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振动论文-章大海,王文颢,李天娇,冯蕾,孙海

非对称振动论文-章大海,王文颢,李天娇,冯蕾,孙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对称振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涡激振动,驰振,非对称粗糙带,数值计算

非对称振动论文文献综述

章大海,王文颢,李天娇,冯蕾,孙海[1](2019)在《非对称粗糙带对单圆柱流致振动特性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非定常RANS方法和Spalart-Allmaras湍流模型,结合FLUENT软件动网格技术和用户自定义函数功能编写程序,对大范围雷诺数下非对称粗糙带单圆柱流致振动进行数值模拟,并与实验数据对比,讨论了非对称粗糙带单圆柱流致振动的振幅、频率、尾涡模式和功率等。其主要结论有:非对称粗糙带单圆柱流致振动捕捉到了正负向不同的振幅值,粗糙带侧振幅值小;非对称粗糙带单圆柱振幅比曲线捕捉到了初始分支、上分支、上分支-驰振过渡分支和驰振分支;相对于光滑圆柱,非对称粗糙带对上分支有明显的拓宽作用;随雷诺数增大,尾涡模式由2S过渡为非对称的2P且尾涡被逐渐拉长;同对称粗糙带圆柱相比,非对称粗糙带圆柱流致振动在上分支有更大的输出功率;数值模拟得到的非对称粗糙带单圆柱流致振动最大输出功率为6.62 W,实验所得最大输出功率为7.29 W。(本文来源于《船舶力学》期刊2019年10期)

顾大卫,刘云山,张居乾,闻邦椿[2](2019)在《非对称双激振器振动同步传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振动同步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现象,无直接驱动源的激振器仍能跟随其他有源驱动的激振器进行同步运转,称之为振动同步传动。对同向回转且非对称布置的双激振器振动系统的振动同步传动理论进行了研究。采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振动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应用小参数平均法获得振动系统的频率俘获方程,进而获得系统实现振动同步传动的同步性判据及振动同步传动状态的稳定性判据。根据理论结果对系统进行数值分析与讨论,得到振动系统的运动选择特性;最后,对该振动系统样机进行试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01期)

胡荣[3](2019)在《基于叁维有限元模型对裂纹非对称转子振动及裂纹扩展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旋转机械近年来朝着高速、高自动集成以及适应复杂环境的社会生产需求发展,人们对于其安全性问题提出更高要求。转子在高温、高压及交变载荷作用下极易萌生裂纹,如果裂纹不被及时发现与控制就会进一步扩展,造成灾难性破坏。裂纹是引起转子故障的一大隐患,对其深入细致的研究可以提高转子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进而避免不必要的安全问题的发生。本文以裂纹非对称转子为研究对象,针对裂纹非对称转子的振动问题,运用非线性接触单元法建立了裂纹非对称转子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并应用自由界面模态综合法对模型实现降阶来缩短计算时间。通过仿真分析了裂纹位置角、裂纹位置及非对称转子扁平性等参数的变化对主共振不稳定区域及振动特性的影响。同时采用扰动观测器控制电磁执行器(EMA)实现对该转子系统振动的主动控制。其次,基于转子动力学理论及本文提出的裂纹开闭映射法研究了转速、不均匀质量和非对称转子的扁平性等参数变化对转子裂纹开闭特性的影响,提出了有效延缓裂纹扩展的方法。同时基于裂纹应力强度因子法分析了不均匀质量的位置及大小对裂纹呼吸状态的影响。通过实验验证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1)裂纹位置角变化对非对称转子的主共振和超谐波共振位置产生影响,并且在主共振区附近的不稳定区域将变窄。在非对称转子中裂纹出现的位置对非对称转子的振动幅值、共振频率和不稳定区域的范围等均造成影响。(2)不均匀质量、转速和非对称转子的扁平性等参数变化时,对呼吸裂纹的开闭程度和开闭周期等都存在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扁平性减小时可减小裂纹的开闭程度,相对延长了闭合时间。另外,非对称转子的不均匀质量参数的减小可以有效的减弱裂纹的呼吸效应。(3)通过电磁执行器可以有效的减小裂纹非对称转子在主共振及超谐波共振振动幅值,使转子在主共振的不稳定区域消失。并能够使转子在运行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的转动,且使呼吸裂纹长期处于闭合状态,延缓裂纹的扩展。通过实验表明利用EMA可对裂纹转子的振动及裂纹呼吸效应等均具有抑制效果,验证了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9-01-01)

刘伟龙[4](2019)在《基于叁维传递矩阵法的裂纹转子和非对称转子的振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子是旋转机械的核心部件,转子模型的精确表达是振动分析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了更加精确的描述转子局部的裂纹和提高转子模型的精确数学表达,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立体晶格式转子模型,立体晶格式转子模型是将转子离散为按一定规律排列的空间网状结构的晶粒,相邻两晶粒轴向方向用无质量的杆连接,纵向方向用无质量的弹簧和扭簧连接,并忽略晶粒间纵向方向上的距离。传递矩阵法是一种描述多体系统有效、方便的方法,传统的传递矩阵法多用于描述简单的一维线型多体系统。为了描述立体晶格式转子模型,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叁维传递矩阵法,利用叁维传递矩阵法推导了立体晶格式转子模型的动力学方程。将扩展传递矩阵法和离散时间传递矩阵法同叁维传递矩阵法结合,把叁维传递矩阵法的应用范围从频域扩展到时域,适用对象从线性系统扩展到非线性系统。首先,利用提出的立体晶格式转子模型研究了单盘转子的固有频率,并探究了转子系统在有、无阻尼情况下的不平衡质量作用下的稳态响应,通过与有限元转子模型的结果对比,验证了立体晶格式转子模型的正确性。同时利用立体晶格式转子模型探究了开裂纹的深度和位置对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的影响,研究表明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会随着裂纹的深度增加而降低,尤其是二阶临界转速;同时开裂纹的位置也是影响转子系统临界转速的关键因素,当开裂纹位于圆盘附近或轴间距中央位置时,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下降明显,当开裂纹位于转子两端时,则对系统的临界转速影响不大。另外,利用提出的该立体晶格式转子模型探究了不同深度的呼吸裂纹对转子系统的振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呼吸裂纹的存在降低了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且产生了超谐波共振,随着呼吸裂纹深度的增加,转子系统的不稳定区也随之增加。研究结果表明转子中存在微小的裂纹时,立体晶格式转子模型也能准确的反映出来,验证了立体晶格式转子模型的精确性和实用性。其次,利用提出的立体晶格式转子模型探究了非对称性对转子振动特性的影响。计算了对称转子的固有频率以及不平衡质量作用下的振动响应,分析了转子的非对称性对转子系统的截面惯性矩的影响,探究了不同深度、位置和长度的非对称性对转子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非对称性会引起转子系统复杂的超谐波和亚谐波共振。当非对称性深度增加时,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逐渐减小,尤其是二阶临界转速;当非对称位置发生变化时,位于轴间距中央位置和圆盘附近的非对称因素对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影响较大,位于轴两端处则影响较小;当非对称长度增加时,转子系统的高阶临界转速衰减较大,而较短的非对称长度可能会增加转子系统的临界转速。最后,本文对前文所做的仿真分析进行了相对应的实验验证,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证明了文中所建立的立体晶格式转子模型正确性和叁维传递矩阵法的精确性。(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9-01-01)

高喜峰,廖宏运,徐万海[5](2019)在《非对称边界悬跨管道的涡激振动疲劳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工程实际中海底悬跨管道两端边界处多为非对称约束的现状,本文做了相应的涡激振动疲劳损伤分析。运用土体弹簧描述悬跨管道两端跨肩处的管-土作用,通过改变土体弹簧刚度模拟边界条件变化。利用理论模型模拟结构的振动响应,结合S-N曲线法,分析了非对称边界条件下海底悬跨管道疲劳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悬跨两端的土体扭转刚度存在一个临界区域(扭转刚度为10~6~10~8)。当扭转刚度在此临界区域内变化时,海底悬跨管道的疲劳特性会发生剧烈变化;在此区域外,端部扭转弹簧刚度对结构疲劳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皇甫一樊,陈康康,马辉,孙衍宁,段田堂[6](2019)在《考虑混合修形的非对称直齿轮副啮合特性与振动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能量法与切片理论,提出了一种非对称直齿轮副啮合特性及振动特性分析模型.该模型将延长啮合、非线性赫兹接触、齿基刚度修正以及轮齿修形考虑在内,能较为准确地分析非对称直齿轮副的啮合特性.通过将解析方法得到的时变啮合刚度和接触应力与有限元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得知:两种方法得到的啮合刚度和接触应力吻合很好,并且解析方法的计算效率远远高于有限元方法;随着工作侧压力角的增大,齿面接触应力和齿轮副重合度减小,啮合刚度增大.在啮合特性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非对称直齿轮副动力学模型.通过振动特性分析可知:随着工作侧压力角的增大,振动幅值增大,系统的固有频率略微降低.本文解析模型可以为非对称直齿轮副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杨国俊,杜永峰,唐光武,郝宪武,李子青[7](2018)在《大跨度非对称悬索桥振动基频的参数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大跨度非对称悬索桥的动力特性,基于ANSYS软件建立了某大跨度主缆不等高支承悬索桥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在计算自振频率时考虑了表征结构非对称的参数,进行了前20阶模态分析,并分析了矢跨比、结构非对称参数、加劲梁抗弯刚度及主塔抗弯刚度等关键结构参数对其振动频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参数对非对称悬索桥振动基频的敏感性不同,一阶竖弯和扭转频率随矢跨比的增大减小,相对于正对称的振动频率,反对称的频率对矢跨比参数更敏感;非对称悬索桥的一阶反对称竖弯和扭转基频不受非对称结构参数的影响,而正对称竖弯和扭转基频随非对称结构参数的增大而减小;一阶横弯的自振频率对加劲梁刚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当加劲梁的抗弯刚度增加到原来的3倍时,结构原有的振型次序发生了改变,但主塔抗弯刚度参数的变化对结构各向频率的影响很小,研究结果可为非对称悬索桥的结构设计和动力分析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S1期)

戚开诚,杨飞飞,张建军,杨高炜[8](2018)在《基于非对称输入的支链嵌套并联机械手残余振动抑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种叁自由度支链嵌套并联机械手为研究对象,针对该机械手启/停过程中的残余振动问题,基于非对称输入进行了实验研究。首先通过调节非对称系数确定了在不同位移下的关节轨迹。然后采用非对称曲线加减速方法对电动机输入信号进行规划。最后通过搭建振动检测系统测试了在不同输入下的机械手动平台的振动图样。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调节非对称输入的参数可以抑制机械手的末端残余振动,提高其运行平稳性。(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工程》期刊2018年10期)

王剑龙,冷小磊,刘先斌[9](2018)在《宽带随机激励下单自由度双边非对称碰撞振动系统的稳态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一类单自由度双边非对称碰撞振动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广义Hertz接触模型表示碰撞过程,考察系统在宽带随机激励下的稳态响应.应用基于广义谐和函数的随机平均法推导出系统在宽带随机外激励下的伊藤随机微分方程,通过求解相应的稳态FPK方程,得到系统关于幅值、能量和位移的稳态概率密度以及位移与速度的联合稳态概率密度.另外,将系统的随机响应近似为马尔可夫过程,利用广义胞映射法得到系统的近似稳态响应.最后通过与蒙特卡罗模拟结果的对比,验证了随机平均法和广义胞映射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动力学与控制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罗钢[10](2018)在《含常数激励非对称Duffing系统的非线性振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振动系统中,非对称性一般来源于恢复力或激励力,其存在会使系统动力特性变得更加丰富,所以研究非对称因素对振动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强非线性Duffing方程和两自由度Duffing系统在常数与简谐激励下的主共振与1/2次亚谐共振展开,重点研究常数激励这一非对称因素对系统响应的非线性振动特性的影响。具体简述如下:首先,针对非对称Duffing方程的主共振进行了解析求解和稳定性分析,并讨论了系统响应中的振动突跳现象,计算了系统关于常数激励和简谐激励频率的分岔集。研究表明,分岔曲线可以按不同常数激励值分为五个区域,分别对应五类不同性态的幅频曲线;常数激励的增大使得幅频曲线上的软特性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与硬特性发生交叉,在交叉部分存在五稳态解和复杂的振动突跳现象。增大阻尼或减小简谐激励幅值可消除多解与突跳现象,使幅频曲线呈现出近似线性特性。然后,针对非对称Duffing方程的1/2次亚谐共振进行了解析求解和稳定性分析,给出了常数激励-简谐激励幅值参数平面内亚谐共振解的存在区域,并讨论了阻尼和非线性系数对参数存在区域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常数激励的存在是1/2次亚谐共振发生的必要条件,增大阻尼或减小非线性系数可使亚谐共振发生的参数区域缩小;与主共振类似,常数激励的增大使得亚谐共振下幅频曲线性态逐渐软化并与硬特性发生交叉,交叉部分也出现了复杂的多解与振动突跳现象。增大阻尼或减小简谐激励幅值可削弱幅频曲线呈现出的非线性特性。之后,针对两自由度非对称Duffing系统的主共振进行了周期解求解和鞍结分岔集分析。研究表明,系统关于常数激励和简谐激励频率的分岔曲线在单自由度Duffing方程主共振情形的基础上,多了与水平方向对应的由中部为双软特性、整体呈硬特性的一支并与垂直方向部分相交;据此可知,当常数激励较小时,两个方向对应主共振区重迭,垂直方向幅频曲线增加一段错位硬特性区;当其处于中间范围时,两共振区交叉,垂直方向幅频曲线增加一整体硬特性、中部双软特性错位区段,此情形下的多解与振动突跳现象异常复杂;当其较大时,两共振区分离,垂直方向幅频曲线类似单自由度Duffing方程,错位几乎消失,呈软特性。阻尼增大或简谐激励幅值减小,幅频曲线软特性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最终只剩较窄硬特性区。最后,针对两自由度非对称Duffing系统的1/2次亚谐共振进行了数值求解和分岔特性分析。研究表明,当阻尼消耗的能量和激励提供的能量处于某种动态平衡时,系统中出现了两类随激励频率有不同演化历程的拟周期响应,其不可约频率成分均分布于1/2次亚谐频率两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非对称振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振动同步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现象,无直接驱动源的激振器仍能跟随其他有源驱动的激振器进行同步运转,称之为振动同步传动。对同向回转且非对称布置的双激振器振动系统的振动同步传动理论进行了研究。采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振动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应用小参数平均法获得振动系统的频率俘获方程,进而获得系统实现振动同步传动的同步性判据及振动同步传动状态的稳定性判据。根据理论结果对系统进行数值分析与讨论,得到振动系统的运动选择特性;最后,对该振动系统样机进行试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对称振动论文参考文献

[1].章大海,王文颢,李天娇,冯蕾,孙海.非对称粗糙带对单圆柱流致振动特性影响研究[J].船舶力学.2019

[2].顾大卫,刘云山,张居乾,闻邦椿.非对称双激振器振动同步传动[J].振动与冲击.2019

[3].胡荣.基于叁维有限元模型对裂纹非对称转子振动及裂纹扩展控制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

[4].刘伟龙.基于叁维传递矩阵法的裂纹转子和非对称转子的振动特性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9

[5].高喜峰,廖宏运,徐万海.非对称边界悬跨管道的涡激振动疲劳特性分析[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9

[6].皇甫一樊,陈康康,马辉,孙衍宁,段田堂.考虑混合修形的非对称直齿轮副啮合特性与振动特性分析[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9

[7].杨国俊,杜永峰,唐光武,郝宪武,李子青.大跨度非对称悬索桥振动基频的参数敏感性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8

[8].戚开诚,杨飞飞,张建军,杨高炜.基于非对称输入的支链嵌套并联机械手残余振动抑制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18

[9].王剑龙,冷小磊,刘先斌.宽带随机激励下单自由度双边非对称碰撞振动系统的稳态响应[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18

[10].罗钢.含常数激励非对称Duffing系统的非线性振动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标签:;  ;  ;  ;  

非对称振动论文-章大海,王文颢,李天娇,冯蕾,孙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