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实县甜瓜主要流行病发生情况及分析

嘉实县甜瓜主要流行病发生情况及分析

一、伽师县甜瓜主要流行性病害发生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麦麦提艾则孜·穆合塔尔[1](2021)在《伽师瓜病毒病分析及苦豆子对伽师瓜的化感作用》文中认为伽师瓜(Cucumis melo)属于葫芦科作物,主要种植于新疆南疆喀什地区伽师县,已有1500余年的栽培历史,是新疆瓜果中的珍品。伽师瓜作为南疆特色瓜类农作物,对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持续增收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在伽师瓜生产中,肥料和病毒病是制约伽师瓜产量和品质的两个重要因素。本研究根据伽师瓜大田生产需求,对南疆喀什地区伽师县伽师瓜病毒病进行初步调研采样并对侵染伽师瓜的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WMV)进行分子变异分析,对瓜类病毒病的重要传毒介体—瓜蚜(Aphis gossypii)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此外,研究了苦豆子等多种豆科植物对伽师瓜的化感作用,以期为伽师瓜病毒病防控、苦豆子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伽师瓜绿肥开发提供依据。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于2019年在南疆喀什地区伽师县伽师瓜种植面积较大的4个乡镇,即卧里托格拉克乡、古勒鲁克乡、克孜勒苏乡以及克孜勒博依乡进行伽师瓜病毒病的调研和采样,共采集57份伽师瓜病毒病样品。结果表明,病毒病在喀什地区伽师县主要伽师瓜种植区广泛分布,症状表现较为多样,病毒病已成为生产上危害伽师瓜的主要病害之一。在田间,伽师瓜病毒病主要表现花叶、疱斑、畸形和叶片黄化等症状。病毒病严重影响伽师瓜的正常生长发育,使伽师瓜风味减弱、糖含量降低,严重影响伽师瓜的产量和品质。2.采用两步法RT-PCR从采集的伽师瓜病毒病样品中扩增获得WMV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通过基因克隆测序获得WMV全长cp基因序列并进行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本文获得的WMV分离物位于进化枝A上。相似性比对结果表明,本文获得的WMV分离物cp基因序列与来自新疆的两个WMV分离物WCJ-2和WCJ-8的序列相似性最高,分别达到了98.3%和98.0%。3.为探明南疆喀什地区瓜蚜(Aphis gossypii)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了在室内条件下光照对南疆瓜蚜繁殖以及瓜蚜对金瓜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时间为5 d时,光照具有刺激瓜蚜繁殖的作用;光照超过5 d以后,光照具有抑制瓜蚜繁殖的作用。南疆瓜蚜对金瓜植株的生长具有一定影响,对照组金瓜植株总高度的增量达到了11.00 cm,而处理组1~5号盆金瓜植株总高度的增量均小于对照组,分别为:1号盆为10.0 cm、2号盆为10.50 cm、3号盆为6.50 cm。4号盆为8.30 cm、5号盆为9.90 cm。因此,光照能够影响南疆瓜蚜的繁殖,此外,南疆瓜蚜能够影响金瓜植株的生长。4.为探讨苦豆子对伽师瓜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培养皿滤纸法和盆栽法,通过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分析了苦豆子不同器官对伽师瓜种子萌发及幼苗和植株生长的影响,以期为伽师瓜种植和苦豆子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苦豆子叶片、茎秆、豆荚和种子浸提液对伽师瓜种子萌发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豆荚浸提液的抑制作用最强,叶片浸提液的抑制作用最弱。苦豆子叶片、茎秆、豆荚和种子浸提液对伽师瓜幼苗的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其中茎秆浸提液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此外,苦豆子叶片、茎秆、豆荚和种子干粉对伽师瓜植株高度、粗度、叶片总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干重)以及叶绿素含量等指标均具有促进作用,其中种子干粉的促进作用最强。5.通过比较在室外盆栽条件下几种豆科植物种子干粉拌种处理对伽师瓜种子发芽及植株生长的影响,筛选出对伽师瓜种子发芽抑制作用较小,且对伽师瓜植株生长具有较好促进作用的豆科植物,从而为苦豆子绿肥开发提供依据。本研究以伽师瓜为供试作物,选取苦豆子、三叶草、苜蓿、豌豆、豇豆和绿豆等6种豆科植物为试材,研究不同豆科植物种子干粉对伽师瓜种子发芽、伽师瓜植株形态以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6种豆科植物种子干粉对伽师瓜种子发芽均有抑制作用,其中三叶草种子的抑制作用最强,绿豆种子的抑制作用最弱。苦豆子种子干粉对伽师瓜植株高度、叶片面积、干重以及叶绿素含量的促进作用均高于其他豆科植物种子。因此,在开发伽师瓜绿肥时,苦豆子种子可以作为优先选择对象。

侯志波,崔永学,陈焱,宋卫波[2](2017)在《青冈县甜瓜常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介绍了甜瓜蔓枯病和甜瓜疫病的发病症状、发病特点,分析了致病原因,并结合生产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以为甜瓜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赵文言[3](2014)在《新疆部分地区甜瓜白粉病生理小种鉴定及抗性评价和遗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新疆是我国甜瓜(Cucumis melo L.)栽培最早的地区,有“瓜果之乡”的美誉。甜瓜白粉病作为甜瓜栽培中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甜瓜的产量和品质,生理小种分化迅速,目前报道的危害瓜类作物小种主要是单囊壳白粉菌和二孢白粉菌,分别属于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的单囊壳属(S.fuliginea)和白粉菌属(E. cichoracearum)。本研究采用国际上通用的13个白粉病鉴别寄主对南北疆部分地区的白粉病生理小种进行了采样鉴定,同时采用苗期接种鉴定法和田间自然发病抗性鉴定法分别对88份、98份甜瓜自交系和杂交F1代材料进行了抗性鉴定,并对材料中白粉病的抗性基因进行了简要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北疆地区的优势生理小种为单囊壳白粉菌S.fuliginea小种1,南疆地区采样较少,喀什地区伽师县的优势生理小种为单囊壳白粉菌S.fuliginea小种5。2对98份和88份甜瓜自交系、杂交F1代材料的鉴定结果表明:苗期接种鉴定法和田间自然发病抗性鉴定法的结果差异较大。综合两种鉴定方法,认为抗病材料有Km40、Vm12-21、Vm12-22、Vm12-23、Vm12-24、Vm12-25、Vm12-64、Bm47、Bm49、 Bm51、Bm57、m581、m795。3采用不同抗性的亲本间杂交,并分别鉴定亲本和F1代的抗病性,推断这些亲本的抗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昌吉地区(白粉病单囊壳白粉菌S.fuliginea小种1)的抗性遗传被认为是由两对主基因和多对微效基因控制,抗病对感病表现为显性,主基因中一对为抗病基因,一对为显性抗病抑制基因。

詹建立,辛丽,孙燕[4](2013)在《伽师瓜储藏期间病原菌的分类鉴定及生化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旨在为伽师瓜的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推动本土微生物的基础研究,研究对从伽师病瓜上分离的13株菌株进行16S rRNA全基因序列和18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分析,并进行了科赫法则验证实验和宿主确定实验。同时也对分离株进行了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伽师瓜生长和贮藏期间的病原菌初步推断为B2、M1、M11、M12、Y3和Y14,其中B2、M1、M11和M12能够使伽师瓜出现贮藏期病害,分离菌株均不能使油白菜致病。在生长和储藏期间,使伽师瓜致病的细菌为产酸型、且在生活状态中,表现出不能产生分解蛋白质、淀粉和油脂的胞外酶。

李俊华,王豪杰,翟文强,马新力[5](2013)在《喀什地区甜瓜生产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总结喀什地区甜瓜生产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今后产业发展的策略和方向。【方法】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汇总和对比分析。【结果】今后几年,喀什地区应在保持地方甜瓜品种种植的同时,引进和推广抗病品种;推行现有栽培模式的标准化生产并开展节水滴灌栽培技术示范;建立示范基地,通过不断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技人员和瓜农素质;根据各县市的不同地理位置和生产基础优化甜瓜生产区域布局,建立生产和市场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引导合理安排生产。【结论】基础工作的落实能够促进喀什地区甜瓜生产水平的整体提升。

郭殿卿,冯作山,吴婧婧,陈计峦[6](2012)在《采后过氧化氢处理对伽师瓜贮藏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以新疆伽师瓜为实验材料,研究冷藏(6±1)℃条件下,不同浓度H2O2处理结合处理后套袋对伽师瓜果实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藏期间,过氧化氢处理可明显延缓伽师瓜硬度下降,降低呼吸、乙烯高峰和贮藏过程中的水分损失,减缓可溶性固形物及VC含量的消耗,而处理后套袋可明显延迟呼吸和乙烯高峰。可见处理保持了贮藏期伽师瓜的品质,有利于伽师瓜的贮藏。综合比较,4%H2O2处理后结合套袋对伽师瓜贮藏期品质保持的效果最佳。

沈艾彬[7](2011)在《SA和CTS对甜瓜抗病性诱导及采前套袋对果实贮藏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蜜农9号”甜瓜为试验材料,研究采前CTS诱导处理对果实潜伏侵染侵染率、组织结构、采后病害、品质的影响;采用5种颜色的无纺布袋、白色编织袋及PE保鲜袋对甜瓜进行套袋处理,研究果实营养指标及贮藏性能,结果表明:(1)SA和CTS可明显降低甜瓜果实生长发育期间潜伏侵染的真菌带菌率。与对照比较,2.0 mM/L SA和1.25 mg/mlCTS处理可将成熟期总潜伏侵染率(真菌潜伏侵染率)降低16.02%和18.87%。SA和CTS对A.alternata的控制效果好于F.semitectum病原菌。(2)比较SA和CTS对“蜜农9号”甜瓜的诱导效果,均能提高果实的POD、PPO、PAL和CAT活性,促进了总酚和类黄酮的含量,总体上SA的效果优于CTS。(3)2.0 mM/L SA和1.25mg/mlCTS处理可增大采摘时甜瓜的硬度,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果胶含量,增加Vc含量及单瓜重,减少原果胶含量。(4)套袋处理降低袋内的光照强度,以黑色无纺布袋的降幅最大,其平均透光率为1.37%,提高袋内的温、湿度,不会导致袋内C02积累。(5)套袋能减少甜瓜遭受机械损伤,改善甜瓜的外观品质,果面洁净、光鲜。(6)甜瓜采前套袋处理能明显提高甜瓜的营养品质,其中以红色无纺布袋最明显,其可溶性糖是较对照的1.3倍、还原糖4.89倍、可溶性固形物1.08倍、有机酸含量1.60倍、vc含量1.18倍、可溶性蛋白含量1.18倍、游离氨基酸1.49倍,感观评价明显优于其它处理。(7)以呼吸强度、乙烯、腐烂率、总酚含量、类黄酮含量、Vc、可溶性固形物、硬度、可滴定酸、PPO、POD、PAL、SOD为指标,研究采前套袋对甜瓜贮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处理可有效的提高保鲜效果,延长货架期。(8)采前诱导和套袋处理,能减小角质层的细胞间隙,使表皮细胞排列紧致有序。

于舒怡[8](2011)在《辽宁玉米叶部病害田间流行动态及预测模型研究》文中提出玉米是我国四大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玉米病害一直是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其中玉米大斑病(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s)、玉米灰斑病(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 & Daniels)和玉米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Kuhn)是辽宁玉米生产的主要叶部病害,发生和危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给玉米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近年来,新型高产栽培模式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加大了玉米群体增产潜力的同时也对玉米病害流行产生了较大影响。为明晰不同生态区玉米大斑病、玉米灰斑病和玉米纹枯病发生动态和灾变规律,本研究对上述玉米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动态进行了多年调查和监测,结合田间小区试验,明确了流行规律,并构建了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玉米主要叶部病害流行时间动态及预测模型。探索了新型栽培模式对玉米大斑病和玉米灰斑病流行动态的影响。明确了以玉米叶片衰老程度为评价玉米早衰的形态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明晰了玉米主要叶部病害对玉米早衰影响和玉米早衰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程度。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定量流行学研究方法分析了玉米大斑病和玉米灰斑病流行过程的重要组分。通过室内试验和田间小区调查,明确了玉米大斑病和玉米灰斑病菌侵染过程中分生孢子萌发、侵染概率、病斑扩展、病斑产孢和孢子飞散5个组分以及侵染循环中病原物的越冬场所、越冬途径和病害传播3个组分的定量关系,明晰了环境因素对玉米大斑病和玉米灰斑病流行过程中主要组分的影响,为研究上述玉米病害田间流行动态奠定了前期基础。2.系统监测了辽宁省不同生态区玉米叶部病害的多年发生流行动态情况。经田间调查发现,目前玉米大斑病、玉米灰斑病和玉米纹枯病已成为限制辽宁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三种玉米病害在辽宁省各生态区均有发生,但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间其发生和流行程度却存在显着差异,其中玉米大斑病在沈阳、锦州和铁岭等辽宁冷凉区发生严重,玉米灰斑病在沈阳、大连和丹东辽宁湿润区发生严重,玉米纹枯病由丹东、大连等辽东、辽南湿润区常年严重发生变为目前在辽宁各地区均严重流行的趋势。3.首次构建了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玉米叶部病害流行的单年时间动态及预测模型。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对比分析,确认Logistic模型为最佳模型,分别构建了三个玉米叶部病害的6个流行时间动态及预测模型:(1)玉米大斑病田间流行时间动态模型Y=1/(4.2735×10-3+400.0084exp(-0.1334t));(2)多气象因子玉米大斑病预测模型Y=1/(4.4115×10-4+(0.0614exp(0.1253t-0.2159x1-0.0052x2-0.0079x3)));(3)玉米灰斑病田间流行时间动态模型Y=1/(7.8137×1015+0.0018exp(-0.3435t));(4)多气象因子玉米灰斑病预测模型Y=1/(0.0018+(5.1956×1011exp(0.2498t+0.0687x1+0.0122x2+0.0090x3)));(5)玉米纹枯病田间流行时间动态模型Y=1/(0.0125+29.4358exp(-0.0664t));(6)多气象因子玉米纹枯病预测模型Y=1/(0.0100+(0.0614exp(0.1253t-0.2159 x1-0.0052x2-0.0079x3)))。4.首次构建了描述多年玉米纹枯病流行时间动态的周期性脉冲Logistic模型。与Logistic模型相比,脉冲Logistic模型可更直观、明确地反映年度间玉米纹枯病周期性流行动态,且符合该病发生的生物学意义。推导了不同年度间同一品种上玉米纹枯病最大病情存在较大差异,沈阳地区玉米纹枯病指数增长期为从玉米出苗至7月上旬,逻辑斯蒂增长期为从7月上旬到8月末或9月初,衰退期为从8月末或9月初到玉米生育后期。5.系统研究了不同新型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和玉米灰斑病流行时间动态情况。初步明确了秸秆覆盖免耕、平播和宽窄行3种栽培模式通过改变植株空间分布,同时也使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发生改变,进而对玉米大斑病和玉米灰斑病流行产生了明显影响。对比分析表明Logistic模型能够反映玉米大斑病和玉米灰斑病流行时间动态,并推导了各个流行时期。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大斑病的指数增长期不同,先后顺序是免耕、平播、常规、宽窄行,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灰斑病的指数增长期依次为:常规、平播、免耕、宽窄行,该时期也是最佳药剂防治时间。6.系统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和播期下玉米大斑病流行动态情况。各栽培密度下玉米大斑病病情严重程度为:45000株/hm2>60000株/hm2>90000株/hm2>75000株/hm2,因此合理密植,有利于控制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随着播期的推迟,玉米大斑病的流行程度明显增加,因此适时早播对控病和增产具有明显作用。经对比分析确认Logistic模型为不同栽培密度和播期下玉米大斑病的最佳模型,并推导了各个流行时期,为该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7.通过对比分析,选择了以玉米整株叶片衰老程度作为玉米早衰评价体系的形态指标,并制定了玉米早衰的分级标准。人工接种试验发现玉米病害可加剧玉米早衰程度。不同玉米病害对玉米早衰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玉米纹枯病、玉米大斑病、玉米灰斑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随着接种时间推迟,玉米病害对玉米早衰的影响逐渐降低。玉米早衰对玉米产量性状中的百粒重显着降低,而对穗粗和穗行数没有显着影响。

张有林,张润光,孙刚,陈婷[9](2010)在《伽师瓜采后生理、贮期病害及贮藏保鲜技术》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伽师瓜采后生理和贮期病害,探讨贮藏保鲜技术。【方法】以新疆伽师瓜为试材,研究采后呼吸类型和贮期主要病害,探讨贮藏温度、pH、噻苯咪唑(TBZ)熏蒸、壳聚糖涂膜对伽师瓜贮期品质和主要病害黑斑病的影响,测定TBZ和壳聚糖处理后伽师瓜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果胶酶(PE)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变化。【结果】伽师瓜为呼吸跃变型果实,贮期病害黑斑病病原菌为丛梗孢科(Moniliaceae)青霉属(Penicillium LK,ex Fries)鲜绿青霉(P.viridicatum Westling),TBZ熏蒸和壳聚糖涂膜对PPO、POD、PE酶活性和病原菌抑制作用显着。伽师瓜采后先用TBZ熏蒸,再用pH5.0、浓度为5mg·mL-1的壳聚糖溶液涂膜,在0.5-1.5℃的温度下贮藏105d,腐烂指数0.15,商品果率95%。【结论】TBZ和壳聚糖是伽师瓜良好的保鲜剂,结合适宜的pH和贮藏温度保鲜效果理想。

高润蕾[10](2009)在《哈密瓜细菌性叶斑病病原鉴定及不同品种抗病性测定》文中指出近几年来内蒙古哈密瓜细菌性叶斑病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哈密瓜的产量和品质,给瓜农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在田间,哈密瓜细菌性叶斑病和细菌性果斑病的症状极易混淆,不易识别且两种病原菌在田间的侵染呈明显的优势交替。为了进一步明确发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哈密瓜细菌性叶斑病的病原菌,本试验对发生在该地区的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同时进行了哈密瓜主栽品种对细菌性叶斑病抗性的鉴定,为该病害的深入研究及指导实际生产和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哈密瓜细菌性叶斑病病叶上分离菌株,回接后证明所分离的为该病的病原菌。对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菌体形态和培养性状观察、生理生化反应及16SrDNA基因片断分析,确定巴彦淖尔市哈密瓜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为测定哈密瓜不同品种对细菌性叶斑病的抗性差异,筛选抗病性材料,通过人工喷雾接种法,对35个哈密瓜品种进行了苗期抗病性测定,结果表明:高感品种10个,中感品种23个,中抗品种2个,分别为早蜜一号和克奇蜜宝,而高抗与免疫品种在本次测定中尚未发现。

二、伽师县甜瓜主要流行性病害发生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伽师县甜瓜主要流行性病害发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伽师瓜病毒病分析及苦豆子对伽师瓜的化感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南疆特色瓜类—伽师瓜概述
    1.2 伽师瓜病毒病概述
    1.3 传毒介体—瓜蚜和棉蚜概述
    1.4 苦豆子化感作用研究现状与分析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伽师瓜病毒病的调研及样品采集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研采样地区
        2.1.2 调研采样方法
        2.1.3 样品保存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采集的样品数量及症状表现
        2.2.2 不同采样地区伽师瓜病毒病症状表现
    2.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侵染伽师瓜的WMV分子变异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伽师瓜病毒病样品
        3.1.2 载体与菌株
        3.1.3 酶及化学试剂
        3.1.4 培养基与抗生素的配制
    3.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总RNA的提取
        3.3.2 cDNA的合成与cDNA质量检测
        3.3.3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3.3.4 PCR产物与克隆载体的连接
        3.3.5 连接产物的转化和阳性单克隆的检测
        3.3.6 重组质粒的提取与质粒PCR扩增及检测
        3.3.7 生物信息学分析及构建系统进化树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病样总RNA的提取与cDNA的合成
        3.4.2 目的序列的克隆
        3.4.3 菌落PCR阳性单克隆的检测
        3.4.4 重组质粒PCR的鉴定
        3.4.5 用于分子变异分析的WMV分离物
        3.4.6 全长cp基因序列最适核苷酸替代模型
        3.4.7 WMV伽师瓜分离物的系统进化分析
    3.5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瓜类病毒传毒介体—瓜蚜生物学特性初步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光照对南疆瓜蚜繁殖的影响
        4.2.2 南疆瓜蚜对金瓜植株生长的影响
    4.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苦豆子不同器官浸提液及干粉对伽师瓜种子萌发及幼苗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苦豆子干粉以及浸提液的制备
        5.1.3 伽师瓜和比斜克其种子萌发试验以及测定指标
        5.1.4 伽师瓜和比斜克其幼苗生长试验以及测定指标
        5.1.5 伽师瓜植株生长试验以及测定指标
        5.1.6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苦豆子浸提液对伽师瓜种子萌发的影响
        5.2.2 苦豆子浸提液对伽师瓜和比斜克其幼苗生长的影响
        5.2.3 苦豆子干粉对伽师瓜植株生长的影响
    5.3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豆科植物种子干粉拌种处理对伽师瓜种子发芽及植株生长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豆科植物种子干粉拌种处理对伽师瓜种子发芽的影响
        6.2.2 豆科植物种子干粉拌种处理对伽师瓜植株生长的影响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2)青冈县甜瓜常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甜瓜蔓枯病
    1.1 发病症状
    1.2 发病原因
    1.3 发病特点
    1.4 防治措施
        1.4.1 农业防治。
        1.4.2 药剂防治。
2 甜瓜疫病
    2.1 发病症状
    2.2 发病特点
    2.3 发病原因
    2.4 防治措施
        2.4.1 农业防治。
        2.4.2 药剂防治。

(3)新疆部分地区甜瓜白粉病生理小种鉴定及抗性评价和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新疆甜瓜作物生产现状
    1.2 甜瓜作物抗病育种进展
    1.3 甜瓜作物白粉病基础及抗性研究进展
第2章 新疆部分地区甜瓜白粉病生理小种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结论
第3章 不同甜瓜种质白粉病抗性鉴定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白粉病抗性遗传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结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喀什地区甜瓜生产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喀什地区甜瓜生产现状
        2.1.1 喀什地区甜瓜种植面积[1]
        2.1.2 喀什地区甜瓜不同种植方式面积
        2.1.3 喀什地区主要甜瓜种植品种
    2.2 喀什地区甜瓜生产存在的问题
        2.2.1 栽培品种
        2.2.2 栽培模式和栽培技术
        2.2.3 甜瓜病害
        2.2.4 瓜农整体素质
        2.2.5 产品销售
3 讨论
    3.1 适度保持地方品种种植,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合喀什地区栽培的杂交新品种
    3.2 示范推广节水灌溉栽培模式,逐步推行标准化生产
    3.3 建立示范基地,加强品种和栽培技术示范
    3.4 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技人员和瓜农素质
    3.5 优化生产区域布局
    3.6 建立预警体系
4 结论

(6)采后过氧化氢处理对伽师瓜贮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样品处理
        1.3.2 品质指标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H2O2处理对伽师瓜硬度的影响
    2.2 H2O2处理对伽师瓜质量损失率的影响
    2.3 H2O2处理对伽师瓜呼吸速率的影响
    2.4 H2O2处理对伽师瓜乙烯生成量的影响
    2.5 H2O2处理对伽师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2.6 H2O2处理对伽师瓜VC含量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7)SA和CTS对甜瓜抗病性诱导及采前套袋对果实贮藏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新疆甜瓜生产现状
    1.2 甜瓜主要病害
        1.2.1 甜瓜采前病害
        1.2.2 甜瓜采后病害
    1.3 植物诱导抗病性
        1.3.1 系统诱导抗性机制
        1.3.2 SAR的诱导剂
        1.3.3 诱导抗病性的安全性
    1.4 套袋优点
        1.4.1 套袋对果实品质形成的影响
        1.4.2 果实的超微结构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课题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长期喷施SA和CTS对甜瓜抗病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1.4 数据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采前SA和CTS处理对甜瓜果实潜伏侵染的影响
        2.2.2 采前SA和CTS处理对果实损伤接种病原菌的影响
        2.2.3 采前SA和CTS处理对果实相关抗性酶活性的影响
        2.2.4 采前SA和CTS处理处理对甜瓜果实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2.2.5 采前SA和CTS处理对甜瓜果皮组织结构的影响
    2.3 讨论与结论
        2.3.1 讨论
        2.3.2 结论
第三章 采前喷施SA和CTS对甜瓜品质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采前SA和CTS处理对采收时甜瓜硬度的影响
        3.2.2 采前SA和CTS处理对采收时甜瓜重量的影
        3.2.3 采前SA和CTS处理对采收时甜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3.2.4 采前SA和CTS处理对采收时甜瓜Vc含量的影响
        3.2.5 采前SA和CTS处理对采收时甜瓜果胶物质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与结论
        3.3.1 讨论
        3.3.2 结论
第四章 套袋对甜瓜品质及贮藏性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袋内微环境变化
        4.2.2 套袋对甜瓜外观和果实生长指标的影响
        4.2.3 套袋对甜瓜感官评价的影响
        4.2.4 套袋对采摘时甜瓜营养品质的影响
        4.2.5 套袋对采摘时甜瓜微生物的影响
        4.2.6 套袋对贮藏过程中甜瓜营养品质和生化代谢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4.3.1 讨论
        4.3.2 结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一、全文总结
    二、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8)辽宁玉米叶部病害田间流行动态及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玉米主要叶斑病流行预测研究进展
    1 玉米主要叶斑病发生及危害
    2 玉米主要叶斑病症状表现及分级标准
    3 玉米主要叶斑病病原菌及其分类地位
    4 玉米主要叶斑病侵染过程与定量流行学组分研究
    5 玉米主要叶斑病侵染循环研究
    6 玉米主要叶斑病流行动态研究
    7 玉米主要叶斑病流行预测的研究
    8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玉米大斑病和灰斑病流行过程的定量化研究
    第一节 玉米大斑病流行过程的定量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二节 玉米灰斑病流行过程的定量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三章 辽宁玉米主要叶部病害田间流行动态研究
    第一节 辽宁不同生态区玉米主要病害田间病情监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二节 玉米大斑病田间流行时间动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三节 玉米灰斑病田间流行时间动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四节 玉米纹枯病田间流行时间动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五节 玉米纹枯病周期性脉冲Logistic模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脉冲Logistic模型及其生物学意义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四章 新型栽培模式对玉米大斑病和灰斑病流行动态的影响
    第一节 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大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
        1 新型栽培模式简介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二节 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灰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三节 栽培密度对玉米大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四节 播期对玉米大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五章 玉米主要叶部病害对玉米早衰影响的研究
    第一节 玉米早衰评价体系的形态指标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二节 人工接种条件下玉米主要叶部病害对玉米早衰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三节 玉米早衰程度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9)伽师瓜采后生理、贮期病害及贮藏保鲜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保鲜剂处理试验方法
        1.2.2 贮藏温度试验方法
        1.2.3 伽师瓜贮期病害病原菌分离与鉴定方法
        1.2.4 伽师瓜贮期主要病害病原菌抑制试验方法
        1.2.5 伽师瓜贮藏技术参数优选方法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伽师瓜采后呼吸类型
    2.2 伽师瓜贮期主要病害病原菌
    2.3 伽师瓜贮藏温度研究
    2.4 TBZ、壳聚糖处理对伽师瓜贮期酶活性的影响
    2.5 TBZ、壳聚糖处理对伽师瓜贮藏品质的影响
    2.6 不同处理对伽师瓜贮期霉菌孢子的影响
    2.7 伽师瓜贮藏保鲜技术参数优选
3 讨论
4 结论

(10)哈密瓜细菌性叶斑病病原鉴定及不同品种抗病性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内蒙古哈密瓜生产上主要的病害类型
        1.2.2 丁香假单胞菌的分类现状及哈密瓜细菌性叶斑病的研究进展
         1.2.3 哈密瓜细菌性叶斑病(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的 症状及发病规律
        1.2.4 哈密瓜品种种质资源对叶斑病菌抗性及利用
2 哈密瓜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哈密瓜细菌性叶斑病标本的采集
        2.1.2 供试哈密瓜品种
        2.1.3 病原菌分离
        2.1.4 病原菌纯化
        2.1.5 致病性测定
        2.1.6 病原细菌的形态学及培养形状观察
        2.1.7 革兰氏染色法
        2.1.8 革兰氏反应——KOH 法
        2.1.9 哈密瓜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生理生化测定
        2.1.10 哈密瓜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 16SrDNA 的序列分析
        2.1.11 序列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致病性测定
        2.2.2 细菌形态和培养性状
        2.2.3 生理生化特征
        2.2.4 不同温度下病原菌生长情况
        2.2.5 不同pH 下病原菌生长情况
        2.2.6 耐盐性测定
        2.2.7 致死温度测定
        2.2.8 细菌基因组 DNA 提取
        2.2.9 PCR 产物检测
        2.2.10 菌株的 16SrDNA 序列测定
3 哈密瓜不同品种对细菌性叶斑病的抗性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品种
        3.1.3 幼苗培育
        3.1.4 温室接种
        3.1.5 抗性划分标准
    3.2 结果与分析
4 结论
5 问题与讨论
    5.1 生理生化测定
    5.2 不同生长温度、pH 及 NaCl 含量对病原菌的影响
    5.3 16SrDNA 测定
    5.4 寄主范围测定
    5.5 种质资源
     5.6 不同品种哈密瓜对细菌性叶斑病与细菌性果斑病抗性测定问题
    5.7 哈密瓜不同品种果实的抗病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四、伽师县甜瓜主要流行性病害发生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伽师瓜病毒病分析及苦豆子对伽师瓜的化感作用[D]. 麦麦提艾则孜·穆合塔尔. 喀什大学, 2021(07)
  • [2]青冈县甜瓜常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 侯志波,崔永学,陈焱,宋卫波. 现代农业科技, 2017(22)
  • [3]新疆部分地区甜瓜白粉病生理小种鉴定及抗性评价和遗传分析[D]. 赵文言.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7)
  • [4]伽师瓜储藏期间病原菌的分类鉴定及生化特性研究[J]. 詹建立,辛丽,孙燕. 生物学杂志, 2013(03)
  • [5]喀什地区甜瓜生产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 李俊华,王豪杰,翟文强,马新力. 新疆农业科学, 2013(06)
  • [6]采后过氧化氢处理对伽师瓜贮藏品质的影响[J]. 郭殿卿,冯作山,吴婧婧,陈计峦. 食品科学, 2012(22)
  • [7]SA和CTS对甜瓜抗病性诱导及采前套袋对果实贮藏性的影响[D]. 沈艾彬. 石河子大学, 2011(05)
  • [8]辽宁玉米叶部病害田间流行动态及预测模型研究[D]. 于舒怡. 沈阳农业大学, 2011(06)
  • [9]伽师瓜采后生理、贮期病害及贮藏保鲜技术[J]. 张有林,张润光,孙刚,陈婷. 中国农业科学, 2010(06)
  • [10]哈密瓜细菌性叶斑病病原鉴定及不同品种抗病性测定[D]. 高润蕾.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嘉实县甜瓜主要流行病发生情况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