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德意志帝国的骄傲——德国公海舰队的主力舰

海上德意志帝国的骄傲——德国公海舰队的主力舰

一、德意志帝国的海上骄傲——德国公海舰队主力舰(论文文献综述)

秦立志[1](2021)在《窗口预期与崛起国应对战略透支风险的启示》文中提出关于崛起国面对战略透支风险时选择风险规避或风险承担的动因,作者提出了窗口预期这一核心研究变量,它同时涵盖对过去的历史类比经验、对现状的满意程度以及对未来前景的损益评估。窗口预期的形成机制包括战略动机、地缘政治地位、经济相互依赖和军事攻防平衡四要素。如果形成损失偏好的消极窗口预期,就会产生沉没成本、夸大威慑效果和"托克维尔悖论"的共同作用,进而强化风险承担决心,诱发螺旋模式的冲突升级,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如果形成收益偏好的积极窗口预期,则更可能导致风险规避,出现相对稳定的威慑模式,跨越"奥古斯都门槛"。风险规避和风险承担都只是应对策略而非实际结果,这源于国家间的战略互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对1871—1914年的德国和1894—1941年的日本应对透支风险的选择动因分析验证了窗口预期的形成机制和战略影响:即使缺乏客观的进攻优势、没有明显的防御弱点,国家仍可能由于消极窗口预期选择风险承担。只有在大国战略关系中充分权衡己方观念和行为所造成的系统效应,实现理性与克制的决策,才能减少崛起进程中的战略透支风险。

刘霏[2](2021)在《十九世纪末以来德国海权发展特点评析》文中提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开始实施海洋战略,向世界大国迈进。德国之所以建设海权,一是由于地缘环境的束缚,德国的出海口相对封闭、海陆周边强邻环伺、海外物资比较短缺;二是鉴于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威廉二世执政时期;三是基于德意志民族性格所带来的精神力量。尽管在追求海权的道路上,德国并不顺利,但却依然体现出其独有的特点:对海洋扩张与国家利益的关系认识深刻,重视海军在国家海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推进以潜艇为核心的国家海上力量作战装备,军事战略的调整为国家对外政策服务等。德国海权建设的经验教训对中国海权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舒可心[3](2021)在《冷战后美国亚太海权联盟战略研究》文中认为

靳梦霞[4](2021)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外交困境与对策研究(1890-1914)》文中提出十九世纪末期,德国经济实力已跃居欧洲前列。威廉二世上台后,新政府受统一战争遗留下的军事崇拜影响,将目光投向了世界市场,意图挑战英国的霸主地位,在世界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威廉政府在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上过多的受到社会舆论的裹挟,且外交政策摇摆不定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将德国推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正文分四个章节。第一章介绍德国如何逐渐摒弃大陆政策走向世界政策。随着德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大陆政策的弊端逐渐暴露,并针对德国的地缘政治环境提出了“新路线”政策,然而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威廉德国在“新路线”外交失利的情况下提出了世界政策。第二章总结了威廉德国的对俄政策。德国军方一直主张疏远俄国,然而在俾斯麦时期没有赋予军方过多插手政治的权利。威廉二世登基后,军方在新政府中的话语权得到提高,促进了对俄政策的转变。第三章分析威廉德国时期的对英政策,从1890-1896年的战略接近到1897-1902年逐渐走向疏远,德国一方面基于法俄结盟想拉拢英国,另一方面又想组织一个对付英国的“大陆联盟”,1898-1901年英德同盟谈判失败直接表明两国在结盟问题上不存在共同利益。第四章阐述德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关系。俾斯麦时期实行对俄亲善政策且一直重视与奥匈的同盟关系,故而一直没有过多插手中东事务,重点关注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利益。威廉二世时期德国在欧洲大陆的扩张加剧了与俄国的冲突,同时俄国积极在巴尔干地区扩张威胁到了奥斯曼帝国的利益。基于共同的敌人使奥斯曼帝国逐渐走入了德国的视野。威廉德国通过修建巴格达铁路并给予财政支持的方式将其拉入了己方阵营。自俾斯麦退出德国政治舞台之后,德国的外交路线一直处于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更何况威廉德国在谋求世界霸主地位的道路上践踏了国际人道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愈演愈烈。新政府牺牲其他民族利益来谋求自身的发展,没有平衡好各方关系,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最后走向了战争的不归路。

徐进[5](2021)在《时间维度与战略目标》文中认为时间是战略规划的内在要素,但时间维度被研究者普遍忽视。本文主要探讨了时间与战略目标之间的耦合问题,包括:时间为什么必须与战略目标相耦合?时间如何与战略目标相耦合?扭曲时间维度的因素及后果是什么?本文认为,时间维度是指战略目标在多长时间里达成或维持,它可以帮助决策者确定合理的战略节奏和制定相应的战略步骤。战略目标应当是有时间限制的目标,否则将加大执行者的操作难度。根据时间维度与目标性质的区分,战略目标分为有时间限制的刚性目标、有时间限制的弹性目标、无时间限制的刚性目标和无时间限制的弹性目标四类。时间维度还与战略目标偏移现象密切相关。行为体要么试图压缩时间,以期提前达成目标,要么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试图提高目标水平。研究表明,夸大外部威胁、机会窗口、突发事件是导致目标偏移现象出现的重要因素。探讨时间维度问题对大国战略的参考价值在于三点:一是大国要保持战略定力,二是大国要给战略目标设定合理的时间限制,三是大国要能及时回调止损。

何岸[6](2020)在《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的主题为: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以这个主题为核心,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作为资源极为缺乏的岛国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为何忽视了极其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保护,从而导致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以一系列灾难性的失败而告终?由于研究主题属于战略研究领域中关于战争失败的研究范围,所以本文根据战争失败研究的代表性着作《军事灾难:战争失败的剖析》一书提出的导致战争失败的“军事灾难”产生的基本理论框架来加以分析,首先确认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属于战争失败中的典型“军事灾难”,而这种“军事灾难”的产生绝非单一因素所导致。其次,分别从纵向层次与横向领域两个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与分析。其中,纵向的研究主要分为国家、军队、战区/舰队、部队四个层次,分别对应战略研究中的大战略、战略、战役、战术四个层次。横向的研究则分为政治、军事、组织、敌人四大领域,并按照这四个领域依次探寻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原因。最后,根据导致其失败的政治、军事、组织、敌人四大原因,总结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教训,及其对于当今海洋战略的启示。

秦立志[7](2020)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海权战略与英德冲突的根源》文中提出作者针对德国海权战略诱发英德地缘竞争加剧的传导机制这一研究议题,对学界既有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综述。借助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大战略框架,形成了关于英德冲突根源的解释机制:地缘格局→海权扩张的战略预期→德国崛起路径从战略克制、战略进取转向战略冒险→英国的制衡反馈→德国强化了原有的战略预期、进一步推进战略冒险→英德两国陷入螺旋冲突模式→德国陷入战略透支和海权崛起的失败。案例分析遵循过程追踪法,对德国如何走向海上战略冒险的历史进程进行理论分析,探究英德之间的战略互动进程及其影响变量,并提出以下观点:即使没有马汉的"海权论",德国也会推进海权战略扩张;海军竞赛是英德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重要动力;当崛起国与霸权国都处于损失预期框架时容易形成螺旋冲突模式,当两国处于收益预期框架时容易受威慑逻辑主导;有利于崛起的权力转移应当以不增加体系制衡压力为重要参考点;陆上崛起国的海上战略转型可以实现与海上霸权国的战略稳定。

郑东娜[8](2019)在《大众政治视角下的英国反德情绪研究(1904-191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世纪末,随着经济和海军优势不断受到挑战,英国不得不放弃“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寻找盟友以减轻维持欧洲大陆势力均衡和争夺殖民地的压力。英国曾寻求与相对友好的德国结成同盟关系,但德皇威廉二世上台后决心“争夺阳光下的地盘”,与英国在殖民地方面开始有了摩擦。两国逐渐走向对立的关系使英国大众的反德情绪开始显现。与此同时,在英国已然成形的大众政治和公众舆论机制使得大众的情绪能够通过新闻媒体的传播、渲染、鼓动,影响政府的决策。英、德两国人民因布尔战争产生的敌对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英德同盟谈判的破裂。1904年到1914年,英国大众的反德情绪主要体现在英德国移民、海军军备竞赛和国际政治领域三个方面。在报刊、文学作品的渲染和保守派人士的推动下,形成反德舆论的浪潮,迫使政府一再做出过激的决策。克鲁格电报事件发生之前,在英德国移民受到的排挤主要来自经济方面,但布尔战争造成的裂痕使政治因素越来越大地影响到了他们。英法协约签订后,德国几乎成为英国入侵文学所描绘的唯一的、万恶的侵略者,使英德之间必有一战的想法逐渐流传开来。与此同时,间谍小说也在不遗余力地渲染在英德国移民对国家安全致命的威胁,一场席卷全国的间谍热在二十世纪初的英国悄然爆发,致使英国政府出台了严厉的却又不甚严谨的法案,建立了沿用至今的情报组织,逮捕了许多无辜的移民。海洋安全对于一个像英国这样的岛国而言至关重要,所以英德之间的海军之争成了影响两国关系的症结所在。日俄战争使俄国海军遭到重创,加之英法协约关系的确立,崛起的德国海军成为了英国主要关注的对象。德国毫不犹豫地加入到无畏舰的比拼中,使英国舆论一改之前略带轻蔑的态度,开始呼吁海军部采取强硬的姿态以回应威胁。德国海军迅速扩张,而英国自由党政府连年裁剪军费预算,使得英国海军奉行的两强标准岌岌可危,终于造成了 1909年海军大恐慌。大众表现出的前所未有的愤怒和恐慌迫使政府在当年同意了不切实际的无畏舰建造计划。随着几次限制海军军备谈判的失败,舆论愈加强硬,甚至在1913年海军大臣丘吉尔又一次提出海军假期计划时毫不留情地加以批判。最终英德海军军备竞赛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博弈是英德关系的直观反映,公众舆论在其中也起到了影响作用。德国在两次摩洛哥危机期间表现出的野心让英国人感到震惊,英德之间必有一战的想象几乎占据了每个英国人的头脑,这个过程也是反德情绪逐渐增强,最终形成为仇德情绪的关键。七月危机期间,英国舆论经历了分裂和徘徊,最终,在德国入侵比利时事件的推动下,在激昂的仇德情绪和难以抑制的民族主义热情中,遵从民意的英国政府作出了参加战争的决定。

张丽滢[9](2019)在《美国崛起与国际法创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大国崛起的历史来看,成功的大国崛起都伴随着国际法的理念创新和国际法律制度的创新,荷兰、英国、美国的崛起就是伴随着理念创新和国际法律制度创新,成功地推动了国际法律制度的变革。虽然美国崛起后对其在二战后建立的国际法律秩序采取“实用主义”、“双重标准”的态度,处处体现了霸权主义的国际法观。但不可忽视的是,美国在崛起过程中对现代国际法发展的推动作用。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界还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基于此,论文以《美国崛起与国际法创制研究》为选题,以美国崛起为线索,从国际政治和国际法交叉研究的视角出发,通过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考察美国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从推动美洲、亚非区域国际法制建设到实现全球国际法律制度的变革。从中发现美国崛起过程中是如何处理与当时已有大国主导下的国际法律秩序的关系;崛起的美国是如何处理与区域国际法制的关系;崛起的美国推动国际法创新的理念和方式及影响美国推动国际法创制的因素。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美国崛起过程中以理念为引领、以权力为保障、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以国际社会的发展方向为观照,通过国际条约、国际习惯甚至是单边行为等方式推动国际法律制度的创制。尽管美国在崛起的过程中推动国际法的创制存在着“双重标准”、“实用主义”的倾向,但其对国际法律制度的参与和引领的经验和教训及其规律对研究大国崛起与国际法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为我国新时期引领和推动国际法的变革提供了历史借鉴。全文内容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对选题依据、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等四个部分进行总体概况,从整体上介绍本文的研究脉络。第二部分是正文,即本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国际法创制的要素及机制研究。这一章是本文的理论创新部分,围绕国际法创制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展开。主要回答:国际法是什么?国际法的表现形式;国际法创制的方式等。通过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的分析和说明,为其余各章的展开打下基础。第二章是美国推动美洲区域国际法创制的理念与实践。侧重考察在美洲区域内,不同实力阶段的美国在国际法创制方面的理念以及实践方式,在第一阶段通过民族自决、扩张等理念,采用单边行为和双边条约的方式创制美洲区域国际法律制度;在第二阶段则通过联盟理念,采用以多边条约为主导创制美洲区域国际法的方式,从而总结美国在不同阶段推动美洲区域国际法创制的特点和规律。第三章是美国在亚非推动国际法发展的理念与实践。排除美国在美洲的地缘优势,美国在实力不同的两个阶段,在亚洲和非洲通过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等方式推动国际法的发展,用自由贸易理念来指导其权力运用,并通过两个个案研究进一步总结美国在亚非推动国际法发展的经验和规律。第四章是美国推动全球性的国际法律制度——国际组织法创制的理念和实践。以国际组织作为美国推动全球性国际法创制的主要方式之一。本章以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建立为切入点,通过研究世界性国际组织建立和现代国际法形成的过程来发掘国际法形成中大国的作用及理念认同、权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中发现崛起的美国在推动现代国际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第五章是美国推动全球性国际法律制度——国际争端解决法创制的理念和实践。美国推动全球性国际法律制度创制的另一主要手段即为国际争端解决法律制度。本章从美国的和平理念入手,考察崛起中的美国推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国际法制化的方式,从国内到国外、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国际、从判例、实践、国际习惯法到国际条约等多个角度进行,发现和总结美国推动国际争端解决法创制的作用、经验以及规律。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主要是对本文的整体研究进行理论总结,通过各章的论述印证美国崛起过程中国际法创制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并总结大国崛起与国际法创新的规律。

郑凯文[10](2019)在《论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海军建设》文中认为近代以来,欧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浪潮席卷世界。18世纪末,西方国家开始频繁造访日本,19世纪中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强大武力威胁之下,日本被迫开国,并与之签订不平等条约。面对这一严峻局势,开国后的日本迅速效仿西方,开始开展近代化的海军建设。此后,日本虽因戊辰战争而造成了政权更迭,但其海军建设依旧矢志不渝,并最终成长为世界级的海军强国。纵观日本近代海军史,政治因素作为影响近代日本海军建设的核心因素,长期贯穿于日本近代海军史始终。而自幕末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日本海军史又由于具体历史背景和条件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19世纪50年代中期至19世纪70年代初,德川幕府以荷兰政府赠送的西式战舰观光丸号为基础,建立长崎海军训习所,开始开展近代化的海军建设。其间,德川幕府虽然被明治政府取代,但其坚持向西方学习、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海军技术成果等优良传统被明治政权所延续。可是,明治政府虽然在1972年完成了对幕府时代海军遗产的整合与继承,但由于明治初期日本国家军事建设对陆军的偏向、国内局势的动荡不安、国家财政与工业基础的匮乏、以及海军政治地位与影响力的不足,日本的近代化海军建设一度陷入低迷。其后,由于构成日本明治时期寡头政治核心之一的萨摩藩阀势力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积极介入并实现了对日本海军的掌控。于是,凭借着萨摩宗族强大的政治实力与政治影响力,近代日本海军的近代化建设重新焕发生机。与此同时,由于日本积极的扩张性对外政策所导致的中日关系恶化、近代中日两国的海军军备竞赛、以及国际海军的扩军潮流,都对近代日本的海军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日本海军在19世纪80年代蓬勃发展,并实现了一定的规模。时至19世纪90年代初,虽然近代日本产生结构性政治变革,并因此引发了海军与国会间的激烈冲突。但通过海军主动、积极的机构、人事改革,海军不但一举扭转了与国会间的对立关系、奠定了与国会的友好合作的基础、顺利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夕实现补强,还在战争中彻底击败中国北洋水师,奠定了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胜利。甲午战争结束后,凭借着日本海军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战争胜利带给海军的巨大政治、经济利益,日本海军的实力与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级的海军强国。所以总的来看,由于近代日本宪法赋予军事部门的独特宪法权利与法外特权,使得包括海军在内的近代日本的军事部门对近代日本政治、社会乃至历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而政治作为近代日本海军实现近代化建设与部门崛起的生命线,促使海军必须积极的参与到近代日本的政治活动之中,谋求部门利益。所以,近代日本海军长期、积极的政治参与与政治干涉,具有代表性的体现出近代日本政治的延续性特征。而其崛起历程,也切实的映射并深刻的影响了近代日本的崛起。

二、德意志帝国的海上骄傲——德国公海舰队主力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意志帝国的海上骄傲——德国公海舰队主力舰(论文提纲范文)

(1)窗口预期与崛起国应对战略透支风险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二 已有解释及其不足
三 核心变量与解释机制
    (一)窗口预期的理论解析
    (二)影响窗口预期的主要变量
        1.战略动机
        2.地缘政治地位
        3.经济相互依赖
        4.军事攻防平衡
    (三)因果机制
    (四)窗口预期与战略透支风险的关联性分析
四 案例分析
    (一)日本(1894—1941年)
        1.风险规避与日本的有限扩张
        2.日本选择风险承担与过度扩张
        3.被夸大的短期—机会窗口与长期—脆弱性窗口
        4.日美关系:从威慑模式到螺旋冲突升级
    (二)德国(1871—1914年)
        1.俾斯麦德国的积极窗口预期与风险规避
        2.德国选择风险承担与过度扩张
        3.虚幻的短期—机会窗口和长期—脆弱性窗口
        4.德国威慑失败与螺旋冲突升级
    (三)日本与德国案例的历史启示
五 结论

(2)十九世纪末以来德国海权发展特点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德国海权建设的背景
    (一)地缘环境局限加速海权建设
    (二)政府决策取向推进海权建设
    (三)双重民族性格引导海权建设
二、德国海权建设的特点
    (一)突出海洋扩张中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地位,既会加速推动海权的发展,又可能导致无法处理好陆权与海权的关系
    (二)重视海军在国家海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既会促进海权力量的提升,又可能造成同盟力量削弱四面楚歌的现象
    (三)以潜艇为核心的国家海上作战力量,既会获取海权拓展的胜利,又可能引发因作战能力薄弱而丧失制海权
    (四)军事战略的调整为国家对外政策而服务,既会实现海权利益的延伸,又可能加速国家力量衰退得不偿失的结果
三、德国海权建设的评析
    (一)提出清晰的切实可行的系统化海权理论,为海权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二)建设具有均衡性多平台作战力量的海军,为海权发展提供技术平台
    (三)确保海权建设与国家地缘态势协调发展,为海权发展提供安全保证
    (四)培塑开拓型的民族性格,为海权发展提供价值评定
四、结语

(4)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外交困境与对策研究(1890-19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从大陆政策到世界政策
    一、俾斯麦体系的局限性
    二、外交政策“新路线”的出台
        (一)外交政策“新路线”出台的背景
        (二)外交“新路线”的内容
        (三)对外交“新路线”的评价
    三、威廉二世“世界政策”的推行
        (一)世界政策的形成背景
        (二)世界政策的内容与定义
第二章 德意志第二帝国对俄战略的转变
    一、军方影响力增强
        (一) “个人统治”与威廉二世的支持
        (二)军事机构的特权及其权力的增长
        (三)新任主要外交官员倾向于军方
    二、军方的反俄主张
        (一)正视两线作战的威胁
        (二)拒绝再续条约
第三章 德意志第二帝国与英帝国战略关系
    一、摇摆不定的阶段
        (一)1890-1896 年:战略接近时期
        (二)1897-1902 年:从战略接近到战略疏远
    二、正面冲突与一战序幕
第四章 德意志第二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关系
    一、俾斯麦的政策与柏林会议
    二、巴格达铁路的建设
    三、德国将奥斯曼帝国拖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时间维度与战略目标(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
二、时间与目标的耦合
    (一)时间为何必须与战略目标耦合
    (二)时间如何与战略目标耦合
三、扭曲时间维度的因素及后果
    (一)外部威胁、机会窗口与一战前德国海军发展战略
    (二)机会窗口、突发事件与苏联的进攻性战略
四、思考与结论

(6)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任务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究任务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对象的选定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战争失败研究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
        三、研究综述小结与既有研究的不足
    第四节 核心论点、研究架构与研究方法
        一、核心论点
        二、研究架构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价值与论文结构
        一、论文价值
        二、论文结构
第一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日本海上交通线与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概况
    第一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基本情况
        一、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分布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构成
        三、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特点
    第二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战争的影响
        一、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重要性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日本战争经济的影响
        三、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日军作战能力的影响
    第三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概述
        一、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1-1942
        二、太平洋战争中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2-1943
        三、太平洋战争后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3-1944
        四、太平洋战争末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4-194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政治原因
    第一节 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因素:日本的地缘环境、国家角色定位以及国家战略与政策取向
        一、地缘政治与海上交通线
        二、近代日本的地缘环境与国家角色定位
        三、近代日本的国家战略与政策取向
        四、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二节 国际政治因素:近代日本同盟体系的转换及其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一、同盟体系与海上交通线
        二、近代日本同盟体系的演进与转换
        三、国际政治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军保交作战失败的军事原因
    第一节 海军战略因素:日本海军战略理论的僵化及其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一、海军战略理论中的海上交通线
        二、海上交通线保护在日本海军战略理论中的角色与地位
        三、日本海军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研究及其影响:以无限制潜艇战为中心
        四、海军战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二节 海军战术因素:日本海军反潜护航战术的缺陷
        一、海军战术与海上交通线保护
        二、战时日本海军反潜护航战术的演变与缺陷
        三、海军战术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三节 海军情报因素:日本海军反潜护航作战中的情报战失败
        一、海军情报与海上交通线保护
        二、日本海军反潜护航作战中的情报战失败
        三、海军情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组织原因
    第一节 国家组织因素:政府与军部之间无法有效协调
        一、统帅权独立与军政二元化体制
        二、政府与军部分立
        三、国家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二节 军队组织因素:陆海军之间无法有效协调
        一、军政与军令并立
        二、陆军与海军对立
        三、军队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三节 海军组织因素:海军各单位之间无法有效协凋
        一、海军省与军令部
        二、舰队与镇守府
        三、海上护卫总司令部
        四、海军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对手原因
    第一节 误判因素:战前美国海军对无限制潜艇战的态度与日本海军的误判
        一、无限制潜艇战与国际法
        二、战前美国海军对日战略——以无限制潜艇战为中心
        三、误判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二节 误导因素: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误导
        一、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
        二、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误导
        三、误导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第三节 打击因素: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打击
        一、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
        二、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打击
        三、打击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论
凡例
附录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运输船队的名称与类型
参考文献

(7)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海权战略与英德冲突的根源(论文提纲范文)

一 英德海权战略博弈的理论与历史视角
    (一)关于德国发展海权的战略动因
    (二)海军竞赛与英德战争的关联分析
    (三)关于英德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论断
二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大战略分析框架
    (一)自变量分析:地缘格局
    (二)中介变量分析:战略预期与战略冒险
    (三)因变量:外部制衡压力增加与战略透支风险加剧
三 案例分析
    (一)地缘格局对德国海权战略的结构性影响
    (二)战略预期和战略冒险对威廉二世时期德国海权崛起的进程性影响
        1.对权力转移趋势的预期
        2.对脆弱性相互依赖的战略预期
        3.对进攻优于防御的战略预期
    (三)英国制衡与德国陷入战略透支
        1.英国对德国海上权力的威胁预期
        2.英德陷入贸易—安全困境
        3.英国对海上攻防平衡态势的认知
        4.英德结盟尝试的失败
        5.“哥本哈根恐慌”与“敌意的合理化”
        6.英德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四 战略反思与历史启示

(8)大众政治视角下的英国反德情绪研究(1904-191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四、国内外研究状况
    五、研究框架
第一章 英国大众政治与1904年前的英德关系
    第一节 十九世纪英国大众政治的兴起
    第二节 英国大众对德国海军建设的关注
    第三节 转变中的英德关系与反德舆论的形成
    第四节 反德情绪对德国移民的影响
第二章 文学作品与报刊煽动的反德情绪
    第一节 入侵文学煽动下的恐德情绪
    第二节 所谓“间谍”造成的狂热
第三章 德国海军建设引发的大恐慌
    第一节 大众对德国海军忧虑情绪的显现
        (一) 1904年英王访德与德皇不莱梅讲话
        (二) 无畏舰时代的到来
    第二节 大众对德国海军恐惧情绪的爆发
        (一) 查尔斯·哈丁的德国之行
        (二) 1909年海军大恐慌
    第三节 限制海军军备谈判的最终失败
        (一) 铩羽而归的曳申中与霍尔丹
        (二) 没有假期的海军
第四章 争夺欧洲霸权激化的仇德情绪
    第一节 反德情绪的凸显
        (一) 《英法协约》的签订
        (二)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第二节 反德情绪的增强
    第三节 激昂的仇德情绪与高涨的参战热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美国崛起与国际法创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缘起与意义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和不足
        (一)创新点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一章 国际法创制的理论与实践
    一、国际法创制的理论基础
        (一)国际法与国际法的创制
        (二)国际法创制的相关要素
        (三)国际法律制度的创制机制
    二、美国的国际法创制实践分析
        (一)美国崛起过程中参与和引领国际法创制的情况分析
        (二)美国对现代国际法发展的贡献
        (三)美国创制国际法的主要理念
第二章 美国推动美洲区域国际法创制的理念与实践
    一、19 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推动美洲区域国际法创制的理念和实践
        (一)美国的国际法理念
        (二)19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推动美洲区域国际法创制的方式
    二、19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推动美洲区域国际法创制的理念和实践
        (一)美国推动和主导美洲区域国际法律制度创制的理念
        (二)19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推动美洲区域国际法创制的方式
    三、影响美国推动美洲区域国际法创制的主要因素
        (一)影响美国创制国际法的主观因素
        (二)影响美国创制国际法的客观因素
        (三)影响美国国际法创制的核心因素
    四、美国创制美洲区域国际法的规律总结
        (一)在领土问题上美国针对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实践方式
        (二)以政治动员推动国际法规则的制定
        (三)争取掌握美洲联盟的控制权
        (四)以妥协让步换取成果
        (五)美国在美洲的布局:以国际法为基础发展经济、建立同盟、军事部署
第三章 美国在亚非推动国际法创制中的理念与实践
    一、19世纪美国在亚非国际法创制中的理念与实践
        (一)美国追求和尝试的国际法理念
        (二)19世纪美国在亚非创制国际法的方式
    二、20世纪初美国在亚非推动国际法发展的理念和实践
        (一)20世纪初美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推动亚洲国际法的发展
        (二)支持日本在亚洲推行门罗主义
        (三)20世纪初美国在非洲的国际法实践
    三、美国推动亚非地区国际法发展的特点分析
        (一)以理念或政策为指引、以实现其国家利益为核心目标
        (二)随着国家实力的变化,美国在亚非的国际法实践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三)美国国家实力的提升通过条约带给美国更多的条约利益
        (四)不平等性是美国与亚非国家条约关系的共同特征
    四、通过条约对比,总结美国在亚非推动国际法发展的规律
        (一)通过条约比较,美国比英国攫取更多特权
        (二)通过条约比较,美国的条约利益随着实力的增长而增长
第四章 美国推动全球性国际法律制度创制:国际组织法
    一、美国推动一战后国际法律制度创制的理念与实践
        (一)“十四点计划”:国际联盟建立的思想基础
        (二)美国推动一战后国际法律发展的主要方式
        (三)美国推动一战后国际法律秩序形成的作用及特点分析
    二、美国推动二战后国际法律制度创制的理念与实践
        (一)美国在二战期间推动各国就战后国际法律制度创制形成共识.
        (二)美国推动二战后国际法律制度形成的方式
        (三)美国主导创制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对推动现代国际法发展的作用
        (四)影响美国推动国际组织法创制的因素
第五章 美国推动全球性国际法律制度创制:国际争端解决法
    一、19世纪美国推动国际争端解决法创制的理念和实践
        (一)19世纪美国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理念的发展
        (二)19世纪美国推动国际争端解决法发展的实践方式
    二、20世纪美国推动国际争端解决法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一)20世纪美国推动国际争端解决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二)20世纪美国推动国际争端解决法发展的实践
    三、美国推动国际争端解决法发展的特点
        (一)将国内制度推行为国际制度
        (二)推动了仲裁作为和平解决争端的主要方法
        (三)美国杰出的外交人员是推动国际争端解决法发展的主要力量.
    四、美国推动国际争端解决法发展的规律总结
        (一)美国推动国际争端解决法的发展从双边条约和习惯法入手
        (二)国家实力是美国拥有国际话语权的物质基础
        (三)外交人员的法律素养助推了美国推动国际争端法国际法制化.
        (四)区域法律制度的建立为推行世界性法律制度积累经验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论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海军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
        2.2 国内
    3 研究方法与创新
        3.1 研究方法
        3.2 创新点
第一章 日本近代化海军的创立
    1.1 幕末日本与西风东渐
        1.1.1 江户时代末期的日本社会
        1.1.2 西风东渐与日本锁国体系的加深
        1.1.3 日本锁国体系的崩溃
    1.2 日本近代化海军建设的开启
        1.2.1 日本近代海防思想的产生
        1.2.2 幕府的海军、海防建设
        1.2.3 幕府时代的终结与明治政府对幕府海军的继承
    1.3 小结
第二章 明治初期海军近代化建设的挑战与实现
    2.1 明治初期海军建设的困境
        2.1.1 国家军事发展战略的阻碍
        2.1.2 政府财政支持的缺失
        2.1.3 阻碍海军发展的其他重要原因
    2.2 藩阀政治与海军扩军的实现
        2.2.1 萨摩势力介入海军与“川村人事”
        2.2.2 中日关系的恶化与海军军备竞赛
        2.2.3 国际海军发展的触动
        2.2.4 萨摩藩阀对海军发展的助力
    2.3 小结
第三章 日本代议制初期的海军建设与对外战争
    3.1 日本代议制初期的海军建设的困局
        3.1.1 海军-国会对立关系的缘起
        3.1.2 海军扩军问题与海军-国会争端的开启
        3.1.3 海军-国会争端的加剧
        3.1.4 海军-国会争端的消弭
    3.2 海军改革与中日甲午战争
        3.2.1 “海军重建调查委员会”与“山本人事”
        3.2.2 中日甲午战争前的两国海军军备建设概况
        3.2.3 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日本海军与其影响
    3.3 中日甲午战争后的日本海军
        3.3.1 东亚新局势与三国干涉还辽
        3.3.2 中日甲午战争后的日本海军大扩军
        3.3.3 海军的新挑战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谢辞

四、德意志帝国的海上骄傲——德国公海舰队主力舰(论文参考文献)

  • [1]窗口预期与崛起国应对战略透支风险的启示[J]. 秦立志.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21(11)
  • [2]十九世纪末以来德国海权发展特点评析[J]. 刘霏. 荆楚学刊, 2021(04)
  • [3]冷战后美国亚太海权联盟战略研究[D]. 舒可心. 外交学院, 2021
  • [4]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外交困境与对策研究(1890-1914)[D]. 靳梦霞.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时间维度与战略目标[J]. 徐进. 国际政治科学, 2021(01)
  • [6]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D]. 何岸. 北京大学, 2020(03)
  • [7]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海权战略与英德冲突的根源[J]. 秦立志.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20(11)
  • [8]大众政治视角下的英国反德情绪研究(1904-1914)[D]. 郑东娜.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9]美国崛起与国际法创制研究[D]. 张丽滢.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10]论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海军建设[D]. 郑凯文. 延边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海上德意志帝国的骄傲——德国公海舰队的主力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