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恒超: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柳恒超: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重视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同群众路线这一基本工作路线的有机结合和统一。调查研究包含着“调查”和“研究”两个层面的工作。“调查”以发现问题为导向,需要调查者深入现场、实地和田野,去观察、询问、聆听、感受,这是一个感性认识的过程。“研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需要调查者运用演绎、归纳等方法,去分析、判断、总结、提炼,这是一个理性认知的过程。调查研究即是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延伸和升华为理性认知,从而实现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了解、预测和掌握。在中国历史上,从大禹“揭器求言”,到汉文帝“止辇受言”,凡是有所建树的领导者,皆注重对现实社会的调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国家的思路和办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更需要领导干部改进调查研究工作,了解民意、掌握实情、制定政策、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调查研究能力。

一、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毛泽东是调查研究的重要者,在其撰写的《反对本本主义》(又名《调查研究》)一文中,从认识论的高度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开展了数十次实地调查研究,强调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进行正确领导的基本前提;江泽民同志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更没有决策权;胡锦涛同志强调,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习近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党的调查研究思想,对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如何开展和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有过多次论述。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其中辐射场是取光学系统镜面上某个网格节点为球心建立的. 所有辐射半径都等于光学系统镜面所有节点到光学系统镜面延伸平面与流场网格相交节点里的距离最大值, 即光学系统镜面外缘某节点到过光学系统镜面中心点延伸线与流场网格外缘相交的距离, 为一固定值, 以加快计算速度, 减少计算量, 用FORTRAN语言生成了辐射计算网格.

调查研究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主要途径,是科学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提高执政本领的重要方法。通过调查研究,领导干部不仅可以贴近人民群众,更能够借此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因此,领导干部应强化问题意识,提高执政本领,掌握好调查研究这门“致力于求真的学问”“见诸实践的科学”和“讲求方法的艺术”。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现在的交通通信手段越来越发达,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都不能代替领导干部亲力亲为的调查研究。因为直接与基层干部群众接触,面对面地了解情况和商讨问题,对领导干部在认识上和感受上所起的作用和间接听汇报、看材料是不同的” 。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提升调查研究能力,把问题和情况看全面、摸清楚、搞精准,做出符合实际的决策,干出能见成效的实事。但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能力与水平有限、缺乏创新和担当精神等方面的原因,使得领导干部在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

1.心态不积极,主观上规避问题

一些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工作中有着前置性的担心和顾虑,担心发现棘手的问题或被发现不好的问题,持有“自己挖坑自己跳”“自问须自答”式的顾虑。因此,这些领导干部缺乏调查研究的主观能动性,不愿意下基层发现真问题,查实真情况。一些地方将调研中发现问题的“解决率”列入考核指标,就更使得干部避重就轻,报喜不报忧,在主观上规避一些棘手问题。这些干部缺乏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勇气和信心,但更多地是表现出责任感缺乏而产生的畏难情绪,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他们而言,调查研究更多的是被动的“任务”,而非主动的“作为”。

2.调研不深入,存在形式主义问题

虽然化学药剂没有将宽叶酢浆草完全杀死,但至少可在一定时间内抑制宽叶酢浆草与作物的竞争能力。植物保护的原则是降低经济损失和提高经济效益,并不以消灭有害生物为目的[7]。在玉米的生长早期,如果有宽叶酢浆草发生,二者的竞争则相对比较激烈,此时若采用除草剂进行防治,可降低宽叶酢浆草的竞争优势,为玉米获得竞争优势创新条件[8-9]。待玉米封行后,株行间光照度较弱,即使有宽叶酢浆草的发生,也不会造成实质性危害[10]。因此,尽管对宽叶酢浆草“斩草除根”比较困难,但可使用适当除草剂使其对玉米田的危害降到经济阈值以下。

3.沟通不顺畅,方式方法创新不足

一些调查研究工作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各部门分门别类考虑,产生了重复调研等问题。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上,需要多部门联动合作,但由于职责限定方面的原因,难以形成合力,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群众反映的很多问题和困难,其中不少都是老面孔,比如环境卫生问题、占道经营问题等。这些问题长期存在变成了“老大难”问题,症结即在于问题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各部门各自为政,打不出“组合拳”。跨部门共同发现问题、牵头研究、协同解决的工作机制理不顺、行不畅,不少问题就积压下来。

在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时,一些领导干部仍然会表现出“官僚做派”,不去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而是“请进来”的多,“走下去”的少,习惯于“坐听”部门和下属的汇报。有的领导干部觉得自己工作了多年,经验丰富,各种情况了然于胸,没有必要再下去搞调查;有的干部不是通过调研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而是开展“论证式调研”,先预设问题,然后带着答案和条条框框去调研。一些调查研究工作仅仅是为了调研而调研,调研目的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甚至在一些基层单位还存在“导演”和“演出”现象。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身到心不到”“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搞出“悬空照”之类的极端形式主义笑话,给党的形象带来了不良影响。

4.转化不理想,与解决实际问题脱节

领导干部在开展调查研究过程中,要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方式,将明察与暗访结合起来,常态化、多渠道走进基层一线,真心实意为百姓排忧解难。要牢记使命和宗旨,深怀爱民之心,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把人民群众的大事小事挂在心上。干群关系应该是“鱼水关系”,而不是“蛙水关系”,只有真正融入进去,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有鱼儿入水的归属感和幸福感。须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到能听得到真话的地方去,如早晨六点半的茶馆、晚上六点半的广场等。调查研究决不仅仅是走进调研对象的门,做一番交谈那么简单。调研的效果好不好,不能往纸上看、墙上看,而要往群众的脸上看、往企业的满意和效益上看。

5.合力难形成,“老大难”问题不易破解

在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上,很多领导干部习惯于采用传统的走访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形式单一,缺少新媒体等线上线下新手段的运用。一些领导干部不懂得如何同群众真心实意交流,不能使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沟通的方式方法不在同一“频道”上,导致调研人员同调研对象之间的沟通不顺畅,难以获得真实信息。在调研对象的选择上,往往是基于“方便性原则”,忽略了调研对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使得通过调查研究来发现真问题、寻找好办法的功能大打折扣。

三、提升领导干部调查研究能力的思路与对策

1.加强学习和实践,提高调查研究本领

调查研究能力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领导干部既要加强学习,把学习的内容运用于实践,也要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调查研究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否则就很难准确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对于领导干部来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并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专业技能,真正使自己成为行家里手、高素质的专业型干部。要开展专题培训,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开展调查研究的典型案例,加强对调查研究工作的认识,改进工作作风;同时,还要学习现代调查研究方法和技术,提升综合统筹和分析研判能力。

领导干部要克服本位主义,培养主动调研的工作作风,化被动调研为主动调研,化事后调研为事前调研,化上访为下访。要用扑下去的身板体验短板,用接地气的脚板丈量短板,用钉钉子的叫板补齐短板。不能把调查研究当作应付性任务,更不能对难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者是抱有将难题留给下一任来解决的消极懈怠心理。调查研究是件“苦差事”,不仅要求领导干部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要去伪存真,对具体情况开展分析、归纳、综合、推理,找出问题的本质、规律和对策。因此,必须要反对调查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形式主义、懒惰思想、官僚做派等不良现象。要发扬敢于吃苦、乐于追求真实的精神和勇气,说实话、办实事、务实效,真正把调查研究工作做深做细做具体。

2.坚持群众路线,牢固树立使命意识和群众观念

有些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虎头蛇尾”,重调查、轻研究。调查研究侧重于发现问题,却忽视了更为关键的后期转化工作。结果导向不明确,同解决实际问题相脱节。一些调研报告流于形式,所提出对策建议的操作性不强,对解决实际问题不具有参考价值;而一些具有应用价值的调研报告却由于调研主体同解决问题的责任主体不一致等原因,往往被“束之高阁”,在开展实际工作中不能发挥应有的参照和借鉴价值。

3.克服本位主义,反对调查研究“四风”现象

据了解,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工作队通过组织座谈会,周一升国旗发声亮剑,大家交流,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歌颂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们国家和社会发生的变化。感受现代美好幸福的生活,大家发心声表决心,一定要维护我们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共同开创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4.创新方式方法,提高调研效率和科学性

我们党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调研方法,如召开调查会、研讨会、走访调查、蹲点调查、典型调查、实地考察等。在新时代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在这些方式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完善。要将统计调查、抽样调查、专家调查、网络调查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方式方法运用起来,善于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科技,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提高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让调研走访的每个环节都留有痕迹,每个数据都有统计,每个问题都有落实。如上海杨浦区建立了“我在一线·杨浦大调研”数据平台,集成了手机APP和电脑客户端,干部带着手机去调研,每次调研、每个问题的处理、每项建议都可以现场实时记录,云端实时可查。这些新手段可以有效促进调查研究走深走实,并节约时间和人力成本。将手机App后台同“12345”市民热线对接,可以保证每个问题建言都被落实解决。

再如选段中的句子:“Si elles sont grasses…(if they are lush…)”由于上文的“terres(土地)”是阴性复数的名词,因此该句中选择了阴性复数的主语人称代词elles(她们)代替terres;然而在英语的词汇中,主格的第三人称复数是不分性别的,所以只能用they一词来作为法语elles的译文,同样无法译出原文terres的“性”。

5.坚持三个导向,落脚于解决实际问题

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必须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最终落脚于解决实际问题。要有发现问题、找准需求的意识和能力,结合群众需求选准调研课题。调查研究本身就是一个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是一个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最需要党委、政府干什么的过程。调查研究不是为调研而调研的“走过场”,而是为解决现实问题“开药方”。因此,必须善于把调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对于领导干部来讲,就是要通过调查研究来谋划对策,而且对策要谋在点子上、谋在关键上。这个点子和关键就是吃透上级指示精神,倾听广大群众呼声,这样做出的决策才有实效性、真管用。

6.增强担当意识,促进形成工作合力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讲担当。是否具有担当精神,能否忠诚履职、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真正体现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标准。调查研究是一项需要长期反复开展的重要工作,需要统筹推进和科学安排。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要带头搞调查研究,主动协调,不回避问题,带头推进解决群众反映集中的“老大难”问题。不能在“显示权力”时“奋勇争先”,“解决问题”时却“范围有限,不敢跨前”。各职能部门必须转变作风,担当作为,从管理转向服务,主动分担解决重大疑难问题的责任。通过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多方借力共商解决之策。通过不断积累跨部门协作、联动推进工作的案例,为解决一些综合性难题探索方法、提供经验。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领导科学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 方 卿)

标签:;  ;  ;  ;  ;  ;  ;  ;  ;  ;  

柳恒超: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