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社区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社区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区,意识,规范性,虚拟社区,归属感,居住区,商品房。

社区意识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杨佳楠[1](2019)在《“村改居”社区转型发展中村民社区意识的弱化及其重塑》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村改居"社区成为加快城乡一体化的主要渠道,"村改居"社区虽然改变了村民的居住环境,但实际上却造成了村民心理的隔阂。在转型过程中,村民传统的乡村性意识与新的"村改居"社区意识产生错位,使其对转型后的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及参与感降低,从而影响社区意识形成。社区意识是社区发展的灵魂,对"村改居"社区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为促进村民社区意识重塑,社会工作者应通过运用专业的方法帮助村民增强其社区归属感,从而推进"村改居"社区健康良性发展。(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30期)

刘方圆[2](2019)在《新时代社会动机视角下城市居民社区意识培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作为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是人们感情相依、出入相邻、守望相助的一个地域性活动空间。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化,使社会关系在可以适意延伸、不受空间、区域限制的关系中展开,这种现象即为"社区脱域"现象。社区脱域现象会导致人们的社会(本文来源于《城市管理与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宁娜[3](2019)在《现代社区意识的生成机制和价值归旨》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研究证明,社区意识是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基础,是促进社区参与和社区发展的"催化剂"。但是,社区意识不都是天然具备的,尤其是在现代更加开放、多元的城市社区,社区意识的形成,需要社区居民克服脆弱性和完美性、多样性和相似性、组织结构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矛盾冲突,才可能在人们的内心深处真正萌发。同时,这种人为建构的社区意识,还必须考虑其存在的宏观社会环境和价值归旨。只有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区意识才是健康的社区意识,才能真正体现其服务个人、社区以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期刊2019年04期)

杨光影[4](2019)在《“精致劣质图像”的生产与“虚拟社区意识”的形成——论抖音短视频社区青年亚文化的生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视觉文化的研究理路出发,借用德国媒介理论家史德耶尔的"劣质图像"概念,抖音社区青年亚文化的生成机制可描述为:在资本的引导性操控下,以"精致劣质图像"为视觉纽带,草根青年形成"虚拟社区意识",生成包含想象性的区隔性认同。与制作精良的商业电影相比,短视频作品是草根生产的"劣质图像"。在社区平台提供的视觉技术的支撑下,抖音短视频经过模式化的美学修辞,成为"精致劣质图像"。与此同时,社区平台背后的资本利用智能算法技术挖掘、制造和维持热点话题,对草根的视觉生产进行引导性操控。在草根参与和资本操控的共同作用下,"精致劣质图像"成为聚集草根青年的视觉纽带,形成包含情感兴趣联系、融合与满足感的"虚拟社区意识",生成包含想象性的区隔性认同。(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尹宝莹[5](2019)在《商品房居住区中社区意识的景观设计建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商品制度的实施,我国已由传统熟人社会下的城市社区转向了现代商品房社会下的新型城市社区。随着熟人社区的逝去和陌生人社区的到来,社区意识的建构必须走出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窠臼。通过现代景观设计可以有效地化解当下社区意识失落的困境,这也正是现代景观学自身的目标所在。(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2019年05期)

刘珊珊,于莉[6](2019)在《城市化背景下城郊“村改居”村民的社区意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导致城郊地区涌现大量"村改居"社区。而社区意识作为社区发展的灵魂,对村民的市民化和"村改居"社区的城镇化转型具有推动作用。从四个方面考察"村改居"村民的社区意识,发现其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参与感与责任感均有不足。同时,发现"村改居"村民的社区意识主要受个体和社区两方面的影响。为促进社区村民社区意识的建构,村民需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强化维权意识;社区需加强宣传主人翁精神,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整顿社区管理组织建设。(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汪玲[7](2019)在《社区老年人社区意识、参与和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汉化和修订社区意识指数量表,使其适合作为我国社区老年人社区意识的评估工具,并调查社区老年人社区意识、参与和健康状况现状,探讨叁者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健康状况的因素,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健康分类(ICF)模型分析参与在社区意识和健康状况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为社区老年人健康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在取得原量表作者授权后,按照Brislin翻译原则,对原英文量表进行翻译、回译、跨文化调适。便利抽取蚌埠市351名社区老年人,对中文版社区意识指数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量表的稳定性和内部一致性采用Cronbach'α系数和分半信度系数,量表效度则采用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检验。2.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蚌埠市577名社区老年人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包括:社区老年人一般资料、中文修订版社区意识指数量表、老年人参与项目调查表、健康状况量表。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描述、非参数检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中介效应检验。结果:1.中文版社区意识指数量表共包含16个条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经方差正交旋转得到4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6.619%。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显示,卡方/自由度(CMIN/DF)=1.644,拟合优度指数(GFI)=0.902,比较拟合指数(CFI)=0.941,增值拟合指数(IFI)=0.942,非规准适配指数为(TLI)=0.926,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060,平均方根残值(RMR)=0.040,标准化回归系数0.542~0.798,各维度的组合信度(CR)为0.726~0.825,平均方差抽取量(AVE)为0.401~0.541,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54,Guttman分半信度系数为0.811,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为0.767~0.852。2.社区老年人社区意识均分为3.55±0.48,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各维度均分由高到低依此是:情感连接(3.86±0.71)、需要的满足(3.78±0.67)、成员资格(3.59±0.72)、影响(2.98±0.71)。3.在15项活动中,老年人参与频率高的前叁项活动依次为散步(95.1%)、探访亲友(83.7%)、关注时事(82.8%),参与频率低的后叁项活动依次为体育活动(17.0%)、文化活动(23.6%)、志愿服务(25.6%)。4.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总评分为136.71±36.66,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总体健康维度得分为37.44±23.02,处于偏低水平。5.社区老年人社区意识得分在不同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住房性质、社区居住年数、既往职业、家庭人均收入、收入来源(养老保险)、慢性病数量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老年人参与频率总得分在不同性别、年龄、宗教信仰、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子女个数、住房性质、既往职业、家庭人均收入、收入来源(养老保险、政府资助)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在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居住情况、子女个数、住房性质、既往职业、家庭人均收入、收入来源(子女提供、养老保险)、慢性病数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相关分析显示:社区老年人社区意识与健康状况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95(P<0.01);社区老年人社区意识和参与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24(P<0.01);社区老年人参与和健康状况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34(P<0.01)。7.对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分别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慢性病数量、社区意识的情感连接维度、性别、文化程度、养老保险和散步。七个变量共可有效解释健康状况44%的变异量。8.社区老年人参与在社区意识和健康状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1.修订后的社区意识指数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社区老年人社区意识的评估和研究。2.社区老年人社区意识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影响得分最低,应着重提高老年人对社区工作的参与率,增强自我感知重要性的认识。3.社区老年人参与活动以易参与、花费小、体能消耗少的活动为主,如散步、探访亲友、关注时事。4.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社区意识的情感连接维度及散步对健康状况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5.参与作为中介变量,通过增强社区老年人的社区意识,促进参与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本文来源于《蚌埠医学院》期刊2019-05-01)

李升[8](2019)在《中日城市居民社区意识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理念的不同,社区建设可分为功能性社区建设和规范性社区建设,二者差异的重要体现是社区意识维度的不同。基于中日城市社区的个案比较,探讨中日城市居民社区意识的表现特征。研究表明:中日城市居民在社区意识表现上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日本城市社区主要表现为"规范性"意识,社区重在"人-主体"的建设,而中国城市社区主要表现为"功能性"意识,社区重在"物-空间"的建设;形成二者差异化表现的社区因素主要包括中日城市的社区建设基础、社区结构变动以及社区教育理念的差异等。在中国城市社区建设"重功能而缺规范"的当下,日本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人口与社会》期刊2019年02期)

汪玲,尹皓,刘成祥,魏娇娇[9](2019)在《社区意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社区意识内涵、结构与测量、相关研究进展以及影响因素、价值和趋势进行综述,旨在为社区研究者了解国内外社区意识相关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和社区决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卫飞,刘玲,邵颖慧,陈旸[10](2018)在《社区意识研究:基本前提、主要内容与未来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新理念,社区意识是社区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必要条件和关键所在,对社区意识研究的基本前提、主要内容与未来方向的总结与分析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型社区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社区意识研究的缘起与现状、总结了社区意识研究的前提假设、理论基础与核心研究内容,提出了社区意识研究的未来方向,为学者们开展社区意识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本文来源于《安徽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社区意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引言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作为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是人们感情相依、出入相邻、守望相助的一个地域性活动空间。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化,使社会关系在可以适意延伸、不受空间、区域限制的关系中展开,这种现象即为"社区脱域"现象。社区脱域现象会导致人们的社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区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杨佳楠.“村改居”社区转型发展中村民社区意识的弱化及其重塑[J].经济研究导刊.2019

[2].刘方圆.新时代社会动机视角下城市居民社区意识培育[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9

[3].宁娜.现代社区意识的生成机制和价值归旨[J].社会科学论坛.2019

[4].杨光影.“精致劣质图像”的生产与“虚拟社区意识”的形成——论抖音短视频社区青年亚文化的生成机制[J].中国青年研究.2019

[5].尹宝莹.商品房居住区中社区意识的景观设计建构探析[J].美术大观.2019

[6].刘珊珊,于莉.城市化背景下城郊“村改居”村民的社区意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9

[7].汪玲.社区老年人社区意识、参与和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D].蚌埠医学院.2019

[8].李升.中日城市居民社区意识比较[J].人口与社会.2019

[9].汪玲,尹皓,刘成祥,魏娇娇.社区意识研究进展[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9

[10].李卫飞,刘玲,邵颖慧,陈旸.社区意识研究:基本前提、主要内容与未来方向[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8

标签:;  ;  ;  ;  ;  ;  ;  

社区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