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筋桁架底模板连接组件及桁架楼承板的组装方法论文和设计-陈子强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设备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筋桁架底模板连接组件及桁架楼承板的组装方法。所述钢筋桁架底模板连接组件,包括主体和固定件,所述主体的上表面延伸设置有多个耳件,所述耳件上设置有第一通孔,贯穿所述第一通孔设置有钢筋横杆,所述钢筋横杆焊接桁架上;与所述主体还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固定件通过第二通孔将底模板可拆卸地与所述主体连接。本发明提供的钢筋桁架底模板连接组件,利用钢筋横杆将连接组件和钢筋桁架主体连接,既方便连接组件与桁架主体的连接又可以进一步地加固了桁架的主体结构。另一方面,本发明的连接组件的结构可以更好地采用碰焊的方式连续操作更有利于工业化生产,减少安装工序,提高生产效率。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钢筋桁架底模板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组件主体(1)和固定件(2),所述组件主体(1)的上表面延伸设置有多个耳件(11),所述耳件(11)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2),贯穿所述第一通孔(12)设置有钢筋横杆(3),所述钢筋横杆(3)焊接于桁架主体(4)上;所述组件主体(1)还设置有第二通孔(13);所述固定件(2)通过第二通孔(13)将底模板(5)可拆卸地与所述组件主体(1)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钢筋桁架底模板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组件主体(1)和固定件(2),所述组件主体(1)的上表面延伸设置有多个耳件(11),所述耳件(11)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2),贯穿所述第一通孔(12)设置有钢筋横杆(3),所述钢筋横杆(3)焊接于桁架主体(4)上;所述组件主体(1)还设置有第二通孔(13);所述固定件(2)通过第二通孔(13)将底模板(5)可拆卸地与所述组件主体(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钢筋桁架底模板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2)包括螺母(21)和螺栓(22),所述螺母(21)嵌入所述第二通孔(13)内且与所述主体(1)紧固连接;所述螺栓(22)贯穿底模板(5)与所述螺母(2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钢筋桁架底模板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2)包括工字件(23),所述工字件(23)包括两端的限位杆(231)和连接两个限位杆(231)的连接杆(232),所述连接杆(232)贯穿所述第二通孔(13),两个限位杆(231)位于所述第二通孔(13)的两侧;所述固定件(2)还包括楔形件(24),当底模板(5)通过工字件(23)固定于组件主体(1)上时,所述楔形件(24)位于底模板(5)和下端的限位杆(231)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钢筋桁架底模板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件(24)设置有缺口槽(241),当底模板(5)通过工字件(23)固定于组件主体(1)上时,所述工字件(23)的连接杆(232)位于所述缺口槽(241)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钢筋桁架底模板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13)的边缘处设置有延伸通孔(131),所述工字件(23)的限位杆(231)可以从延伸通孔(131)的位置贯穿所述通孔(1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钢筋桁架底模板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组件主体(1)为树脂材料、硬质合金材料。

7.一种包含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钢筋桁架底模板连接组件的钢筋桁架楼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包括钢筋桁架主体(4)、底模板(5),所述桁架主体(4)通过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底模板(5)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桁架主体为三角桁架结构,包括平行设置的一根上弦钢筋(41)、两个下弦钢筋(42),所述上弦钢筋(41)和下弦钢筋(42)之间设置有波浪形的腹杆钢筋(4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下弦钢筋(42)设置在连接组件的多个耳件(11)之间的间隔内,所述两个下弦钢筋(42)与钢筋横杆(3)相焊接。

10.一种权利要求7所述钢筋桁楼承板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将钢筋横杆(3)扦插入所述连接组件的第一通孔(12)内;S2.将底模板(5)通过固定件(2)与组件主体(1)连接;S3.将焊机的负极与钢筋横杆(3)相接,焊机的正极与钢筋桁架相连;S4.使钢筋桁架与钢筋横杆相接触完成焊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设备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筋桁架底模板连接组件及桁架楼承板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钢筋桁架楼承板广泛应用于办公楼、住宅楼、钢结构厂房、水泥车库、候机楼、火车站等钢结构建筑,混凝土建筑,装配式建筑。钢筋桁架包括桁架主体和底模板,桁架固定于底模板上,桁架一般包括一对下弦钢筋和一上弦钢筋,两者通过连接钢筋形成类三角柱结构。

现有技术中底模板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桁架上,底模板与桁架的这种连接方式造成底模板后续拆除困难,底模板的破坏性拆除造成底模板不能重复性使用,同时也被也破坏整体或局部混凝土。就于此问题,现有技术中开发了桁架与底模板的连接结构。但目前的桁架连接结构复杂,而且固定方式复杂,多需要首先将连接件固定在底模板上,然后再将桁架钢筋固定于连接机构上,需要经过两次或以上的固定,固定方式复杂,不利于工业化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钢筋桁架底模板连接组件,此连接组件结构简单,安装过程简单不需要额外的工序。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上述连接组件的钢筋桁架楼承板。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钢筋桁架楼承板的组装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钢筋桁架底模板连接组件,包括组件主体和固定件,所述组件主体的上表面延伸设置有多个耳件,所述耳件上设置有第一通孔,贯穿所述第一通孔设置有钢筋横杆,所述钢筋横杆焊接桁架主体上;与所述组件主体还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固定件通过第二通孔将底模板可拆卸地与所述组件主体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连接组件包括组件主体和固定件,组件主体为整体为立方块结构,立方块结构的组件主体上表面向上延伸,优选垂直向上延伸形成耳件。组件主体上并列平行设置多个耳件,多个耳件之间间隔设置,之间的间隔至少可以容纳桁架主体的下弦钢筋。多个耳件上都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内扦插有钢筋横杆,钢筋横杆的长度要大于或等于组件主体的长度。在组件主体上还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贯通立方块结构的上下表面。第二通孔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固定件连接底模板的。上述连接组件的组件主体、耳件以及耳件上的第一通孔,组件主体上的第二通孔都是一体成形的,可以采用3D打印的方式或者通过注塑加工的方式。

连接组件是通过固定件将底模板与钢筋桁架主体固定连接在一起的。本发明可以采用多种固定件的实现方式。再此提供两种实现方式加以说明。

优选地,所述固定件包括螺母和螺栓,所述螺母嵌入所述第二通孔内且与所述主体紧固连接;所述螺栓贯穿底模板与所述螺母连接。

在第一种实现方式中固定件主要采用螺母和螺栓的方式。将螺母嵌入到第二通孔内,在这种实现方式中第二通孔的形状要和螺母的形状相匹配。比如,现有的螺母大多为六棱柱形,那么第二通孔也设置为六棱柱形,并且第二通孔的大小要略小于螺母的大小,螺母可以紧紧地卡在第二通孔内,螺母不会发生移动。或者第二通孔设置为上下孔径不同的通孔,通孔的上孔径与螺母的外径相同,通孔的下孔径与螺母的螺孔的孔径相同,如此设置更有利于螺母的固定。

固定时,首先在底模板上贯穿几个孔,将螺栓穿过底模板与螺母进行连接。随着拧紧螺栓就可以将底模板固定在组件主体上了。当需要再次使用时,拧松螺母就可以实现对底模板的拆除了。当然这里所述的螺栓为带有限位头的螺栓。

优选地,另一种固定件的实现方式包括工字件,所述工字件包括两端的限位杆和连接两个限位杆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贯穿所述第二通孔,两个限位杆位于所述第二通孔的两侧;所述固定件还包括楔形件,当底模板通过工字件固定于组件主体上时,所述楔形件位于底模板和下端的限位杆之间。

与第一种固定件的实现方式不同在于将第一种实现方式的螺母、螺栓连接改成了用工字件和楔形件的连接方式。工字件的两端的限位杆在第二通孔的两侧,固定时还是首先在底模板上打孔,工字件的连接杆传过底模板。如此,工字件就将底模板连接到组件主体上了。为了更加稳定的连接,在底模板和工字件的下限位杆之间增加了一个楔形件,从而保证底模板的稳定。

为了更好地实现第二种实现方式,优选地,所述楔形件设置有缺口槽,当底模板通过工字件固定于组件主体上时,所述工字件的连接杆位于所述缺口槽内。

在楔形件上设置一个缺口槽,当楔形件卡入到底模板和下限位杆之间以后,连接杆会进入到缺口槽内。可以让锲形件更深入地嵌入底模板和下限位杆之间,防止在使用过程中楔形件掉落。楔形件整体为一个斜劈的形状,使用时将斜劈的尖端先插入到底模板和下限位杆之间,然后用工具将斜劈完全敲打进入底模板和下限位杆之间。

为了更好的使用工字件连接方式,对第二限位孔可以做了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二通孔的边缘处设置有延伸通孔,所述工字件的限位杆可以从延伸通孔的位置贯穿所述通孔。

在第二限位孔边缘设置延伸通孔,延伸孔主要采用对称分布在限位孔的边缘。对称的两个延伸孔之间的距离与工字件的限位杆的长度相同,延伸孔的宽度也要大于或等于限位杆的宽度。如此,限位杆就可以从延伸孔的位置穿过第二通孔。使用时,将工字件从特定的位置穿过第二通孔,然后旋转工字件,就可以保证工字件不会从第二通孔内脱落。需要拆除底模板时,利用工具将楔形件从底模板和下限位杆之间移除,然后旋转工字件即可从第二通孔内取出从而拆除底模板。

优选地,所述组件主体为树脂材料、硬质合金材料。

上述连接组件适合各种材质的底模板的固定,可以使用木质、钢板等。

基于上述连接组件和三角钢筋桁架提供一种包含所述钢筋桁架底模板连接组件的钢筋桁架楼承板,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包括钢筋桁架主体、底模板,所述桁架主体通过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底模板连接。

优选地,所述桁架主体为三角桁架结构,包括平行设置的一根上弦钢筋、两个下弦钢筋,所述上弦钢筋和下弦钢筋之间设置有波浪形的腹杆钢筋。

优选地,所述两个下弦钢筋设置在连接组件的多个耳件之间的间隔内,所述两个下弦钢筋与钢筋横杆相焊接。

连接组件的钢筋横杆焊接在下弦钢筋上,一方面起到将连接组件与桁架主体连接,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桁架主体进一步的加固。

一种所述钢筋桁楼承板的组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钢筋横杆扦插入所述连接组件的第一通孔内;S2.将底模板通过固定件与组件主体连接;S3.将焊机的负极与钢筋横杆相接,焊机的正极与钢筋桁架相连;S4.使钢筋桁架与钢筋横杆相接触完成焊接。

现有技术中常采用金属底模板与钢筋桁架连接。采用的连接技术主要为碰焊技术,将焊机的负极与金属底模板衔接,焊机正极与钢筋桁架主体连接。利用传送装置将底模板传送到钢筋桁架的下方,然后利用升降装置将钢筋桁架主体降落与底模板接触完成碰焊操作。利用此现有的设备即可完成本发明的楼承板的组装过程,不需要另外的设备,也不要人工将连接组件一个一个地固定安装到桁架主体上。

将连接组件和底模板连接好之后,将焊机的负极与底模板或者连接组件上的金属部位相接,焊机的正极与钢筋桁架主体连接,利用传送装置将带有连接组件的底模板传送到桁架主体下方,降落桁架主体完成碰焊。实现了连接组件和底模板连接的连续操作。不需要分别将各个连接组件与底模板连接,然后再将各个连接组件分别与钢筋桁架主体连接。因此本方法的组装方法更加的简洁更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钢筋桁架底模板连接组件,利用钢筋横杆将连接组件和钢筋桁架主体连接,既方便连接组件与桁架主体的连接又可以进一步地加固了桁架的主体结构。另一方面,本发明的连接组件的结构可以更好地采用碰焊的方式连续操作更有利于工业化生产,减少安装工序,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 本发明的连接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分解示意图的仰视图;

图2 本发明的连接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分解示意图的俯视图;

图3 本发明的桁架楼承板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侧面视图;

图4 本发明的连接组件的另一中实施方式的分解示意图;

图5 本发明的桁架楼承板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侧面视图;

图6 本发明的桁架楼承板的正向视图;以及

图7 本发明的桁架楼承板焊接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至3所示,一种钢筋桁架底模板连接组件,包括立方块形的硬质树脂组件主体1和固定件2,所述立方块形的组件主体1的上表面垂直向上延伸设置有多个耳件11,所述多个耳件11并列且平行设置,所述耳件11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2,贯穿所述第一通孔12设置有钢筋横杆3,所述钢筋横杆3焊接桁架4上;与所述组件主体1还设置有第二通孔13;所述固定件2通过第二通孔13将底模板5可拆卸地与所述主体1连接。立方块形的组件主体1和耳件11是通过3D打印一体形成的,然后再耳件11和主体上冲孔形成第一通孔12和第二通孔13。同时在主体1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凹槽14,然后第二通孔13是设置在凹槽14的底部。

进一步,所述固定件2包括螺母21和螺栓22,所述螺母21嵌入所述第二通孔13内且与所述主体1紧固连接;所述螺栓22贯穿底模板5与所述螺母21连接。

如图3、6所示,一种包含所述钢筋桁架底模板连接组件的钢筋桁架楼承板,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包括钢筋桁架主体4、底模板5,所述桁架主体4通过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底模板5连接,底模板采用金属底模板。

进一步,所述桁架主体为三角桁架结构,包括平行设置的一根上弦钢筋41、两个下弦钢筋42,所述上弦钢筋41和下弦钢筋42之间设置有波浪形的腹杆钢筋43。

进一步,所述两个下弦钢筋42设置在连接组件的多个耳件11之间的间隔内,所述两个下弦钢筋42与钢筋横杆3相焊接。

上述钢筋桁楼承板的组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钢筋横杆3扦插入所述连接组件的第一通孔12内;S2.将底模板5通过固定件2与组件主体1连接;S3.将焊机的负极与钢筋横杆3相接,焊机的正极与钢筋桁架相连;S4.使钢筋桁架与钢筋横杆相接触完成焊接。

使用时,将螺母21嵌入第二通孔13内。主体上表面的凹槽14一方面方便螺母21的放入,另一面也为螺栓22向上运动留下了空间。然后在底模板4上打孔,用螺栓22穿过底模板4在于第二通孔13内的螺母连接,拧紧螺栓22即把底模板4固定到了组件主体1上。再把钢筋横杆3穿插到第一通孔12内。如图7所示,将焊机的负极与底模板相接,焊机的正极与桁架主体4相接。利用输送装置将底模板传送到桁架主体4的下方,然后下降桁架主体4与底模板接触完成碰焊,钢筋横杆3就焊接到了下弦钢筋42上。

实施例2

如图4、5所示,一种钢筋桁架底模板连接组件,包括立方块形的硬质树脂组件主体1和固定件2,所述立方块形的主体1的上表面垂直向上延伸设置有多个耳件11,所述多个耳件11并列且平行设置,所述耳件11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2,贯穿所述第一通孔12设置有钢筋横杆3,所述钢筋横杆3焊接桁架4上;与所述组件主体1还设置有第二通孔13;所述固定件2通过第二通孔13将底模板5可拆卸地与所述组件主体1连接。立方块形的组件主体1和耳件11是通过3D打印一体形成的,然后再耳件11和主体上冲孔形成第一通孔12和第二通孔13。同时在组件主体1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凹槽14(图中未示出),然后第二通孔13是设置在凹槽14的底部。

进一步,所述固定件2包括工字件23,所述工字件23包括两端的限位杆231和连接两个限位杆231的连接杆232,所述连接杆232贯穿所述第二通孔13,两个限位杆231位于所述第二通孔13的两侧;所述固定件2还包括楔形件24,当底模板5通过工字件23固定于主体1上时,所述楔形件24位于底模板5和下端的限位杆231之间。

进一步,所述楔形件24设置有缺口槽241,当底模板5通过工字件23固定于组件主体1上时,所述工字件23的连接杆232位于所述缺口槽241内。

进一步,所述第二通孔13的边缘处设置有延伸通孔131,所述工字件23的限位杆231可以从延伸通孔131的位置贯穿所述通孔13。

如图5、6所示,一种包含所述钢筋桁架底模板连接组件的钢筋桁架楼承板,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包括钢筋桁架主体4、底模板5,所述桁架主体4通过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底模板5连接。

进一步,所述桁架主体为三角桁架结构,包括平行设置的一根上弦钢筋41、两个下弦钢筋42,所述上弦钢筋41和下弦钢筋42之间设置有波浪形的腹杆钢筋43。

进一步,所述两个下弦钢筋42设置在连接组件的多个耳件11之间的间隔内,所述两个下弦钢筋42与钢筋横杆3相焊接。

一种所述钢筋桁楼承板的组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钢筋横杆3扦插入所述连接组件的第一通孔12内;S2.将底模板5通过固定件2与主体1连接;S3.将焊机的负极与钢筋横杆3相接,焊机的正极与钢筋桁架相连;S4.使钢筋桁架与钢筋横杆相接触完成焊接。

使用时,在底模板4上打孔,将工字件23穿过底模板4,然后调整工字件23的方向,是上端的限位杆231穿过第二限位孔13,然后再旋转工字件23使工字件23挂在第二通孔13内。然后将楔形件24嵌入到下端的限位横杆231和底模板4之间。楔形件4为一个斜劈,在使用时,将斜劈的尖端部位先插入到底模板4和限位横杆231之间,然后用工具将斜劈完全嵌入。斜劈的斜面段设置有缺口槽241,当斜劈嵌入到底模板和限位横杆之间时,连接杆232卡入缺口槽241中,起到进一步稳定固定的作用,防止使用过程中因振动斜劈掉落。最后再把钢筋横杆3穿插到第一通孔12内。如图7所示,将焊机的负极与底模板相接,焊机的正极与桁架主体4相接。利用输送装置将底模板传送到桁架主体4的下方,然后下降桁架主体4与底模板接触完成碰焊,钢筋横杆3就焊接到了下弦钢筋42上。

本公开中涉及的器件、装置、设备、系统的方框图仅作为示例性的例子并且不意图要求或暗示必须按照方框图示出的方式进行连接、布置、配置。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可以按任意方式连接、布置、配置这些器件、装置、设备、系统。诸如“包括”、“包含”、“具有”等等的词语是开放性词汇,指“包括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这里所使用的词汇“或”和“和”指词汇“和\/或”,且可与其互换使用,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不是如此。这里所使用的词汇“诸如”指词组“诸如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

另外,如在此使用的,在以“至少一个”开始的项的列举中使用的“或”指示分离的列举,例如“A、B或C的至少一个”的列举意味着A或B或C,或AB或AC或BC,或ABC(即A和B和C)。此外,措辞“示例的”不意味着描述的例子是优选的或者比其他例子更好。

提供所公开的方面的以上描述以使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做出或者使用本公开。对这些方面的各种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并且在此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而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因此,本公开不意图被限制到在此示出的方面,而是按照与在此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的特征一致的最宽范围。

为了示例和描述的目的已经给出了以上描述。此外,此描述不意图将本公开的实施例限制到在此公开的形式。尽管以上已经讨论了多个示例方面和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其某些变型、修改、改变、添加和子组合。

设计图

一种钢筋桁架底模板连接组件及桁架楼承板的组装方法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10585477.3

申请日:2019-07-01

公开号:CN110185181A

公开日:2019-08-30

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授权时间:主分类号:E04B 5/32

专利分类号:E04B5/32;E04G11/36;E04C5/06;E04C5/18

范畴分类:36C;36D;

申请人:惠州盛康高科材料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惠州盛康高科材料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6000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镇隆镇高田村地段(惠州市盛康实业有限公司厂区内)厂房A

发明人:陈子强

第一发明人:陈子强

当前权利人:惠州盛康高科材料有限公司

代理人:鄂艳涛

代理机构:44572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正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72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  

一种钢筋桁架底模板连接组件及桁架楼承板的组装方法论文和设计-陈子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