巯基氧化酶论文_钟嘉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巯基氧化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巯基,氧化酶,肝癌,曲霉,蛋白,培养基,酱油。

巯基氧化酶论文文献综述

钟嘉宁[1](2019)在《巯基氧化酶1与HBV相关性肝病的相关性研究及其在肝癌生长中的作用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血清QSOX1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与HBV相关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巯基氧化酶1(QSOX1)是一种在蛋白质折迭过程中氧化硫醇,将分子氧还原为过氧化氢的酶。至今已有多项研究发现QSOX1的高表达促进乳腺癌、肺癌和胰腺癌等实体瘤的发生发展。然而,在遗传学层面讨论QSOX1与肝癌(HCC)遗传易感性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检测血清QSOX1水平和QSOX1基因的rs11589519和rs7597两个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探讨QSOX1基因多态性与HBV相关性肝炎(CHB)、肝硬化(HBV-LC)、HBV-HCC患病风险的关系,以及QSOX1多态性对其血清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25例患者和146例健康体检者,其中病例组包括CHB 138例,HBV-LC 137例以及HBV-HCC 150例。采用SNa Pshot技术测定了QSOX1基因的rs11589519和rs7597的多态性,并使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QSOX1水平。此外,通过在医院HIS电子病历系统检索获得受试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比值比(OR)以及相应的95%置信区间并校正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对QSOX1基因多态性与CHB、HBV-LC和HBV-HCC的患病风险进行关联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QSOX1基因的rs11589519和rs7597的多态性对QSOX1血清水平的影响。结果:1.QSOX1基因的rs11589519和rs7597 SNP位点在对照组中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WE平衡定律,说明我们研究的群体基因遗传平衡。2.QSOX1基因rs11589519位点有TT、TC、CC叁种基因型。以野生纯合子TT基因型作为参照,携带CC基因型的个体患HBV-HCC的风险可显着升高至3.38倍(95%CI:1.23-9.33,P=0.018),同样,CC基因型相对于T等位基因携带者增加HBV-HCC的患病风险至2.00倍(95%CI:1.26-3.19,P=0.004)。以T等位基因为参照,C等位基因可以增加HBV-HCC的患病风险至1.80倍(95%CI:1.24-2.61,P=0.002)。3.未观察到rs7597的任何遗传模型与CHB、HBV-LC和HBV-HCC患病风险有关(P均>0.05)。4.QSOX1基因rs11589519和rs7597位点间不存在连锁不平衡,说明两个SNP在遗传过程中完全随机地组成单倍型。对单倍型分析发现,Crs11589519Trs7597单倍型显着增加了HBV-HCC的患病风险(OR 1.53,95%CI:1.092-2.383,P=0.0147),表明Crs11589519Trs7597单倍型可能是HBV-HCC患病的一个危险因素。相反,TT单倍型显着降低了HBV-HCC患病风险(OR 0.36,95%CI:0.216-0.601,P<0.001),表明TT单倍型可能是HBV-HCC的保护因素。5.与对照组相比,CHB、HBV-LC和HBV-HCC患者的血清QSOX1水平显着升高(P<0.05),但CHB、HBV-LC和HBV-HCC叁组间的QSOX1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未发现rs11589519和rs7597位点的不同基因型与CHB、HBV-LC和HBV-HCC患者的QSOX1血清水平的相关性。结论:QSOX1基因rs11589519位点基因突变与HBV-HCC患病风险增加有关。血清QSOX1水平在HBV相关性肝病患者中升高,然而rs11589519和rs7597多态性与CHB、HBV-LC和HBV-HCC患者的血清QSOX1水平无关。第二部分过表达QSOX1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促进肝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目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是肿瘤微环境(TME)中浸润的主要免疫细胞,它通过与TME中的基质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影响肝癌的生长进程。TME中的分泌蛋白是细胞之间相互交流、作用的重要媒介。本研究通过建立人肝癌裸鼠移植瘤模型,探讨TAMs外分泌巯基氧化酶1(QSOX1)在肝癌生长中的作用,并初步探究QSOX1是否通过调控TAMs极化状态影响肝癌的发展。方法:1.慢病毒介导THP-1细胞QSOX1的过表达(Lv QSOX1组),以转染空病毒载体(Lv Nega组)的THP-1细胞作为对照,采用q RT-PCR分别检测两组细胞中QSOX1的m RNA表达水平。2.使用佛波酯(PMA)和SMMC-7721肝癌细胞条件培养液诱导THP-1分化为TAMs,q RT-PCR检测TAMs极化指标。3.TAMs与SMMC-7721肝癌细胞混合注射于裸鼠皮下建立裸鼠皮下肝癌模型,测量肿瘤体积并使用免疫组化(IHC)SP二步法检测肝癌增殖、侵袭相关指标(PCNA、MMP-9)及M2型巨噬细胞表型标志物(CD206)。结果:1.Lv QSOX1组QSOX1基因m RNA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Lv Nega组,说明过表达QSOX1基因的THP-1细胞稳转株成功建立(P<0.05)。2.与Lv Nega组相比,过表达QSOX1的TAMs M1型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TNF-α、IL-6表达显着下降,M2型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IL-10、TGF-β1和CCL22表达升高(P<0.05或P<0.001)。3.裸鼠荷瘤实验发现Lv QSOX1组肿瘤生长较快,肿瘤平均体积高于Lv Nega组。IHC染色显示与Lv Nega组相比,Lv QSOX1组CD206、PCNA和MMP-9的表达显着升高(P均<0.05)。结论:过表达QSOX1的TAMs可以在体内增强肝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促进裸鼠皮下肝癌移植瘤的生长。这可能与TAMs过表达QSOX1后调控TAMs趋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有关。(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6-01)

孔令希[2](2018)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过表达巯基氧化酶1对人SMMC-7721肝癌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高,研究肝癌相关的发病机制可以帮助提高临床诊疗效果,并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这个概念的提出为研究肿瘤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思路,近几年已成为了癌症研究的热点。本课题拟通过检测SMMC-7721肝癌细胞的细胞功能上的改变,明确巯基氧化酶1(Sulfhydryl oxidase 1,QSOX1)过表达对肝癌细胞功能的影响,探索肝癌微环境通过外分泌蛋白影响肝癌转移、复发的具体机制。方法:通过载有QSOX1过表达基因的慢病毒感染人急性单核白血病细胞THP-1,筛选出稳定过表达QSOX1的THP-1细胞,将其作为过表达组(OE组);同时,将空病毒转染的THP-1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组(NC组)和未做任何处理的THP-1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BC组)。使用佛波酯(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PMA)将THP-1细胞诱导成未分化巨噬细胞(undifferentiated macrophage,UM0),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UM0后,收集UM0的培养液,去除细胞后即为条件培养液。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QSOX1的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用叁组巨噬细胞的条件培养液分别培养SMMC-7721肝癌细胞后,CCK-8增殖实验检测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肝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划痕实验检测条件培养基中的QSOX1对SMMC-7721肝癌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用SPSS21.0进行统计数据的分析。结果:RT-PCR结果显示QSOX1过表达基因成功在THP-1细胞中表达;WB检测发现QSOX1有QSOX1-S和QSOX1-L两种蛋白亚型,且OE组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通过PMA成功将THP-1细胞诱导成巨噬细胞UM0。克隆形成实验发现,OE组肝癌细胞形成的克隆数平均为82.67±9.07个,高于BC组的48.33±7.50个和NC组的44.67±9.29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增殖实验显示,QSOX1过表达组肝癌细胞增殖能力在72h时间点开始高于其他两组(P<0.05),可促进肝癌细胞增殖;细胞划痕实验表明,OE组在12h和24h肝癌细胞的迁移面积均值分别为0.613±0.076mm~2和1.477±0.160 mm~2,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在此时间点的迁移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nswell转移实验中,OE组平均细胞转移数为157±16.66个,BC组为105±14.68个,NC组为116±11.98个,过表达组细胞转移数明显高于其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ranswell侵袭实验,叁组肝癌细胞的细胞侵袭数并未出现明显差别(P>0.05)。结论:肿瘤微环境中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UM0可通过PMA诱导THP-1细胞获得。QSOX1蛋白有两种亚型,分别为QSOX1-S(67Kd)和QSOX1-L(83Kd)。QSOX1蛋白过表达可增加SMMC-7721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QSOX1对肝癌的发生发展有调控作用,同时,本实验也为研究分泌蛋白质组在肝癌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何启田[3](2017)在《巯基氧化酶1对人SMMC-7721肝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肝癌是我国常见肿瘤之一,肝癌发病机制错综复杂,遗传、饮食、病毒和寄生虫感染等均可与肝癌发生发展有关。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有多种肝癌相关基因经过相同或不同研究者多次研究,被认为可能参与到肝癌的发病过程中。Araujo等发现QSOX1在高分化的神经母细胞瘤肿瘤组织中高表达,且在复发率高的病人中也出现高表达。另外,他们还发现QSOX1在神经母细胞瘤的分化和侵袭中起重要作用。QSOX1也被认为可能参与到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的发生发展过程。目前关于QSOX1与肝癌的发生发展间关系的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进一步验证QSOX1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肝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揭示QSOX1对肝癌细胞生物学功能所发挥的作用,为肝癌早诊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针对QSOX1的shRNA慢病毒载体的构建由上海吉凯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完成。将针对QSOX1的shRNA慢病毒载体,以及空病毒载体(带有阴性对照病毒)各转染至人SMMC-7721肝癌细胞,即分别为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为不做任何转染的目的细胞。经筛选出稳定表达株后扩大培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qPCR)检测系统,及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分别检测细胞中QSOX1基因mRNA和蛋白质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运用cck-8法通过检测细胞活力以验证细胞增殖情况;采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测定细胞成瘤能力;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运用细胞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分别测定细胞转移和迁移能力。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病毒转染组和对照病毒转染组均成功转染;慢病毒转染组qsox1基因mrna和蛋白质表达均分别明显低于空病毒转染组和空白对照组;经cck-8细胞增殖实验发现,慢病毒转染组细胞增殖相对于其他对照组明显减缓(p<0.05);慢病毒转染组细胞克隆数量分别明显低于其他对照组(p<0.05);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慢病毒转染组与空细胞组比较,慢病毒转染组g1期细胞所占比例明显减少(p<0.001),而s期明显增多,在g2/m期无明显变化;慢病毒转染组与空病毒转染组细胞相比,慢病毒转染组g1期细胞也明显减少,而s期细胞无显着变化,g2/m期细胞明显增多。通过细胞划痕实验观察细胞在0小时、8小时、24小时的迁移情况,结果显示,慢病毒转染组迁移能力在24小时明显降低(p<0.05)。细胞transwell转移实验显示,空细胞组和空病毒组细胞转移数无明显差异,而慢病毒转染组细胞转移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通过慢病毒转染,干扰qsox1基因在smmc-7721细胞中的表达,能降低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能力,克隆形成实验亦表明肿瘤细胞成瘤能力明显减弱。基因敲减后,根据各组细胞周期,结合细胞增殖速度的结果,说明细胞周期可能被阻滞在s期或g2期。这些结果表明,QSOX1基因在肝癌进展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可能作为一个靶向指标,指导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高素云,库里松·哈衣尔别克,曾涵[4](2015)在《4-巯基苯甲酸功能化纳米金粒子固定葡萄糖氧化酶/漆酶基燃料电池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4-巯基苯甲酸修饰纳米金粒子作为固酶载体和导电基体构建了新型纳米结构固酶葡萄糖/O2燃料电池,其制备简单,长期使用性能稳定。利用纳米金粒子通过表面修饰基团和酶分子活性中心附近疏水结合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固定葡萄糖氧化酶(GOx)和漆酶(Lac)分子,分别制备了固酶阳极—4-巯基苯甲酸功能化纳米金粒子固定葡萄糖氧化酶修饰金盘电极GOx/4-MBA@GNP/Au和固酶阴极—4-巯基苯甲酸功能化纳米金粒子固定漆酶修饰金盘电极Lac/4-MBA@GNP/Au。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电极在不引入任何外加电子中介的条件下,均可以实现酶活性中心-纳米金粒子之间的直接电子迁移,而且具有较快的催化反应能力(固酶阳极和阴极的转化速率分别为1.3和0.5 s-1;催化葡萄糖氧化和氧气还原的起始电位分别为-0.23和0.76 V)。评估了固酶阳极和阴极组装成的纳米结构固酶葡萄糖/O2燃料电池的能量输出性能。该燃料电池在没有Nafion薄膜和阳极无N2气保护下,开路电压和最大输出能量密度分别可达0.56 V和760.0μW/cm2,使用一周后输出能量密度仍然可以达到最初值的~88%。进一步测试结果显示,该燃料电池呈现出与游离漆酶类似的p H依赖关系和热稳定性,这些实验结果均暗示:影响整个酶燃料电池性能的关键在于漆酶基阴极催化氧还原的过程。此外,这种燃料电池的性能虽然受到共存干扰物抗坏血酸的影响,但在人类血清中测试结果显示其仍然具有较高的输出能量密度(132.0μW/cm2,开路电压0.40 V)。本文研究结果给出了设计高性能葡萄糖/O2燃料电池的新思路,同时也为研究固酶燃料电池的构效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和有价值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5年06期)

谢维[5](2015)在《巯基氧化酶-1在广西肝癌高危人群队列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检测广西肝癌高危队列中新发的肝癌、肝硬化、肝炎、正常对照组等研究对象血清中巯基氧化酶-1(quiescin sulfhydl oxidase-1, QSOX1)的表达水平,验证课题组前期研究中的质谱鉴定结果,研究肝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清QSOX1的差异,分析各组血清中QSOX1与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 AFP)的相关性及肝癌患者血清QSOX1变化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QSOX1与AFP联合检测对肝癌的预警和诊断意义。方法将广西肝癌高发区肝癌高危队列人群中,定期复查随访发现的新发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肝炎(Hepatitis B,HepB)患者,以及参加初筛的正常对照者(Normal control,NC)各30例,分别组成PLC组、LC组、HepB组、NC组;根据随访资料,从PLC组选取14例做术前、术后自身对照。同时,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样本库中选取非肝癌的肿瘤患者30例,设为其它肿瘤组(Other tumor, OT),应用ELISA定量检测法测定各组血清中QSOX1的浓度。结果1、QSOX1在NC组、HepB组、LC组、PLC组分别呈依次递增趋势,PLC组血清QSOX1浓度(73.33±8.06pg/ml)明显高于NC组(56.88±7.56pg/ml)、HepB组(61.78±7.65pg/ml)、LC组(66.76±5.21pg/ml),总体组间差异、各组内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LC组QSOX1的表达水平高于OT组(54.62±7.00ng/ml),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PLC组术后患者QSOX1浓度(61.63±4.94pg/ml)明显低于术前平均水平(74.11±8.44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在分析PLC患者血清QSOX1水平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时发现,PLC患者血清QSOX1水平与肿瘤直径相关,与性别、年龄、是否有癌栓、AFP水平及是否复发等临床病理特征均无显着相关性。4、在单独鉴别诊断肝癌和肝硬化时,QSOX1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和74.55%,QSOX1与AFP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为83.33%,特异度为70%。5、在PLC组血清中,QSOX1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AFP的阳性率(p<0.05)。且在AFP表达阴性的PLC样本中,QSOX1阳性表达为68.75%,PLC组中血清QSOX1的表达与AFP表达水平无相关性。结论1、在肝炎、肝硬化、肝癌进展的过程中,肝癌高危人群队列血清中QSOX1表达水平随之显着升高,与前期质谱结果一致。同时PLC组血清中QSOX1水平高于OT组,提示血清QSOX1的表达对PLC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2、PLC术后组血清QSO11含量明显低于术前平均水平,这为后续研究QSOX1是否可能作为PLC术后预后观察指标提供依据;3、PLC患者血清QSOX1水平与肿瘤直径相关,与性别、年龄、是否有癌栓、AFP水平及是否复发等临床病理特征均无显着相关性;4、QSOX1与AFP联合诊断可提高PLC诊断的敏感性,提示QSOX1检测尤其QSOX1联合AFP检测对于肝癌的预警和诊断有良好的参考价值。5. QSOX1在PLC组中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AFP表达的阳性率;且在AFP表达阴性的PLC样本中,QSOX1阳性表达率也较高,提示QSOX1可作为一个AFP阴性PLC患者的潜在标志物,弥补AFP诊断的不足。(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5-06-01)

郭鹏超[6](2012)在《酵母醌氧化还原酶Zta1和巯基氧化酶Erv1的结构与催化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自然界中的醌主要以毒性化合物形式存在,它在细胞内聚集会产生一系列毒性效应。醌脱氢酶/氧化还原酶会保护细胞免受醌的损害。这些酶会将醌还原成氢醌,而后者会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盐等化合物偶联并被排出,从而起到解毒作用。NADPH依赖的醌氧化还原酶(Quinone oxidoreductase,QORs, EC1.6.5.5)属于中链脱氢酶超家族(MDR)中不含金属离子的一类还原酶。QORs最早是在豚鼠和骆驼的眼睛晶状体中发现的,所以称之为ξ-crystallins。起初认为,ξ-crystallin是催化单电子反应,以NADPH为辅基,将醌还原成生成半醌中间体。最近的研究认为,它也是催化双电子反应,直接将醌还原成氢醌。随着研究的深入,在很多物种中都发现了ξ-crystallin-like的QORs。到目前为止,大肠杆菌QOR、细菌性斑点性病菌DC3000QOR和人源ξ-crystallin的结构已经被解析。一个不对称单位中含有两个分子,每个分子由催化结构域和辅酶结合结构域组成。虽然ξ-crystallin-like QOR的生化活性和叁维结构已经被报道,但是其底物结合位点和催化机制并不清楚。酿酒酵母中的ξ-crystallin-like QOR被称为Ztal,它存在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研究表明,Ztal与哺乳动物ξcrystallins一样均以邻位醌作为最适底物。我们解析了酿酒酵母醌氧化还原酶Ztal-apo (2.00A)和结合NADPH (1.59A)的晶体结构。Ztal形成稳定的同源二聚体,每个单体均由催化结构域和辅酶结合结构域组成,辅酶NADPH结合在两个结构域之间的沟槽中。结构比较发现,NADPH的结合促使Ztal的叁维结构发生了明显的诱导契合效应(induce fit),即蛋白的两个结构域相互靠近,使得NADPH结合更紧密;同时促进了位于结构域之间沟槽一端的底物结合口袋的形成。通过计算机模拟、定点突变和酶活动力学等方法,我们确认了Zta1的底物结合位点和关键活性残基,为阐释醌氧化还原酶QORs的底物特异性提供了结构学基础。另外,通过进化上的多重序列比对和酶活分析,我们还发现位于底物结合口袋入口处的一个残基从低等生物的Arg突变为脊椎动物的Gly会引起醌氧化还原酶活性的提高。第二部分细胞中许多蛋白在成熟和发挥生理作用时,需要形成二硫键来帮助其折迭并维持结构的完整性。在真核细胞中二硫键的正确配对发生在两个地方,分别是内质网(ER)和线粒体的膜间隙(IMS)。IMS中有专一的二硫键传递体系,通过引入二硫键帮助富含半胱氨酸的底物蛋白正确折迭。这类底物蛋白是由核编码,并在胞质中翻译合成,包括Tims蛋白和铜离子转运蛋白Cox17等等。新合成而未完全折迭的底物蛋白会通过线粒体外膜上的易位酶进入IMS,然后与Mia40蛋白相互识别并形成分子间二硫键。Mia40蛋白具有一个保守的CPC-CX9C-CX9C基序,并通过CPC活性位点与底物蛋白形成分子间二硫键。通过二硫键交换,使底物蛋白获得一对二硫键,而Mia40的活性中心变为还原态,并与底物蛋白分离。接着,Mia40会被巯基氧化酶Ervl重新氧化/激活。最后,Ervl会将电子传递给细胞色素c或者氧。所以说,Mia40和Ervl是二硫键传递体系的关键组分。Ervl是FAD依赖的巯基氧化酶(EC1.8.3.2),它最早是作为呼吸与生长必需因子(Essential for the respiration and viability)在酵母中被鉴定出来。后来,在植物,动物以及某些双链DNA病毒中发现了Ervl的同源蛋白。其中,哺乳动物中Ervl又称作ALR,即肝再生生长因子(augmenters of liver regeneration) Ervl/ALR家族的蛋白含有一个保守的核心结构域,并包含保守的CXXC基序(称为:core-氧化还原中心),该基序靠近FAD,是巯基氧化反应的活性位点。迄今为止,人和小鼠的ALR、拟南芥Ervl以及酿酒酵母Erv2的核心结构域叁维结构已经被解析。它们都形成头对尾的二聚体,每个亚基中包含5个α-螺旋。其中四个螺旋构成一束,另外一个螺旋则垂直附着在该螺旋束上。除了保守的核心结构域,Ervl/ALR蛋白(病毒Ervl除外)还有一个位于N端或C端的柔性区域。其中,酵母和哺乳动物Ervl/ALR的N端的柔性区域中含有另一个保守的CXXC基序。遗传学研究发现,N端的CXXC基序是酵母Ervl在细胞内发挥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事实上,Ervl就是通过其N端的柔性区与Mia40结合,并通过N端的CXXC与Mia40形成分子间二硫键。N端的CXXC基序能介导电子从Mia40传到Ervl的C端核心结构域(C-terminal core domain,CTD),所以,它被称为"shuttle-氧化还原中心”。为了阐释该电子/二硫键传递的结构基础,我们解析了酿酒酵母Ervl的核心结构域CTD(2.0A)和全长突变体(Ervlm,3.0A)的晶体结构。CTD以二体形式存在,每个亚基都包含四个螺旋排列成的一个螺旋束,以及一个额外的螺旋。Ervlm结构使我们首次看到N端柔性区的叁维结构,它包括一个shuttle-结构域(N-terminal shuttle domain,NTD),和一个连接CTD和NTD的柔性linker组成。我们还捕捉到了电子从NTD传递到CTD'的中间态。结构比较发现,一个亚基的NTD靠近另一个亚基的CTD'上时,CTD'的四螺旋束会发生明显的构象变化,为NTD上shuttle-氧化还原中心的靠近提供一个合适的平台。计算机模拟和多重序列对比显示,NTD的兼性α螺旋是识别Mia40的关键。最终,基于解析的一对晶体结构和计算机模拟的结果,我们提出了电子从Mia40,NTD,到核心结构域传递过程的结构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2-05-01)

李海燕[7](2012)在《酱油曲霉巯基氧化酶的摇瓶发酵及其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巯基氧化酶(sulfhydryl oxidase,SOX,EC1.8.3.2)是一类由一条多肽链结合一个辅基构成的黄素蛋白。结合的辅基可以是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或者黄素单核苷酸(FMN),它们是维生素B2的衍生物。微生物源的巯基氧化酶是一种效果良好的面粉强筋剂。本研究以从美国标准生物品保藏中心购得的酱油曲霉菌株ATCC20235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设计实验的方法,对酱油曲霉摇瓶发酵产巯基氧化酶的培养基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获得最佳的发酵培养基为:蔗糖30 g/L、鱼粉蛋白胨6.8 g/L,K_2HPO_4·3H_2O 2 g/L,MnCl_2·4H_2O 2 mg/L,BaCl_2 500μg/L,H_3BO_3 1 mg/L,pH 8.5。用此培养基发酵生产巯基氧化酶,在30℃,220 r/min的条件下培养72 h,发酵液中酶产量可达250 U/L。酱油曲霉发酵产巯基氧化酶,过滤除菌体所得发酵液,经过硫酸铵分级沉淀、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叁步纯化后,得到了电泳纯的巯基氧化酶。纯化后比酶活为75 U/mg,回收率为36 %,纯化倍数为187.5倍。酶学性质研究表明,巯基氧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0℃,最适反应pH为7.5,在温度不高于50℃,pH介于5-6之间时,巯基氧化酶的稳定性良好。除了Fe~(3+)对巯基氧化酶的酶活力和稳定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外,Ca~(2+)、Na+、Mg~(2+)对巯基氧化酶有激活作用,并且可以提高酶的稳定性。K~+对酶的活力和稳定性基本没有影响。Ba~(2+)、Mn~(2+)对酶活有轻微的抑制作用,对酶的稳定性基本没有影响。巯基氧化酶的酶反应动力学常数Km=2.16 mmol/mL,Vm=526 mmol/min.mL。巯基氧化酶对面团流变学性质影响研究表明,巯基氧化酶可以大幅度提高面团稳定时间,降低弱化度,增大拉伸曲线面积和拉伸比值。当巯基氧化酶的添加量在100-150 U/kg面粉时,面团弹性大,韧性好,面筋的强度大,具有较好的发酵和烘焙特性。(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2-03-01)

李海燕,宁亚维,杨哪,徐学明[8](2012)在《酱油曲霉产巯基氧化酶发酵培养基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提高酱油曲霉ATCC20235产巯基氧化酶(SOX)产量为目的,选择碳源、氮源、发酵培养基初始pH及8种金属离子分别进行单因素实验,在此基础上选取8个主要因素进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以碳源(蔗糖)30g/L、氮源(鱼粉蛋白胨)6.8 g/L,K2HPO4·3H2O 15 g/L,MnCl2·4H2O 2 mg/L,BaCl2 500μg/L,H3BO3 1 mg/L,起始pH 8.5的优化培养基在30℃下,220 r/min培养72 h,获得发酵液巯基氧化酶产量达240U/L,优化后的酶产量比在专利文献中记载的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下的产酶量提高了10倍。(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2年02期)

尹琴,游芳,杨弋[9](2011)在《基于荧光蛋白的新型蛋白巯基氧化酶通用活力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分子中,作为唯一的大分子参与者,可以形成二硫键的蛋白质尤为重要,它参与到众多的生命过程中,调控着许多酶的活性,保持着蛋白的空间结构,维持着体内环境的氧化还原平衡。因此,对催化蛋白中二硫键形成的蛋白巯基氧化酶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对其的活性研究均缺乏直接且通用的检测方法。这就给蛋白巯基氧化酶的研究,特别是多种酶之间的氧化能力差异性的横向比较,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通过我们的研究工作,我们建立了一种基于荧光蛋白的新型蛋白(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酶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1-10-22)

胡薇[10](2011)在《巯基氧化酶及其相关探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静息巯基氧化酶QSOX家族成员属于一类FAD结合的巯基氧化酶,它们作为一种二硫键形成酶对细胞内很多蛋白的氧化折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人源重组的QSOX蛋白(HsQSOX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对全长蛋白HQSOX(30-604)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参阅文献报道的HsQSOX蛋白的二级结构、氨基酸序列和结构域信息,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截短质粒的构建,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这些截短蛋白的表达纯化和对TCEP、DTT和rRNase叁种还原性底物的氧化活性检测,最终确认了对TCEP具有氧化活性的最小结构域蛋白是HQSOX(295-536),并论证了HsQSOX各结构域缺失对该蛋白的氧化活性的影响。为了检测体内条件下HsQSOX的催化功能,可用挠足虫荧光素酶(gaussia luciferase)Gluc作为其氧化巯基的探针。Gluc蛋白含有9个半胱氨酸,在完全被氧化的情况下能形成四对二硫键,但Gluc蛋白的二硫键只有在被氧化时才有活性,因此,它的活性功能发挥的好坏直接证明了HsQSOX氧化Gluc蛋白的巯基的程度,但在活体中gaussia luciferase蛋白在底物作用下发射出的蓝光不易透过细胞膜,因此需要利用BRET和FRET技术将其发出的光转化成易透膜的红光,间接反应出细胞中的发光,从而也反应出HsQSOX蛋白的催化功能。本文利用Gluc、mKO2、mCherry叁种蛋白的性质和功能,通过点突变获得发光时间延长的Gluc突变蛋白,并通过构建一系列不同长度linker的融合蛋白质粒,将之转化到大肠杆菌中进行小量表达,在菌体破碎后的上清液中进行BRET和FRET现象的研究,最终获得了FRET现象明显的融合蛋白,为体内检测HsQSOX和Gluc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1-04-30)

巯基氧化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高,研究肝癌相关的发病机制可以帮助提高临床诊疗效果,并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这个概念的提出为研究肿瘤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思路,近几年已成为了癌症研究的热点。本课题拟通过检测SMMC-7721肝癌细胞的细胞功能上的改变,明确巯基氧化酶1(Sulfhydryl oxidase 1,QSOX1)过表达对肝癌细胞功能的影响,探索肝癌微环境通过外分泌蛋白影响肝癌转移、复发的具体机制。方法:通过载有QSOX1过表达基因的慢病毒感染人急性单核白血病细胞THP-1,筛选出稳定过表达QSOX1的THP-1细胞,将其作为过表达组(OE组);同时,将空病毒转染的THP-1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组(NC组)和未做任何处理的THP-1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BC组)。使用佛波酯(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PMA)将THP-1细胞诱导成未分化巨噬细胞(undifferentiated macrophage,UM0),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UM0后,收集UM0的培养液,去除细胞后即为条件培养液。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QSOX1的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用叁组巨噬细胞的条件培养液分别培养SMMC-7721肝癌细胞后,CCK-8增殖实验检测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肝癌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划痕实验检测条件培养基中的QSOX1对SMMC-7721肝癌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用SPSS21.0进行统计数据的分析。结果:RT-PCR结果显示QSOX1过表达基因成功在THP-1细胞中表达;WB检测发现QSOX1有QSOX1-S和QSOX1-L两种蛋白亚型,且OE组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通过PMA成功将THP-1细胞诱导成巨噬细胞UM0。克隆形成实验发现,OE组肝癌细胞形成的克隆数平均为82.67±9.07个,高于BC组的48.33±7.50个和NC组的44.67±9.29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增殖实验显示,QSOX1过表达组肝癌细胞增殖能力在72h时间点开始高于其他两组(P<0.05),可促进肝癌细胞增殖;细胞划痕实验表明,OE组在12h和24h肝癌细胞的迁移面积均值分别为0.613±0.076mm~2和1.477±0.160 mm~2,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在此时间点的迁移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nswell转移实验中,OE组平均细胞转移数为157±16.66个,BC组为105±14.68个,NC组为116±11.98个,过表达组细胞转移数明显高于其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ranswell侵袭实验,叁组肝癌细胞的细胞侵袭数并未出现明显差别(P>0.05)。结论:肿瘤微环境中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UM0可通过PMA诱导THP-1细胞获得。QSOX1蛋白有两种亚型,分别为QSOX1-S(67Kd)和QSOX1-L(83Kd)。QSOX1蛋白过表达可增加SMMC-7721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QSOX1对肝癌的发生发展有调控作用,同时,本实验也为研究分泌蛋白质组在肝癌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巯基氧化酶论文参考文献

[1].钟嘉宁.巯基氧化酶1与HBV相关性肝病的相关性研究及其在肝癌生长中的作用初探[D].广西医科大学.2019

[2].孔令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过表达巯基氧化酶1对人SMMC-7721肝癌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8

[3].何启田.巯基氧化酶1对人SMMC-7721肝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7

[4].高素云,库里松·哈衣尔别克,曾涵.4-巯基苯甲酸功能化纳米金粒子固定葡萄糖氧化酶/漆酶基燃料电池性能[J].应用化学.2015

[5].谢维.巯基氧化酶-1在广西肝癌高危人群队列中的表达及意义[D].广西医科大学.2015

[6].郭鹏超.酵母醌氧化还原酶Zta1和巯基氧化酶Erv1的结构与催化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7].李海燕.酱油曲霉巯基氧化酶的摇瓶发酵及其性质研究[D].江南大学.2012

[8].李海燕,宁亚维,杨哪,徐学明.酱油曲霉产巯基氧化酶发酵培养基的优化[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2

[9].尹琴,游芳,杨弋.基于荧光蛋白的新型蛋白巯基氧化酶通用活力检测方法[C].第十届全国酶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1

[10].胡薇.巯基氧化酶及其相关探针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

论文知识图

以DTT为底物的巯基氧化酶活性实...巯基氧化酶1浓度的标准曲线鸟类巯基氧化酶催化DTT的氧化反应...5 对照样的吹泡图3 对照样的拉伸图图 6 添加 50×10

标签:;  ;  ;  ;  ;  ;  ;  

巯基氧化酶论文_钟嘉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