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叶节论文_杨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子叶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子叶,大豆,体系,基因,无籽西瓜,菜豆,组织。

子叶节论文文献综述

杨琳[1](2019)在《吉大豆5号子叶节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及GmPEPC4基因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是世界上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高油品种选育一直是大豆育种者的重要工作内容。但油分含量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稳定需多个世代,传统品种选育方法育种周期长,工作量大。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可以定向获得遗传稳定的转基因品系,可提高育种效率。PEPC基因是植物中光合作用的关键酶。前人研究证明,PEPC基因作为中枢碳代谢途径中的关键节点,表达量与油脂含量相关,可将代谢流导向叁羧酸循环,使碳通量向非脂积累方向流动,不易油脂积累。干扰该基因的表达可增加油分含量。本研究克隆了Gm PEPC4基因,构建RNAi载体,拟在高油大豆品种吉大豆5号中沉默Gm PEPC4基因,以期进一步提高大豆的油份含量。同时优化了吉大豆5号的遗传转化体系,为大豆品种选育提供技术支持。结果如下:1.本研究以大豆Williams 82为材料,利用PCR法克隆了大豆Gm PEPC4基因,成功构建过表达载体3300-PEPC4和1301-PEPC4、RNA干扰载体PFGC-PEPC4i。2.转化大豆毛状根、分子鉴定得到转基因的阳性材料,检测该外源基因对根的油脂及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索氏提取结果显示,沉默Gm PEPC4基因的大豆毛状根粗脂肪含量提高0.97%,过表达Gm PEPC4基因的毛状根中粗脂肪含量提高了0.19%,但均未到达显着水平。GC-MS分析结果表明从大豆新鲜毛状根中分离得到5种主要脂肪酸,其中转基因Gm PEPC4基因导致大豆毛状根粗脂肪含量略有上升,但未达到显着水平。脂肪酸含量鉴定,沉默Gm PEPC4基因,油酸、亚油酸含量显着上升,其中亚油酸上升达到极显着水平。过表达Gm PEPC4基因,亚油酸下降达到了极显着水平。3.优化后吉大豆5号子叶节遗传转化体系,选择75%酒精30s,无菌水洗4-5次,10%次氯酸钠浸泡20min,无菌水洗大豆种子4-5次;萌发1天;侵染浓度OD600为0.6;共培养阶段添加二硫苏糖醇200 mg/L和硫代硫酸钠250 mg/L来降低褐化率;抑菌剂浓度为头孢霉素150 mg/L,特美丁200 mg/L;芽诱导阶段basta筛选最佳浓度为10mg/L;芽伸长期添加玉米素与吲哚乙酸最佳浓度1.5 mg/L和0.2 mg/L,赤霉素1.0mg/L。(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冯滢,王凤欢,张乐,鲍红帅,马旭策[2](2019)在《花生子叶节高效芽诱导体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花生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耐逆新品种是促进花生增产、增效的主要手段,但较低的花生外植体再生效率严重阻碍了花生基因工程的研究。因此,建立高效的花生再生体系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试验以3份不同花生品种的子叶节作为外植体,探究不同预培养天数和不同浓度的不同植物激素对子叶节丛生芽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培养5d的子叶节芽诱导情况最好。不同品种进行激素诱导培养时也有一定的差异规律:麻油1-1和弗落蔓生的子叶节外植体在MSB_5+6 mg·L~(-1) 6-BA+2 mg·L~(-1) 2,4-D培养基中诱导芽效果最好;濮花23号的子叶节最佳诱导芽培养基是MSB_5+10 mg·L~(-1) 6-BA+2 mg·L~(-1) 2,4-D。(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19年09期)

陈高,代祥德,邵景杰,任叁国,陈禅友[3](2018)在《菜豆子叶节诱导成苗技术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Bean white rice"菜豆为研究材料,研究了在MS培养基上添加不同生长素IBA和NAA以及细胞分裂素6-BA和KT对菜豆子叶节诱导不定芽和根的影响,并对菜豆组培再生苗进行炼苗和移植。研究结果表明:最佳芽诱导培养基为MS+0.5 mg/L 6-BA+0.1 mg/L KT+1.0 mg/L IBA,不发芽分化系数平均达到2.89;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0.1 mg/L IBA,生根率为100%;菜豆组培再生苗移栽后可以正常存活。(本文来源于《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李冬梅,陈薇,李永光,李文滨[4](2018)在《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大豆转化效率,建立一个稳定高效的大豆遗传转化体系,选择了4个代表性基因型大豆子叶节为外植体,以子叶节和丛生芽GUS瞬时表达率为指标,优化了大豆遗传转化过程。结果表明:在侵染阶段分别进行超声波和抽真空辅助处理,GUS染色显示,4个基因型品种处理不同时间后遗传转化效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超声波30 s或者抽真空2 min后农杆菌的侵染效率提高最为明显,转化效率分别提高8%~42%、16%~41%。在芽诱导前期进行PPT浓度筛选,4种基因型的最适PPT浓度均为0.2 mg·L~(-1),转化效率提高18%~33%。(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郭琪,王沛雅,杨晖,李鑫,张军[5](2018)在《蒙古沙冬青子叶节诱导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蒙古沙冬青子叶节丛生芽再生体系。[方法]以蒙古沙冬青子叶节为外植体,研究种子萌发培养基中6-BA浓度、子叶节萌发天数、丛生芽诱导的基本培养基及6-BA浓度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和外源激素对丛生芽伸长及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6-BA的萌发培养基与不添加的相比能够显着促进子叶节的生长及子叶节丛生芽的诱导,且6-BA浓度在2.0 mg·L-1时,诱导率最高可达73.3%,平均芽数2.26个;(2)种子萌发天数对子叶节丛生芽的诱导有显着影响,萌发7 d的子叶节丛生芽诱导率最高,诱导率为74.7%,但与萌发9、11 d的子叶节丛生芽诱导率差异不显着;(3)MS和B5培养基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差异不显着,但B5抑制褐化的效果显着好于MS;(4)采用1.0 mg·L-16-BA+0.3 mg·L-1IAA激素组合有利于丛生芽伸长,伸长率为60.5%;(5)不同浓度生长素组合均能促进丛生芽幼苗生根,1.0 mg·L-1IBA生根率最大,生根数最多。[结论]最佳蒙古沙冬青子叶节丛生芽再生体系为:以在MS+2.0 mg·L-16-BA培养基中黑暗培养7 11 d的幼苗子叶节为外植体,在B5+1.0mg·L-16-BA培养基中诱导丛生芽,待丛生芽长约0.3 0.5 cm后,转入B5+1.0 mg·L-16-BA+0.3 mg·L-1IAA培养基中进行伸长培养,当丛生芽伸长至2 3 cm时,单株切下转入1/2 B5+1.0 mg·L-1IBA培养基中生根,该体系与愈伤组织培养相比能缩短培养时间,改善褐化严重、玻璃化等问题,可为蒙古沙冬青的扩繁及进一步开展遗传转化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徐洪国,宣杨,仲娟娟,王英学,祁宏英[6](2018)在《小果型西瓜子叶节离体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优化小果型西瓜组织培养技术,建立无菌体系流程,以小果型西瓜自交品系K1为试验材料,探索了小果型西瓜种子无菌萌发的条件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子叶节再生不定芽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果型西瓜种子最佳浸种及消毒灭菌方式为先用3%NaClO消毒20 min,无菌水浸种6 h,去除种皮,然后用70%酒精消毒60 s,再用3%NaClO消毒20 min,最后用无菌水清洗3次,每次1 min。在1/8 MS培养基上的萌发率最高,西瓜子叶节诱导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培养基中附加BA 2.0 mg·L~(-1)、NAA 0.1 mg·L~(-1)。(本文来源于《中国瓜菜》期刊2018年03期)

吴国栋,修宇,王华芳[7](2018)在《优化子叶节转化法培育大豆MtDREB2A转基因植株》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正交因素试验与GUS基因组织化学染色等技术相结合,优化大豆(Glycine max)品种东农50遗传转化体系,导入抗旱关键基因Mt DREB2A。结果表明,大豆种子表面消毒,NaClO溶液法与Cl_2气熏蒸法的去污染率分别达到98.67%和93.33%。子叶节法转GUS基因组织化学染色率(68.33%)显着高于下胚轴法(14.00%)和胚尖法(0.67%)(P<0.05)。种子萌发5天,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培养温度25°C,OD600=0.9,共培养5天的转GUS基因子叶节最高达72.00%;恢复培养5天,草丁膦(3 mg·L~(–1))、头孢噻肟钠(200 mg·L~(–1))和羧苄青霉素(300 mg·L~(–1))筛选诱导分化的转GUS基因不定芽最多为3.33%;优化的大豆遗传转化体系转化效率为1.11%。转Mt DREB2A基因大豆东农50植株根系更加密集,主根长度和侧根数量均显着高于对照(P<0.05),证实Mt DREB2A基因具有促进大豆根系生长的作用,为利用该基因进行大豆抗旱育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张华雪,张炜坤,赵恢,张小芳,东方阳[8](2017)在《纳米材料钼对大豆子叶节诱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大豆子叶节转化效率,以豫豆22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0,20,40,60mol/L)纳米材料钼(Mo)对大豆子叶节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材料钼对出芽、抽茎和生根都有促进作用,在0~40mol/L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升高逐渐增加,40mol/L时达到最大值,出芽率、抽茎率和生根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3.54%、13.18%和11.96%;在60mol/L时,3项指标均下降,出芽率仍显着高于对照,抽茎率降至与对照无显着差异,生根受到抑制,生根率下降了4.76%,显着低于对照。因此,在0~40mol/L浓度范围内,向培养基中添加纳米材料钼可以提高大豆子叶节的诱导效果。(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7年07期)

柯丹霞,熊文真,彭昆鹏,李祥永[9](2017)在《抗盐基因Gm01g04890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转化方法,将转录因子HD-Zip家族基因Gm01g04890分别导入测序品种Willimas 82(W82)和小粒豆品种东农50(DN50)两种大豆品种的子叶节中.探讨了种子萌发时间、农杆菌菌液浓度、侵染条件、共培养时间和乙酰丁香酮(AS)浓度等因素对大豆子叶节形成不定芽的影响,优化了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体系.T0代再生植株经草铵膦筛选以及RT-PCR检测,Gm01g04890基因已成功转入并整合于大豆基因组,获得了转Gm01g04890基因的DN50大豆抗性植株.(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闵子扬,阮万辉,张屹,朱菲莹,肖姬玲[10](2017)在《叁倍体无籽西瓜子叶节再生体系建立与嫁接育苗技术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叁倍体无籽西瓜品种‘超庭叁号’子叶节为外植体,对影响子叶节离体再生及嫁接育苗技术的关键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的次氯酸钠溶液消毒18 min是叁倍体无籽西瓜种胚消毒的最佳方式;2.5 mg·L~(-1)6-BA+0.1 mg·L~(-1)NAA是诱导叁倍体无籽西瓜子叶节产生不定芽的最佳激素组合,不定芽分化系数最高达6.11;0.2 mg·L~(-1)KT能有效诱导不定芽伸长;将长度为2.5 cm的接穗嫁接到子叶刚展平的南瓜砧木上,成活率高达84.40%。试验成功建立了叁倍体无籽西瓜子叶节再生及嫁接育苗技术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瓜菜》期刊2017年01期)

子叶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花生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耐逆新品种是促进花生增产、增效的主要手段,但较低的花生外植体再生效率严重阻碍了花生基因工程的研究。因此,建立高效的花生再生体系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试验以3份不同花生品种的子叶节作为外植体,探究不同预培养天数和不同浓度的不同植物激素对子叶节丛生芽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培养5d的子叶节芽诱导情况最好。不同品种进行激素诱导培养时也有一定的差异规律:麻油1-1和弗落蔓生的子叶节外植体在MSB_5+6 mg·L~(-1) 6-BA+2 mg·L~(-1) 2,4-D培养基中诱导芽效果最好;濮花23号的子叶节最佳诱导芽培养基是MSB_5+10 mg·L~(-1) 6-BA+2 mg·L~(-1) 2,4-D。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子叶节论文参考文献

[1].杨琳.吉大豆5号子叶节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及GmPEPC4基因的功能分析[D].吉林大学.2019

[2].冯滢,王凤欢,张乐,鲍红帅,马旭策.花生子叶节高效芽诱导体系的研究[J].南方农业.2019

[3].陈高,代祥德,邵景杰,任叁国,陈禅友.菜豆子叶节诱导成苗技术初步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李冬梅,陈薇,李永光,李文滨.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研究[J].大豆科学.2018

[5].郭琪,王沛雅,杨晖,李鑫,张军.蒙古沙冬青子叶节诱导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8

[6].徐洪国,宣杨,仲娟娟,王英学,祁宏英.小果型西瓜子叶节离体培养[J].中国瓜菜.2018

[7].吴国栋,修宇,王华芳.优化子叶节转化法培育大豆MtDREB2A转基因植株[J].植物学报.2018

[8].张华雪,张炜坤,赵恢,张小芳,东方阳.纳米材料钼对大豆子叶节诱导的影响[J].种子.2017

[9].柯丹霞,熊文真,彭昆鹏,李祥永.抗盐基因Gm01g04890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10].闵子扬,阮万辉,张屹,朱菲莹,肖姬玲.叁倍体无籽西瓜子叶节再生体系建立与嫁接育苗技术探究[J].中国瓜菜.2017

论文知识图

子叶节不定芽再生过程中内源激...个甜瓜品系子叶节在不定芽发生...个甜瓜品系子叶节在不定芽发生...个甜瓜品系子叶节在不定芽发生...个甜瓜品系子叶节在不定芽发生...甜瓜子叶节不定芽再生的不同时...

标签:;  ;  ;  ;  ;  ;  ;  

子叶节论文_杨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