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偏差效应论文_王梦怡

导读:本文包含了信念偏差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偏差,信念,效应,范畴,理论,模型,加工。

信念偏差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怡[1](2015)在《时间压力对关系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眼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在推理过程中,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对当前推理内容的理解,进而影响推理的全过程,使其反应和结论产生偏差的一种现象叫做信念偏差效应。通过文献综述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的范式和方法比较单一,主要采用的范式是范畴叁段论推理,方法为E-prime电脑编程,因此缺乏对推理过程的实施监控。本实验采用结论评价任务,借助眼动记录与分析技术对关系推理叁段论的信念偏差进行研究,以此来进一步探究信念偏差效应的内在机制。采取自编的空间推理24题,时间推理32题为实验材料。两个实验均采用2x4两因素实验设计。被试间和被试内变量分别为时间压力条件(无时间压力、有时间压力)和试题的推理类型,即前提逻辑有效-结论可信(VB)、前提逻辑有效-结论不可信(VU)、前提逻辑无效-结论可信(IB)、前提逻辑无效-结论不可信(IU);因变量有:结论接受数量、总注视时间和总注视次数、各兴趣区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结果显示:第一:时间压力条件、推理类型和兴趣区主效应显着,叁者均存在交互作用。第二:时间压力影响关系推理信念偏差效应。在无时间压力条件下,前提注视时间和次数多于结论;在有时间压力条件下,前提注视时间和次数少于结论。第叁:无时间压力条件下,前提逻辑有效性试题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多于前提逻辑无效性试题。得出以下结论:(1)在关系推理中,前提有效性和结论可信性均具有普遍影响,反映信念偏差效应普遍存在;(2)当材料的前提逻辑和结论信念相互冲突时,结果的输出是由启发加工和分析加工相互竞争的结果,因此结果更支持双重加工理论。(3)时间压力条件增加了信念偏差效应发生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罗俊龙,张恩涛,岳彩镇,唐晓晨,钟俊[2](2013)在《基于双加工理论解释下信念偏差效应的神经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念偏差效应是指人们已有的知识信念对逻辑推理的影响现象。对此,双加工理论认为这是由于信念偏向系统和逻辑分析系统之间的冲突所导致的。近年来,该理论得到来自认知神经科学证据的有力支持:一方面,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近红外光谱(NIRS)以及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TMS)等技术的研究从不同角度证实右侧前额皮层与信念偏差抑制有关;另一方面,基于脑电(ERP)的研究表明,晚期正成分和晚期负成分可能参与了不同推理类型下信念偏差效应的认知加工。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工作记忆、不同加工阶段、推理前提本身可信度、实验分析、实验材料生态学效度以及思维训练等方面对信念偏差效应作进一步探索。(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13年05期)

徐莹莹[3](2012)在《范畴叁段论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综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范畴叁段论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研究,采用两种指导语形式来进行信念偏差效应的研究:一种是基于信念的指导语,一种是基于逻辑的指导语。采用两种任务难度来对信念偏差效应进行研究:一种是简单的任务,一种是复杂的任务。采用两种结论评估范式来进行研究:一种是结论生成式,一种是结论评估式。对信念偏差效应最具解释力的两种理论是:心理逻辑理论和心理模型理论。(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2年14期)

姚志强[4](2011)在《叁段论推理中前提可信性对信念偏差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信念偏差效应指人们在演绎推理中受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而表现出的接受可信结论、拒绝不信结论的倾向。已有相关研究多是在对前提可信性进行控制的条件下对不同形式演绎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进行考察。但已有研究表明,前提可信性是影响推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前提可信性对信念偏差效应的作用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本研究采用演绎推理研究中的结论评估范式,考察前提可信性在叁段论推理中的作用,以及前提可信性对叁段论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前提可信性既通过改变人们进行逻辑分析的准备性,也作为一种反应偏差而影响推理表现,前提可信性效应在复杂性不同的推理问题中的表现形式不同。前提可信性对被试在推理中受信念影响的程度有影响,但并不改变叁段论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一般表现模式。(本文来源于《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0-21)

袁雯雯[5](2011)在《范畴叁段论推理格效应与信念偏差效应的眼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格效应是指人们在推理过程中,不同格的题目会影响到被试推理成绩和加工时间,并且倾向于得出偏好性结论的现象。信念偏差效应指人们在推理中,倾向于接受或得出与人们信念一致的可信性结论的现象,并表现在推理成绩和加工时间上。国内外对格和信念这两个因素进行过大量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理论解释,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标准心理模型理论及其变型。但是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对格效应的研究绝大多数采用生成范式,对信念偏差效应的研究绝大多数都采用评估范式,很少同时在两种范式下进行研究,也很少将两种因素结合进行研究。方法上,通过实时的眼动技术来对这两个因素进行的研究还未出现。本研究旨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同时在两种范式下,并采用实时的眼动技术来研究格和信念对推理者推理成绩及信息加工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格效应和信念偏差效应的实质,并对心理模型的不同理论加以检验。实验一采用2(格:第一格AB-BC、第四格BA-CB)×2(结论可信性:可信结论、不可信结论)×2(结论有效性:有效结论、无效结论)×2(结论偏好性:偏好结论、非偏好结论)的四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实验二采用2(格:第一格AB-BC、第四格BA-CB)×2(信念:结论可信、结论不可信)×2(结论偏好性:偏好、非偏好)的叁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格为被试间变量,其他因素为被试内变量。因变量为被试的成绩与前提注视时间。本研究采用实验仪器均为加拿大SR RESEARCH公司的Eye-Link CL,眼动仪实验进程由Experiment-Builder软件编程控制。研究结果显示:(1)评估范式中,在推理成绩上,有效性的主效应显着;偏好性的主效应显着;格和信念交互作用显着;有效性与可信性的交互作用显着。前提注视时间上,格和偏好性交互作用显着;有效性、偏好性、可信性叁者交互作用显着。结论注视时间上有效性和偏好性交互作用显着;格和偏好性交互作用显着;偏好性和可信性交互作用显着。(2)评估范式中,在早期加工难度上中,可信性主效应显着;格和有效性交互作用显着;有效性和偏好性交互作用显着。在晚期加工中,有效性主效应显着;格和偏好性交互作用显着;可信性和有效性交互作用显着;其他效应不显着。(3)生成范式中,推理成绩上,格和偏好性交互作用显着;可信性主效应显着;其他效应不显着。前提加工时间上,偏好性主效应显着;格的主效应显着;其他效应不显着。(4)心理模型理论不能完全解释本研究得出的一些结果,但是相比于标准的心理模型理论和选择性加工模型,实验更支持元认知不确定性模型。在推理加工模式上,研究结果更主张评估范式下以向后推理为主导,生成范式下向前推理占主导,但依据被试头脑中的信念来引导被试对前提加工的向后推理也存在。(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1-05-22)

罗俊龙,邱江,怀章翠,张庆林[6](2010)在《范畴叁段论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ERP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具体范畴叁段论作为实验材料,探讨了推理过程中信念偏差效应的脑内时程动态变化。结果发现:有效式下,信念抑制和信念促进诱发的ERP波形趋于一致。无效式下,与基线任务相比,信念抑制和信念促进在300-500ms和1000-1600ms诱发了更正的ERP成分,可能反映了该推理不同的加工阶段,同时,300-600ms内,在大脑额中部信念抑制比信念促进诱发一个更正的ERP成分(P480),可能反映了关系整合阶段对自动激活的知识信念的抑制。(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0年02期)

姚志强[7](2009)在《关系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结论评估范式,考察时间和空间关系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表现形式,以及心理模型理论对关系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解释力。研究结果表明,关系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表现形式与叁段论有所不同,不论是时间推理还是空间推理中都存在信念主效应,但没有发现信念与逻辑的交互作用;心理模型理论不能对关系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作出合理解释。(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探新》期刊2009年04期)

姚志强[8](2009)在《逻辑课程学习对演绎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结论评估的推理实验范式,以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逻辑课程学习对信念偏差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初步表明,无论是时间推理问题还是叁段论推理问题,逻辑课程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推理成绩没有显着影响,也没有改变学生在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强度与表现模式。从本研究结果来看,信念偏差效应不仅与被试的逻辑推理能力有关,被试抑制无关信念的执行控制能力也是影响信念偏差效应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李晶,游旭群,王沛[9](2009)在《范畴叁段论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发展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从儿童范畴叁段论推理特征的探讨出发,分析了信念偏差效应在儿童推理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小学叁、五年级与初一年级儿童关于范畴叁段论的推理均未达到推理能力的成熟水平。(2)信念偏差效应并未因年龄的增长而显着变化,总体呈现出两个特征:其一,逻辑状态与信念状态相一致时,信念促进逻辑反应,不一致时妨碍逻辑反应;其二,信念偏差分别以不同的作用方式相互独立地作用于前提编码与结论判断两个信息加工阶段。(本文来源于《中国特殊教育》期刊2009年04期)

张婷婷[10](2008)在《范畴叁段论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眼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推理过程中,人们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对当前推理题目内容的理解或信念,这些理解或信念进而影响推理过程,使结论和反应发生偏差,这种认知现象叫做信念偏差。国内外学者对范畴叁段论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实证研究资料,也形成了几个很有影响的理论。但是已有的研究方法还比较单一,主要是采用纸笔作业的形式,缺乏对推理过程的实时监控。为推进此领域的研究,我们使用评价任务,借助于眼动记录与分析技术对范畴叁段论的信念偏差效应进行了更为深入、细致地研究,以揭示范畴叁段论推理中语句的阅读理解和结论的验证过程。实验为2×2×2×2四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其中的自变量有:模型复杂性(简单、复杂)、结论有效性(有效、无效)、前提可信性(可信、不可信)和结论可信性(可信、不可信);因变量有:被试反应的正确率、题目注视总时间、各兴趣区第一次与第二次通过时间、各兴趣区的回视次数。实验进程由E-Prime软件编程控制。实验被试是来自于南京师范大学的31名硕士研究生,其中男15、女16。结果显示:第一,在对多项因变量的方差分析中,模型复杂性的主效应达到显着性水平。简单模型条件下被试反应的正确率高于复杂模型条件下的反应正确率、复杂模型下各注视时间或回视次数长于或多于简单模型条件下的注视时间或回视次数。模型复杂性对被试推理过程中的认知加工的影响,存在与其他叁个自变量的交互。第二,前提可信性影响范畴叁段论的推理加工。并存在与结论可信性、结论有效性的交互,结论有效性在前提可信时的效应大于其在前提不可信时的效应。第叁,结论可信性的主效应在各种“格”、“式”的范畴叁段论推理中普遍存在。结论可信和结论有效性存在交互,结论有效性在结论可信时的效应大于在结论不可信时的效应。得出以下结论:(1)在范畴叁段论推理中,模型复杂性、前提可信性、结论可信性、结论有效性均具有普遍影响,反映信念偏差效应存在的普遍性;(2)当材料违反推理者惯常思维时,不可信信息激起的推理者的信念表征会更多引起推理者的关注.导致推理者对推理本身逻辑性的忽视,为信念偏差的发生提供了更大心理空间,此时材料的可信性对推理的影响作用更大。(3)实验结果更支持选择性加工模型。心理模型理论和选择性加工模型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本研究结果的验证。前者能解释,模型复杂性的主效应,以及在复杂模型中结论可信性与有效性产生的交互作用,但是不能解释简单推理中产生的交互作用。后者能解释前提可信性的主效应以及和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再次注视扫描前提的时间的预测也得到验证。(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8-04-28)

信念偏差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信念偏差效应是指人们已有的知识信念对逻辑推理的影响现象。对此,双加工理论认为这是由于信念偏向系统和逻辑分析系统之间的冲突所导致的。近年来,该理论得到来自认知神经科学证据的有力支持:一方面,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近红外光谱(NIRS)以及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TMS)等技术的研究从不同角度证实右侧前额皮层与信念偏差抑制有关;另一方面,基于脑电(ERP)的研究表明,晚期正成分和晚期负成分可能参与了不同推理类型下信念偏差效应的认知加工。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工作记忆、不同加工阶段、推理前提本身可信度、实验分析、实验材料生态学效度以及思维训练等方面对信念偏差效应作进一步探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信念偏差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王梦怡.时间压力对关系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眼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2].罗俊龙,张恩涛,岳彩镇,唐晓晨,钟俊.基于双加工理论解释下信念偏差效应的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3

[3].徐莹莹.范畴叁段论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综述研究[J].学理论.2012

[4].姚志强.叁段论推理中前提可信性对信念偏差效应的影响[C].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

[5].袁雯雯.范畴叁段论推理格效应与信念偏差效应的眼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6].罗俊龙,邱江,怀章翠,张庆林.范畴叁段论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ERP研究[J].心理科学.2010

[7].姚志强.关系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9

[8].姚志强.逻辑课程学习对演绎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

[9].李晶,游旭群,王沛.范畴叁段论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发展性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

[10].张婷婷.范畴叁段论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眼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论文知识图

逻辑状态与结论可信性间的交互作用

标签:;  ;  ;  ;  ;  ;  ;  

信念偏差效应论文_王梦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