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动机制论文_李江,张继,袁野,陈鹏,刘桃

导读:本文包含了滑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机制,滑坡,定边,玄武岩,成因,摩擦,特征。

滑动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江,张继,袁野,陈鹏,刘桃[1](2019)在《高填方边坡多期次滑动机制研究——以攀枝花机场12~#滑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攀枝花保安营机场北东部填筑体高128 m,在国内高边坡中实属罕见,自2001年机场修建至今,12~#滑坡已先后发生5次滑动和2次强烈变形,其成因一直存疑。通过搜集资料系统分析总结了12~#滑坡形成演化过程、影响因素和滑动模式,采用现场调查、监测、钻探、室内试验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重点揭示了近两次变形破坏机制。结果表明:特殊的凹槽地形、边坡内丰富的地下水、特殊的岩体结构是边坡多次滑动的内在因素,降雨、地震、堆载是诱发变形的外在因素,近两次破坏机制可概括为受加载、施工扰动引起的推移式滑动,后期在地下水软化作用下转为蠕滑拉裂破坏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研究结果可为认识高填方边坡多期次滑动机制和工程治理提供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2019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1)

连世伟,李宏伟[2](2019)在《面向事件的气象数据流滑动窗口查询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NCEP的再分析计划以气象数据为数据源,从事件的角度定义了元对象,探讨了基于事件的元对象查询机制,分析了各属性异常、综合属性异常、属性异常频繁和属性分布等4个事件元对象的查询过程。定义了数据流、滑动窗口和地理数据块,提出了面向事件的气象数据流滑动窗口查询方法,为气象数据流的检测、分类、频繁挖掘和高维聚类奠定良好基础。(本文来源于《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期刊2019年06期)

邓琳琳[3](2019)在《岩石摩擦滑动失稳机制及声发射演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摩擦滑动是含不连续面岩体变形破坏的主要特征之一,由于岩体不连续面失稳滑动而诱发的工程灾害时有发生,给交通、采矿、水利水电等岩土工程建设造成巨大威胁,因此,本文从实验和理论分析入手,在岩石摩擦滑动过程中的变形场演化特征研究和声发射指标参数分析基础上,分析和总结岩石摩擦滑动失稳机制及声发射演化特征规律,为岩土工程灾害预测预警与防治提供参考。以数字散斑相关方法为实验观测手段,采用双面剪切摩擦实验方法,研究岩石摩擦滑动不同阶段变形场,得到岩石摩擦滑动位移场演化特征、界面滑动位移演化特征、界面滑动速率演化特征及变形能密度时空演化特征,给出了界面滑动区域及锁固区域对应位置处滑动岩块位移场等值线特征,发现了黏滑阶段的界面滑动速率曲线随着黏滑发生次数的增加出现明显的多峰演化特征,剪应力线性增加阶段的变形能表现为积累和释放交替演化的特征,提出了界面非均匀变形是岩石摩擦滑动失稳诱因的观点,并通过岩石摩擦滑动变形非均匀性指标演化特征的分析验证了这一观点的合理性。采用考虑了界面非均匀性的弹簧滑块模型,进一步开展岩石摩擦滑动失稳机制理论分析,发现黏滑期剪力降量值、间黏滑持续时间、界面微小滑动启动时刻的摩擦力量值与界面非均匀性具有相关性。通过对双面剪切摩擦实验的声发射信号进行参数分析,得到岩石摩擦滑动不同阶段声发射振铃计数演化特征、声发射累计能量演化特征和声发射b值演化特征。结合岩石摩擦滑动失稳机制的研究成果,分析岩石摩擦滑动声发射指标和变形指标的对应关系,得到,界面滑动速率变化将引起声发射事件发生,界面滑动位移与声发射累计能量演化趋势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声发射b值的演化阶段与变形能密度演化阶段相对应。(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可能,李斌,戚玉禄,张云毅,左文贵[4](2019)在《郴州市某煤系地层滑坡成因机制及滑动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郴州市龙家背滑坡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滑坡的成因过程及机理。经勘察研究发现,此滑坡属推移式与牵引式复合型的岩土混合滑坡,破坏模式为典型的拉裂-蠕滑缓动型变形破坏模式。郴州独特的煤系地层是滑坡产生的主要内因,通过UU试验分析二迭系上统龙潭组页岩煤系地层特殊岩土力学性质,总结其力学参数随含水率的升高显着下降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对比滑带土室内试验结果,发现经地下水软化后的滑带的含水率约为35%,强度较干燥状态下降约71.4%;坡脚切方施工是最终形成复合式滑坡的触发因素,运用改进毕肖普法计算挖方前后坡脚土体的稳定性,坡体稳定性系数由1.13下降至0.93,坡体失稳滑动。郴州市山岭地区独特的煤系地层,加之春秋多暴雨的特殊气候条件,在工程建设中极易触发产生滑坡等次生灾害。本文依托此龙家背滑坡,分析其破坏过程及成因机理,为今后城市建设中的灾害防治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导刊》期刊2019年01期)

何子露,刘威,何思明,闫帅星[5](2019)在《饱和松散堆积体快速滑动的剪胀效应机制与过程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工程弃渣、地震滑坡堆积体等松散介质,在降雨条件下所形成的饱和松散堆积体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其运动速度、危害范围大大超过预期,其内在机制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采用Iverson基于极限状态土力学原理构建的饱和堆积体剪胀模型,并整合到Savage-Hutter滑坡运动演进物理模型中,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滑坡运动学方程,实现了饱和松散堆积体运动演进全程模拟,最后以深圳滑坡为案例研究了滑坡运动成灾过程。结果表明:剪胀效应是导致饱和松散堆积体快速运动的主要原因,饱和松散堆积体的初始状态(孔隙比或固相体积分数)对其运动-堆积演化过程有决定性影响。(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06期)

张雷,何昌荣[6](2018)在《玄武岩在水热条件下的不稳定摩擦滑动行为以及滑移弱化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玄武岩的摩擦力学性质我们开展了水热条件下的叁轴摩擦实验研究,实验温度范围为100-600℃,有效正压力150MPa,孔隙水压分别为30MPa和100MPa,实验样品采用粗粒玄武岩断层泥(℃转变为速度弱化。在400℃玄武岩速度依赖性表现出随位移的演化,由速度弱化转变为速度强化,而在500-600℃玄武岩始终表现出速度弱化的行为。在100MPa孔隙水压条件下,玄武岩在100-300℃温(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二)——专题22:震震源物理与断层力学研究进展、专题23: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期刊2018-10-21)

蔡耀军,李亮[7](2018)在《南水北调中线膨胀土工程特性与边坡滑动破坏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半个多世纪的勘察与研究,在"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多个项目和课题支持下,通过现场勘察与室内实验、大型渠道原型试验、边坡监测与现场解剖、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膨胀土结构等工程特征及边坡破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膨胀土在宏观结构存在明显垂直分带特征,其浅层破坏主要表现为坡面冲刷和浅表蠕变,深层滑动破坏受制于膨胀土内部结构面,边坡土体强度取决于软弱结构面强度。基于试验研究成果,提出了膨胀土浅层蠕变和深层折线滑动破坏新机制。(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12)

李俊峰,陈红旗,刘红岩[8](2018)在《四川王山-抓口寺滑坡成因机制及滑动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王山-抓口寺大型岩质滑坡为例,在对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及周边工程地质条件现场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地质分析手段获取区内滑坡体从缓慢变形到失稳破坏全过程的基本信息,提出滑坡演变概化地质模型,并结合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模拟真实时间和便于分析非连续大变形的特点,建立非连续变性分析(DDA)数值模型,对滑坡体稳定性和滑动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对降雨弱化结构面强度参数影响滑坡滑距和速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王山-抓口寺滑坡主要诱发原因是汛期持续降雨使雨水沿裂隙大量渗入滑体导致滑坡体结构面强度参数降低;同时,滑坡前缘由于前期堰塞湖人工清理和河水自然侧蚀,临空面高达十数米,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最终形成"强降雨-入渗-岩体软化-推拉"破坏模式,属典型的滑移-拉裂型岩质滑坡;参数影响性表明结构面内摩擦角φ对滑坡滑距和滑速影响显著,黏聚力c对滑坡位移和速度影响有限;模拟得到的滑坡最大滑移速度和后缘最大滑动距离与野外调查相符。(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乾程[9](2018)在《长江某岸坡滑动机制及应急治理措施研究——以重庆云阳某滑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重庆云阳长江某库岸滑坡为研究对象,根据地表调查、钻探揭露和监测数据分析,认为该滑坡属于"推动式—牵引式"混合滑坡,且正处于蠕滑—破坏阶段,其稳定性主要受人类工程活动和叁峡水库蓄水及降雨影响,最后提出削坡减载、坡脚堆载反压的应急治理措施及在土层厚度较大岸坡地带设置"禁建区"、"慎建区"的建议。(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8年07期)

管琪,易武[10](2018)在《陈家湾尾矿库不稳定边坡变形特征及滑动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陈家湾尾矿库不稳定边坡为例,在研究区地质勘查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踏勘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稳定边坡的变形特征进行阐述,并分析其成因机制.陈家湾尾矿库不稳定边坡的形成和发展是多种因素的共同结果:不利的地形地貌条件、斜顺向坡理结构,发育的节理裂隙、连续强降雨、人类工程活动在边坡前缘切脚形成临空面等构成了不稳定边坡变形的主要因素.按照物质成分划分,陈家湾尾矿库不稳定边坡属土石混合体边坡;从边坡的动力来源来看,陈家湾尾矿库不稳定边坡属于"推移式".对于陈家湾尾矿库不稳定边坡的变形特征及滑动机制的分析,将对同地区其他类似的边坡勘察、预警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滑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NCEP的再分析计划以气象数据为数据源,从事件的角度定义了元对象,探讨了基于事件的元对象查询机制,分析了各属性异常、综合属性异常、属性异常频繁和属性分布等4个事件元对象的查询过程。定义了数据流、滑动窗口和地理数据块,提出了面向事件的气象数据流滑动窗口查询方法,为气象数据流的检测、分类、频繁挖掘和高维聚类奠定良好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滑动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李江,张继,袁野,陈鹏,刘桃.高填方边坡多期次滑动机制研究——以攀枝花机场12~#滑坡为例[C].2019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连世伟,李宏伟.面向事件的气象数据流滑动窗口查询机制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9

[3].邓琳琳.岩石摩擦滑动失稳机制及声发射演化特征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9

[4].张可能,李斌,戚玉禄,张云毅,左文贵.郴州市某煤系地层滑坡成因机制及滑动过程分析[J].国土资源导刊.2019

[5].何子露,刘威,何思明,闫帅星.饱和松散堆积体快速滑动的剪胀效应机制与过程模拟[J].岩土力学.2019

[6].张雷,何昌荣.玄武岩在水热条件下的不稳定摩擦滑动行为以及滑移弱化机制探讨[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二)——专题22:震震源物理与断层力学研究进展、专题23: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2018

[7].蔡耀军,李亮.南水北调中线膨胀土工程特性与边坡滑动破坏机制[C].2018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8].李俊峰,陈红旗,刘红岩.四川王山-抓口寺滑坡成因机制及滑动过程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8

[9].王乾程.长江某岸坡滑动机制及应急治理措施研究——以重庆云阳某滑坡为例[J].西部探矿工程.2018

[10].管琪,易武.陈家湾尾矿库不稳定边坡变形特征及滑动机制分析[J].叁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论文知识图

钢973K预变形(ε=1.2)后的水冷...添加Sn-25wt%Si包覆结构组元的双相双...坏块表位索引存储结构陕西榆林子洲石沟2010.3.10大型黄土滑...°样品在不同温度下变形50%的微观组...时间窗口

标签:;  ;  ;  ;  ;  ;  ;  

滑动机制论文_李江,张继,袁野,陈鹏,刘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