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结构轨顶风道悬挂移动式模架系统论文和设计-李继超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混凝土结构轨顶风道悬挂移动式模架系统包括悬挂移动机构、底模、内侧模板、外侧模板和操作平台,悬挂移动机构包括设置在待浇筑的底板底部的钢制滑梁、套在钢制滑梁外并可以沿钢制滑梁滑动的套管、以及设置在套管顶部的吊杆,吊杆向上穿过已浇筑的中板并且与外部动力装置连接,从而由外部动力装置带动套管沿钢制滑梁滑动。底模设置在待浇筑的底板底部。内侧模板包括设置在待浇筑的内侧墙两侧的第一内侧模板、以及设置在待浇筑的外侧墙内侧的第二内侧模板。外侧模板设置在待浇筑的外侧墙外侧。操作平台设置在外侧模板外侧并且与底模处于同一水平高度。该模架系统无需反复搭拆脚手架,提高工效,大大减少安全隐患。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混凝土结构轨顶风道悬挂移动式模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悬挂移动机构(1),包括设置在待浇筑的底板(6)底部的钢制滑梁(101)、套在钢制滑梁(101)外并可以沿钢制滑梁(101)滑动的套管(102)、以及设置在套管(102)顶部的吊杆(103),所述吊杆(103)向上穿过已浇筑的中板(9)并且与外部动力装置连接,从而由外部动力装置带动套管(102)沿钢制滑梁(101)滑动;底模(2),设置在待浇筑的底板(6)底部;内侧模板(3),包括设置在待浇筑的内侧墙(7)两侧的第一内侧模板(31)、以及设置在待浇筑的外侧墙(8)内侧的第二内侧模板(32);外侧模板(4),设置在待浇筑的外侧墙(8)外侧;操作平台(5),设置在外侧模板(4)外侧并且与底模(2)处于同一水平高度。

设计方案

1.一种混凝土结构轨顶风道悬挂移动式模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悬挂移动机构(1),包括设置在待浇筑的底板(6)底部的钢制滑梁(101)、套在钢制滑梁(101)外并可以沿钢制滑梁(101)滑动的套管(102)、以及设置在套管(102)顶部的吊杆(103),所述吊杆(103)向上穿过已浇筑的中板(9)并且与外部动力装置连接,从而由外部动力装置带动套管(102)沿钢制滑梁(101)滑动;

底模(2),设置在待浇筑的底板(6)底部;

内侧模板(3),包括设置在待浇筑的内侧墙(7)两侧的第一内侧模板(31)、以及设置在待浇筑的外侧墙(8)内侧的第二内侧模板(32);

外侧模板(4),设置在待浇筑的外侧墙(8)外侧;

操作平台(5),设置在外侧模板(4)外侧并且与底模(2)处于同一水平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结构轨顶风道悬挂移动式模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板(9)上的吊杆(103)外设置有限位管(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结构轨顶风道悬挂移动式模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制滑梁(101)的底部间隔设有滑轮(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结构轨顶风道悬挂移动式模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制滑梁(101)为工字钢,所述套管(102)为双拼槽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混凝土结构轨顶风道悬挂移动式模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102)底部留有开口(10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结构轨顶风道悬挂移动式模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杆(103)为螺纹钢吊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凝土结构轨顶风道悬挂移动式模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模板(3)与底模(2)之间、外侧模板(4)与底模(2)之间设有斜支撑(12)。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铁车站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混凝土结构轨顶风道悬挂移动式模架系统。

背景技术

轨顶风道是轨道交通车站一项专门的功能结构,在轨道交通车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多数轨顶风道施工滞后于车站主体结构施工,我国多数采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脚手架作业,其主要施工工序:搭设落地支架→风道底板模板→安装钢筋绑扎→封闭加固侧模→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养护,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模板和脚手架,至下一个节段如此反复循环,直至完成所有轨顶风道混凝土的浇筑。这种施工工艺存在的问题是:一、脚手架反复搭拆以及模板反复拆装导致工人的劳动强度大,模板的损耗大,安全风险高的特点;二、由于采用了落地支架,作业空间受限,严重影响到轨道铺设、洞通测量、机电安装等后续作业施工进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结构轨顶风道悬挂移动式模架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搭设脚手架进行轨顶风道施工存在脚手架反复搭拆以及模板反复拆装导致工人的劳动强度大,模板的损耗大,安全风险高;作业空间受限,严重影响到轨道铺设、洞通测量、机电安装等后续作业施工进度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凝土结构轨顶风道悬挂移动式模架系统,包括:

悬挂移动机构,包括设置在待浇筑的底板底部的钢制滑梁、套在钢制滑梁外并可以沿钢制滑梁滑动的套管、以及设置在套管顶部的吊杆,所述吊杆向上穿过已浇筑的中板并且与外部动力装置连接,从而由外部动力装置带动套管沿钢制滑梁滑动;

底模,设置在待浇筑的底板底部;

内侧模板,包括设置在待浇筑的内侧墙两侧的第一内侧模板、以及设置在待浇筑的外侧墙内侧的第二内侧模板;

外侧模板,设置在待浇筑的外侧墙外侧;

操作平台,设置在外侧模板外侧并且与底模处于同一水平高度。

优选地,所述中板上的吊杆外设置有限位管。

优选地,所述钢制滑梁的底部间隔设有滑轮。

优选地,所述钢制滑梁为工字钢,所述套管为双拼槽钢。

优选地,所述套管底部留有开口。

优选地,所述吊杆为螺纹钢吊杆。

优选地,所述内侧模板与底模之间、外侧模板与底模之间设有斜支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结构轨顶风道悬挂移动式模架系统以套在钢制横梁的套管为支撑,将在轨行区组装好的底模铺设在套管上,实现该阶段的内侧模板和外侧模板的安装,然后浇筑底板、内侧墙和外侧墙。然后接长钢制横梁,将套管滑移至下一个施工阶段。该系统巧妙地实现轨顶风道施工与轨行区地面作业同步进行。

(2)本实用新型在施工过程中无需反复搭拆脚手架,提高工效,缩短工期,大大减少反复搭拆脚手架产生的安全隐患。

(3)本实用新型的整个模板体统可反复周转使用,降低成本。整个模板系统回收残值高,无固体废弃物,有利于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混凝土结构轨顶风道悬挂移动式模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安装悬挂移动机构后的施工状态示意图。

图3为安装好底模板和操作平台后的施工状态示意图。

图4为将底模板提升至合适高度后的施工状态示意图。

图5为安装好内侧模板和外侧模板后的施工状态示意图。

图6为浇筑底板、内侧墙和外侧墙后的施工状态示意图。

图7为拆除模板后的施工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注:附图标注:1-悬挂移动机构、101-钢制滑梁、102-套管、103-吊杆、104-开口、2-底模、3-内侧模板、31-第一内侧模板、32-第二内侧模板、4-外侧模板、5-操作平台、6-底板、7-内侧墙、8-外侧墙、9-中板、10-限位管、11-滑轮、12-斜支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新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及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如图1~7所示,一种混凝土结构轨顶风道悬挂移动式模架系统,包括悬挂移动机构1、底模2、内侧模板3、外侧模板4和操作平台5,悬挂移动机构1包括设置在待浇筑的底板6底部的钢制滑梁101、套在钢制滑梁101外并可以沿钢制滑梁101滑动的套管102、以及设置在套管102顶部的吊杆103。吊杆103为螺纹钢吊杆。吊杆103向上穿过已浇筑的中板9并且与外部动力装置连接,从而由外部动力装置带动套管102沿钢制滑梁101滑动。中板9上的吊杆103外设置有限位管10,用于稳定吊杆103的位置,防止套管102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偏移。钢制滑梁101的底部间隔设有滑轮11,有利于套管102滑动,同时防止钢制滑梁101和套管102发生磨损。钢制滑梁101由工字钢制作而成,具体截面尺寸由计算确定。套管102由双拼槽钢制作而成,套管102的底部设有开口104,以方便滑轮11安装,开口104的长度以满足安装滑轮11为准。底模2设置在待浇筑的底板6底部。操作平台5设置在外侧模板4外侧并且与底模2处于同一水平高度。操作平台5的外侧还设置了防护栏杆,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内侧模板3包括设置在待浇筑的内侧墙7两侧的第一内侧模板31、以及设置在待浇筑的外侧墙8内侧的第二内侧模板32。外侧模板4设置在待浇筑的外侧墙8外侧。内侧模板3与底模2之间、外侧模板4与底模2之间设有斜支撑12,用于稳定内侧模板3和外侧模板4。

上述混凝土结构轨顶风道悬挂移动式模架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轨顶风道的截面尺寸和荷载,设计制造混凝土结构轨顶风道悬挂移动式模架系统。

步骤二、将套管102套设在钢制滑梁101外,吊杆103的底部与套管102连接,吊杆103的顶部穿过中板9和限位管10,并且与外部动力装置连接。

步骤三、组装底模2,然后将底模2铺设在套管102上,将操作平台5安装在底模2的外侧,保证操作平台5与底模2在同一水平高度。

步骤四、将钢制滑梁101提升至距离底板顶150~250mm时,进行加载试验并消除塑性变形,优选为提升至距离底板顶200mm。

步骤五、绑扎轨顶风道的钢筋。

步骤六、安装内侧模板3和外侧模板4,在内侧模板3和底模2之间、外侧模板4和底模2之间安装斜支撑12。

步骤七、浇筑底板6、内侧墙7和外侧墙8并养护至设计强度。

步骤八、接长钢制滑梁101,松动底模2,外部动力装置牵引吊杆103,带动套管102沿钢制滑梁101向前滑动至下一个施工阶段。

步骤九、重复步骤四至八,直至轨顶风道全部施工完成。

步骤十、拆除内侧模板3和外侧模板4。

以上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设计图

一种混凝土结构轨顶风道悬挂移动式模架系统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06962.6

申请日:2019-01-0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4(深圳)

授权编号:CN209509488U

授权时间:20191018

主分类号:E04G 13/00

专利分类号:E04G13/00;E04G21/00

范畴分类:36E;

申请人:中建南方投资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中建南方投资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8022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2105号中建大厦13楼1302室

发明人:李继超;石红兵;樊建军;肖龙鸽;李飨民;王静;郭景琢;方东明;周哲;苏守一;鲍秀国;张新强;张煜

第一发明人:李继超

当前权利人:中建南方投资有限公司

代理人:刘湘舟

代理机构:11004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一种混凝土结构轨顶风道悬挂移动式模架系统论文和设计-李继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