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淋巴管论文_祁昕,王春祥,杨楠,赵滨

导读:本文包含了毛细淋巴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淋巴管,毛细,组织液,细胞,淋巴,磷酸酶,核苷酸。

毛细淋巴管论文文献综述

祁昕,王春祥,杨楠,赵滨[1](2019)在《儿童脾毛细淋巴管瘤的CT表现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儿童脾毛细淋巴管瘤的临床表现、CT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提高对脾毛细淋巴管瘤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女2例,男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儿童脾毛细淋巴管瘤的临床及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病人CT表现为脾实质内单发类圆形低密度肿物,边界清晰,2例局部突出脾轮廓外,3例病灶均无钙化,1例病灶伴有多发分隔。增强扫描囊壁及间隔呈轻至中度强化,其余囊内容物未见强化。结论儿童脾毛细淋巴管瘤临床少见,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术前CT检查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确诊需综合影像特征和病理学检查。(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马楠,张丽男,王龙凯,张晓博,毕秀[2](2015)在《小鼠S180移植瘤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随肿瘤生长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小鼠肉瘤(S180)移植瘤发展过程中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探究随着荷瘤时间的延长,移植瘤内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腋下注射S180腹水型瘤株,建立S180荷瘤小鼠肉瘤模型,共15只,每组3只;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小鼠S180移植瘤组织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分析肿瘤组织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随肿瘤生长的变化情况。结果 3d组标本观察发现,毛细淋巴管管壁结构完整,管壁可见锚丝与胶原纤维,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胞质内可见各种结构正常的细胞器;5d组、7d组及9d组观察到随着荷瘤时间的延长,毛细淋巴管管壁断裂溶解情况越来越严重,可观察到的锚丝与胶原纤维数量越来越少,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胞质内各种细胞器受损程度也越来越严重;11d组观察到毛细淋巴管管壁几乎全部破碎溶解,未观察到锚丝与胶原纤维,无法清晰辨认淋巴内皮细胞,未观察到细胞器。结论随着荷瘤时间的延长,肿瘤体积和重量呈增长趋势,毛细淋巴管管壁受损程度、淋巴内皮细胞胞质内细胞器的受损程度逐渐加重。(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张桃艳,柳刚,关广聚[3](2013)在《肾脏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及分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毛细淋巴管在肾脏的分布及淋巴管超微结构,以明确肾脏转运大分子物质和组织液进入淋巴循环的生理基础。方法 Wistar大鼠20只,每只动物取肾组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即Podoplanin和CD34分别标记淋巴管和血管,应用荧光显微镜分别观察并拍照,以观察鼠肾起始淋巴管在肾脏分布。利用透射电镜观察淋巴管超微结构,包括毛细淋巴管的一般特征、内皮细胞的连接、质膜小泡的形态和分布。结果经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光镜下可见毛细血管呈红色、毛细淋巴管呈绿色,区别明显。淋巴管形态不规则,管腔大,壁薄。淋巴管主要位于富含结缔组织区,大鼠肾脏皮质淋巴管明显多于髓质。电镜下见毛细淋巴管的形状极不规则,毛细淋巴管的管壁较薄,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无窗孔,基膜很薄,不连续或缺如,可见细胞内通道样结构,淋巴管内皮细胞中富含细胞器和质膜小泡。内皮细胞以重迭连接为主,在内皮细胞的连接处可见有黏着装置。毛细淋巴管的内皮细胞中含有极其丰富、大小不等的质膜小泡。质膜小泡多数游离于细胞质内。结论大鼠肾脏淋巴系统内大量质膜小泡和通道样结构的存在,正是肾脏转运大分子物质和组织液进入淋巴循环的生理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宫艳红,汪竹平,王铎,亓庆国,贺长历[4](2010)在《改良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染色法观察成牙本质细胞层毛细淋巴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5'-nucleotidase-alkaline phosphatase,5'-Nase-ALPase)双染色法进行改良,并用其染色观察牙髓成牙本质细胞层是否存在毛细淋巴管。方法:选用牙根发育完成的健康恒前磨牙共44个。首先取15个牙,分为3组,分别用单纯冰冻法、先冰冻后固定法、先固定后冰冻法处理牙髓,选取适用于本研究的标本制备方法。然后取8个牙的牙髓切片对5'-Nase-ALPase双染色法从ALPase反应底物量和反应时间上进行改良。最后取21个牙,其中12例牙髓的切片用改良双染色法染色,9例分3组作对照染色,在光镜下观察成牙本质细胞层中的毛细淋巴管。结果:用改良5'-Nase-ALPase双染色法发现在被染为淡蓝色的成牙本质细胞层中有呈褐色或浅黄色的毛细淋巴管。结论:在牙根发育完成的健康恒前磨牙成牙本质细胞层中有毛细淋巴管。(本文来源于《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期刊2010年08期)

王玲,梁志清,李宇迪[5](2010)在《人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离培养人皮肤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LECs),为进一步研究淋巴管生成在肿瘤转移扩散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皮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免疫微珠进行细胞分选,克隆柱纯化细胞。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结构,免疫荧光检测细胞标志物表达。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及VEGF-C蛋白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光镜下LECs呈卵圆形单层生长,有典型铺路石征;电镜下可见细胞核大,胞浆丰富,内有空泡,细胞器丰富;LECs标志物VEFGR-3、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肾小球上皮细胞整合膜蛋白(Podoplanin)、D2-40均为阳性表达,血管内皮细胞(BVECs)标志物VIII因子表达阴性;VEGF-C对LECs的促增殖作用明显。结论:联合使用酶消、抗体磁珠分选和细胞克隆柱纯化法,可以成功分离获得人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本文来源于《实用妇产科杂志》期刊2010年03期)

张海其[6](2009)在《淋巴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进入组织液吗》一文中研究指出1问题的提出在稳态教学过程的小结阶段,教师在黑板上展示了人体体液的关系图解(图1)。在给出这一图解后,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真比对了课本上内环境稳态图解(人教版)(图2)与图解(本文来源于《生物学通报》期刊2009年08期)

张海其[7](2009)在《淋巴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进入组织液吗?》一文中研究指出1问题的提出前不久,在稳态教学过程的小结阶段,我请同学在黑板上完成了人体体液的关系图解(图1)。教学多年,我从未对这一图解产生过怀疑,但是那一次,在给出这一图解后,一个学习小组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真对比了课本P.5内环境稳态图解(图2)和总结图解(图1)后,发现两者有矛盾。(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教学》期刊2009年Z1期)

吴淑琴,赵瑞波[8](2008)在《COX-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毛细淋巴管生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环氧化酶2(COX-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毛细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COX-2的表达及癌灶内毛细淋巴管密度(LCD)。结果乳腺癌组织中COX-2表达显着高于癌旁组织(P<0.05),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1)。LCD与COX-2表达(P<0.01)和淋巴结转移(P<0.01)呈正相关。结论COX-2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毛细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刘跃光,王莹,冯克俭,李静[9](2007)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喉毛细淋巴管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喉淋巴管研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层黏蛋白单克隆抗体标记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基底膜对喉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毛细血管由于内皮细胞外有一层完整的基底膜管壁呈现连续的棕褐色,而毛细淋巴管由于内皮细胞外缺乏基膜管壁常不显色。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喉毛细淋巴管的研究中是一种较为准确且客观的方法。(本文来源于《解剖学研究》期刊2007年02期)

陈静[10](2007)在《毛细淋巴管—组织间隙的液体传质渗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毛细淋巴管是淋巴系统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无论从解剖学还是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研究淋巴系统都必须从了解毛细淋巴管开始,毛细淋巴管是淋巴管道的起始端,位于组织间隙内,它以膨大的盲端起始,互相吻合成毛细淋巴网,然后汇入淋巴管。由于毛细淋巴管的特殊结构,它比毛细血管具有较大的通透性,蛋白质、细胞碎片、异物、细菌和肿瘤细胞等容易进入毛细淋巴管。因此,研究毛细淋巴管的渗流有助于对医学的发展,尤其是对由淋巴管引起的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的进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关于淋巴液在毛细淋巴管内的流动问题,从医学、生理学和一般生物流体力学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工作已经有很多,但从多孔介质的角度作为生物渗流进行的研究工作还是很少的。本文中采用了鼠、兔、猪的一些器官中的毛细淋巴管的电镜图像,并以此基础对这些毛细淋巴管的孔径和比面进行分析研究,然后通过这些结果来进一步了解人体内相应的器官中的毛细淋巴管的情况。结果表明,这些毛细淋巴管都具备了多孔介质的必要条件,即孔径微小,比面很大,因此可以认为毛细淋巴管的确是多孔介质,而毛细淋巴管中的淋巴液的流动也的确属于渗流流动,其流动力学可作为渗流力学进行研究。在本文中,把组织液和毛细淋巴管分成空间两个受不同的物理渗流方程控制的区域,在其交界面处,两个区的流动不相互连续。交接面处由Starling公式控制进行物质交换。考虑到上述的内容,因此在建立渗流模型时分两个部分,即第一部分为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液的渗流模型,第二部分为组织液在组织内部的渗流模型。在求解中,第一部分通过解常微分方程就可以得到精确解,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液向组织的渗流从整体上符合Starling定律。对于第二部分,用COMSOL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得出的结论与人体内淋巴系统的体循环机制基本上一致,说明了本文建立的组织液的渗流模型是合理的。(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07-04-01)

毛细淋巴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小鼠肉瘤(S180)移植瘤发展过程中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探究随着荷瘤时间的延长,移植瘤内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腋下注射S180腹水型瘤株,建立S180荷瘤小鼠肉瘤模型,共15只,每组3只;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小鼠S180移植瘤组织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分析肿瘤组织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随肿瘤生长的变化情况。结果 3d组标本观察发现,毛细淋巴管管壁结构完整,管壁可见锚丝与胶原纤维,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胞质内可见各种结构正常的细胞器;5d组、7d组及9d组观察到随着荷瘤时间的延长,毛细淋巴管管壁断裂溶解情况越来越严重,可观察到的锚丝与胶原纤维数量越来越少,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胞质内各种细胞器受损程度也越来越严重;11d组观察到毛细淋巴管管壁几乎全部破碎溶解,未观察到锚丝与胶原纤维,无法清晰辨认淋巴内皮细胞,未观察到细胞器。结论随着荷瘤时间的延长,肿瘤体积和重量呈增长趋势,毛细淋巴管管壁受损程度、淋巴内皮细胞胞质内细胞器的受损程度逐渐加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毛细淋巴管论文参考文献

[1].祁昕,王春祥,杨楠,赵滨.儿童脾毛细淋巴管瘤的CT表现并文献复习[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9

[2].马楠,张丽男,王龙凯,张晓博,毕秀.小鼠S180移植瘤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随肿瘤生长的变化[J].解剖学报.2015

[3].张桃艳,柳刚,关广聚.肾脏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及分布的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

[4].宫艳红,汪竹平,王铎,亓庆国,贺长历.改良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双染色法观察成牙本质细胞层毛细淋巴管[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0

[5].王玲,梁志清,李宇迪.人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

[6].张海其.淋巴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进入组织液吗[J].生物学通报.2009

[7].张海其.淋巴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进入组织液吗?[J].中学生物教学.2009

[8].吴淑琴,赵瑞波.COX-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毛细淋巴管生成的关系[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

[9].刘跃光,王莹,冯克俭,李静.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喉毛细淋巴管研究中的应用[J].解剖学研究.2007

[10].陈静.毛细淋巴管—组织间隙的液体传质渗流模型[D].太原理工大学.2007

论文知识图

淋巴管-图1 皮肤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淋巴管系统-图2 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淋巴管-图2 淋巴管与淋巴结(模式图)1.胸导...淋巴管系统-图1 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毛细淋巴管淋巴系统的解剖生理和结构特点-图2-14 胸导...

标签:;  ;  ;  ;  ;  ;  ;  

毛细淋巴管论文_祁昕,王春祥,杨楠,赵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