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倾斜异常360例临床分析

骨盆倾斜异常360例临床分析

一、骨盆倾斜异常360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关颖欣[1](2021)在《基于DIERS formetric 4D姿势评估仪器观察整脊手法结合功能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文中提出目的:基于DIERS formetric 4D姿势评估仪器观察整脊手法结合功能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可用作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的客观指标。方法:纳入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试验组采用整脊手法结合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整脊手法治疗,两组患者皆予基础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6次。治疗前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腰椎功能评分、DIERS formetric 4D姿势评估测试,指标包括:VAS评分、JOA评分、躯干偏移角度、骨盆倾斜角度、椎体左右旋转最大角度。治疗一个疗程后再次对患者进行相关指标检测,同时治疗后进行中医疗效评定,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相应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过程中的所有患者均能配合治疗以及按时进行随访,无发生脱落及需剔除病例。临床疗效: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73.8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0.00%,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具有显着性地优胜于对照组(P<0.05)。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BMI)、各观察指标(VAS评分、JOA评分)治疗前的数据、DIERS formetric 4D仪器治疗前的测量数据(躯干偏移角度、骨盆倾斜角度、椎体左右旋转最大角度之和)经统计学验证,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VAS评分: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VAS评分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性改善(P<0.01);治疗后试验组的VSA评分与对照组的VAS评分比较具有显着性改善(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的改善程度优胜于对照组.3.JOA评分: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JOA评分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JO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性改善(P<0.01);治疗后试验组的JOA评分与对照组的JOA评分比较具有显着性改善(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治疗前后JOA评分差值具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的改善程度优胜于对照组.4.躯干偏移角度: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躯干偏移角度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躯干偏移角度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性改善(P<0.01),对照组的躯干偏移角度与治疗前相比亦有显着性改善(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躯干偏移角度与对照组的躯干偏移角度比较具有显着性改善(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治疗前后躯干偏移角度差值具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的改善程度优胜于对照组.5.骨盆倾斜角度: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骨盆倾斜角度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骨盆倾斜角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性改善(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骨盆倾斜角度与对照组的骨盆倾斜角度比较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治疗前后骨盆倾斜角度差值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6.椎体左右旋转最大角度之和: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椎体左右旋转最大角度之和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椎体左右旋转最大角度之和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性减少(P<0.01),对照组的椎体左右旋转最大角度之和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性减少(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椎体左右旋转最大角度之和与对照组的椎体左右旋转最大角度之和比较具有显着性减少(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治疗前后椎体左右旋转最大角度之和差值具有明显差异(P<0.01),试验组的改善程度优胜于对照组.结论:1.整脊手法结合功能训练治疗可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功能状况;2.对存在脊柱侧弯、椎体旋转移位的患者,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3.DIERS formetric 4D姿势评估仪器用于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具有客观性和可行性。

马明[2](2021)在《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Piriformis syndrome,PS)的临床疗效,并将常规推拿治疗梨状肌综合征设为对照组进行临床研究。通过观察疼痛、功能活动等相关指标评估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调盆松筋法在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有效性和优越性,以期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梨状肌综合征提供更多新的有效方法和思路。【方法】本研究将云南省中医医院2020年06月至2021年2月来推拿科、骨科门诊及住院部来就诊的符合纳入梨状肌综合征诊断标准的66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3例采用调盆松筋法治疗,对照组33例采用常规推拿治疗。每位患者每次治疗20min,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即根据患者的症状及体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日本骨科协会制订的下腰痛系统评分法(JOA)作为观察指标,记录治疗前后的积分,并采用相对应的统计学分析处理,并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调盆松筋组和常规推拿组两组梨状肌综合征的患者在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时间(P>0.05),可进行比较。(2)VAS疼痛评分比较:治疗前调盆松筋组和常规推拿组VAS疼痛量表评分对比经检验,(P=0.695>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调盆松筋组VAS评分低于常规推拿组VAS评分,经对比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经对比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JOA系统综合总评分:治疗前调盆松筋组和常规推拿组JOA量表综合总评分经两样本独立t检验(P=0.209>0.05),可进行比较;两组治疗后JOA量表综合总评分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评分均优于治疗前评分,(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JOA量表综合总评分经两样本独立t检验:P<0.01,具有统计学差异,调盆松筋试验组JOA总评分明显优于常规推拿对照组。(4)JOA系统评分单项评分:治疗前调盆松筋组和常规推拿组JOA量表单项评分对比经检验,P>0.05,可以比较;治疗后组间对比经Mann-Whitney U检验,调盆松筋组的臀痛、腿疼痛和/或麻刺痛、步态、腿抬高试验、感觉障碍、站立大约1h、洗漱、行走评分均高于常规推拿组(Z=-2.653 P=0.008、Z=-2.914P=0.004、Z=-2.185 P=0.029、Z=-2.098 P=0.036、Z=-2.360 P=0.018、Z=-2.203P=0.028、Z=-2.040 P=0.041、Z=-3.000 P=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运动障碍、平卧翻身、前屈、坐位、举重评分两组对比差异不明显(Z=-1.472P=0.141、Z=-1.763 P=0.078、Z=-0.491 P=0.624、Z=-1.267 P=0.205、Z=-0.981P=0.3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对比:两组组内治疗后JOA单项评分较治疗前对比,均较前有不同程度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疗效比较:经治疗后,调盆松筋组治愈7人(21.2%),显效12人(36.4%),有效12人(36.4%),无效2人(6.0%),总有效率93.94%;常规推拿组治愈3人(9.0%),显效9人(27.3%),有效16人(48.5%),无效5人(15.2%),总有效率84.85%;两组临床疗效相比,调盆松筋试验组优于常规推拿对照组。【结论】1.调盆松筋法与常规推拿法对于临床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均有效。2.通过观察两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腰痛系统评分(JOA)的总评分和单项评分、临床疗效率。其中调盆松筋试验组的VAS评分、JOA总评分均优于常规推拿对照组;调盆松筋组在JOA单项评分中臀痛、腿疼痛和/或麻刺痛的减轻,步态(步行距离)、腿抬高试验、感觉障碍、站立大约1小时、洗漱(是否受限)、行走(是否受限)等功能活动的改善均优于常规推拿组,而运动障碍(主要测评肌力)、平卧翻身、坐位前屈、坐位时间、举重评分两组评分差异不明显,但观察两组单项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两组治疗均无明显不良反应。说明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疗效更加确切,优于常规推拿治疗。3.通过调盆松筋法从骨盆及梨状肌共同论治对比常规推拿从梨状肌本身治疗的临床疗效来看,梨状肌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发展过程及愈后情况均与骨盆不稳定性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临床在治疗梨状肌的同时,不可忽视骨盆的治疗,要做到“筋骨同治”、“筋骨并重”。

甘朋朋[3](2021)在《“骨盆牵正”手法分期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及腰椎-骨盆参数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骨盆牵正”手法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及基于影像学观察其对矢状位腰椎-骨盆参数影响。方法:选取62例江苏省中医院推拿科病房及门诊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组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传统推拿组急性炎症期和炎症缓解期均予松解类手法结合腰椎后扳拔伸法治疗,骨盆牵正组急性炎症期予松解类手法治疗,炎症缓解期予松解类手法结合“骨盆牵正”手法治疗,以1周为一个疗程,前后共治疗3疗程。治疗1周、2周、3周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简式MiCGill疼痛(MPQ)评分,并于住院后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拍摄腰骶部侧位X线片,测量相关骨盆参数,并对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治疗第1周结束时,两组患者ODI、PPI、VAS评分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RI评分组间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ODI、PRI、PPI、VAS组内评分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2周结束时,两组患者ODI、PPI、PRI评分组间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组间不存在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ODI、PRI、PPI、VAS组内评分较前周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周时,ODI、PRI、PPI、VAS组间评分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ODI、PRI、PPI、VAS组内评分也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盆牵正”分期治疗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传统推拿(76.67%),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骨盆牵正”组治疗前后腰椎-骨盆参数中SS、LL、PT变化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推拿组治疗前后腰椎-骨盆参数中SS、LL、PT变化不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本研究结果来看,“骨盆牵正”手法可以有效地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功能障碍及缓解疼痛临床症状,同时通过调整患者骨盆,对患者腰椎-骨盆参数有显着的影响,是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手段。

郭明妮[4](2021)在《微调正骨手法调整髂骨旋转移位的临床疗效评价及髂骨能动性在X线上的表现形式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微调正骨手法调整髂骨旋转移位的临床疗效及研究髂骨能动性在X线上的表现形式。方法:自2019年11月~2020年11月之间选取60例髂骨旋转移位患者,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36例,平均年龄46.57±2.39岁,平均病程11.81±9.57月,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为47.30±2.59岁,病程1~36月,平均12.80±9.14月;对照组: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为45.83±2.18岁,病程1~36月,平均10.82±10.00月。治疗组采用微调正骨手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分别治疗两个疗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JOA量表、VAS量表的填写,触诊骨盆骨性标志,测量骨盆的骨性标志参数,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疗效评价和髂骨能动学研究。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0%,两组疗效比较,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微调正骨手法疗效更佳。(2)JOA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平均积分为11.67±4.54,治疗为后25.87±2.45,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平均积分11.63±4.33,治疗后为19.57±4.90,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P<0.05,微调正骨手法疗效更优。(3)VAS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平均评分为6.20±1.61,治疗后为1.40±1.59,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平均评分为6.40±1.52,治疗后为2.73±1.86,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P>0.05,说明两组手法均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但两组差异不明显。(4)骨盆骨性标志参数测量比较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治疗后髂嵴差、坐骨结节差、骨盆左右倾斜度、髂骨差测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髂嵴差、坐骨结节差、骨盆左右倾斜度、髂骨宽(旋前)、髂骨差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髂嵴差、坐骨结节差、骨盆左右倾斜度、髂骨差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手法可以调整髂骨旋转移位且微调正骨手法更优。(5)骨盆骨性标志对称性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髂嵴对称性、坐骨结节对称性、髂骨对称性、坐骨对称性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微调正骨手法与传统推拿手法在调整髂骨对称性方面存在差异。结论:(1)髂骨具有能动性,微调正骨手法可以调整髂骨旋转移位。(2)微调正骨手法在调整髂骨旋转移位方面疗效显着。

史健欣[5](2021)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维持双下肢等长方法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指医生使用人工假体取代受到损坏而不能正常使用的髋关节,可以有效治疗各种终末期髋关节疾病[1]。腿长差异(leg-length discrepancy,LLD)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引起患者不满和医疗事故诉讼最常见的原因[2]。如何通过术中测量减少LLD的发生是争论的热点。触摸髌骨法指标准侧卧位下两足跟对齐,膝关节屈曲成90°角,调整上位髌骨上极远于下位髌骨上极约10mm来均衡双下肢等长。在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中,该方法控制下肢长度方便高效,且准确性高[3],当使用范围扩大时,我们发现该其准确性有所降低。目的通过分析触摸髌骨法控制双下肢长度的影响因素,明确其危险因素,降低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发生率。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科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97例符合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术前双下肢长度及周径差异、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异,计算出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指标。根据统计数据,对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触摸髌骨法的患者双下肢长度变化进行相关分析,并采用描述性方法、卡方检验、t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影响触摸髌骨法控制双下肢长度变化的因素。结果1.本研究97例研究对象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值为4.65±3.23mm,术后双下肢等长患者74例,占总研究人群的76.3%;不等长患者23例,占比为23.7%;2.通过卡方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性别、年龄、身高因素对触摸髌骨法控制THA术后下肢等长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术前下肢长度及周径差异对其的影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术前双下肢周径差异>20mm是触摸髌骨法术后LL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触摸髌骨法可有效维持THA术中双下肢等长,性别、年龄、身高等因素不会影响其准确性,术前双下肢周径差异>20mm的患者建议加用术中透视法再次验证。

宋晓动[6](2020)在《脊柱骨盆整体平衡调节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脊柱的整体性观念在治疗脊柱相关疾病方面作用巨大,脊柱骨盆整体性平衡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都有一定的指导价值。本文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把脊柱骨盆为一个整体,通过探讨脊柱骨盆整体平衡调节治疗前后温度变化与患者自身症状改善程度的意义,为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方法:记录和观察患者治疗前的脊柱温度和腰骶三角的温度、腰骶三角的边长、面积、高以及患者姓名、年龄、临床症状、病史以及影像学表现等,并指导患者填写VAS评分表和腰椎JOA评分表。观察脊柱骨盆整体平衡理念调节后患者脊柱温度和腰骶三角的温度、腰骶三角的边长、高、面积及症状改善等情况,最终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结果:本课题共实际收集完成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在患者年龄、病程、腰突节段情况、中医证型诊断分布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前后腰骶三角三个角度、腰骶三角三边长、腰骶三角面积、腰骶三角高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体趋势图中腰骶三角三个角度、三边长、面积在治疗后增大和变小的现象均有发生,且发生次数呈大致相同趋势。在治疗前后腰骶三角的高资料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腰骶三角的高变化趋势图中整体趋于增长状态;在治疗前后脊柱整体温度、腰骶三角三边温度、直腿抬高、腰椎前屈活动、下腰痛评分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趋势变化图中脊柱整体温度、腰骶三角三边温度在治疗后有小部分降低趋势,但整体都呈现温度升高趋势,直腿抬高、腰椎活动度-前屈、下腰痛评分整体几乎全部趋于增长状态,视觉模拟评分全部趋于降低。脊柱棘突偏歪情况在变化趋势图中,虽有小部分反复趋势,但整体都呈现改善趋势。结论:1.脊柱骨盆整体平衡调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整体提高患者脊柱整体温度和腰骶三角温度。2.脊柱骨盆整体平衡调节可以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直腿抬高、腰椎活动度-前屈。3.脊柱骨盆整体平衡调节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VAS、JOA评分可明显改善。4.脊柱骨盆整体平衡调节作用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骶三角的三个角度、腰骶三角的三边长、腰骶三角的面积之间无明显相关性。5.脊柱骨盆整体平衡调节作用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骶三角的高之间不存在相关性。6.脊柱骨盆整体平衡调节可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脊柱相关棘突偏歪情况。7.脊柱温度的变化情况与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密切相关。

姚奕凯[7](2020)在《针刀干预骶髂关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针刀干预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SIJ)调整骨盆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与十二五规划教材《针刀治疗学》中常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进行对比以观察两组患者之间临床疗效差异。本文旨在探究针刀干预骶髂关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分析骶髂关节与骨盆功能障碍和LDH之间的关系,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打开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间在本院骨伤门诊就诊的患者,按照临床诊断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60例具有LDH合并骶髂关节错位或骨盆倾斜的患者。患者病程最短者4天,病程最长者10年。60名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37例,年龄分布在20~65岁之间,平均年龄37.98±12.886岁。所有患者中按突出类型分类:突出为48例,膨出为12例,本次病例采集未纳入脱出病例。按突出节段分类:涉及L3/4节段突出5例、膨出6例;涉及L4/5节段突出40例、膨出12例;涉及L5/S1节段突出34例、膨出9例,其中涉及单节段突出或膨出的18例;涉及2个及2个以上节段突出或膨出的42例。按照患者就诊日期顺序结合随机数字分化法,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30例以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LDH针刀治疗点位,观察组给予骶髂关节点位+常规治疗点位。两组患者进行针刀治疗的频率为每周一次,根据患者评估结果以及治疗改善程度,分别治疗1~3周,3周为一个疗程。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观察其症状改善情况。改善情况以患者治疗前以及疗程结束一个月后的奥斯维斯奇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腰椎前屈及背伸活动范围评定。选取四项影像学指标作为对比指标,分别为骨盆入射角、骶骨倾斜角、双侧髂骨投影高度差、双侧髂骨投影宽度差。运用本院阅片系统影像分析软件viewpoint进行测量。以上述指标作为治疗前后客观指标对比依据,对两组患者的骶髂关节与骨盆功能以及LDH症状改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实验结果:1、ODI评分、腰椎前屈及背伸活动范围: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ODI评分、腰椎前屈及背伸活动范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者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项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治疗后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腰椎前屈及背伸活动范围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评分相比亦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观察组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腰椎前屈及背伸活动范围显着优于对照组。结果说明针刀干预骶髂关节治疗对LDH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腰部功能活动较常规针刀治疗均有更为明显的改善。2、四项骨盆投影参数: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骨盆投影参数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者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治疗前后骨盆投影参数指标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治疗后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但对照组治疗前后骨盆投影参数指标无显着性差异(P>0.05)。该结果表明在对骶髂关节进行针刀干预治疗后,LHD患者的骨盆参数指标趋于正常,对骶髂关节错位与骨盆倾斜的纠正程度明显优于常规LDH针刀治疗,表明纠正骨盆倾斜及骶髂关节错位对于治疗LDH具有深刻的影响及病理学意义。3、有效率:通过针刀干预骶髂关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治愈率为43.33%;通过常规针刀治疗LDH的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0%,治愈率为20%。两组患者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针刀干预骶髂关节的有效程度优于常规针刀治疗LDH患者。4、疗程结束三个月后患者复发率: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人数27人,复发2人,复发率为7.4%;对照组患者总有效人数为24人,复发5人,复发率为20.83%。观察组三个月后复发率远低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针刀方法更能从根本解决LDH问题。结论:从纠正骶髂关节错位以及骨盆倾斜的针刀治疗思路为出发点来治疗LDH患者疗效要明显优于传统常规针刀治疗思路。该针刀疗法经过本文阐述后思路明确,逻辑清晰。对于从事治疗相关领域疾病的学习者来说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学习难度不大,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赵波[8](2020)在《单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全髋置换术中维持双下肢等长的方法》文中提出背景髋关节骨性关节炎(hip osteoarthritis)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包括原发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和继发性骨性关节炎,其特点是关节软骨变性,并在软骨下及关节周围有骨赘形成,主要临床表现为髋关节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从而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缓解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疼痛和改善残疾的有效方法,被誉为现代医学中最成功的外科手术之一,但是仍存在一些术后并发症[1-3]。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双下肢不等长(leg-length discrepancy,LLD)非常常见,超过10mm的双下肢不等长可以引起患者下腰部疼痛、跛行、假体松动、脱位及神经损伤[4]。为了尽量减少术后长度差异,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不同的手术医师会采用不同的方法。通常在手术前后双下肢的长度差异可通过影像学及体格检查可靠地测量,但在术中因为体位及手术单遮挡等因素使术中评估困难许多。目的通过分析、研究两种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均衡双下肢等长方法,得出一种更为简便、实用的方法来解决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维持双下肢等长。方法选取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间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58例单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通过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8例,B组30例),分别使用两种方法进行术中调整(A组应用触摸髌骨法,B组应用术中透视法)。术后≧6个月的随访,记录术前、术后测量双下肢长度差,观察术后是否恢复双下肢等长,观察术后是否重建股骨偏心距,记录髋关节Harris评分来评估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A组26例患者术后双下肢恢复等长,B组29例患者术后双下肢恢复等长,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方法手术时间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病例术后6个月的髋关节Harris、髋关节活动度均有明显改善,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病例术后股骨偏心距均得到重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两种方法均能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但是触摸髌骨法更简便、实用并且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减少辐射暴露。

袁同乐,崔宏钢,杨森,吴林波[9](2019)在《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骨盆倾斜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骨盆倾斜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骨盆倾斜患者20例,均予以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手术,其中有9例同时进行全脊椎截骨手术,6例同时进行椎弓根截骨手术。术后进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以测量躯干偏移(TS)、骨盆倾斜角(POA)、L5倾斜角(L5OA)、腰骶椎间角(LSA),对比手术前后影响数据差值的相关系数,手术6个月后在对患者进行SRS-22评分量表调查和随访并对比分析,找出与骨盆倾斜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20例患者术后的Cobb角、TS、POA、L5OA、LSA等影响学参数均获得显着矫正,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的SRS-22量表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盆倾斜角变化绝对值,与主弯Cobb角、TS、L5OA和LSA等指标变化的绝对值呈正相关。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骨盆倾斜患者进行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手术后得到转归,其影响因素与L5OA、LSA有关。

张洪安[10](2016)在《脊柱—骨盆调衡术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脊柱-骨盆调衡术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在中医“整体理论”“筋骨并重”的理论指导下,探寻一种更全面、系统、疗效更好的小儿痉挛型脑瘫的治疗方法。方法:从2014年9月-2015年9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仁爱分院脑病科,收集小儿痉挛型脑瘫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照住院号顺序采用单双号分组,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选入30例患儿进行脊柱-骨盆调衡术配合现代康复治疗;对照组:选入30例患者进行单纯现代康复治疗。两组所有患者均符合小儿痉挛型脑瘫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所有患儿依从性好,无病例脱落现象。治疗组30例中,男21例,女9例;年龄3岁6岁15例,710岁15例;其中双瘫21例,偏瘫8例,三肢瘫1例。对照组30例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岁6岁14例,710岁16例;其中双瘫20例,偏瘫9例,三肢瘫1例。2组患儿的年龄、病情等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两组患儿分别进行脊柱-骨盆调衡术联合现代康复治疗与单纯现代康复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治疗方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治疗组采用康复训练方法+脊柱骨盆调衡术的治疗:第一步,理筋手法:首先(头部理筋手法)轻刺激头部穴位;然后循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一线、二线上的腧穴顺序手指点穴、提捏、按摩并着力叩打;在四肢关节及肌肉起止点附近手法疏理、弹拨;每天1次,每次30min,3个月为1个疗程。第二步,进行颈胸腰椎调曲复位法、骶髂关节前后错位复位法、骨盆拔伸牵引调曲法。1.颈胸腰椎调曲复位法:颈椎施以拔伸牵引法或侧旋提推法或侧旋扳法;胸腰椎侧卧旋转复位每3日1次,3个月为1个疗程。2.用“上下牵伸推压法”纠正骨盆倾斜:患者俯卧。术者立于骶髂关节偏高的一侧向骶髂关节推压;第一助手两手握住骶髂关节偏高一侧足踝部,斜向上45°持续牵引;第二助手立于床头,两手握于患儿两腋下,向上持续牵引。术者对骶髂关节“上下”倾斜使用方向相反的推压力。然后嘱患者侧卧位,术者一手扶肩、一手用力将骨盆向前推压,如此反复23次。操作中往往可听到“咔咔”响声,提示复位成功。每3日做1次,3个月为1个疗程。3.骨盆拔伸牵引调曲法:嘱患者俯卧。术者抱住患儿的骨盆斜向上持续牵引或一助手抱住患儿双下肢斜向上持续牵引3-5min;术者上下左右活动骨盆。如此反复45次。疗程:每3日1次,3个月为1个疗程。4.功能锻炼:术者帮助或者指导患儿腰背肌过伸练功法,每次1020min;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指标: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痉挛分级量表、骨盆倾斜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价。记录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的GMFM 66评分、Ashworth评分及其骨盆倾斜改善率。统计学分析:所得数据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两组在治疗后的GM FM-66评定评分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两组的差异。粗大运动功能改善率、痉挛改善率、骨盆倾斜改善率评级属于计量资料,用率表示,用c2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GMFM 66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的GMFM 66评分与治疗后相比均有上升(P<0.05),说明治疗有效。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GMFM 66评分相比均上升(P<0.05),说明对照组治疗有效;但是治疗后GMFM 66评分总值提高较低。两组间比较: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GMFM 66评分、粗大运动功能改善率,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修订Ashworth评定比较两组间比较: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痉挛改善率,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骨盆倾斜改善情况比较两组间比较: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骨盆倾斜改善率,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骨盆调衡术联合现代康复治疗等手法治疗均是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有效方法之一。脊柱-骨盆调衡术联合现代康复治疗疗效更好、更全面、系统;单纯现代康复治疗痉挛改善情况、纠正骨盆倾斜效果不理想。所以脊柱-骨盆调衡术联合现代康复治疗效果好。

二、骨盆倾斜异常360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盆倾斜异常36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DIERS formetric 4D姿势评估仪器观察整脊手法结合功能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在祖国医学方面,对LDH的研究概况
        1.1.1 病因病机
        1.1.2 辨证分型
        1.1.3 中医治疗方法
    1.2 现代医学对LDH的研究概况
        1.2.1 病因病机
        1.2.2 西医学对LDH的非手术治疗方法的研究概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研究对象及内容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脱落、中止及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量估算与随机分组方法
        2.2.2 治疗方法
        2.2.3 观察指标
        2.2.4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纳入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2.3.2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基本信息比较
        2.3.3 各观察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2.3.4 中医疗效比较
        2.3.5 安全性检测及不良反应分析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3.1 整脊手法结合功能训练的实际治疗效果如下
    3.2 DIERS formetric 4D姿势评估仪器可作为客观评价指标
    3.3 选择整脊手法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由及作用机制
    3.4 研究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附件

(2)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脱落病例处理
2 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评定
        2.3.1 观察指标
        2.3.2 评定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两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3.3 临床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3.3.1 两组治疗前后 VAS 疼痛量表评分比较
        3.3.2 两组治疗前后 JOA 量表评分单项比较
        3.3.3 两组治疗前后 JOA 量表总评分比较
        3.3.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3.4 不良反应
4 讨论
    4.1 祖国医学的认识
        4.1.1 中医病名的认识
        4.1.2 中医病因病机
    4.2 现代医学的认识
        4.2.1 对于梨状肌综合征病名及诊断要点
        4.2.2 梨状肌及周围组织的解剖定位
        4.2.3 发病机制
        4.2.4 病理变化
    4.3 中西医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现状
    4.4 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机理探讨
        4.4.1 梨状肌与骨盆的关系
        4.4.2 筋与骨的关系
        4.4.3 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理论基础
        4.4.4 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手法基础
    4.5 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优势分析
    4.6 结果分析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推拿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知情同意书
附件-2 视觉模拟评分表 (VAS)
附件-3 JOA 评分表
致谢

(3)“骨盆牵正”手法分期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及腰椎-骨盆参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1 本病概述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分型
    2. 西医学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理的认识
        2.1 机械压迫学说
        2.2 自身免疫学说
        2.3 神经根炎症学说
    3. 临床治疗
        3.1 推拿治疗
        3.2 中药治疗
        3.3 针灸治疗
        3.4 牵引治疗
        3.5 手术治疗及物理治疗
        3.6 联合治疗
    4. 腰椎-骨盆参数在脊柱退变型疾病中的应用
        4.1 腰椎-骨盆参数及与LDH的关系
        4.2 腰椎-骨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终止试验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依从性观察
        1.9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事件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及测量
        2.2 干预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临床疗效评定
        2.5 资料的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纳入病例一般情况
        3.2 两组治疗前后ODI评分积分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3.4 疼痛评分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腰椎-骨盆相关参数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3.6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骨盆牵正”手法治疗LDH作用机制浅析
        2.1 把握整体,重塑平衡
        2.2 筋骨并重,内外同治
    3. 结果及分析
        3.1 治疗结果
        3.2 结果分析
        3.3 安全性及依从性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4.1 不足之处
        4.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微调正骨手法调整髂骨旋转移位的临床疗效评价及髂骨能动性在X线上的表现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1.1 基线资料
        1.2 性别均衡性比较
        1.3 病程均衡性比较
        1.4 年龄均衡性比较
        1.5 诊断标准
        1.6 纳入标准
        1.7 排除标准
        1.8 剔除标准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影像学参数
        2.3 疗效观察
        2.4 统计学处理
        2.5 技术路线图
    3 治疗结果
        3.1 临床疗效比较
        3.2 治疗前后JOA积分比较
        3.3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4 治疗前后骨盆骨性标志比较
        3.5 治疗前后骨盆对称性比较
        3.6 临床异常情况和不良反应
    4 讨论
        4.1 髂骨解剖
        4.2 髂骨的旋转和移位
        4.3 骶髂关节紊乱
        4.4 传统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
        4.5 脊柱微调手法
        4.6 研究结果分析
    5 结论
    6 存在问题及展望
        6.1 问题
        6.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推拿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维持双下肢等长方法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脊柱骨盆整体平衡调节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对象诊断标准
        2.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西医诊断标准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诊断标准
        2.2.1 诊断依据
        2.2.2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和脱落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基本信息收集
    2 分组方法
    3 所需设备
    4 治疗方法
        4.1 治疗前
        4.2 治疗
        4.3 治疗后
        4.4 疗程
    5 统计学方法
    6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7 临床结果
        7.1 一般资料比较
        7.1.1 年龄比较
        7.1.2 病程比较
        7.1.3 腰椎突出节段情况比较
        7.1.4 中医证型诊断分布比较
        7.1.5 中医穴位压痛辨病诊断法常见穴位出现压痛情况
        7.2 疗效观察
        7.2.1 脊柱整体温度变化情况
        7.2.2 治疗前和治疗后腰骶三角三边温度对比
        7.2.3 治疗前和治疗后腰骶三角三个角度对比
        7.2.4 治疗前和治疗后腰骶三角三边长对比
        7.2.5 治疗前和治疗后腰骶三角面积对比
        7.2.6 治疗前和治疗后腰骶三角的高对比
        7.2.7 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直腿抬高度数对比
        7.2.8 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腰椎前屈活动度对比
        7.2.9 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对比
        7.2.10 治疗前后的下腰痛评分对比
        7.2.11 治疗前后相关棘突偏离后正中线距离的变化趋势图
        7.3 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整体性观念的认识
    2 中医方面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认识
        2.1 中医从病因病机方面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2.2 中医脏腑经络相关理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认识
        2.3 中医穴位压痛诊断法
        2.4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
        2.4.1 内服中药
        2.4.2 外治
        2.4.3 针灸
        2.4.4 外用药
        2.4.5 手法推拿
    3 整体性观念在现代医学中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3.1 整体观念中的腰椎稳定结构
        3.2 整体观念中的腰椎退变机制及相关因素
        3.3 脊柱骨盆整体性观念中在腰突症中对生物力学的认识
        3.4 影响腰突症整体平衡的微观因素
        3.5 红外热成像在医学中的应用
    4 脊柱骨盆整体平衡调节对腰突症患者作用机制
    5 脊柱骨盆整体平衡中的腰骶三角相关研究
    6 脊柱骨盆整体平衡调节对腰突症患者相关临床结果分析
        6.1 腰突症与年龄、病程、腰椎突出节段、中医证型关系
        6.2 脊柱骨盆整体平衡调节与腰突症临床症状的关系
        6.3 脊柱骨盆整体平衡调节对腰突症患者腰骶三角的关系
        6.4 基于本研究脊柱骨盆整体平衡调节对腰突症患者温度变化的探讨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脊柱骨盆整体平衡观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针刀干预骶髂关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注释表
引言
文献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研究资料
    1.2 病例诊断标准
    1.3 病理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
    1.6 剔除与脱落患者安排
2.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案设计
    2.2 分组方法
    2.3 研究路线方案
    2.4 院内阅片系统测量方法(见附图 5)
    2.5 治疗方法
    2.6 疗效评定标准与观察指标
    2.7 依从性评价
    2.8 安全性评价
    2.9 统计学方法
    2.10 针刀实操以及 X 线下针刀进针骶髂关节图(见附图 7)
3.研究结果
    3.1 临床患者一般性资料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ODI)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前屈以及背伸活动范围比较
    3.4 两组患者骨盆投影参数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后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对比
    3.6 依从性评价
    3.7 安全性评价
    3.8 术后随访
4.讨论
    4.1 LDH的发生发展与脊椎稳定性的相关性
    4.2 SIJ及骨盆的力学结构及运动模式
    4.3 SIJ紊乱和脊柱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
    4.4 针刀干预SIJ紊乱治疗LDH的作用机制
5 不足与展望
6.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8)单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全髋置换术中维持双下肢等长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1:髋关节 Harris 评分表
附表 2:英文缩略词汇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9)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骨盆倾斜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2 手术前后影像学比较
    2.2 SRS-22量表评分
    2.3 典型病例
    2.4 骨盆倾斜转归的影像学参数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10)脊柱—骨盆调衡术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1 脑瘫中医学基础研究
        1.1.1 脑瘫的中医学病名
        1.1.2 传统医学病理机制研究
        1.1.3 中医学辨证论治脑瘫
        1.1.4 中医学常用内外治疗方法
    1.2 SCP畸形形成原理
        1.2.1 软组织活动与脊柱运动相关性
        1.2.2 脊柱-骨盆“帆船”学说
    1.3 手法治疗的作用机制
        1.3.1 理筋手法中医机制
        1.3.2 现代医学对手法机制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资料
        2.1.1 诊断标准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病例来源
        2.1.5 一般资料
    2.2 方法
        2.2.1 治疗方法
        2.2.2 治疗组
        2.2.3 对照组
    2.3 疗效评定标准
        2.3.1 GMFM-66 量表
        2.3.2 Ashworth scale评分
        2.3.3 静止性肌张力评分
        2.3.4 骨盆倾斜改善疗效评判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2.5 结果
        2.5.1 两组患者GMFM-66评分比较
        2.5.2 两组患者治疗1疗程后痉挛改善率比较
        2.5.3 两组患者治疗1疗程后粗大运动功能改善疗效比较
        2.5.4 两组患者治疗1疗程后静止性肌张力改善疗效比较
        2.5.5 两组患者治疗1疗程后骨盆倾斜改善疗效比较
    2.6 小结
    2.7 评定量表的选用
    2.8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方法比较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脊柱-骨盆调衡术的来源
    3.2 脊柱-骨盆调衡术的产生
    3.3 脊柱-骨盆调衡术操作流程
    3.4 脊柱-骨盆调衡术治疗脑瘫的机理
        3.4.1 中医学基础理论
        3.4.2“筋柔骨正”理论
        3.4.3 生物力学理论
    3.5 脊柱骨盆调衡术
        3.5.1 治疗原则
        3.5.2 手法特点 1:整体观念
        3.5.3 手法特点 2:祛邪而不伤正
        3.5.4 手法特点 3:缓慢柔和、稳准巧
    3.6 问题与展望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痉挛型脑瘫患儿手法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骨盆倾斜异常360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IERS formetric 4D姿势评估仪器观察整脊手法结合功能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D]. 关颖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调盆松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马明.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骨盆牵正”手法分期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及腰椎-骨盆参数的影响[D]. 甘朋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微调正骨手法调整髂骨旋转移位的临床疗效评价及髂骨能动性在X线上的表现形式研究[D]. 郭明妮.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维持双下肢等长方法的影响因素分析[D]. 史健欣.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6]脊柱骨盆整体平衡调节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研究[D]. 宋晓动.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针刀干预骶髂关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姚奕凯.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8]单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全髋置换术中维持双下肢等长的方法[D]. 赵波.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9]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骨盆倾斜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因素分析[J]. 袁同乐,崔宏钢,杨森,吴林波. 颈腰痛杂志, 2019(02)
  • [10]脊柱—骨盆调衡术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D]. 张洪安.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骨盆倾斜异常360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