密切相关;但其酶活力高低与25SrDNA基因分型并无明显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期刊2010年05期)

汪薇,付萍[10](2010)在《白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念珠菌为现代医学最重要的机会性致病酵母菌,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是白念珠菌分泌的一种酸性蛋白酶家族,与白念珠菌毒力密切相关,由于它至少含有10个成员,各成员之间多方面的差异和错综复杂的关系给科研工作者明确白念珠菌蛋白酶的致病机制带来了困难。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了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各成员对温度、pH值等培养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基因突变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基因表达调控与机体感染部位、感染状态之间的关系及转录活化因子在蛋白酶各成员表达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0年08期)

分泌性天冬氨酸蛋白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靶向白色假丝酵母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对白色假丝酵母菌SAP的基因表达影响,以期为RNA干扰技术抑制真菌毒力提供实验基础。方法设计并合成SAP靶向的siRNA,用醋酸锂转染白色假丝酵母菌,试验设空白对照组、错义对照组、SAP siRNA组,采用RT-PCR测定转染后白色假丝酵母菌SAP mRNA表达水平,制备BSA培养基测定天冬氨酸蛋白酶活性及小鼠毒力实验。结果与空白对照组、错义对照组相比,转染48h后,siRNA组白色假丝酵母菌中SAP mRNA表达明显下调为(0.51±0.05),siRNA组天冬氨酸蛋白酶活性PA值为(0.84±0.04)均高于空白及错义对照组,小鼠30d死亡率显着降低为20.0%。结论化学合成的靶向SAP siRNA能够下调白色假丝酵母菌中SAP基因的表达,降低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毒力,该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应用RNA干扰技术抗真菌治疗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泌性天冬氨酸蛋白酶论文参考文献

[1].刘杨.基于抗真菌新靶标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和N-肉豆蔻酰基转移酶优化设计新型小分子抑制剂[D].第二军医大学.2015

[2].杨怀,苑天红,刘玉江,郑金鼎.靶向白色假丝酵母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的小分子干扰RNA对白色假丝酵母菌毒力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

[3].张英,闻妍,康媛媛,钟鸣.白色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在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唾液中的表达[J].微生物学杂志.2012

[4].孙富丽,张英.白色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2

[5].臧琳琳.白假丝酵母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与菌株毒力的研究[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

[6].刘杨,盛春泉,张万年.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抗真菌药物作用的新靶点[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1

[7].林艳,赵玮.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2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1

[8].戈艳萍,胡雁.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基因表达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0

[9].高硕,赵玮,邱荣敏,林艳.白假丝酵母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与重症婴幼儿龋的相关性[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0

[10].汪薇,付萍.白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

标签:;  ;  ;  ;  

分泌性天冬氨酸蛋白酶论文-刘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