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型控制论文_曾绍桓,周国华,周述晗,毛桂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流型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流,变换器,电感,变流器,激变,信号,分岔。

电流型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曾绍桓,周国华,周述晗,毛桂华[1](2019)在《电流型控制叁态Boost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与负载瞬态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叁态Boost变换器的负载瞬态响应速度,将电流型控制技术应用于叁态Boost变换器。详细分析电流型控制叁态Boost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在考虑负载电流变化对电路性能影响的基础上,分别建立电流型恒定参考电流(CRC)和电流型动态参考电流(DRC)控制叁态Boost变换器的完整小信号模型,推导两种控制方法的输出阻抗,并通过频域仿真验证小信号模型的正确性。对比分析两个输出阻抗的低频增益,结果表明:与电流型DRC控制相比,电流型CRC控制叁态Boost变换器的输出阻抗低频增益更低,因此具有比电流型DRC控制叁态Boost变换器更快的负载瞬态响应速度。最后通过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周述晗,周国华,毛桂华,张凯暾,徐顺刚[2](2018)在《电流型控制单电感双输出开关变换器稳定性与瞬态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单电感双输出(SIDO)开关变换器的电流型控制技术。以工作于连续导电模式(CCM)的SIDO Boost变换器为例,详细分析电流型控制CCM SIDO Boost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工作时序、系统稳定性,得到变换器稳定工作的条件。建立电流型控制CCM SIDO Boost变换器的时域仿真模型,通过时域仿真分析变换器的稳态性能、瞬态性能、输出支路的交叉影响以及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共模-差模电压型控制,电流型控制CCM SIDO Boost变换器可提高变换器的瞬态响应速度并抑制输出支路间的交叉影响;对于变换器存在的不稳定性问题,可以通过引入适当的斜坡补偿解决。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张希,许建平,许多,陈诚,张凯暾[3](2018)在《PI补偿固定关断时间电流型控制Boost变换器的次谐波振荡机理及失稳边界》一文中研究指出当电压外环反馈增益较大或变换器输出电容等效串联电阻(equivalent series resistance,ESR)较大时,采用比例积分(proportional-integral,PI)补偿的固定关断时间电流型(fixed off-time current-mode,FOT-CM)控制Boost变换器存在次谐波振荡现象,导致变换器工作在不稳定状态。PI补偿器中补偿电容电压是变换器电感电流和输出电容电压的线性组合,由此建立了PI补偿FOT-CM控制Boost变换器的降阶离散时间模型,研究了电压外环反馈增益和输出电容ESR对变换器稳定性的影响,阐述了次谐波振荡现象的产生机理。进一步,通过近似降阶离散时间模型,得到了PI补偿FOT-CM控制Boost变换器的近似临界稳定条件。结果表明,当输出电容ESR较小时,随反馈增益的增大,PI补偿FOT-CM控制Boost变换器通过倍周期分岔失稳;随着输出电容ESR的增大,变换器通过边界碰撞分岔失稳。为了避免次谐波振荡现象的产生,变换器需采用ESR较小的输出电容,且电压外环需设计较小的反馈增益。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孙柏楠[4](2017)在《基于电流型控制的光伏并联系统离并网无缝切换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及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世界范围内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当下国际社会的大力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向。其中,光伏发电是可再生能源领域中最为热门以及成熟的技术手段,具有应用灵活、零污染及高回报率等优势。为了进一步提高光伏利用率,光伏微网整合了光伏逆变单元、储能单元以及其它形式的分布式单元,具有一定的自治性以及与传统电网之间良好的兼容性。本文对光伏微网的控制策略和工作模式的无缝切换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传统模式切换控制策略,从控制器差异角度分析了瞬态冲击产生的成因。进而,对目前主流无缝切换技术进行比较综述,分析比较各个方法的优缺点及改进之处。其中,详细分析下垂控制的原理,并对应用下垂控制的无缝切换技术进行深入研究。针对基于传统下垂控制无缝切换技术的动态响应速度慢等问题,本文提出基于统一电流型控制器的新型无缝切换控制技术。基于下垂控制理念,提出新型电流型离网逆变器控制策略。集成下垂控制对于并联逆变器系统控制特点的同时,实现逆变器单元在离并网切换前后控制器的高度统一,最大程度上保证运行模式的平滑过渡。根据逆变器并联系统拓扑以及提出的新型无缝切换控制策略,建立相应的小信号数学模型。通过根轨迹分析,验证控制算法的稳定性并整定了控制参数的稳定区间。基于Matlab/PLECS仿真软件建立并联逆变器系统的离散化仿真模型,对实际运行工况进行模拟。最后,基于DSP28335控制器建立两台并联逆变器系统实验平台,完成课题中提出控制算法的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证明了新型电流型无缝切换控制策略在模式切换瞬态的有效性,保证并联逆变器系统的运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王瑶,徐利梅,李爱,廖凯[5](2017)在《电流型控制单电感双输出Buck变换器的动力学行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电流型控制单电感双输出(single-inductor dual-output,SIDO)Buck变换器工作原理的描述,推导了叁个电感电流边界,建立了电流型控制SIDO Buck变换器的离散迭代映射模型。采用分岔图和李雅普诺夫指数,分析了以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为变化参数的分岔行为。通过稳定性分析,得到了电流型控制SIDO Buck变换器从稳定的周期1工作状态到不稳定工作状态,从电感电流连续导电模式到断续导电模式转移的分界线方程,并利用参数空间映射图对变换器的工作状态域进行了估计。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电路参数变化,电流型控制SIDO Buck变换器发生了倍周期分岔和混沌,且运行轨道与叁个边界碰撞后产生不同的分岔路由,包括周期数倍增和工作模式转移。最后,建立了电流型控制SIDO Buck变换器的仿真和实验电路,时域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周述晗[6](2016)在《单电感双输出Boost变换器电流型控制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单电感多输出(Single-Inductor Multiple-Output,SIMO)开关变换器的所有输出支路共享一个电感,极大地减少了多路输出系统所需磁芯的数量、降低了成本,备受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并且在电脑、便携式设备、LED照明等需要不同等级供电电压的场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研究SIMO开关变换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双路输出为主要出发点,首先以单电感双输出(Single-Inductor Dual-Output, SIDO) Boost变换器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SIDO Boost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工作特性、电感电流变化趋势等。从理论上分析了输出支路产生交叉影响的原因以及存在的解决方案。分析了SIDO Boost变换器可以实现一路输出为降压的理论依据,并通过计算推导了实现降压输出时变换器电路需要满足的工作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电路参数条件下,SIDO Boost变换器可以实现一路输出为降压,且实现降压输出支路的最小输出电压可以等于零,并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SIDO Boost变换器实现降压输出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其次,针对不同的电感电流变化趋势,提出了可行的电流型控制SIDO Boost变换器技术及其实现方案。研究了单斜坡补偿和双斜坡补偿的方式,推导了电流型控制SIDO Boost变换器稳定工作的条件。建立了电流型控制SIDO Boost变换器的时域仿真模型,通过时域仿真分析了变换器的稳态性能、瞬态性能、输出支路的交叉影响以及稳定性等。由研究结果可知:相比于传统的共模-差模电压型控制,电流型控制SIDO Boost变换器提高了变换器的瞬态响应速度并抑制了输出支路间的交叉影响;引入斜坡补偿时,双斜坡补偿方式下的稳定性优于单斜坡补偿。通过时域仿真验证了电流型控制SIDO Boost变换器技术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最后,建立了电流型控制SIDO Boost变换器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电路参数变化时变换器的动力学行为。研究了双参数条件下变换器的状态空间分布图,推导了SIDO Boost变换器从稳定态到不稳定态、从电感电流连续导电模式到断续导电模式的分界线方程。结果表明:随着电路参数变化时,电流型控制SIDO Boost变换器存在多种不同的分岔类型、工作状态和分岔路由。通过时域仿真和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6-01)

姚越[7](2015)在《基于电流型控制原理的AC-DC多路电源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们的生活中,开关电源已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它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电子产品上,特别是随处可见的便携式电子产品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这些电子设备逐渐受到青睐而且它们都离不开电源。一个性能优良的电源可以充分发挥电子设备的功能,当前开关电源设计技术已比较成熟,因此需要研究的是如何进一步提高电源工作效率以及提高电源输出精度。我们使用的开关电源的效率一般在70%-85%之间,最高可以达到90%。但是由于其电压调整率以及负载调整率指标较差,纹波和噪声较高,容易形成电磁干扰。开关电源可分为电压型控制模式和电流型控制模式,在电路只对电压进行采样建立反馈的便是电压型控制模式,而电压型控制模式响应很慢,且稳定性差、易产生震荡。本设计旨在基于电流型控制原理,在电压型控制模式上添加一个电流采样反馈电路的电流型控制模式设计并制作一个多路的AC-DC开关电源。电源的基本要求是两路输出(+12V/1A、+5V/1A)、在市电下稳定工作、在不同负载下电压变化小于5%。电源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总体方案设计、各部分(输入输出滤波整流,PWM控制,电源主IC,输出电压反馈)方案选定、各部分参数计算、高频变压器设计与制作、电路的焊制及测试。经过认真的查找各方面资料,最终选定OB2263为主IC芯片,并采用反激式拓扑结构来设计整个电路。经测试最终电路输出基本符合要求的数据,结果基本达到目标值,电源可以稳定的工作在市电下。在不同的负载下,负载均远小于目标值的5%,只有不到1%。长时间工作时,电源发热正常,变压器无不良现象。两路输出达到目标电压值,且长时间稳定的工作,器件发热正常。(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11-01)

杨仕伟[8](2014)在《电流型控制模式的斜坡补偿》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的电压形式的调控之下,PWM控制器又新添了一个电流反馈环路,该种控制器是由电流模式控制的,添加了新的东西以后动能性明显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种模式,已经成为PWM控制器的首先款式。(本文来源于《电子制作》期刊2014年22期)

陈景忠[9](2014)在《基于电流型控制的LED恒流源分析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输出功率约50W的LED恒流源驱动模块,其负载为由多只LED管(每只功率为1W)采用混联方式组成的LED阵列。通过对其电流型反激式变换及恒流控制电路的设计与试制,并在不同输入电压下,改变负载测试,可看出其电流变化规律基本相似。随着负载变小,输出电压升高,输出电流逐渐减小,输出电流稳定度达4.6%。在一定负载时,输出电压值保持在47.2V左右,电压纹波峰-峰值约为400mV。电流波动约0.05A,输出电流稳定可靠,可用于对多只串并混联的LED阵列驱动供电。(本文来源于《半导体光电》期刊2014年01期)

车强,梁东莺[10](2011)在《基于电流型控制的多电平单相直接式开关变流器的电路拓扑及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电平变换技术主要是针对电压型逆变器,随着电力电子技术以及储能技术的发展,电流型多电平逆变器也将得到广泛应用。针对单相直接式电流型多电平拓扑开展研究,该类拓扑结构非常简单,所用开关器件和均流电感的数目非常少,逆变电路的开关器件的频率可以很低。分析了由该类拓扑组成的单相5电平、7电平变流器的工作原理,总结了变流器的拓扑构成规律,建立了单相5电平、7电平变流器的稳态平均模型,研究了它们的开关控制策略,并给出了一种通过调节输出电平宽度来消除低次电流谐波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电流型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一种单电感双输出(SIDO)开关变换器的电流型控制技术。以工作于连续导电模式(CCM)的SIDO Boost变换器为例,详细分析电流型控制CCM SIDO Boost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工作时序、系统稳定性,得到变换器稳定工作的条件。建立电流型控制CCM SIDO Boost变换器的时域仿真模型,通过时域仿真分析变换器的稳态性能、瞬态性能、输出支路的交叉影响以及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共模-差模电压型控制,电流型控制CCM SIDO Boost变换器可提高变换器的瞬态响应速度并抑制输出支路间的交叉影响;对于变换器存在的不稳定性问题,可以通过引入适当的斜坡补偿解决。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流型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曾绍桓,周国华,周述晗,毛桂华.电流型控制叁态Boost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与负载瞬态特性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9

[2].周述晗,周国华,毛桂华,张凯暾,徐顺刚.电流型控制单电感双输出开关变换器稳定性与瞬态特性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8

[3].张希,许建平,许多,陈诚,张凯暾.PI补偿固定关断时间电流型控制Boost变换器的次谐波振荡机理及失稳边界[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8

[4].孙柏楠.基于电流型控制的光伏并联系统离并网无缝切换技术[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5].王瑶,徐利梅,李爱,廖凯.电流型控制单电感双输出Buck变换器的动力学行为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7

[6].周述晗.单电感双输出Boost变换器电流型控制技术[D].西南交通大学.2016

[7].姚越.基于电流型控制原理的AC-DC多路电源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5

[8].杨仕伟.电流型控制模式的斜坡补偿[J].电子制作.2014

[9].陈景忠.基于电流型控制的LED恒流源分析与设计[J].半导体光电.2014

[10].车强,梁东莺.基于电流型控制的多电平单相直接式开关变流器的电路拓扑及控制策略研究[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论文知识图

电流型整流器的电流电路仿真模型由流型i}亦器的杨费功爽前馈神制古沙反激式电流型控制辅助电源电路电流型控制时ic2A的波特图电流型控制仿真和实验波形电流型控制时oc2Z的波特图

标签:;  ;  ;  ;  ;  ;  ;  

电流型控制论文_曾绍桓,周国华,周述晗,毛桂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