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控对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受控对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受控对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对象,数学模型,建模,量能,汽包,摄动,控制性。

受控对象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邹云,夏亚平,殷明慧,蔡晨晓[1](2017)在《怎样的受控对象更好控制——一个基于能控度的分析与猜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控制系统一体化设计的思想以及熟知的社会现象中分析提取出这样一个控制命题:怎样的受控对象更好控制?具体则从"这类对象如果存在,那么应当满足怎样的特性?"这一关键环节切入,以线性/线性化模型描述的受控对象为平台,给出了"更好控制"的概念:控制效果更好、控制增益更低;进一步分析了该控制问题的特点及所需的理论基础,提出了能控度控制学猜想:相同条件下,能控度高的系统会更好控制.最后,给出了解决该猜想的初步理论框架并简要地介绍了相关的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信息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夏亚平[2](2016)在《怎样的受控对象更好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控制论是一门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与通信的科学。从人类社会活动中萃取控制原理与方法是开展控制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控制系统一体化设计在工程可行性方面遇到的挑战出发,分析提取出"怎样的受控对象更好控制?"的控制科学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受人类社会中控制任务开始阶段"遴选受控对象"方法的启发,就线性定常系统,提出了"能控度更高的对象更好控制"的猜想。论文围绕这一猜想从理论和工程两个方面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萃取了"更好控制的对象"的实际内涵,给出了"同样反馈控制策略设计方法下,闭环效果更好,或闭环效果相当、反馈增益更小"的受控对象是"更好控制的对象"的定义。同时,分析得到了可用于衡量"更好控制"程度的指标(控制性设计指标)必须具备的性质。在此基础上,结合能控度的控制工程意义,提出了"能控度可以作为线性定常系统的一种局部控制性设计指标"的控制学猜想,并给出证明这一猜想的分析论证方案构架。2、根据上面给出的分析论证构架,分别针对一类线性控制理论问题和风力机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问题,对所提"能控度猜想"做了深入的分析与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就所探讨的问题而言,前述"能控度猜想"是成立的。亦即,对这些问题来说,能控度较高的受控对象,其闭环控制效果较好,同时反馈增益也有可能较小。其具体研究进展包括:(1)研究了参数摄动裕度能控度对LQR控制性能的影响。首先,从二次最优性能指标和控制器增益两方面,探讨了参数摄动裕度能控度在冗余LQR控制中的影响。针对具有冗余输入的系统设计LQR控制器,分别讨论了参数摄动裕度能控度与二次最优性能指标、控制器增益之间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参数摄动裕度能控度越大的系统,二次最优性能指标越小。同时,进一步的分析也表明:随着参数摄动裕度能控度增加,LQR控制器增益有可能会减少。另外,对于两类特殊的系统,推导出了参数摄动裕度能控度严格增加是二次最优性能指标严格降低的充要条件。综上所述,更高的参数摄动裕度能控度一定程度上能带来更好的控制性能。(2)研究了能量能控度对LQR控制性能的影响。类似地,首先从二次最优性能指标和控制器增益两方面,探讨了能量能控度对无限时间冗余LQR控制的影响。针对具有冗余输入的系统设计LQR控制器,研究了能量能控度与二次最优性能指标、控制器增益之间存在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能量能控度更高的系统,具有更小的二次最优性能指标。同时,进一步的分析也表明:随着能量能控度的增加,LQR控制器增益有可能会减少。另外,通过研究能量能控度对有限时间冗余控制的影响,也表明能量能控度更高的系统具有更好的LQR控制性能。(3)研究了上述两类能控度指标与风力机系统MPPT控制性能指标--风能捕获效率的变化关系。首先,基于简化气动方程和运动方程的线性化模型,分别推导出了两类能控度指标与风力机结构参数的函数关系。通过灵敏度分析发现:对于上述两类能控度指标,均呈现出转动惯量越小,风力机能控度越大的规律。进一步,通过仿真探讨了两类能控度指标与风力机风能捕获效率的变化关系。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MPPT控制策略下,能控度更高的风力机能够获得更高的风能捕获效率。(4)提出了一种基于能控度指标进行受控对象结构优化设计的方法。并以风力机系统作为应用背景,分别建立了以参数摄动裕度能控度和能量能控度作为优化指标,风力机结构参数为设计变量的优化模型。通过风力机专业仿真软件Bladed和MATLAB验证了该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进一步,通过比较发现,能量能控度的优化效果更好。(5)针对中低速风场的随机特点,研究了考虑带有随机干扰的线性系统的能量能控度指标。提出了两个新的能量能控度指标,并以风力机系统为应用背景,通过仿真验证了新的能控度指标的增大能提高风力机MPPT控制性能。另外,对现有的能控度指标与本文提出的指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能控度指标的适用性更好。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对线性定常系统的线性控制策略而言,在局部优化意义上的"能控度高的对象更好控制"这一猜想在较大的范围内成立是可能的。这说明将能控度用于受控对象的结构优化设计值得进一步探索。(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1)

牛海明,潘钢,邱忠昌,黄焕袍,张洪敏[3](2013)在《一种超(超)临界机组机炉协调受控对象模型的改进和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超(超)临界机组不易受控,其控制策略的研究依赖于准确的数学模型。本文在研究热控领域一种常见的协调受控对象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超(超)临界直流锅炉协调控制系统被控对象的特性,提出了改进建议、给出了新的模型,并通过仿真试验的方法验证了分析的结果,为控制系统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客观真实的平台。(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13年10期)

王浩,吴博,葛劲文,王平[4](2012)在《物联网中基于受控对象的分布式访问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基于受控对象的分布式访问控制方法,将访问主体的访问权限直接与节点的资源对象相关联,由节点管理用户的权限,简化权限的管理。将对称密码体制与非对称密码体制应用于分布式访问控制中,根据设备对象的能力分别采用不同的加密策略,在保证控制强度的同时减小节点计算能耗。性能分析表明,该方案能够在节点低开销的基础上对用户进行有效的接入控制和权限限制,简化用户的权限管理,并有效减少用户DOS攻击和重放攻击对网络的威胁。(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任凯,浦金云[5](2011)在《虚拟指挥训练环境中受控对象的建模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指挥训练环境中的受控对象模型是指挥行为模型的表现载体。针对虚拟指挥环境对受控对象属性的要求,根据集合论的有关原理,基于系统功能提出了受控对象的SMOT模型,定义了模型的分类、结构以及运行机理,分析了受控对象SMOT模型的基本特点和信息传递关系。运用SMOT模型构建了舰船损管指挥虚拟训练系统的受控对象模型,讨论了系统的主要虚拟实体的模型结构和基本属性,给出了系统响应指挥行为的过程和主要虚拟实体之间的信息交互过程。(本文来源于《系统仿真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韩忠旭,李丹,高春雨[6](2009)在《汽包炉单元机组协调受控对象的动态特性剖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单元机组动态特性复杂,是机炉协调控制系统研究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之一。文中从数学分析和物理概念两方面阐述汽包炉蒸发区热平衡方程与整个单元机组的全局热量平衡的关系,进而揭示并解释回热系统和给水扰动对汽包炉动态特性的本质影响。所得结论,可以克服汽包炉蒸发区热平衡方程的局限性,保证其全局及蒸发区热平衡方程均符合能量守恒定律。阐释了原模型所存在问题的根源,并针对该不足进行了改进,使汽包炉动态特性数学模型的本质更加符合或接近客观实际。(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09年11期)

陈红彦[7](2008)在《论我国受控外国公司制度中的征税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在我国首次引入受控外国公司制度,但由于对该制度的核心问题,即征税对象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该规则实施起来困难重重。立法应该在平衡反避税与保持我国跨国企业竞争力这一矛盾中,进一步明确征税对象的相关规则。(本文来源于《商场现代化》期刊2008年09期)

郑鸿芹,余汉英[8](2007)在《从操控论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受控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操控学派理论认为,翻译是对源文本进行的一种改写,是一种操控活动。而在翻译这种操控活动中,主要有叁方面的受控对象,译者、文本和目标文化。译者受意识形态和诗学的操控,文本受译者的操控,而目标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在意识形态和诗学方面受到译本的操控。(本文来源于《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沈晓鸣[9](2006)在《基于广义执行器—受控对象的车辆底盘集成控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辆底盘集成控制是近年来车辆工程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其内涵正随着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仿真、传感器信息融合(Sensor Fusion)等先进技术的发展而得到不断丰富,并成为今后车辆线控(X-by-Wire)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对车辆底盘集成控制在性能上潜在的优势,及原先以各子系统为主的单独控制方式局限性进行理论上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应是首要的研究问题。本文从车辆动力学理论角度出发,以轮胎及车辆的纵向、侧向和垂向动力学耦合关系为基础,研究车辆运动控制系统的协调与集成机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车辆动力学的控制问题本质上都归结为由轮胎-路面接触机制所产生的广义力(纵向力、侧向力、横摆力矩)对车辆运动状态的控制过程,因此,可将这个控制系统从概念上归纳为广义“执行器-控制对象”结构(General Actuator-Plant Structure),其中,广义的执行器包括由轮胎材料及与地面接触机理所决定的力学耦合特性,以及如何利用这种耦合特性的机制;而广义受控对象则体现为最终控制目标的行驶车辆相互耦合的各运动状态。以此为基础,建立分层结构集成控制体系,将轮胎力的控制与车辆的运动状态控制进行解耦,分别通过伺服环路跟踪控制和主环路控制系统加以处理。在伺服环路中,基于轮胎力学特性的非线性耦合关系,利用序列二次规划法(Sequential Quadratic Programming,SQP)设计了广义力跟踪控制策略,将用于车辆运动控制的理想目标广义力通过最小化加权性能泛函的形式最优地分配于四个车轮,并通过主动转向控制(Four Wheel Steering,4WS)和纵向滑动率控制(Longitudinal Slip Control,LSC)的协调动作,加以实现。由于车辆操纵稳定性控制问题主要体现为对横摆角速度的目标值跟踪控制问题、及对车身侧偏角的零化调节器问题,根据用于控制设计的车辆简化模型,主环路环节的控制策略采用前馈与反馈结合的方式。由于轮胎高度非线性以及附着特性等因素的易变性,在主环路设计中,将伺服环路中力跟踪环节所引起的误差当作不确定源,考虑了系统非线性和各种不确定因素(参数不确定、建模不确定)及测量噪声的干扰影响,运用现代鲁棒控制理论讨论反馈控制环节的建立。为了从鲁棒控制理论角度研究集成控制体系中的车辆操纵稳定性控制问题,根据处理不确定扰动的不同方式,分别采用了标准H∞最优控制、混合灵敏度H∞频域整形控制(Mixed Sensitivity H∞Loop Shaping)以及结构奇异值合成(μ-Synthesis)算法对反馈系统进行了设计。其中,标准H∞控制以直接降低名义系统的H∞范数为控制目标;混合灵敏度频域整形通过对名义系统闭环传递函数进行频域整形,从而实现对系统的鲁棒品质、名义跟踪性能之间的动态折衷;结构奇异值合成则利用了不确定环节中的结构化信息,根据鲁棒控制理论的基础——小增益理论降低系统的结构奇异值,使包含不确定扰动的闭环系统具有良好的鲁棒稳定性(Robust Stability)和鲁棒性能(Robust Performance)。通过以上步骤建立的包括转向控制和纵向滑动率控制的集成控制体系,其控制目的以提高车辆主动安全性为主;以此为基础,在集成控制体系中引入主动悬架(Active Suspension, AS)的作用。此时,车辆垂向运动控制与转向控制、纵向滑动率控制系统协调作用,组成全局集成控制体系,使得轮胎的纵向、侧向和垂向力学耦合特性能够同时用于车辆运动状态的控制。通过对车辆开环和闭环操纵工况的仿真,验证和分析了集成控制对于提高车辆行驶性能的意义,从中可得出如下结论:虽然子系统单独控制方式理论上也可采用所提出的主环路和伺服环路分层控制结构,但此时伺服环路系统只能利用到轮胎耦合特性的某一方面,广义力跟踪误差相当明显,往往超出控制策略所允许的不确定上限,鲁棒性能无法维持,难以获得良好的车辆运动状态;在集成控制体系中,轮胎耦合特性能通过相互协调的子系统被充分利用,力跟踪误差所引起的不确定扰动能维持在较低水平,能够保证控制策略的鲁棒品质,因此能应付多种复杂工况下的车辆操纵稳定性控制;而引入主动悬架的全局集成控制体系可有效地改善垂向运动控制与纵向、侧向及横摆运动的干涉,因此需要较小的悬架控制力,就可取得更好的舒适性能指标,同时能够有效地消除路面不平激励对于车辆操纵稳定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6-11-01)

韩忠旭,齐小红,刘敏,周广[10](2006)在《姚孟电厂2号机300MW单元机组机炉协调受控对象的数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将机炉协调控制系统被控对象的非线性数学模型直接用于姚孟发电厂2号机300MW单元机组的分散协调控制系统(DCS)。通过在线调整模型参数和在相同时间段内对比不同工况下实际受控对象的工程值曲线与仿真模型的计算值,证明了此模型能很好地反映机炉协调被控对象的实际特性,同时也证明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本文来源于《电网技术》期刊2006年11期)

受控对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控制论是一门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与通信的科学。从人类社会活动中萃取控制原理与方法是开展控制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控制系统一体化设计在工程可行性方面遇到的挑战出发,分析提取出"怎样的受控对象更好控制?"的控制科学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受人类社会中控制任务开始阶段"遴选受控对象"方法的启发,就线性定常系统,提出了"能控度更高的对象更好控制"的猜想。论文围绕这一猜想从理论和工程两个方面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萃取了"更好控制的对象"的实际内涵,给出了"同样反馈控制策略设计方法下,闭环效果更好,或闭环效果相当、反馈增益更小"的受控对象是"更好控制的对象"的定义。同时,分析得到了可用于衡量"更好控制"程度的指标(控制性设计指标)必须具备的性质。在此基础上,结合能控度的控制工程意义,提出了"能控度可以作为线性定常系统的一种局部控制性设计指标"的控制学猜想,并给出证明这一猜想的分析论证方案构架。2、根据上面给出的分析论证构架,分别针对一类线性控制理论问题和风力机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问题,对所提"能控度猜想"做了深入的分析与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就所探讨的问题而言,前述"能控度猜想"是成立的。亦即,对这些问题来说,能控度较高的受控对象,其闭环控制效果较好,同时反馈增益也有可能较小。其具体研究进展包括:(1)研究了参数摄动裕度能控度对LQR控制性能的影响。首先,从二次最优性能指标和控制器增益两方面,探讨了参数摄动裕度能控度在冗余LQR控制中的影响。针对具有冗余输入的系统设计LQR控制器,分别讨论了参数摄动裕度能控度与二次最优性能指标、控制器增益之间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参数摄动裕度能控度越大的系统,二次最优性能指标越小。同时,进一步的分析也表明:随着参数摄动裕度能控度增加,LQR控制器增益有可能会减少。另外,对于两类特殊的系统,推导出了参数摄动裕度能控度严格增加是二次最优性能指标严格降低的充要条件。综上所述,更高的参数摄动裕度能控度一定程度上能带来更好的控制性能。(2)研究了能量能控度对LQR控制性能的影响。类似地,首先从二次最优性能指标和控制器增益两方面,探讨了能量能控度对无限时间冗余LQR控制的影响。针对具有冗余输入的系统设计LQR控制器,研究了能量能控度与二次最优性能指标、控制器增益之间存在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能量能控度更高的系统,具有更小的二次最优性能指标。同时,进一步的分析也表明:随着能量能控度的增加,LQR控制器增益有可能会减少。另外,通过研究能量能控度对有限时间冗余控制的影响,也表明能量能控度更高的系统具有更好的LQR控制性能。(3)研究了上述两类能控度指标与风力机系统MPPT控制性能指标--风能捕获效率的变化关系。首先,基于简化气动方程和运动方程的线性化模型,分别推导出了两类能控度指标与风力机结构参数的函数关系。通过灵敏度分析发现:对于上述两类能控度指标,均呈现出转动惯量越小,风力机能控度越大的规律。进一步,通过仿真探讨了两类能控度指标与风力机风能捕获效率的变化关系。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MPPT控制策略下,能控度更高的风力机能够获得更高的风能捕获效率。(4)提出了一种基于能控度指标进行受控对象结构优化设计的方法。并以风力机系统作为应用背景,分别建立了以参数摄动裕度能控度和能量能控度作为优化指标,风力机结构参数为设计变量的优化模型。通过风力机专业仿真软件Bladed和MATLAB验证了该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进一步,通过比较发现,能量能控度的优化效果更好。(5)针对中低速风场的随机特点,研究了考虑带有随机干扰的线性系统的能量能控度指标。提出了两个新的能量能控度指标,并以风力机系统为应用背景,通过仿真验证了新的能控度指标的增大能提高风力机MPPT控制性能。另外,对现有的能控度指标与本文提出的指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能控度指标的适用性更好。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对线性定常系统的线性控制策略而言,在局部优化意义上的"能控度高的对象更好控制"这一猜想在较大的范围内成立是可能的。这说明将能控度用于受控对象的结构优化设计值得进一步探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受控对象论文参考文献

[1].邹云,夏亚平,殷明慧,蔡晨晓.怎样的受控对象更好控制——一个基于能控度的分析与猜想[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7

[2].夏亚平.怎样的受控对象更好控制?[D].南京理工大学.2016

[3].牛海明,潘钢,邱忠昌,黄焕袍,张洪敏.一种超(超)临界机组机炉协调受控对象模型的改进和仿真[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3

[4].王浩,吴博,葛劲文,王平.物联网中基于受控对象的分布式访问控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2

[5].任凯,浦金云.虚拟指挥训练环境中受控对象的建模技术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11

[6].韩忠旭,李丹,高春雨.汽包炉单元机组协调受控对象的动态特性剖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

[7].陈红彦.论我国受控外国公司制度中的征税对象[J].商场现代化.2008

[8].郑鸿芹,余汉英.从操控论的角度看翻译中的受控对象[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9].沈晓鸣.基于广义执行器—受控对象的车辆底盘集成控制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

[10].韩忠旭,齐小红,刘敏,周广.姚孟电厂2号机300MW单元机组机炉协调受控对象的数学模型[J].电网技术.2006

标签:;  ;  ;  ;  ;  ;  ;  

受控对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