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 雪:马克思生命异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

闵 雪:马克思生命异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

摘 要:生命异化思想作为马克思“异化”范畴的构成内容,马克思虽未系统阐述过,但其基本理念和见解已蕴涵在其异化范畴当中。马克思从人的生命主体视角出发考察现实经济关系,指出以往全部人类历史都是人通过劳动实践自我诞生的历史,劳动异化及其扬弃就是揭开生命异化神秘面纱的钥匙。马克思认为只有在扬弃异化劳动之后才能变革生命异化的状态,进而为确立科学的生命观,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明方向。马克思的生命异化思想不仅对探寻马克思主义生命哲学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还对我国构建新时代的生命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生命哲学;生命异化

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549个人的生命作为历史演变的基础单位,是人类社会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基本前提。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确立,使工人的生命脱离了原有的特征,呈现出异化的特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此做了相关论述,“他的生命表现就是他的生命的外化,他的现实化就是他的非现实化,就是异己的现实。”[1]217马克思突破传统囿于虚无主义世界的生命哲学,揭露了生命异化的根源在于劳动异化,并通过扬弃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命异化,真正确立了人学意义上的生命哲学,同时也宣告同旧的生命哲学划清了界限。

日常实用性是奥迪R8 RWS的一大优势,即使这乍一看像是某种劣势—当车速在160公里/小时之内的情况下,R8 RWS为驾驶者带来的听觉和感受可能与普通的奥迪A4并无二致。然而,对于驾驶者而言,在体验狂躁驾驶乐趣之余,感受生命中的沉静与愉悦,也算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乐事。

一、马克思生命异化思想的历史渊源

马克思生命异化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对马克思生命异化思想形成所带来的影响程度,我们将其思想渊源划分为古希腊哲学时期、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以及德国古典哲学时期三个历史阶段。

(一)古希腊哲学时期关于生命的思考

在古希腊早期,人们认为世界万物的生命存在源于一些本原性类的自然物质,例如水、气、火等。在对人生命本性的理解过程中,哲学家们认为人的生命性存在表现为一种抽象化的理想性特征。在古希腊早期的自然本体时期,柏拉图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将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看作是虚幻和不真实的集合体。在这个虚幻的现实世界背后还存在着一个能够脱离人的肉体的独立不变的真实世界,即“理念世界”。人们只有借助自我灵魂进入理念世界之后才能获取知识。这预示着人的局限性和盲目性在所难免。相对比柏拉图主张的灵魂与肉体分离的“二元观”,亚里士多德将灵魂与肉体的集合看作是生命的表现,认为灵魂是对肉体的超越性存在,是现实的生命体。在现实世界中人之所以高于动物而存在,也就在于人不仅具有感性灵魂,同时也存在着理性灵魂。在古希腊时期,人尽管作为物质实体独立存在并被赋予了自我认知的能力,但在整个过程中,理性成为主宰人们活动意志的主要力量,人所特有的创造性、丰富性与能动性等特质皆被肢解并抽象为“一元性”。在这种思维理念的支配下,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势将走向单一化和片面化,生命存在被理性束缚于高阁之中。

(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关于生命异化的思考

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的生命异化思想萌芽于17世纪中期。在当时反对重商主义,鼓励经济自由的大环境下,资本主义得以迅速扩张,工人的生命活动逐渐受控于当时的新兴资产阶级,生命异化现象随之而起。亚当·斯密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在对工人的生命的阐述中,将工人的生命同工人的劳动过程结合起来,认为工人在其整个劳动过程中,他们的生命及尊严与主体意志相背离,成为被奴役的对象。在资本主义境遇下,工人通过出卖自我的劳动力来满足自身基本的生存需求。随着社会资本运作的不断扩大,工人的生命存在逐渐受控于其生产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成为反噬工人的一种强大的异己力量。亚当·斯密在整个过程中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对工人生命的奴役,但是他并没有在同情之余为解救工人提供有效的路径,对工人的悲惨现状也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

自然界作为人类社会生存的依托,为人类社会提供生产生活资料。人类通过劳动在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同时,占有并作用于自然,从而形成区分于原始自然的人化自然,并进一步表现为人类社会。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出现,在雇佣劳动关系下“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失去生活资料”。[5]84马克思看到了在异化劳动的驱使下,劳动者不再能够获取外部生产生活资料,劳动者同一切生产生活资料相异化。在这种状况下人与自然也必然走向异化。除此之外,在资本运行的逻辑下,资本家不仅压迫工人从事异化劳动,同时在对自然资源的索取过程中也同样是采取剥削压迫的方式。这种掠夺资源、污染环境的人类行为对自然造成的破坏性影响,是人化自然历史进程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非正常状态。而这一切也就意味着人与自然界呈现出相反的依托关系,人越依托自然界,自然界越反向作用于人的实践活动,即原有的对象性活动意味着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

黑格尔作为马克思探索哲学进程中的重大影响者,其生命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深深地影响了马克思关于生命异化的思考。黑格尔认为“生命乃是自身发展着的消解其发展过程的、并且在这种运动中简单地保持着自身的整体。”[3]358生命作为事物发展过程的集中展现,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积极地自我扬弃,将外化的东西同化到主体内部,使得受外在牵制异己化的事物重新回归于生命自身。这个过程就是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过程。绝对精神作为事物最初本性的体现,在经过一系列矛盾斗争之后最终回复于自身。这个回复不是原路返回,而是在高于原有阶段上的回复,即从肯定到否定最终回归于否定之否定的运动过程。绝对精神扬弃异化的回归过程,集中体现了黑格尔的“辩证”理念。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在实践活动中具有目的性。人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际活动中往往表现出自身的发展需求。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资本家的剥削与压榨,工人的活动过程已经从属于劳动者自身发展需求的劳动转变为被强制压迫的劳动。这时候的劳动性质已经不再是为自身发展而劳动,个人的生命发展被劳动所禁锢,最终彻底沦为劳动的奴隶。正如马克思所言:“工人对他自己的活动——一种异己的、不属于他的活动——的关系。在这里,活动是受动;力量是无力;生殖是去势;工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他个人的生命——因为,生命如果不是活动,又是什么呢?——是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6]305在异化劳动面前,人彻底丧失了真正的自我与个性,生命活动不再从属于自身而变为异己化的力量,从而彻底沦为“单向度的人”。

(三)德国古典哲学家关于生命异化的思考

管理可以简化为PDCA循环。这是一个持续改进模型,他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四个循环反复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Study)、处理(Act)。 PDCA工具最早起源于贝尔实验室,是休哈特博士提出的最早使用的管理工具,后来被戴明带去日本,被丰田普及。到目前为止,我认为PDCA是最有效、总结最到位的管理工具,核心是定目标、定策略,找差距,分析原因,找对策。

相对比黑格尔的辩证异化观,费尔巴哈认为人作为自然界的高级存在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依托自然界而存在,并在这个过程中被自然界赋予了感性的特质。费尔巴哈的自然生命观极大地突破了黑格尔对生命的认识,将人的生命从黑格尔的理念王国重新拉回到了现实世界。随后费尔巴哈在探究人的异化过程中,从现实的人出发认为人的生命的对象——上帝和神——本应是人的本质的东西,却反过来成为独立的、具有统治和束缚人的力量。正如他所说:“人使他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然后,又使自己成为这个对象化了的、转化成为主体、人格的本质的对象,这就是宗教之秘密”[4]56。费尔巴哈把黑格尔关于绝对精神是异化的主体观点纠正过来,认为异化的主体同现实生活中的人是相一致的,将异化的主体从绝对精神拉回到了现实的人的身上,由此创立了他的人本主义异化思想。但遗憾的是费尔巴哈忽视了人生命的自为性与社会性,并没有真正了解探究到人生命的本质。

在这个例子中,译文中添加一个前端指代词(it)和指示词(of which)。所添加的指代词的原因之一是与中文语法系统更好保持一致。这一翻译使得时态更为清晰。

二、马克思生命异化思想的哲学意涵

福安图书馆虽然最初并没有规划未成年人阅览室,但馆领导为满足未成年人的阅读需求,将部分空间改造为少儿阅览室,还根据少年儿童的阅读特点,开展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我们可以从上文看到,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对生命异化的解读仅仅留存于表面,并没有深入挖掘出生命异化的根源所在。马克思在解读“生命异化”范畴时,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决然地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概念中走出来,既批判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生命运动和费尔巴哈的自然生命观的合理内涵,又深刻聚焦于“劳动”这一要素,提出生命异化的本质就是劳动异化。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对比亚当·斯密能够深刻体会工人的悲惨现状而言,大卫·李嘉图选择了站在资本家角度来审视工人的生命价值。李嘉图认为“生产工人是生产他人的财富的工人”[2]296。工人的存在价值是通过为资本家创造更大的财富所体现的。如若工人的存在仅仅是为了肉体生存的需要,那这样的生命存在便丧失了其自身的价值,成为社会的负担与累赘。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工人的劳动不再属于其自身的活动,而被资本家所掌握。因此在劳动异化的催化下,工人的生命异化是必然结果。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创造性地将工人的生命存在同劳动结合了起来,肯定了工人的劳动为资本家带来财富的事实。但是受阶级的局限性,古典经济学家们在面对工人生命被奴役的现实面前,却回避了生命异化的根源在于劳动异化这个关键性问题。马克思在后期的研究中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并在此基础之上展开了对异化劳动的论述。

(二)人与自身的关系

高职学生大都实践能力强,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课程大都以讲授为主,加上主讲教师企业经验匮乏,导致学生上课“很痛苦”,甚至在课程不到1/4时学生就进入了疲倦期,导致课程教学效果很差。

马克思认为人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活动创造了人生命的全部,人的双重生命在劳动过程中的不断实现使人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人。因此劳动作为人生命的本己性活动,是人生命的本质体现。但是这样的实践活动却在资本主义的境遇下,转变成为桎梏人的生命活动的荆棘。正如马克思所说:“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1]187只有打破资本主义私有制度的禁锢,才能使工人的生命重归自由。在这里,马克思深刻揭露了生命异化的根源即劳动的异化,将生命的解放过程同私有财产的扬弃过程联系起来,并从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的关系三个方面论述了生命异化的根源即劳动异化。

(三)人与人的关系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劳动异化作为异化的本质体现,其主要包括人同劳动产品相异化、人同劳动本身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以及人同人相异化的四个方面。在劳动异化的状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由支配与被支配的不平等关系取代自由平等的对等关系,这也必然导致劳动异化走向人与人相异化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5]90在马克思看来,人与人的关系同人与自身的关系是统一的。人与自身相对立的过程必然决定着人与他人相对立,而人与人相对立则不可避免地使得人同自身相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对抗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工人的生命在这种境况之下必然呈现出异化的特点。

三、马克思生命异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扩大,物质、金钱、地位等世俗化利益逐渐成为部分人群竞相追逐的目标,人之生命的整体性和丰富性正在不断地被解构,原本应该美好而多姿多彩的宝贵生命,却遭到许多人无情的浪费、娱乐、践踏甚至放弃,生命异化现象越演越烈,不由让人惋惜。在此境况下,我们亟需充分发掘马克思思想体系中丰富的生命异化思想,汲取其中深厚的思想养分,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从而为开展科学的生命观教育提供指引。

(一)以人为本——彰显人的自为价值

“以人为本”即以人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人的需求和价值,把人的需求看作外部活动的衡量标准,将思维焦点聚集于人的发展上。马克思认为人要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必须从根源上认识到人的本性问题,扬弃生命异化。世界是带有人类烙印的物质世界,“人”作为现实之本“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5]33。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真正意义上把人置于“本”的地位。那么人以何为本呢?人之所以不同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其实质在于人生命实践活动的独特性。人的生命表现为“自在生命”和“自为生命”的统一。生命的双重性使得人类能够自由支配自我的生命活动形式,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反作用于外在世界。人的生命不是单一、线性的存在形式,而是具体的、立体的。作为双重生命的统一体,人类必须在重视自在生命的同时,还更应重视自为生命,从而真正实现自在生命和自为生命的统一,彰显人的生命价值。首先我们要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自在生命作为我们生命活动的依托,其生老病死的生命历程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自在生命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进行生产实践活动中必须珍惜并重视人的自在生命,深刻认识人的自在生命的地位和价值,在享有生存权利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其次我们要充分挖掘自在生命背后所隐藏的自为生命,拓宽人生宽度,绽放生命光彩。自为生命作为人自在生命所衍生出来的一部分,既包含了种生命,又是人自身对种生命的延续与超越。在人类有限的生命长度中,只有不断地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生命实践活动,充分挖掘自身生命的价值,不断超越自在生命,发展自为生命,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拓宽生命的广度和深度。

(二)生命观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随着世界格局的转变,市场经济浪潮下所带来的物质、金钱等外在利益逐渐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事物。人生命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在世俗化利益的催化下不断被解构,原本美好而多姿多彩的宝贵生命,被许多人无情地浪费、践踏甚至放弃,生命异化现象越演越烈。面对日益凸显的生命异化困境,加强生命教育迫在眉睫。现代教育体系在整体上重视人们对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如何成人的问题,导致教育帮助人们了解自我、提升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功能未能发挥应有的实效,致使人们忽视生命主体所衍生出来的思维情感,丧失了对生命应有的关怀,进而频频出现伤害生命、放弃生命等极端行为。如何弥补这一缺位?毋庸置疑,马克思给了我们答案。深刻把握马克思生命异化思想,对我们理解生命的属性,明确生命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人们只有正确认识自我生命的价值,才能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主动回归马克思的生命异化思想,正确把握马克思生命异化思想的内涵,健全生命教育体系,通过帮助人们正确认知自我生命,实现对生命异化行为的积极扬弃,从而真正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科学揭示生命本质——寻求万物共生和谐发展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生命作为自然界中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排列所组成的生物体现象,除了表现为人这一特殊的生命群体之外,还表现为自然界中其他的生物群体。因此,在面对生命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如何正确把握生命的本质,做到包容万象、万物共生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近些年来,随着人类所耗费的自然资源逐渐增加,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7]208-209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应坚持马克思的生命异化思想,在革新传统生态观过程中认可、尊重、反思和调整对人与自然的双主体地位的认识,既尊重人的生命存在,也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命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应在全社会确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前提。”[8]48人作为自然界有机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在与自然界相处过程中绝不应该随意地处置自然界。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主动认识生命的本质,珍惜自然界各种生命的存在,厚德载物、包容万象,真正做到万物共生,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黑格尔.逻辑学[M].梁志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荣震华,李金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中图分类号:B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08(2019)04-0023-04

[收稿日期]2019-04-06

[作者简介]闵 雪(1993-),女,四川成都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编辑 张 瑛)

标签:;  ;  ;  ;  ;  ;  ;  ;  ;  ;  ;  ;  ;  

闵 雪:马克思生命异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