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动态变化论文_郑强卿,陈奇凌,王晶晶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分动态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分,土壤,次生林,动态,樟树,大兴安岭,植物群落。

水分动态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郑强卿,陈奇凌,王晶晶[1](2019)在《滴灌骏枣花期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南疆枣树花期适宜的灌溉量,以近几年品质退化较为严重的骏枣为对象,分析了开花坐果期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骏枣园土壤深度40~60 cm的含水量恒定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左右是保证根系富集区土壤水分供应能力的关键,此时叶片的净光合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是适宜南疆地区骏枣盛花期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水分管理措施,可实现骏枣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快速有效转换,提早坐果时间,延长果实生育期,提升品质的目标。(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李锋,刘晓彤,罗健航,赵营,王海廷[2](2019)在《枸杞精准滴灌效益及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宁杞7号为指示品种,研究了滴灌对枸杞园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以及不同水肥处理对枸杞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水肥处理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具有一致性,土壤水分含量主要受滴灌量的影响较大,滴灌量262.4 mm+施N 325.6 kg/hm~2、P_2O_5 316.2 kg/hm~2、K_2O 300.0 kg/hm~2处理(常规滴灌区)的土壤水分变化范围为15%~35%;滴灌量232.4 mm+施N 178.2kg/hm~2、P_2O_5 105.4 kg/hm~2、K_2O 60.4 kg/hm~2处理(精准滴灌区)的土壤水分变化范围在5%~20%,常规滴灌土壤水分明显高于精准滴灌区。精准滴灌较常规滴灌增产13.3%,节本增效3.12万元/hm~2。(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冀雅珍,李晓春,耿宝江[3](2019)在《秸秆不同处理还田方式对春玉米土壤水分及温度动态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寻求秸秆资源在干旱半干旱区的有效还田方式,在春玉米生育期设置加长(3 cm~5 cm)玉米秸秆氨化还田(CN)和粉碎秸秆氨化+无机土壤改良剂还田(FNT)两种处理方式,对照组为无秸秆还田(CK),分析春玉米在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FNT处理在整个生育期都有土壤含水率较其他两个处理高,尤其在春玉米抽穗~灌浆生育期土壤含水率提高比较明显,比CK处理土壤含水率提高7.35%,比CN处理提高5.79%,说明FNT处理更能有效提高土壤的含水率,对土壤水含率提升作用明显。土壤温度方面,FNT处理与CK处理土壤的温差6月最大达到0.52℃,处理一(CN)与处理叁(CK)土壤温差7月最大达0.57℃,不论是长秸秆还田还是粉碎秸秆还田,比对照处理温度都有所提高,对土壤起到了保温保墒的作用,促进了作物的生长。(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9年10期)

齐月,蒋菊芳,胡蝶,王润元,王鹤龄[4](2019)在《关键生育期持续水分胁迫对春玉米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关键生育期水分胁迫对春玉米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产量的影响,在典型干旱区武威开展关键生育期水分胁迫模拟试验,试验设置CK(整个生育期供水充足的对照处理)、T1(拔节期持续干旱直至生育期结束)、T2(抽雄期持续干旱直至生育期结束)3种处理。结果表明,受水分胁迫影响,T1和T2干旱处理0~20 cm和0~40 cm土壤温度均高于CK处理,并且T2处理土壤温度高于T1处理;七叶期后,干旱处理剖面土壤含水量各层变化较大,至乳熟期,T1和T2处理土壤贮水量较CK分别减少了72%、57%;关键生育期的水分胁迫主要通过影响春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来影响最终的产量,T1和T2干旱处理产量分别减少了66.4%、54.2%,产量水平WUE分别减少了23.4%、13.1%。研究结果可为春玉米关键生育期干旱发生进行定量评估提供依据,为生态系统响应阈值的确定提供了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9期)

龙健,李娟,李菲,廖洪凯,刘灵飞[5](2019)在《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野外调研采样和室内模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喀斯特典型石漠化治理区—安顺普定生态示范区为主要研究区域,并以花江峡谷示范区为对照地点,以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为主线,系统地研究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以及对代表植物光合作用的响应,深入探讨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分和植物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的关系,旨为(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戴军杰,章新平,吕殿青,罗紫东,贺新光[6](2019)在《南方红壤丘陵区樟树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南方红壤丘陵区樟树林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对0—100 cm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与温度以及相应气象要素连续l年的观测,并基于土壤水分平衡法计算蒸散量,研究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蒸散量变化和对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1)观测期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可划分为丰水期(3—6月)、耗水期(7—10月)和补水期(11月—次年2月);(2)土壤体积含水量由浅至深表现为增长型,稳定性增强,且垂向变化具有显着季节差异;(3)非降水日林地蒸散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为耗水期(3.28 mm/d)>丰水期(1.83 mm/d)>补水期(1.0 mm/d),蒸散量日内变化呈现白天强、夜间弱的特征,日蒸散量与日均气温、VPD、太阳辐射均呈极显着正相关;(4)土壤水分干季比湿季对降水响应更强烈,湿季9 mm、干季3 mm的降水使最大下渗深度达10 cm,土壤水分开始接受补给。林地土壤水分受降水和蒸散发影响,具有显着时空分异。(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白文科,王志军,张昊,赵珊珊[7](2019)在《典型草原3种植物群落水分时空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典型草原的主要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探究典型草原植物群落土壤水分及植物水分蒸散的时空动态变化,为该区开展植被恢复工程和荒漠化防治技术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3种主要植物群落土壤水分主要受控于降水量变化,受气温变化及植物群落水分耗散影响在时间上可分为降水贮存期、水分消耗期和缓慢恢复期。各植物群落蒸发量、蒸腾量与总蒸散量月变化及物候期变化各具特征,不同植物群落间月变化可形成单峰型或双峰型,蒸发量占总蒸散的比例大于蒸腾量。(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李晓敏[8](2019)在《大兴安岭南段次生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及对降雨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大兴安岭南段阔叶次生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及对降雨的响应,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这一落叶阔叶次生林的降雨特点、土壤水分、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土壤水分变化特征规律,结果表明:1.降雨特征:研究区2016—2017年平均降雨量为355 mm,其中两年期间小雨的降雨频率为87.94%,贡献率为41.85%,且小雨主要发生在8月和9月,降雨频率分别为22.58%和30.65%,贡献率分别为30.46%和28.81%;中雨的降雨频率为10.64%,贡献率为38.09%,且中雨主要发生在7月和8月,降雨频率分别为33.33%和26.67%,贡献率分别为33.91%和30.99%;大雨的降雨频率为0%,暴雨的降雨频率不到3%,暴雨贡献率为20.06%。2.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1)季节变化特征:土壤含水量年变动范围为9.05%—28.23%,且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土壤含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9月(21.42%)、7 月(19.03%)、6 月(16.71%)、8 月(16.52%)。(2)垂直变化特征: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按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分为:速变层(0—10 cm)、变异系数为26.67%,活跃层(10—20 cm)、变异系数为20.57%,次活跃层(20—40 cm)、变异系数为14.47%—17.48%。(3)坡位变化特征:各坡位各层土壤含水量在(α=0.05)显着水平下均无显着性差异,坡位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较小。3.土壤含水量与降雨的响应关系:在小雨、中雨和暴雨3种降雨条件下,不同冠幅林地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小冠幅>中冠幅>大冠幅,且冠幅越大林冠截留作用越显着,滞后现象越明显;对于同一等级冠幅林地而言,土壤含水量对不同等级降雨的响应程度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土壤含水量对单场降雨的响应程度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小,且冠幅小的林地0—20 cm 土层以内的土壤水分对单次降雨量为3.5 mm的降雨有响应,而中冠幅林地仅0—10 cm 土层以内的土壤水分有响应,该区降雨的有效入渗深度主要为0—20 cm 土层。综上可知,降雨和林冠截留作用对该次生林的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且该次生林根系的浅层分布与该地区降雨和土壤水分有较大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加晓军,张玉婵,朱奎,高艺嘉[9](2019)在《不同下垫面条件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以徐州市南部郊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水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不同下垫面条件的土壤水分研究,对指导地区农作物配置与布局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徐州市南部郊区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下垫面类型:梨树园、沙土堰、花菜地、毛豆地和撂荒地,测定0~100 cm土壤水分含量,对土壤水分剖面和时间序列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不同下垫面条件下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具有相似性和各异性。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剖面大体分为土壤水分速变层(0~20 cm)、土壤水分活跃层(20~40 cm)、土壤水分传递层(40~70 cm)和土壤水分稳定层(70~100 cm);同一土壤类型条件下,植物根系的深度会影响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秋收和降水是土壤水分时间序列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05期)

索立柱[10](2019)在《黄土高原不同空间尺度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分析与随机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地处西北内陆,是我国乃至全球的典型生态脆弱区,为了恢复该地区的生态,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生态工程措施。但是由于黄土高原降雨量有限且分布不均、地下水埋藏较深,有限水资源很难满足植被生长耗水的需求,土壤水分成为该区生态恢复的关键限制性因子。因此,研究黄土高原的土壤水分动态,在理论上有助于揭示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循环机理,在实践上对于该区有限水资源管理和植被恢复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南北样带为研究区,调查了样带内农田、草地、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四种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特征,并在样带两端和中间的典型地貌类型区域设置了长武、安塞和神木叁个林地坡面土壤含水量的2年观测试验,使用了经典统计、地统计学、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和随机模型模拟等方法,研究了样带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坡面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探究了不同空间尺度土壤水分的主控因素,模拟了土壤水分的概率密度特征并讨论了最适宜植被类型及其盖度。主要结论如下:(1)黄土高原南北样带四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含水量皆呈现南北向地带性变化,自南向北土壤含水量有明显递减趋势,与多年平均降雨量、潜在蒸散量、土壤质地等的分布具有一致性;同一地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水分含量具有显着差异(农地>草地>灌木和乔木林地),不同植被类型的根系分布特征、蒸散耗水量大小是造成含水量差异性的主要原因。(2)根据叁个坡面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CV)平均值的剖面变化,土壤0-500 cm土壤剖面可以划分为速变层(0-40 cm)、活跃层(40-100 cm)、次活跃层(100-200 cm)和相对稳定层(200-500 cm);除安塞坡面0-40 cm和100-200 cm土层外,其它土层土壤含水量均具有较好的空间结构特征,理论半方差函数模型可对其进行较好的模拟,拟合模型结果一般表层土壤含水量为球状模型,深层土壤含水量为高斯模型;叁个坡面由于地形、土壤和植被等因子空间分布的差异性,长武坡面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变化与容重、海拔高度和叶面积指数有显着相关关系(P<0.01),而安塞和神木坡面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变化分别只与最大叶面积指数和土壤质地有显着相关关系(P<0.05)。(3)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PLSR)分析了叁个空间尺度(小区、坡面和区域)土壤含水量(SMC)的主控因素,发现:PLSR模型可以准确地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因素;上层含水量(USMC)和下层含水量(DSMC)在叁个尺度上是影响不同土层SMC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累计7天降水(A7P)和累计7天潜在蒸散量(A7E)只对0-40cm土层SMC有显着影响;土壤性质对SMC的影响随空间尺度增大而显着增加,特别是砂粒含量(SAC)和粉粒含量(SIC)的影响;年平均降水量(MAP)和年平均潜在蒸散量(MAE)在区域尺度上也显着影响土壤含水量。总体而言,本研究表明黄土高原叁个空间尺度土壤含水量的主要控制因素存在显着差异,其影响因子重要性(VIP)是空间尺度和土壤深度的函数。(4)基于Laio土壤水分动态随机模型(Laio模型),模拟分析了黄土高原长武地区白羊草地(BOI)、沙棘林地(SEB)和油松林地(CHP)生长季根系层的土壤水分动态,发现:黄土高原叁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相对含水量大小为BOI>CHP>SEB,Laio模型模拟的土壤水分概率密度函数(PDF)特征值与实测值接近,说明该模型可以对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概率密度进行较好的模拟;在相同气候、地形条件下,模拟的土壤水分PDF对水分胁迫开始点(s_e*)和日最大蒸散量(E_(max))变化最敏感,对根系深度(Z_r)和凋萎系数(s_(e_w))变化中等敏感,对凋萎系数对应日蒸发量(E_w)不敏感。Z_r,s_(e_w),s_e*和E_(max)值的差异综合解释了叁种植被类型下土壤含水量PDFs形态的差异;基于不同LAI值下土壤水分动态的随机分布,考虑土壤水分有效性和水土流失控制,与SEB相比,确定BOI和CHP为更可持续的植被类型。(5)利用Laio模型模拟了南北样带典型样点土壤水分随机分布特征,结果发现:气候因素和土壤因素都显着影响了模型中土壤含水量的概率密度分布,其中气候因素主要影响土壤含水量在同一分布区间的不同比例,而土壤因素则影响土壤含水量的分布区间。利用样带中六个样点概率密度曲线特征值的连线来衡量样带水分状况,发现样带中大部分土壤水分值分布在模拟的土壤概率密度区间内,只有部分乔木林地出现土壤含水量较低的状况。说明这些地方不适宜乔木林地种植,也有部分土壤水分由于局地地形因素等的影响而呈现高含水量状态。利用Laio模型模拟不同植被盖度条件下样带土壤水分,结果表明:样带北端土壤含水量较低,对植被盖度响应不明显,不适宜森林植被生长;样带中部应有效降低植被盖度(约25%-50%)以维持正常土壤含水量;样带南端土壤水分较充足,但不宜种植较高耗水植被和高密度森林。(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水分动态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宁杞7号为指示品种,研究了滴灌对枸杞园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以及不同水肥处理对枸杞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水肥处理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具有一致性,土壤水分含量主要受滴灌量的影响较大,滴灌量262.4 mm+施N 325.6 kg/hm~2、P_2O_5 316.2 kg/hm~2、K_2O 300.0 kg/hm~2处理(常规滴灌区)的土壤水分变化范围为15%~35%;滴灌量232.4 mm+施N 178.2kg/hm~2、P_2O_5 105.4 kg/hm~2、K_2O 60.4 kg/hm~2处理(精准滴灌区)的土壤水分变化范围在5%~20%,常规滴灌土壤水分明显高于精准滴灌区。精准滴灌较常规滴灌增产13.3%,节本增效3.12万元/hm~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分动态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郑强卿,陈奇凌,王晶晶.滴灌骏枣花期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对光合作用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

[2].李锋,刘晓彤,罗健航,赵营,王海廷.枸杞精准滴灌效益及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对比[J].甘肃农业科技.2019

[3].冀雅珍,李晓春,耿宝江.秸秆不同处理还田方式对春玉米土壤水分及温度动态变化的影响[J].陕西水利.2019

[4].齐月,蒋菊芳,胡蝶,王润元,王鹤龄.关键生育期持续水分胁迫对春玉米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5].龙健,李娟,李菲,廖洪凯,刘灵飞.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响应[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6].戴军杰,章新平,吕殿青,罗紫东,贺新光.南方红壤丘陵区樟树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J].水土保持研究.2019

[7].白文科,王志军,张昊,赵珊珊.典型草原3种植物群落水分时空动态变化[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9

[8].李晓敏.大兴安岭南段次生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及对降雨的响应[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9].加晓军,张玉婵,朱奎,高艺嘉.不同下垫面条件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以徐州市南部郊区为例[J].人民长江.2019

[10].索立柱.黄土高原不同空间尺度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分析与随机模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一2含大量水分的队N初生凝胶形态照片水稻生化参数动态变化,其中LAI动态变...玉米/沙打旺(2∶1)土壤水分动态变不同灌水次数对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影响冬小麦田100~120 cm土壤水分动态变沙打旺清种(CK2)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标签:;  ;  ;  ;  ;  ;  ;  

水分动态变化论文_郑强卿,陈奇凌,王晶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