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外动脉供血论文-孟令彬,张娜,江敏

肝外动脉供血论文-孟令彬,张娜,江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肝外动脉供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原发性肝癌,肝动脉-门静脉瘘,肝外供血

肝外动脉供血论文文献综述

孟令彬,张娜,江敏[1](2018)在《MSCTA评估PLC患者肝动脉-门静脉瘘及肝外供血动脉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肝动脉-门静脉瘘(HAPVF)及肝外供血动脉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介入科2015年9月~2017年4月收治的86例P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MSCTA图像显示的肿瘤最大径将受试者分为A、B、C叁组,其中A组(肿瘤最大径不超过5 cm)22例,B组(肿瘤最大径介于5~10 cm之间)28例,C组(肿瘤最大径超过10 cm)36例,对比分析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HAPVF发生率及肝外异位动脉供血,并以DSA的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A评估HAPVF发生率及肝外异位动脉供血的准确性,并分析与HAPVF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86例PLC患者经DSA检查共发现44例HAPVF,发生率为51.2%(44/86),中央型24例(占54.5%),周围型20例(占45.5%),以DSA结果为"金标准",MACTA共检出42例,检出总准确率为95.5%(42/44),中央型24例,检出准确率为100%(24/24),周围型18例,检出准确率为90%(18/20)。MACTA的检出结果与DSA对照,不存在显着性差异(χ2=3.097,P=0.078>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超过5 cm、有肝硬化是HAPVF形成的危险因素;经DSA检查显示肝动脉供血来源70例,肝外供血来源11例,所有肝外供血来源均发生在B、C组,发生率分别为14.3%(4/28)和19.4%(7/36),其中周围型9例(占81.8%),中央型2例(占18.2%)。以DSA结果为"金标准",MACTA共检出肝外供血来源10例,检出准确率为90.9%(10/11),MACTA的检出结果与DSA对照,不存在显着性差异(χ2=1.048,P=0.306>0.05)。结论:MACTA能细致评价肿瘤的供血来源及HAPVF情况,了解肝动脉、门静脉、肝肿瘤解剖及变异情况,为PLC患者介入治疗时提供术前客观依据。(本文来源于《CT理论与应用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姚承,王琰[2](2016)在《320层MSCT对肝癌患者肝外供血动脉的诊断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320层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对肝癌患者肝外供血动脉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肝癌患者86例。使用320层MSCT对肝癌患者肝外供血动脉进行检查,分析患者肝内、外供血动脉的起源,总结有侧支性供血动脉的肝癌的CT表现特点。结果: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中巨块型占66.28%,弥漫型占22.09%,结节型占11.63%。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的肿瘤肝外供血动脉中右膈动脉占48.90%,胃左动脉、右肾上腺下动脉和胃右动脉各占8.89%,网膜动脉分支和胸廓内动脉各占6.67%,左膈动脉和右侧腹壁上动脉各占4.44%,脾动脉占2.22%。参与肿瘤供血的右膈动脉起源中腹主动脉占40.91%,腹腔动脉占36.36%,右肾动脉占13.64%,胃左动脉占9.09%。结论:320层MSCT对肝癌肝外供血动脉有良好的检出能力,对肝癌的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医疗卫生装备》期刊2016年11期)

王正[3](2016)在《晚期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及其超选择性肝外侧枝动脉栓塞化疗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晚期肝癌的重要非手术治疗手段,然而晚期肝癌介入术后,癌细胞及癌组织会通过肝外侧枝动脉供血继续生长,造成了肝癌介入术后的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此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报道发现的肝癌介入术后肝外侧枝动脉供血的供血动脉进行总结,通过对肝脏正常供血和肝癌侧枝供血动脉的认识,结合CTA等影像学技术,运用超选择性TACE方案,以提高晚期肝癌的入治疗效果,现对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本文来源于《科学中国人》期刊2016年21期)

钟嘉明,刘丽,陈晓霞,丁宁,翟健[4](2016)在《肝外动脉供血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肝外动脉供血情况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6月1日至2015年1月31日在我院行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中发现肝外动脉供血并进行化疗栓塞的12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外动脉供血情况,并随访观察疗效。结果同期有5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多次TACE治疗,其中129例患者先后在第1~7次TACE术中发现肝外动脉供血并进行插管化疗栓塞。129例患者中共见158支肝外供血动脉,分别是膈下动脉69支、肠系膜上动脉45支、胃左动脉30支、胃十二指肠12支及右肾上腺动脉2支。首次行肝外供血动脉化疗栓塞后完全缓解7例(13.2%),部分缓解82例(63.6%),疾病稳定24例(18.6%),疾病进展6例(4.7%),缓解率为76.7%。在多次TACE治疗后肿瘤进展的28例患者中,缓解率为75.0%。随访3~19个月,生存时间1年以上者96例(74.4%)。结论原发性肝癌的肝外血供较为常见和多变,对原发性肝癌肝外供血动脉进行化疗栓塞能有效提高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11期)

胡世兵,顾建平,吴四明,傅晓明,吴侠[5](2016)在《原发性肝癌肝外供血动脉TACE治疗的可行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经肝外供血动脉行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14年8月间收治的42例存在肝外供血动脉并行TACE治疗的HCC患者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共42例HCC患者存在肝外供血动脉,发生率为5.2%(42/803),其中,右膈下动脉31例(73.8%)、胃左动脉4例(9.5%)、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网膜动脉各2例(4.8%)、右肾上腺动脉、右肾包膜动脉、胸廓内动脉各1例(2.4%)。所有患者均经肝外动脉成功实施TACE治疗。TACE术后4~6周,术前23例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400 g/L的患者,AFP表达量由术前的(1 140.1±347.1)g/L降至(147.3±79.5)g/L(P<0.01);33例患者肿瘤病灶碘油沉积率>80%,7例碘油沉积率>50%,2例碘油沉积率<50%。结论经肝外供血动脉行TACE治疗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李志[6](2015)在《肝癌介入治疗中肝动脉狭窄闭塞及肝外侧支血管对肝癌供血的观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和观察肝癌介入治疗中肝动脉狭窄闭塞及肝外侧支血管对肝癌供血的意义。方法收集行肝癌介入治疗的患者共368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和研究肝动脉狭窄或闭塞及肝外侧支血管的发生率和部位。结果 368例肝癌患者当中,有17例患者出现了肝动脉狭窄闭塞,主要是由于操作不当和重复导管化疗导致。而形成肝外侧支血管的是胃左动脉血管和右膈下动脉血管,此外胃十二指肠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以及肠系膜上动脉均参与了肝外侧支血管的形成。结论肝动脉出现狭窄或闭塞后,肝外侧支血管就成为了肝肿瘤主要的供血动脉,因此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肝外侧支血管的发生率及发生部位对于提高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期刊2015年06期)

杨剑,方驰华,范应方,彭戈,项楠[7](2014)在《基于亚毫米CT扫描数据的肝外胆管供血动脉叁维可视化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肝外胆管供血动脉叁维可视化模型,研究基于亚毫米CT数据精细管道分割新方法。方法把基于体绘制交互的图像分割新算法作为一个分割插件整合到医学图像叁维可视化系统(MI-3DVS)中,再将10名受检者的腹部64层亚毫米CTA数据导入MI-3DVS,程序化构建肝外胆管及供血动脉的3D模型。然后对3D模型进行缩放、旋转、融合拆分以及透明化显示等操作,观察、分析3D模型中的肝外胆管供血动脉来源、走行、分布特点。结果 10例肝外胆管血供3D模型立体感强,可精确显示肝动脉的4到5级分支、胆囊动脉的2级分支、胰十二指肠动脉弓及门静脉后动脉;胆道3D模型可清晰显示肝内胆管、左右肝管、胆囊、肝总管、胆总管等胆道各部分。结论基于体绘制交互的分割方法能够对肝外胆管供血小动脉进行分割、提取;使用MI-3DVS重建的3D模型能够真实反映个体化的肝外胆管及供血动脉立体解剖结构。(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于建斌,陈新平,申彩红[8](2013)在《肝外动脉供血肝癌的介入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认识熟悉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的分布情况及特点,探讨经肝外动脉化疗灌注栓塞治疗肝癌的方法,提高介入治疗肝癌的疗效。材料与方法:28例经B超、CT、血液生化检验及血管造影证实的原发性肝癌。男性22例,女性6例,年龄39-72岁。CT片显示肿瘤位于肝脏表面区,边缘带,原碘油沉积残缺,其中已行肝癌化疗栓塞治疗3次以后者11例,2次以后者8例,1次以后者5例。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DSA肝动脉造影显示有病灶染色不佳,不染色,染色残缺不全,多次介入治疗后原肝动脉变细、狭窄或闭塞的。发现除部分有肝动脉供血外均有1条或2条肝外动脉参与供血。使用5F RH导管、Cobra导管及SP微导管超选至供瘤动脉。用顺铂(80-100mg)、5-FU(750-1000mg)、表阿霉素(40-60mg)、超液化碘油(10-20ml)。行动脉化疗灌注栓塞治疗。结果:28例原发性肝癌,DSA造影显示33条肝外动脉参与供血,其中右隔动脉20条,左隔动脉1条,肠系膜上动脉9条,胃左动脉2条,肾上腺动脉1条。行全部供瘤动脉化疗灌注栓塞,肝内病灶碘油沉积良好,术后有不同程度腹痛、发热,2例右侧胸腔积液,对症处理,1-2周正常。全部病例术后复查均有不同程度AFP下降及病灶缩小。结论:在肝癌介入治疗中必须全面了解肿瘤供血情况,应积极寻找肝外动脉供血血管,全部栓塞所有供瘤动脉,才能更加提高肝癌介入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第九届中国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3-08-23)

林洋[9](2013)在《原发性肝癌肝外动脉供血的DSA表现及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肝外动脉供血的DSA表现,探讨原发性肝癌肝外动脉供血的相关因素、诱发因素及供血规律,以期进一步提高其介入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行TACE治疗的3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DS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于首次TACE治疗前均行增强CT扫描并测定肿瘤的直径大小,同时按肿瘤的解剖部位划分为边缘型及非边缘型两类。TACE治疗选用卡铂0.2g及丝裂霉素10mg行灌注化疗,栓塞剂选用阿霉素10mg与碘油配置而成的乳化剂5-20ml。由3名介入放射医生观察入选病例的DSA资料,分析肝脏肿瘤是否存在肝外动脉供血,符合条件者将其分为变异性供血及肝外侧枝供血两类并归类统计。对于变异性供血者,参照李家开的肝动脉分型方法,对其起源、分布及构成比行统计描述,同时和李家开及Michels的相关报道行对比研究;对于肝外侧枝供血者,除描述其起源、分布及构成比外,还对其和肿瘤位置、肿瘤大小、肝动脉是否闭塞以及TACE次数等作关联性分析并行统计推断。结果:1.3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时发现:李家开Ⅰ型(正常型)295例,Ⅱ型15例,Ⅲ型32例,Ⅳ型0例,Ⅴ型8例,Ⅵ型0例,其他AbHA6例。61例存在变异肝动脉供血的患者共发现变异肝动脉73条,其中:AbRHA41条(56.16%),AbMHA3条(4.11%),AbLHA18条(24.66%),AbPHA6条(8.22%),AbCHA5条(6.85%);2.本研究和李家开组比较,肝动脉的变异率及各型分布情况无明显差异,但和Michels组比较却有明显差异;3.3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首次TACE治疗时,共发现64例存在肝外侧枝动脉供血,肝外侧枝动脉条数75条;行2次及2次以上TACE治疗的203例患者中,新发现52例存在肝外侧枝动脉供血,肝外侧枝动脉条数68条。143条肝外侧枝动脉中,膈动脉77条(53.85%),胃网膜动脉40条(27.97%),胰十二直肠动脉弓7条(4.89%),右结肠旁沟动脉4条(2.80%),胃小弯动脉弓9条(6.29%),肋间动脉6条(4.20%);4.3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初次TACE治疗时,各变量分别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0.01)、肿瘤位置(P<0.01)及肝动脉是否闭塞(P=0.036)和肝外侧枝的发生存在关联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肿瘤大小(P<0.01,OR=0.554,95%CI:0.473-0.649)是肝外侧枝的独立预测因素;5.行2次及2次以上TACE治疗的203例患者肝外侧枝条数和TACE次数之间总体检验χ2=11.997,P=0.002,两两比较2次与3次之间χ2=2.087,P=0.149,2次与4次以上之间χ2=12.070,P=0.001,3次与4次以上之间χ2=4.141,P=0.042。结论:1.原发性肝癌肝外动脉供血较为常见,可大致分为变异肝动脉供血和肝外侧枝动脉供血两大类;2.变异肝动脉为先天发育而成,和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肝动脉是否闭塞以及栓塞次数均无明显关系;3.肝外侧枝动脉供血和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肝动脉是否闭塞以及栓塞次数有密切关系,但只有肿瘤大小为肝外侧枝供血的独立预测因素。总体来说,肿瘤若位于肝脏的边缘区域、肿瘤越大、肝动脉闭塞以及栓塞次数越多时发生肝外侧枝供血的概率越大,反之越小;4.肿瘤生长为原发性肝癌肝外侧枝的重要诱发因素;5.原发性肝癌肝外侧枝遵循就近供血的基本规律;6.临床工作中,熟悉原发性肝癌肝外动脉供血的相关因素、诱发因素及供血规律对提升其介入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泸州医学院》期刊2013-04-01)

杨剑[10](2013)在《活人体肝外胆管供血动脉叁维可视化及临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ischemic-type biliary lesions, ITBL)、肝外胆管出血、损伤性胆管狭窄和胆道吻合口瘘发生均与胆管血运的破坏相关联。国内外针对肝外胆管血供的研究主要在尸体及动物模型上进行,并且供给肝外胆管血液的动脉均为腹腔动脉各分支的终末支血管,具有来源多、分布复杂和变异情况多的特点。因此,若能在术前获取、构建忠实于患者实际解剖的个体化肝外胆管血供叁维立体模型,深刻了解活人体生理及病理情况下肝外胆管血供来源及分布的特点,可为临床胆道外科手术方案的合理选择及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预防提供个体化形态学依据。亚毫米CT的出现和快速发展突破了活人体精细数据获取的瓶颈,基于CT断层图像的数字化叁维重建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使活人体肝外胆管血供叁维可视化成为可能。医学图像叁维可视化技术可将二维的断层图像转变为具有直观立体效果的图像,展现人体器官的叁维结构形态,从而提供若干传统手法无法获得的解剖信息,不仅解决了尸体解剖标本价格昂贵和来源匮乏的不足,而且为临床外科操作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解剖学指导。其中高质量CT图像数据和精细分割技术则是医学图像处理和分析中的关键技术。目前国内外的叁维可视化软件在图像分割方法上多采用在二维CT图像上选取种子点的区域生长法。这种算法要求叁维临近点要符合生长阈值要求,因此,只要在生长过程中有一步不符合生长条件,就立即停止生长,造成分割断裂,从而使得很多组织分割不完整、不精细,特别是管径较小的血管分割提取不出来,对不少应用场合产生不利影响。除此之外,在二维图像上选取种子点,用户对解剖知识要求高,往往选不到理想的种子点,从而影响了分割的效果。基于上述问题,本课题基于高质量亚毫米CT数据,攻关研究基于体绘制交互的分割新方法,改变传统叁维可视化软件不能对微细管道进行分割提取的缺陷,并将新的分割算法作为一个插件整合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腹部医学图像叁维可视化系统(Medical Image 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System, MI-3DVS)(软件专利号:2008SR18798),程序化构建活人体数字化肝外胆管血供3D模型,并根据肝外胆管血供的来源、分布特点进行数字化分型,探讨其在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手术决策中的应用价值。一基于亚毫米CT扫描数据的肝外胆管供血动脉叁维可视化模型的构建目的:1.优化CT数据采集方法,获取高质量肝外胆管血供亚毫米CT数据;2.研究基于体绘制交互的分割新算法,构建活人体肝外胆管血供3D模型;3.研究数字化肝外胆管血供叁维重建模型图像与传统解剖学图像,对数字化肝外胆管血供3D模型与传统解剖学图像进行比较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受检者10名,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36-62岁,平均43.2岁。2.数据采集设备:(1)64层螺旋CT-PHILIPS Brilliance64(荷兰PHILIPS公司);双筒高压注射器及造影剂(碘比乐370mgI/ml)。(2)图像后处理工作站为PHILIPS Brilliance64层螺旋CT自带的Mxview工作站;(3)南方医科大学数字医学临床中心HP刀片式服务器、高配置计算机;(4)腹部医学图像叁维可视化系统;3.高质量肝外胆管血供亚毫米CT数据采集方法:(1)扫描前准备:扫描前20-30min口服500-1000m清水充盈胃肠道,扫描前立即喝清水500ml,以充盈胃肠道。(2)平扫:常规平扫时患者取仰卧位,头足方向,由膈顶至肾下极,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0mAs、每旋转1周时间为0.5s、螺距(pitch)0.984、层厚5mm,采用0.625×64排探测器组合,扫描视野60-70cm,矩阵512×512。(3)CTA扫描采用试验注射法(小剂量预注射法)。(4)常规增强扫描:CTA扫描结束后,于注射对造影剂开始后30-35s行动脉晚期扫描,50-55s行门静脉期扫描,每期扫描时间约6-8s。(5)CT薄层扫描数据的传送及储存:在Mxview工作站进行CT断面图像数据薄层重建(0.625mm),格式为DICOM (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3.0,然后通过内部专线网络传输至南方医科大学数字医学临床中心HP刀片式服务器并存盘导出。4.肝外胆管血供3D模型构建方法:(1)基于体绘制交互的图像分割算法:先进行体绘制重建,通过窗宽和窗位调节,得到所需组织最清晰的叁维图像,直接在体绘制图像上取得叁维种子点,进行区域生长,同时在体绘制图像上显示生长的过程,当生长停止时可以通过人机交互,在体绘制叁维图像上进行修补。特别对于微细血管,通过局部放大,并对断续小血管进行连接,再进行分割,可以把局部小血管提取出来。使得组织分割,特别对血管分割更精细,达到与体绘制相同的分辨率水平。当用户满意当前分割结果时可以立即将当前的分割结果保存,并进行快速的面绘制叁维重建。(2)把基于体绘制交互的分割算法作为一个分割插件整合到腹部医学图像叁维可视化系统(MI-3DVS)中,将DICOM格式的亚毫米CT数据导入到MI-3DVS中进行配准、分割、叁维重建。①血管叁维重建:使用基于体绘制交互的分割算法完成对亚毫米CT断层图像中的血管数据分割,采用面绘制方法进行脏器叁维重建。②胆道、胰腺等腹腔脏器重建:使用区域生长法完成分割,采用面绘制方法进行脏器叁维重建。(3)3D模型的后处理及立体结构观察分析通过MI-3DVS中的面数据图形处理工具对3D模型进行平滑和去噪,然后将肝外胆管血供3D模型在空间上组合和显示,通过放大、缩小、旋转可视化3D模型来观察、分析肝外胆管供血动脉起源和分布特点。5.与传统的解剖学图像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基于亚毫米CT数据的肝外胆管血供叁维可视化模型图像,与传统的解剖学素描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使用试验注射法采集的亚毫米CT数据图像质量高,胆道系统、肝外胆管周围动脉、胰腺及壶腹周围病变显示清晰。2.肝外胆管血供的3D模型立体感强,可多方位自由旋转,能清晰显示肝外胆管血供的来源及分布特点,上段肝外胆管血供来源包括肝右动脉、胆囊动脉、肝左动脉和肝固有动脉;下段肝外胆管血供来源包括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胆囊动脉和门静脉后动脉。3.肝外胆管血供3D模型真实,立体感强,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叁维空间的解剖关系观察;传统素描解剖学图谱只能显示平面的解剖结构,表现手法单一,但其可根据手术显微镜所观察的尸体标本灌注情况,还原绘制胆管周围动脉丛等3D模型无法显示的血管。结论:1.采集方法优化后的64层螺旋CT可以获得高质量的肝外胆管血供亚毫米CT数据,各脉管系统显影良好,能够区分出微细结构的影像学特征,能满足肝外胆管供血动脉分割、叁维重建的要求。2.基于体绘制交互的分割方法能够对肝外胆管供血小动脉进行分割、提取;使用MI-3DVS重建的3D模型能够真实反映患者肝外胆管及供血动脉立体解剖结构。3.叁维重建图像更为真实直观,更加便于学习和理解,虚拟重建图像形象逼真,能真实还原组织器官结构的本来面貌,是解剖学研究和学习的新途径。二胆道梗阻性疾病肝外胆管血供叁维可视化及临床应用研究目的:1.研究胆道梗阻患者肝外胆管血供分布特点并进行分型;2.研究肝外胆管血供3D模型在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手术决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研究对象: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患者41例,其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31~81岁,平均年龄46.3岁;肝外胆管平均直径24.3±5.1mm (16-34mm)。临床诊断:胆道结石15例,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5例,胰头部或壶腹周围肿瘤21例。2.数据采集设备同第一部分。3.亚毫米CT数据收集方法同第一部分。4.肝外胆管血供数据分割及叁维重建方法同第一部分。5.根据胆囊管汇入肝外胆管位置将肝外胆管分成上、下段,依据3D模型中肝外胆管血供来源及分布的特点进行数字化分型:上段肝外胆管血供分为2型,Ⅰ型为肝右动脉供血型,再根据是否联合其他动脉供血分出3个亚型;Ⅱ型为肝左动脉联合胆囊动脉供血型。下段肝外胆管血供分成3型,Ⅰ型为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供血型,再根据是否联合其他动脉供血分出3个亚型;Ⅱ型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及主要支供血型(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除外);Ⅲ型为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的胆囊动脉供血型。6.术式决策及手术效果评价:术前通过对41例患者肝外胆管血供3D模型进行叁维可视化观察,详细了解肝外胆管血供来源及分布特点,并进行术前规划,包括术中胆总管切开位置、胆肠吻合方式及胆总管横断位置的选择。术后观察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括有无胆道狭窄、胆肠吻合口狭窄、胆瘘、胆道出血等。结果:1.采集的肝外胆管血供亚毫米CT数据图像质量高,胆道系统、肝外胆管周围动脉、胰腺及壶腹周围病变显示清晰。2.41例肝外胆管血供3D模型完全忠实于患者实际解剖特点,清楚显示个体化肝外胆管血供的起源、走行、分布及变异情况,同时还可以立体显示胆道结石、肿瘤与周围脏器及血管的立体解剖关系。3.分别按照上、下段肝外胆管血供特点进行数字化分型:41例患者上段肝外胆管血供IA型6例,占14.6%;IB型17例,占41.5%;IC型12例,占29.3%;Ⅱ型6例,占14.6%。41例下段肝外胆管血供IA型13例,占31.7%;IB型13例,占31.7%;IC型4例,占9.8%;Ⅱ型7例,占17.0%;Ⅲ型4例,占9.8%。4.41例均顺利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胆总管切开取石术15例,胆管空肠端侧吻合术22例(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1例),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1例,胆管空肠侧侧吻合术3例。术中胆道手术方式与术前规划完全符合。术中所见肝外胆管形态,肝外胆管血供走行情况、肝动脉变异情况,结石分布、肿瘤与血管毗邻关系均与术前3D模型相符。全组无术中及术后胆道出血、术后胆瘘发生,全组病人随访3-15个月,无肝外胆管狭窄、胆肠吻合口狭窄发生。结论:1.数字化肝外胆管血供分型有助于对上、下段肝外胆管血供类型进行正确诊断,并根据手术主要操作的肝外胆管部位进行术前评估,合理选择手术方式。2.肝外胆管血供叁维可视化模型可以真实反映肝外胆管梗阻患者的个体化肝外胆管血供特点,为胆道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详实的胆管血供信息,可以指导术中胆总管切开位置、胆肠吻合方式及胆总管横断位置的选择,增加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叁叁维可视化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合并肝动脉变异诊治中的应用目的:研究腹部医学图像叁维可视化系统(MI-3DVS)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合并肝动脉变异患者诊治决策中的价值。方法:1.研究对象: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和第叁军医大学西南医院114例成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头或壶腹周围肿瘤患者。2.亚毫米CT数据采集设备及3D重建方法同第二部分,21例CTA扫描采用试验注射法,93例CTA扫描采用团注追踪法。3.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评价:术前通过对3D模型进行多角度旋转观察,详细了解变异肝动脉情况,并结合病史资料进行诊断及肿瘤可切除性评估,制定详细手术方案。并对变异肝动脉起始部至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的距离进行测量,最后与术中探查结果和术后腹腔动脉DSA结果相对照。术后观察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有无肝脓肿、肝功能不全、胆肠吻合口瘘、胰瘘、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等。结果:1.腹部脏器3D模型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大小及形态、血管的起源及走行、肿瘤与脏器及血管的立体解剖关系,共发现变异肝动脉14例(12.3%,14/114),包括替代肝右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者9例(7.9%,9/114),替代肝总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3例(2.6%,3/114),替代肝左动脉起自胃左动脉2例(1.8%,2/114),其中2例替代肝右动脉经过胰头组织实质,但无肿瘤浸润。3D模型中测量12例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的变异肝动脉起始部至SMA起始部距离为15.3-38.8mm,平均25.9+6.9mm。2.14例肝动脉变异患者均行标准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术中探查及术后DSA检查对比,MI-3DVS对变异肝动脉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均为100%。MI-3DVS指导下的术前规划与术中探查结果均符合。14例肝动脉变异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无肝脓肿、胆瘘、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结论:MI-3DVS可以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对变异肝动脉做出准确诊断,对个体化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详实的术前指导,能够增加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3-03-29)

肝外动脉供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320层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对肝癌患者肝外供血动脉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肝癌患者86例。使用320层MSCT对肝癌患者肝外供血动脉进行检查,分析患者肝内、外供血动脉的起源,总结有侧支性供血动脉的肝癌的CT表现特点。结果: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中巨块型占66.28%,弥漫型占22.09%,结节型占11.63%。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的肿瘤肝外供血动脉中右膈动脉占48.90%,胃左动脉、右肾上腺下动脉和胃右动脉各占8.89%,网膜动脉分支和胸廓内动脉各占6.67%,左膈动脉和右侧腹壁上动脉各占4.44%,脾动脉占2.22%。参与肿瘤供血的右膈动脉起源中腹主动脉占40.91%,腹腔动脉占36.36%,右肾动脉占13.64%,胃左动脉占9.09%。结论:320层MSCT对肝癌肝外供血动脉有良好的检出能力,对肝癌的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肝外动脉供血论文参考文献

[1].孟令彬,张娜,江敏.MSCTA评估PLC患者肝动脉-门静脉瘘及肝外供血动脉的应用价值[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8

[2].姚承,王琰.320层MSCT对肝癌患者肝外供血动脉的诊断效果[J].医疗卫生装备.2016

[3].王正.晚期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及其超选择性肝外侧枝动脉栓塞化疗的临床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6

[4].钟嘉明,刘丽,陈晓霞,丁宁,翟健.肝外动脉供血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

[5].胡世兵,顾建平,吴四明,傅晓明,吴侠.原发性肝癌肝外供血动脉TACE治疗的可行性评估[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

[6].李志.肝癌介入治疗中肝动脉狭窄闭塞及肝外侧支血管对肝癌供血的观察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

[7].杨剑,方驰华,范应方,彭戈,项楠.基于亚毫米CT扫描数据的肝外胆管供血动脉叁维可视化模型构建[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

[8].于建斌,陈新平,申彩红.肝外动脉供血肝癌的介入治疗[C].第九届中国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论文集.2013

[9].林洋.原发性肝癌肝外动脉供血的DSA表现及临床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3

[10].杨剑.活人体肝外胆管供血动脉叁维可视化及临床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

标签:;  ;  ;  ;  

肝外动脉供血论文-孟令彬,张娜,江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