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机舱诱导通风系统及船舶论文和设计-李广平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机舱通风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船舶机舱诱导通风系统,包括:用于产生高速射流的空气射流通风装置,所述空气射流通风装置安装在船舶机舱内;螺旋风管用于连接风管管路;所述螺旋风管经所述风管管路与所述空气射流通风装置接通;用于喷出高速射流的喷嘴,所述喷嘴接通所述风管管路;用于调节所述风管管路中风力大小的调风门,所述调风门设于所述空气射流通风装置与所述喷嘴之间。藉由前述构造,利用诱导通风系统进行置换式换气,搅匀、清除局部空气死角,使局部空气得到改善,从而实现最佳的气流组织,达到良好的通风换气效果。

主设计要求

1.一种船舶机舱诱导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产生高速射流的空气射流通风装置,所述空气射流通风装置安装在船舶机舱内;螺旋风管用于连接风管管路;所述螺旋风管经所述风管管路与所述空气射流通风装置接通;用于喷出高速射流的喷嘴,所述喷嘴接通所述风管管路;用于调节所述风管管路中风力大小的调风门,所述调风门设于所述空气射流通风装置与所述喷嘴之间;所述空气射流通风装置,通过连接在所述螺旋风管上的所述喷嘴,可向设定的不同方向喷出高速射流,引导空气沿设计的路线流动,输送到指定的任何场所。

设计方案

1.一种船舶机舱诱导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产生高速射流的空气射流通风装置,所述空气射流通风装置安装在船舶机舱内;

螺旋风管用于连接风管管路;所述螺旋风管经所述风管管路与所述空气射流通风装置接通;

用于喷出高速射流的喷嘴,所述喷嘴接通所述风管管路;

用于调节所述风管管路中风力大小的调风门,所述调风门设于所述空气射流通风装置与所述喷嘴之间;

所述空气射流通风装置,通过连接在所述螺旋风管上的所述喷嘴,可向设定的不同方向喷出高速射流,引导空气沿设计的路线流动,输送到指定的任何场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机舱诱导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风管经所述风管管路连接不少于一个所述喷嘴;和\/或,所述风管管路为可绕式软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机舱诱导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用于提供新鲜空气的送风机,用于输送所述送风机提供的新鲜空气的风道,所述风道与所述送风机接通,通过所述送风机和所述风道可向所述空气射流通风装置输送足够的新鲜空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船舶机舱诱导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射流通风装置设置不少于一个;

和\/或,所述螺旋风管设置不少于一个;

和\/或,所述喷嘴设置不少于一个;

和\/或,所述调风门设置不少于一个;

和\/或,所述送风机及所述风道设置不少于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船舶机舱诱导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机包括第一送风机、第二送风机;

所述空气射流通风装置包括第一空气射流通风装置、第二空气射流通风装置、第三空气射流通风装置;

所述第一送风机、所述第二送风机、所述第一空气射流通风装置、所述第二空气射流通风装置及所述第三空气射流通风装置设置在船舶机舱的上平台区域;所述第一送风机给所述上平台区域的辅发电机提供燃烧用室外新鲜空气;所述第二送风机给所述上平台区域的设备散热提供室外新鲜空气;

所述第一空气射流通风装置布置在所述上平台区域的艉部,通过连接所述螺旋风管、所述风管管路及所述喷嘴给所述辅发电机诱导新鲜空气;所述第二空气射流通风装置布置在所述上平台区域的右舷,通过连接所述螺旋风管、所述风管管路及所述喷嘴给所述右舷的机械区域诱导新鲜空气;所述第三空气射流通风装置布置在所述上平台区域的艏部,通过连接所述螺旋风管、所述风管管路及所述喷嘴诱导所述船舶机舱上升气流排向烟囱。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船舶机舱诱导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机包括第三送风机、第四送风机;

所述空气射流通风装置包括第四空气射流通风装置、第五空气射流通风装置;

所述第三送风机、所述第四送风机、所述第四空气射流通风装置及所述第五空气射流通风装置设置在船舶机舱的下平台区域,所述第三送风机给所述下平台区域的设备散热提供室外新鲜空气;所述第四送风机给所述下平台区域的主机提供燃烧用室外新鲜空气;

所述第四空气射流通风装置布置在所述下平台区域,通过连接所述螺旋风管、所述风管管路及所述喷嘴给所述下平台区域诱导新鲜空气;所述第五空气射流通风装置布置在所述下平台区域的右舷,通过连接所述螺旋风管、所述风管管路及所述喷嘴给所述主机燃烧诱导新鲜空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船舶机舱诱导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送风机向船舶机舱的底板架区域的设备散热提供室外新鲜空气,所述第四空气射流通风装置布置在所述下平台区域,通过连接所述螺旋风管、所述风管管路及所述喷嘴给所述底板架区域诱导新鲜空气。

8.一种船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船舶机舱诱导通风系统。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机舱通风技术领域,尤其是指提供了一种船舶机舱诱导通风系统及船舶。

背景技术

现有的机舱通风方式有以下几种:1、机械送风,自然排风,送风管沿机舱舱壁布置;2、机械通风,送风结构风管沿舱壁送到房间内,机舱内增加扰流风机;3、机械送排风,风管布置在走道上方;4、机械通风,机舱内增加射流风机。5、机械通风,舰船上机舱内增加诱导通风系统。现有的机舱通风系统依靠庞大的风管送风系统将室外新风送到各个设备处,风管布置及安装复杂,风管占用空间大,通风效率低,不能控制气流运动方向,空气局部流动,存在通风死角。当机舱主送风机停止工作时,舱内空气不再流动。风管阻力大,送风机压头大,风机产生的噪音高。

为解决以上问题,特此研发船舶机舱诱导通风系统。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船舶机舱诱导通风系统及船舶,该结构主要利用诱导通风系统进行置换式换气,搅匀、清除局部空气死角,使局部空气得到改善,从而实现最佳的气流组织,达到良好的通风换气效果。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应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船舶机舱诱导通风系统,包括:用于产生高速射流的空气射流通风装置,所述空气射流通风装置安装在船舶机舱内;螺旋风管用于连接风管管路;所述螺旋风管经所述风管管路与所述空气射流通风装置接通;用于喷出高速射流的喷嘴,所述喷嘴接通所述风管管路;用于调节所述风管管路中风力大小的调风门,所述调风门设于所述空气射流通风装置与所述喷嘴之间;所述船舶机舱诱导通风系统的所述空气射流通风装置,通过连接在所述螺旋风管上的所述喷嘴,可向设定的不同方向喷出高速射流,引导空气沿设计的路线流动,输送到指定的任何场所。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螺旋风管经所述风管管路连接不少于一个所述喷嘴;和\/或,所述风管管路为可绕式软管。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还包括用于提供新鲜空气的送风机,用于输送所述送风机提供的新鲜空气的风道,所述风道与所述送风机接通,通过所述送风机和所述风道可向所述空气射流通风装置输送足够的新鲜空气。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空气射流通风装置设置不少于一个;和\/或,所述螺旋风管设置不少于一个;和\/或,所述喷嘴设置不少于一个;和\/或,所述调风门设置不少于一个;和\/或,所述送风机及所述风道设置不少于一个。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送风机包括第一送风机、第二送风机;所述空气射流通风装置包括第一空气射流通风装置、第二空气射流通风装置、第三空气射流通风装置;所述第一送风机、所述第二送风机、所述第一空气射流通风装置、所述第二空气射流通风装置及所述第三空气射流通风装置设置在船舶机舱的上平台区域,所述第一送风机给所述上平台区域的辅发电机提供燃烧用室外新鲜空气;所述第二送风机给所述上平台区域的设备散热提供室外新鲜空气;所述第一空气射流通风装置布置在所述上平台区域的艉部,通过连接所述螺旋风管、所述风管管路及所述喷嘴给所述辅发电机诱导新鲜空气;所述第二空气射流通风装置布置在所述上平台区域的右舷,通过连接所述螺旋风管、所述风管管路及所述喷嘴给所述右舷的机械区域诱导新鲜空气;所述第三空气射流通风装置布置在所述上平台区域的艏部,通过连接所述螺旋风管、所述风管管路及所述喷嘴诱导所述船舶机舱上升气流排向烟囱。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送风机包括第三送风机、第四送风机;所述空气射流通风装置包括第四空气射流通风装置、第五空气射流通风装置;所述第三送风机、所述第四送风机、所述第四空气射流通风装置及所述第五空气射流通风装置设置在船舶机舱的下平台区域,所述第三送风机给所述下平台区域的设备散热提供室外新鲜空气;所述第四送风机给所述下平台区域的主机提供燃烧用室外新鲜空气;所述第四空气射流通风装置布置在所述下平台区域,通过连接所述螺旋风管、所述风管管路及所述喷嘴给所述下平台区域诱导新鲜空气;所述第五空气射流通风装置布置在所述下平台区域的右舷,通过连接所述螺旋风管、所述风管管路及所述喷嘴给所述主机燃烧诱导新鲜空气。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第三送风机向船舶机舱的底板架区域的设备散热提供室外新鲜空气,所述第四空气射流通风装置布置在所述下平台区域,通过连接所述螺旋风管、所述风管管路及所述喷嘴给所述底板架区域诱导新鲜空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船舶,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船舶机舱诱导通风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船舶机舱诱导通风系统及船舶,能够带来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船舶机舱诱导通风系统的优点是占用机舱空间较小,有效解决风管布置和舱室层高问题,可控制气流运动方向,通风效果更佳,能够消除死角,使各部位都能保持舒适的环境。

2.本实用新型中,船舶机舱诱导通风系统与机舱主送风机系统在系统运行上可以相互独立,灵活操作;当机舱送风机停止工作时船舶机舱诱导通风系统仍能正常工作,保证舱内空气流动,船舶机舱诱导通风系统使用高效率低噪音离心风机,风管阻力小,使机舱风机产生的噪音大大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诱导通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上平台区域诱导通风系统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下平台区域诱导通风系统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底板架区域诱导通风系统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CC10.上平台区域,CC20.下平台区域,CC30.底板架区域,FJ10.空气射流通风装置,LX10.螺旋风管,KG.调风门,FG10.风管管路,JF10.喷嘴,FAN10.送风机,FAN1.第一送风机,FAN2.第二送风机,FAN3.第三送风机,FAN4.第四送风机,FAN5.第五送风机,FJ1.第一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2.第二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3.第三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4.第四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5.第五空气射流通风装置,JF001-021.喷嘴。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本实用新型可以容易地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实施例,但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详细说明的仅仅是其中一些具体实施例,同时可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是本实用新型原理的示范性说明,而并非旨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到在此所说明的那样。

由此,本说明书中所指出的一个特征将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其中一个特征,而不是暗示本实用新型的每个实施例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它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限制。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以解释本发明的各种组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组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组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以下结合本说明书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

在实施例一中,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船舶机舱诱导通风系统,包括: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10,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10用于产生高速射流,通常采用小型轴流通风机或离心通风机,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10安装在船舶机舱内;螺旋风管LX10,螺旋风管LX10用于连接风管管路FG10;螺旋风管LX10经风管管路FG10与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10接通;喷嘴JF10,喷嘴JF10接通风管管路FG10,用于喷出高速射流;调风门KG10,用于调节风管管路FG10中风力的大小,调风门KG10设于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10与喷嘴JF10之间;船舶机舱诱导通风系统的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10,通过连接在螺旋风管LX10上的喷嘴JF10,可向设定的不同方向喷出高速射流,引导空气沿设计的路线流动,输送到指定的任何场所。优选地,螺旋风管LX10经风管管路FG10连接不少于一个喷嘴JF10,其中,风管管路FG10为可绕式软管,方便风管管路FG10的安设。优选地,船舶机舱诱导通风系统还包括,送风机FAN10,送风机FAN10用于提供新鲜空气;风道(未显示),风道用于输送送风机FAN10提供的新鲜空气,风道与送风机FAN10接通;通过送风机FAN10和风道可向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10输送足够的新鲜空气。优选地,船舶机舱诱导通风系统包括多个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10;多个螺旋风管LX10;多个喷嘴JF10;多个调风门KG10;多个送风机FAN10及风道。实际应用中,诱导通风系统的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10,通过连接在螺旋风管LX10上的多个喷嘴JF10,向设定的不同方向喷出高速射流,引导大量空气沿设计的路线流动,输送到指定的任何场所。首先,通过机舱送风机FAN10和风道向机舱输送足够的新鲜空气;然后,由设置在机舱内的诱导通风系统,将新鲜空气直接诱导输送到机舱主辅机需要的燃烧、散热区域和人员的操作区域,以满足主辅机燃烧耗气以及消除余热和排除废气。喷嘴JF10的射流带动气流,通过调整喷口喷射角度,控制这些没有风管的气流沿设计方向流动与分布。系统中可有多个喷嘴JF10同时工作,可取代机舱内很多传统的大风管,剩下的风管变得短而直,阻力损失小,意味着主风机降低功率消耗,节省运营成本。大风管的取消同时也意味着减少了大风管安装的麻烦,留出空间,有利于机舱其他设备及电缆的布置和安装。当机舱主风机停止时,诱导系统仍可保持机舱内的空气流通,诱导通风系统降低风机的电力消耗,取消了绝大部分粗大笨重的风管,节省建造安装成本,改善通风效果,提高环境舒适度。

在实施例二中,如图2至图4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船舶机舱包括上平台区域CC10、下平台区域CC20及底板架区域CC30,船舶机舱诱导通风系统包括第一送风机FAN1、第二送风机FAN2、第三送风机FAN3及第四送风机FAN4,优选地,4台送风机采用轴流送风机,每台风量32000m3\/h。第一送风机FAN1主要给上平台区域CC10内的3台辅发电机提供燃烧用室外新鲜空气,第二送风机FAN2主要给上平台区域CC10设备(包括辅发电机)散热提供室外新鲜空气,第三送风机FAN3主要给上平台区域CC10及底板架区域CC30设备(包括主机)散热提供室外新鲜空气,第四送风机FAN4主要给主机提供燃烧用室外新鲜空气。当2台辅发电机停止工作时,第一送风机FAN1可关闭;当3台辅发电机停止工作时,第一送风机FAN1可关闭,第三送风机FAN3视情况也可关闭;当主机停止工作时,第四送风机FAN4可关闭;FAN-2应保持常开状态。进一步地,船舶机舱诱导通风系统在机舱内布置5台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1-FJ5,第一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1风量为1500m3\/h,经可绕式风管管路连接3个喷嘴JF001~003,布置在上平台区域CC10的艉部,给中间一台辅发电机诱导新鲜空气,第一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1可与中间辅发电机进行联动控制;第二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2风量为900m3\/h,经可绕式风管管路连接3个喷嘴JF004~006,布置在上平台区域CC10的右舷,给上平台区域CC10的右舷机械区域诱导空气,第二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2应保持常开状态;第三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3风量为1000m3\/h,经可绕式风管管路连接2个喷嘴JF007~008,布置在上平台区域CC10的艏部,诱导机舱上升气流排向烟囱,第三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3应保持常开状态;第四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4风量为3100m3\/h,经可绕式风管管路连接9个喷嘴JF009、010、011、012、013、014、019、020、021,布置在下平台区域CC20,诱导下平台区域CC20及底板架区域CC30空间内的气流流通,第四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4应保持常开状态;第五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5风量为1600m3\/h,经可绕式风管管路连接4个喷嘴JF015~018,布置在下平台区域CC20右舷,给主机燃烧诱导新鲜空气,第五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5可与主机或第四送风机FAN4进行联动控制。上述构造占用机舱空间较小,有效解决风管布置和舱室层高问题,可控制气流运动方向,通风效果更佳,能够消除死角,使各部位都能保持舒适的环境;诱导通风系统与机舱主送风机系统在系统运行上可以相互独立,灵活操作;当机舱送风机停止工作时诱导通风系统仍能正常工作,保证舱内空气流动,机舱分散式诱导通风系统使用高效率低噪音离心风机,风管阻力小,使机舱风机产生的噪音大大降低。

在实施例三中,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船舶,包括用于产生高速射流的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10,通常采用小型轴流通风机或离心通风机,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10安装在船舶机舱内;用于连接风管管路FG10的螺旋风管LX10;螺旋风管LX10经风管管路FG10与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10接通;喷嘴JF10接通风管管路FG10,用于喷出高速射流;调风门KG10用于调节风管管路FG10中风力的大小,调风门KG10设于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10与喷嘴JF10之间;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10,通过连接在螺旋风管LX10上的喷嘴JF10,可向设定的不同方向喷出高速射流,引导空气沿设计的路线流动,输送到指定的任何场所。优选地,螺旋风管LX10经风管管路FG10连接不少于一个喷嘴JF10,其中,风管管路FG10为可绕式软管,方便风管管路FG10的安设。优选地,船舶还包括,用于提供新鲜空气的送风机FAN10;用于输送送风机FAN10提供的新鲜空气的风道(未显示),风道与送风机FAN10接通;通过送风机FAN10和风道可向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10输送足够的新鲜空气。优选地,船舶还包括多个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10;多个螺旋风管LX10;多个喷嘴JF10;多个调风门KG10;多个送风机FAN10及风道。实际应用中,诱导通风系统的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10,通过连接在螺旋风管LX10上的多个喷嘴JF10,向设定的不同方向喷出高速射流,引导大量空气沿设计的路线流动,输送到指定的任何场所。首先,通过机舱送风机FAN10和风道向机舱输送足够的新鲜空气;然后,由设置在船舶内的空气射流通风装置,将新鲜空气直接诱导输送到机舱主辅机需要的燃烧、散热区域和人员的操作区域,以满足主辅机燃烧耗气以及消除余热和排除废气。喷嘴JF10的射流带动气流,通过调整喷口喷射角度,控制这些没有风管的气流沿设计方向流动与分布。系统中可有多个喷嘴JF10同时工作,可取代机舱内很多传统的大风管,剩下的风管变得短而直,阻力损失小,意味着主风机降低功率消耗,节省运营成本。大风管的取消同时也意味着减少了大风管安装的麻烦,留出空间,有利于机舱其他设备及电缆的布置和安装。当船舶主风机停止时,通过空气射流通风装置FJ10、风管管路FG10及喷嘴JF10仍可保持机舱内的空气流通,降低了风机的电力消耗,取消了绝大部分粗大笨重的风管,节省建造安装成本,改善通风效果,提高环境舒适度。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一种船舶机舱诱导通风系统及船舶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64774.9

申请日:2019-01-15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1(上海)

授权编号:CN209581833U

授权时间:20191105

主分类号:B63J 2/06

专利分类号:B63J2/06

范畴分类:32D;35C;

申请人:上海咔滨船舶装备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上海咔滨船舶装备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01306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环湖西二路888号C楼

发明人:李广平;卢文宾;杨勇;陆爱林;谭晓东;金军

第一发明人:李广平

当前权利人:上海咔滨船舶装备有限公司

代理人:冯健强

代理机构:31251

代理机构编号: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一种船舶机舱诱导通风系统及船舶论文和设计-李广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