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域太阳风与地磁能量耦合效应的分析

局域太阳风与地磁能量耦合效应的分析

论文摘要

以太阳风作为主要物质而存在的行星际空间是控制和影响地球磁层外部形态及其内部物理过程的主要空间环境。目前通过卫星对局地太阳风的观测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太阳风的部分局地特性,并借助于空间等效电流计算和地球磁场观测认识到太阳风与地球磁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相关的动力学现象。为了更有效地估算太阳风注入磁层的能量,现已发展出了多种类型的太阳风-磁层能量耦合函数模式,可以为空间天气预报提供量化的参考。在已有的能量耦合模式中,本文主要关注其中一个太阳风能量注入函数Ein,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研究,获得了一些相关的研究结果:1、借助局地卫星和地面的观测资料,分析在地磁扰动时段,太阳风输入磁层的能量与地磁场各分量及不同地磁指数之间的耦合关系。2、由于涉及的磁扰时段的观测数据都具有非稳定非线性的特征,并且卫星测量的太阳风数据与地面磁测数据之间还存在时间延迟的问题,本文考虑运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EEMD)和延迟时间序列方法(TDMI)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和分析。EEMD对于不同区域的地磁数据处理后与太阳风输入能量的相关系数都有所提高,其中低纬区域的效果显著,而中高纬区域的效果较弱;用TDMI重构时间序列后对于不同区域的地磁数据与太阳风输入能量的相关系数均有较大的提升,对不同区域的数据提升幅度基本持平。3、从不同类型的磁扰事件、不同区域的地磁分量和不同太阳风参数等多角度,综合分析了局地太阳风-地磁场的能量耦合效应,得到以下结果:日冕物质抛射(CME)型磁暴事件中太阳风-地磁能量耦合效率总体上高于共转相互作用区(CIR)型磁暴事件。EEMD和TDMI在CME和CIR两种不同成因的磁暴事件中的效果几乎相同。地磁水平分量H与太阳风输入能量耦合系数的空间分布呈现极光带和接近赤道的低纬区域高而中纬度区域低的趋势;地磁东向分量D与太阳风输入能量耦合系数的空间分布呈现随纬度升高而升高的趋势,在低纬地区耦合系数大小分布不均匀,在高纬地区达到0.5左右;地磁垂直分量Z与太阳风输入能量耦合系数的空间分布呈现低纬和极光带区域低而中高纬地区高的特征。本文的研究中还发现:相对于局地的地磁场分量,太阳风注入能量与AE、ASY、SYM等地磁指数的耦合性整体较好,在处理地磁指数的过程中TDMI依然能起到较好的作用,而考虑不同太阳风的等离子体参数、行星际磁场和地磁指数的耦合性分析中,无论是CME型磁暴事件还是CIR型磁暴事件,与上述地磁指数的耦合性较为显著的都是行星际磁场的南北向分量Bz以及根据磁场和太阳风速度Vf计算得到的对流电场Ec。上述研究内容及其结果基于第24太阳活动周较强的磁暴事件,运用EEMD和TDMI数据处理分析方法,从太阳风的局地观测参数、太阳风的能量输入函数、不同区域的地磁分量和全球综合性地磁指数等方面分析了局地太阳风-地磁的能量耦合效应。数据分析结果反映的客观规律,可在建立更完善的空间天气预报模式研究中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太阳风的来源及其局地特征
  •   1.2 太阳风-磁层能量耦合过程
  •   1.3 现有的太阳风-磁层能量耦合模式
  •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1.1 太阳风及行星际磁场数据
  •     2.1.2 地面磁场数据
  •   2.2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     2.2.1 经验模态分解方法的原理及步骤
  •     2.2.2 EEMD方法简介
  •   2.3 延时互信息(Time-Delay Mutual Information)
  •     2.3.1 互信息方法的原理及步骤
  •     2.3.2 延时互信息方法简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太阳风及地磁关键指标的分解和重构
  •   3.1 太阳风-磁层能量耦合函数
  •   3.2 地面磁扰信号的EEMD分解和重构
  •     3.2.1 去除太阳静日变化
  •     3.2.2 去除高频噪音
  •     3.2.3 EEMD的效果
  •   3.3 估算太阳风—地磁的延迟时间
  •     3.3.1 计算延迟时间
  •     3.3.2 重构时间序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太阳风输入能量与局域地磁场的耦合性分析
  •   4.1 太阳风输入能量与地磁分量的耦合性分析
  •     4.1.1 磁暴事件的选取
  •     4.1.2 CIR型磁暴事件
  •     4.1.3 CME型磁暴事件
  •     4.1.4 不同纬度区域的耦合效应
  •   4.2 太阳风输入能量与地磁指数的分析
  • in的分析'>    4.2.1 地磁指数与太阳风输入能量Ein的分析
  •     4.2.2 太阳风参数与地磁指数的分析
  •   4.3 章节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肖晨雨

    导师: 康国发,刘瑾

    关键词: 太阳风磁层能量耦合,磁暴,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延时互信息

    来源: 云南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地球物理学

    单位: 云南大学

    分类号: P353

    总页数: 70

    文件大小: 5518K

    下载量: 24

    相关论文文献

    • [1].山东省流动地磁数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 工业控制计算机 2010(06)
    • [2].营口地震台地磁数据加卸载响应比和逐日比异常核实[J]. 防灾减灾学报 2020(02)
    • [3].山西省流动地磁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山西地震 2017(04)
    • [4].基于实测地磁数据仿真的插值算法适构性分析[J]. 舰船科学技术 2014(05)
    • [5].利用卡尔曼滤波技术提取地磁规则日变化[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7(05)
    • [6].地磁低点时间与经度的相关性分析[J]. 地震工程学报 2019(03)
    • [7].地磁数据干扰和缺数的人机交互去除[J]. 甘肃科技 2019(01)
    • [8].基于WiFi和地磁组合的网络化定位系统设计[J]. 无线电工程 2018(08)
    • [9].一种多源地磁数据融合处理方法[J]. 测绘科学 2016(02)
    • [10].利用古地磁数据对印度板块运动规律的研究[J]. 科技广场 2014(05)
    • [11].2013年前郭5.8级震群的地磁多方法异常分析[J]. 地震研究 2018(01)
    • [12].地磁数据分析的一些思考(英文)[J]. 地球物理学报 2010(03)
    • [13].一种基于MAD的地磁匹配导航方法[J]. 微型机与应用 2017(23)
    • [14].基于压缩感知的地磁数据分频压缩与重构方法[J]. 测绘学报 2013(04)
    • [15].基于中国地磁台网地磁子夜均值数据对地磁急变的分析[J]. 地震学报 2019(04)
    • [16].河北及邻区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映震分析[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8(03)
    • [17].地磁数据的HHT方法与传统分析方法的比较[J]. 内陆地震 2015(02)
    • [18].基于方向和距离的双因子定权的地磁数据通化方法[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20(01)
    • [19].视频和地磁融合停车检测机制探索研究[J].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19(01)
    • [20].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在广东省地震预测中的应用[J]. 华南地震 2019(02)
    • [21].HHT变换在地磁数据处理的应用[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5(06)
    • [22].基于Web的地磁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8(06)
    • [23].新疆南天山西段地区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分析[J]. 国际地震动态 2019(08)
    • [24].基于远场参考的超低频(ULF)地震地磁数据处理——以2003年1月日本茨城县5.1级地震为例[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9(05)
    • [25].基于FPGA的三分量地磁数据采集系统——硬件平台部分[J]. 无线互联科技 2014(05)
    • [26].HMR3300在惯性/地磁组合导航系统中的应用[J]. 电子世界 2018(23)
    • [27].基于无线充电的地磁车辆检测仪研究探讨[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8(04)
    • [28].地磁仿生导航的多目标进化搜索算法[J].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2017(06)
    • [29].基于2.4GHz的无线地磁停车引导系统[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1)
    • [30].基于地磁车位停车计时算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9(08)

    标签:;  ;  ;  ;  

    局域太阳风与地磁能量耦合效应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