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管穿刺置管外接负压吸引治疗气胸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心静脉管穿刺置管外接负压吸引治疗气胸的临床效果分析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院胸外科贵州贵阳550002)

【摘要】目的:分析研讨中心静脉管穿刺置管外接负压吸引治疗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从我院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气胸患者中,抽取80例纳入到讨论中,用随机数字法分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闭式引流,研究组接受中心静脉管穿刺置管外负压吸引治疗,观察治疗状况,如术后疼痛、肺腹胀等,并对比分析。结果:对比两组患者肺复张率,研究组100%高于对照组72.50%,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临床治疗气胸疾病可给予中心静脉管穿刺置管外接负压吸引,此方式具备术后不留瘢、肺腹胀时间短、疼痛轻等优势,值得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气胸;中心静脉;穿刺置管;负压吸引

【中图分类号】R6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1-0111-02

临床心肺科中的急诊疾病之一则为气胸[1],指气体进入到人体胸膜腔中而导致积气状况,此疾病多在青壮年人群中发病,发病突然,需及时给予有效处理。治疗气胸过程中,按照其肺脏压缩、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程度,尽量给予创伤性小,痛苦少,在不再损伤患侧肺的状况下,将残余气体安排排出,进而促进患侧肺康复,此为治疗目的。临床内科较为常用的治疗方式包含[2]:胸腔闭式引流术接负压吸引、胸腔闭式引流术、微创胸腔置管抽气、胸腔穿刺抽气、卧床休息、吸氧等。此研究分两组研讨80例患者,意在分析中心静脉管穿刺置管外接负压吸引治疗气胸的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用随机数字法分2组研讨80例气胸患者,每组各40例。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为(28.3±6.2)岁,外伤性气胸12例,自发性气胸28例,右侧19例,左侧21例;研究组:男性22例,男性18例,年龄为(28.4±6.1)岁,外伤性气胸13例,自发性气胸27例,右侧18例,左侧22例。对比两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组接受中心静脉管穿刺置管外接负压吸引治疗,穿刺点为锁骨中线第2肋间位置,中心静脉管为双腔静脉导管7F,连接导管和三腔引流管。给予局部麻醉后,刺入穿刺针,确保肺尖部与中心静脉导管管头相对,回抽气体,置入导引钢丝,按照其胸腔闭厚度设置引流管刻度为8cm~12cm,引流管内侧开口位置需在胸腔腋中线,且靠向肩部位置,避免肺复张时出现上移。注入生理盐水700ml到三腔引流瓶中调节压腔,将其控制在15cmH2O左右,连接密封管和床旁负压设备形成负压,确定胸壁皮肤固定良好。对照组接受闭式引流,其穿刺点和研究组一致。

1.3指标判定

患者术后均接受胸部DR检查,肺复张为:肺压缩为20%有以下。用VAS量表判定其术后2h~4h内疼痛状况,分值为0分(无痛)~10分(剧烈疼痛)。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计量资料(t)和计数资料(χ2)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版本分析,表示方式为(x-±s)、(n,%),若P<0.05,则判定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肺复张率

对比两组患者肺复张率,研究组100%高于对照组72.50%,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

3.讨论

现我国治疗气胸疾病已达成一定共识:(1)肺压缩低于30%时,则给予观察治疗;(2)肺压缩为30%或以上时[3],则给予胸腔穿刺抽气或闭式引流,若仍无法腹胀肺部,则给予胸腔负压吸引或胸腔镜手术治疗;(3)若反复发作,则给予胸腔镜手术或小切口切除肺大泡手术治疗。此研究中研究组接受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外接负压吸引进行治疗,从肺复张和疼痛评分上来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所采用的闭式引流方式。研究组所使用的中心静脉穿刺管为第二代聚脲胺脂做成[4],具备良好的相容性,至于人体中排斥可能性和并发症发生可能性均较低,管内径较细则对缓慢持续排气存在有利作用,降低胸闷、心慌等不良反应,且可降低疼痛程度,胸腔不留疤痕[5],特别适合年轻患者。若治疗过程中,患者需排便,可将中心吸引管自行拔下,患者自行操作均较为简单,且舒适性好。因中心静脉管内径细,管内存在较大气流阻力,需给予一定负压。密封管连接负压对排出其胸腔积气和积压存在有利,吸出胸腔积液及细小纤维,以免发生堵塞细管等状况。及时肺压缩严重、气胸时间长的患者,接受负压后也可将复张性肺水肿发生可能性降低。综上,建议临床治疗气胸疾病可给予中心静脉管穿刺置管外接负压吸引,此方式具备术后不留瘢、肺腹胀时间短、疼痛轻等优势,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林宏,倪军,刘伟春等.持续负压吸引联合小导管治疗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J].西部医学,2014,26(2):194-195,198.

[2]苟云久,贺生亮,张瑜等.负压吸引对肺手术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16,24(9):684-687.

[3]王志刚,倪鹰,牛忠山等.胸腔闭式引流加持续负压吸引运用于自发性气胸治疗的效果探讨[J].医药前沿,2016,6(36):203-204.

[4]刘增峰.胸腔闭式引流加持续负压吸引结合中医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1):185.

[5]甘美达,李柏均,欧强等.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联合负压吸引清石鞘治疗肾结石的临床分析[J].右江医学,2016,44(2):156-159.

标签:;  ;  ;  

中心静脉管穿刺置管外接负压吸引治疗气胸的临床效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