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复合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区域复合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复合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模型,指标体系,区域经济,区域,系统,生态系统,参量。

区域复合系统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杨柳,王元明[1](2019)在《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京津冀区域产学研协同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协同发展对于京津冀区域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协同学的视角构建跨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框架,结合京津冀2002-2016年相关数据,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京津冀产学研创新系统的协同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北京产学研创新子系统有序化程度最高,内部协同效应最强,其次为天津,河北有序化程度最低。②京津冀各子区域产学研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较高均达到良好协同水平。③京津冀各子区域产学研两两子系统协同中科研机构—高校子系统协同合作水平均高于企业—科研机构和企业—高校,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协同合作需进一步加强。④京津冀区域整体产学研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水平较低且波动较大。最后,依据结论提出促进京津冀区域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建议,为构建京津冀产学研协同发展新格局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科技和产业》期刊2019年10期)

康凯[2](2019)在《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区域水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部,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我国最大的农垦区,同时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是近年来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干扰下,叁江平原出现地下水过度开采、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局部降落漏斗不断扩大、井灌稻田盐分累积、季节性生态需水不足、灌区水质环境污染严重等打破生态平衡的现象,对叁江平原的区域生态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本研究结合分析复合生态系统的特征,在构建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区域水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可调参数少、计算效率高的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评价模型,界定了具有区域特点的水生态承载力等级划分标准,综合评价叁江平原区域的水生态承载力水平。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水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结合区域特点,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叁江平原区域的水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识别影响复合生态系统的主控子系统,并辨析出子系统的主要驱动因子。(2)区域水生态承载力评价等级划分。根据水生态承载力评价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本文构建的基于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的区域水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解决了受人为确定权重随机性干扰的困难,这对于涉及多目标多因素的高维数据分析问题有明显效果。将原始指标标准输入该模型,从中选择最佳投影值作为区域水生态承载力评价的分级界定值,以此作为各等级划分区间,避免了主观划分等级的不确定性,更加直观科学,同时可适用于不同时空环境下多层次差异性的评价分析,为当前仍处于探索研讨阶段的水生态承载力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借鉴。(3)叁江平原区域水生态承载力的评价与分析。区域依据本文提出的等级划分标准对叁江平原区域内的各市及叁江平原地区整体和黑龙江全省的区域水生态承载力做出分析评价,得出7个评价样本中:佳木斯市与叁江平原区域整体的区域水生态承载力处于Ⅳ级,承载力水平为超载,表现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其余4市(七台河市、鸡西市、双鸭山市及鹤岗市)和黑龙江全省的区域水生态承载力都处于Ⅲ级,承载水平为弱承载。并对所有评价地区的区域水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历史代表年的变化趋势分析,针对评价结果,制定出了适应区域评价特点的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方案和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建议,充分发挥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实现叁江平原地区可持续绿色发展。(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韩静[3](2019)在《城镇化进程中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发展的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化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我国在快速城镇化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城市的不断扩张现象表明必须建立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发展新型管理模式,其中如何实现对复合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的有效评价,将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下我国可持续发展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本研究以能值分析方法和单位面积当量法为基础,结合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以我国山东省内东部沿海城市—烟台市做为研究对象,评估了烟台市2005-2016年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发展状况,从而探究影响烟台市区域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社会子系统:烟台本地可更新资源少,社会发展所需的能源和物质主要依赖于本地不可更新资源及外地进口的能源和物质,可见烟台对不可更新资源及进口的依赖程度之大,在2005-2016年间,烟台市总能值使用量(U)呈不断上升趋势,从05年的1.18E+23sej上升到16年的3.45E+23sej;人均可更新自然资源(Rcap)的使用量逐渐下降,从05年的5.13E+15sej下降到16年的5.03E+15sej;而人均不可更新自然资源(Ncap)的使用量逐渐上升,从05年的9.43E+15 sej上升到16年的2.55E+16sej;能值利用强度(ED)从05年的8.61E+12sej/m2上升到15年的2.53E+13sej/m2,但相比其他城市能值利用强度也不高。(2)经济子系统:烟台市近几年的发展处于较平稳状态,与其他较发达地区经济相比,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有待提升。在2005-2016年间,电力消耗从05年的7.57 E+21sej上升到到16年的2.64E+22sej,但电力能值占总能值使用量的比例都在10%以下;能值货币比率从05年的4.75E+12Sej/$下降到16年的3.32E+12sej/$,表明烟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略高于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仍然显着低于全国其他的发达的城市;能值投资率从05年的0.42波动上升到16年的0.76,高于全国的能值投资率平均水平,但仍低于我国其他发达城市的能值投资率。(3)自然子系统:本地可更新资源的利用率逐渐减少,从而加剧了对当地不可更新资源的使用率;此外,烟台市土地利用结构类型的变化也导致了当地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逐渐减少,对未来自然系统环境可持续性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能值自给率(ESR)从05年的0.80波动下降到16年的0.62;环境负载率从05年的2.55上升到16年的9.39;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ESI)从05年的1.32下降到16年的0.24;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从2005年的3.30×106万元减少至2015年的3.14×106万元。鉴于本文的研究结果,建议可以通过优化当地的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的产业结构,重新调整当地经济资源的投入产出比,优化产业链和土地利用结构,保留耕地、林地面积,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性,避免生态赤字加剧,使其向着当地转型的可持续性方向发展,走“绿色、开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道路。(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8)

郭静[4](2019)在《区域水资源丰度及其对“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发展关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国家稳定。在人口增长、环境危机、气候变暖、资源日益稀缺的背景下,对“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的定量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是目前研究的两大热点。本研究基于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评价体系,包括综合发展指数、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叁个评价指标,对中国1998~2016年“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进行定量评价和时空演化特征分析,并利用权重分析法对影响区域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同时,依据水在复合系统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农业用水占比高的特点,提出以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指数来反映水资源丰度,并探讨区域水资源丰度对“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的影响,提出保障“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的相应措施。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我国“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在研究年限内呈增加状态,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我国“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在1998-2016年呈现出波动式上升态势,中部地区综合发展水平最优,东部地区最低;耦合度经历了先降低后提高的变化后均处于II级(从高到低分为I~X十个级别)高水平耦合阶段以上,且在空间上分布较为均匀;耦合协调度在经历先降低后提升的变化后均处于IV级(从高到低分为I~X十个级别)协调发展类以上,在空间上出现局部聚集现象,高-高聚集区出现在中部,且聚集区域在逐渐扩大并向北移动,低-低聚集区出现在华南地区。(2)在“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中,影响“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的主要因素有人均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农业用水比重、工业用水比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一次能源生产量、能源调入量、能源消费总量、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出售量、粮食净进口和人均粮食产量,其中,农业用水比重对各区域复合系统协调性影响均处于较大水平。(3)中国区域水资源丰度的平均水平为1.019,区域差异较大,总体分布的特点是南方高于北方,西部高于东部;水资源丰度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西藏、青海等水资源较耕地资源丰富地区,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等水资源相对耕地资源紧缺的地区。(4)水资源丰度对于“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资源丰度对水、能源和粮食安全的影响上,基于此,利用SPSS软件对水资源丰度分别与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数、能源安全评价指数、粮食安全评价指数和“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结果分别在-0.64~0.79、-0.55~0.88、-0.85~0.69和-0.50~0.47之间,因此,可从水资源丰度的角度提升区域“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的协调性。(5)为提高区域“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的协调性,根据区域水资源丰度的变化类别,以及水资源丰度与区域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相关性,在水资源丰度与区域“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呈正相关的地区,应保持区域耕地资源的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地高耗水产业,开源节流,发展农业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率;在水资源丰度与“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呈负相关的地区,应在维持农业水土资源稳定的同时,从其他影响因素提高区域“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的协调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洁[5](2019)在《马边彝族自治县区域经济与物流协同发展研究——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经济与物流作为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两者协同发展程度对马边彝族自治县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以协同理论为基础,构建区域经济与物流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模型,同时选取马边彝族自治县2010-2017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综合测度了马边彝族自治县经济与物流系统协同度。实证结果表明:2010-2017年马边彝族自治县区域物流业有序度呈曲折上升趋势,区域经济有序度呈稳步上升趋势,复合系统协同度呈现出M型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从基础设施建设、物流服务体系、产业结构等方面促进马边彝族自治县经济与物流系统发展的建议。(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9年12期)

马骁[6](2019)在《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构建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指标体系,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度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的有序度和协同度,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区域经济协同有序度较高,天津和河北区域经济协同有序度较低;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度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过程,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关系不稳定,协同效应不明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工业技术经济》期刊2019年05期)

郑炜[7](2019)在《基于投影寻踪与复合系统模型的区域人口―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口结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叁者复合协调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核心问题。以系统协同论及离差原理为基础,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投影寻踪模型和协调度模型等方法,构建人口-经济-生态叁要素的复合系统,且计算出广东省2006年-2015年的人口-经济-生态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其协调程度。研究发现,人口结构、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总体呈稳定上升趋势,接近于重合;复合系统协调度出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其中受人口与生态系统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9年04期)

刘东,齐晓晨,朱伟峰[8](2019)在《基于CRCI-GRA模型的区域农业水土资源复合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优选》一文中研究指出指标体系合理构建是评价区域农业水土资源复合系统恢复能力基础和关键。文章以黑龙江省农垦建叁江管理局为例,依据Dale单个指标入选原则及TOSE空间维度模型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技术管理5个维度构建农业水土资源复合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选择50个评价指标组成区域农业水土资源复合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初选库。针对现有指标筛选研究适用性问题,利用指标相对离散系数及累计信息贡献率(CRCI)剔除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弱的10个指标,运用剩余指标间灰色关联度(GRA)筛选信息重复5个指标完成最后优选。通过与信息可替代筛选指标方法比较,验证方法完备性与可靠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薛宇,王长青[9](2018)在《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复合系统双层目标优化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科学、可量化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模型,解决医疗资源配置问题,从而解决区域、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方法:基于卫生资源配置中"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从构建公平目标函数与效率目标函数出发,探索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结果:通过模型构建方法,建立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复合系统双层目标优化配置模型,并给出具体求解算法。结论:以江苏省为实证区域,提出江苏省医疗卫生资源规划年配置最优方案,验证模型的可行性与科学性,为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缓解老百姓看病难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期刊2018年12期)

李海超,盛亦隆[10](2018)在《区域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的协同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复杂系统论的视角,将区域科技创新复合系统分为研究与开发机构子系统、高等学校子系统、科技企业子系统和支持环境子系统,采用2009—2015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地区)的统计数据,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各地区创新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及子系统有序度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各地区科技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整体偏低;4个子系统的有序度呈现出差异性;各地区的科技创新复合系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严重制约本地区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8年21期)

区域复合系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叁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部,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我国最大的农垦区,同时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是近年来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干扰下,叁江平原出现地下水过度开采、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局部降落漏斗不断扩大、井灌稻田盐分累积、季节性生态需水不足、灌区水质环境污染严重等打破生态平衡的现象,对叁江平原的区域生态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本研究结合分析复合生态系统的特征,在构建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区域水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可调参数少、计算效率高的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评价模型,界定了具有区域特点的水生态承载力等级划分标准,综合评价叁江平原区域的水生态承载力水平。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水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结合区域特点,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叁江平原区域的水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识别影响复合生态系统的主控子系统,并辨析出子系统的主要驱动因子。(2)区域水生态承载力评价等级划分。根据水生态承载力评价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本文构建的基于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的区域水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解决了受人为确定权重随机性干扰的困难,这对于涉及多目标多因素的高维数据分析问题有明显效果。将原始指标标准输入该模型,从中选择最佳投影值作为区域水生态承载力评价的分级界定值,以此作为各等级划分区间,避免了主观划分等级的不确定性,更加直观科学,同时可适用于不同时空环境下多层次差异性的评价分析,为当前仍处于探索研讨阶段的水生态承载力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借鉴。(3)叁江平原区域水生态承载力的评价与分析。区域依据本文提出的等级划分标准对叁江平原区域内的各市及叁江平原地区整体和黑龙江全省的区域水生态承载力做出分析评价,得出7个评价样本中:佳木斯市与叁江平原区域整体的区域水生态承载力处于Ⅳ级,承载力水平为超载,表现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其余4市(七台河市、鸡西市、双鸭山市及鹤岗市)和黑龙江全省的区域水生态承载力都处于Ⅲ级,承载水平为弱承载。并对所有评价地区的区域水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历史代表年的变化趋势分析,针对评价结果,制定出了适应区域评价特点的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方案和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建议,充分发挥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实现叁江平原地区可持续绿色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复合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杨柳,王元明.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京津冀区域产学研协同发展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9

[2].康凯.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区域水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3].韩静.城镇化进程中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发展的评估[D].山东大学.2019

[4].郭静.区域水资源丰度及其对“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协调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5].张洁.马边彝族自治县区域经济与物流协同发展研究——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J].价值工程.2019

[6].马骁.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度评价[J].工业技术经济.2019

[7].郑炜.基于投影寻踪与复合系统模型的区域人口―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

[8].刘东,齐晓晨,朱伟峰.基于CRCI-GRA模型的区域农业水土资源复合系统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优选[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9

[9].薛宇,王长青.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复合系统双层目标优化模型构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8

[10].李海超,盛亦隆.区域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的协同度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

标签:;  ;  ;  ;  ;  ;  ;  

区域复合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