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对象论文_危怀安,张成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逻辑对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逻辑,对象,拜物教,研究对象,影像,马克思,资本论。

逻辑对象论文文献综述

危怀安,张成伟[1](2019)在《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后评估:逻辑起点与对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后评估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科技奖励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科技奖励工作中建立第叁方后评估机制已是大势所趋。链接社会、行政、制度、管理、文化"五位一体"的研究主线,是开展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后评估的逻辑起点;构建过程维与结果维的矩阵分析框架,把握其评估对象的关键内容与中心节点,是开展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后评估的核心与关键所在。(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9年19期)

刘巨峰[2](2019)在《基于土地覆被转换逻辑的高分辨率影像对象变化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覆被变化检测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与应用的价值。遥感技术为土地覆被分类及其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尤其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的发展,遥感变化检测成为土地覆被变化数据获取的重要手段。然而在高分辨率影像土地覆被分类后变化检测过程中,土地覆被分类误差会造成严重的误差累积效应,从而使土地覆被变化检测的精度变低,同时也会导致土地覆被类型转换结果中经常出现不尽合理的情况,这些不合逻辑的转换结果同样影响着影像变化检测的精度。在一般的变化检测研究中,对于这些结果往往需要人工进行处理,这大大增加了遥感变化检测的时间与人工成本。本文考虑将这些不合逻辑的结果以及其它符合逻辑但是由于误差造成的不准确的土地覆被转换结果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来源于影像获取条件、数据噪声等影像在成像过程中产生的误差。一部分来源于利用影像进行变化检测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误差,主要包括两期或多期影像在配准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影像分类或目标提取造成的误差以及两期或多期影像变化检测造成的误差累积。因此针对这两方面误差,本文提出利用基于对象的影像分析方法与土地覆被转换逻辑相结合的改进贝叶斯软融合方法以提高高分辨影像土地覆被变化检测的精度以及数据分析的自动化水平。(1)基于对象的影像分析方法不仅可以在分类过程中利用多种特征以提高分类效果,而且可以通过利用影像对象进行分析的方式有效减少数据获取过程中的噪声。同时有研究表明基于对象的影像变化检测对高分辨率影像变化检测过程极易产生的影像配准误差问题有较好的缓解作用。本文在基于对象影像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如何避免该方面的误差。(2)通过对比分类后比较与贝叶斯软融合方法,证明了贝叶斯软融合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变化检测精度。并且对比不同的直接变化检测方法在贝叶斯软融合中的效果,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实现贝叶斯软融合方法。(3)贝叶斯软融合方法可以提高精度,减少分类后比较中的误差,但是其仍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不符合逻辑的结果。这些结果严重影响了土地覆被变化的自动化水平。本文在总结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各种造成土地覆被类别发生变化的原因,提出一种分析土地覆被变化成因的一般模型,以便于构建一般的土地覆被转换逻辑,并利用时空数据模型以数学的形式表达土地覆被转换逻辑。最终将土地覆被转换逻辑引入贝叶斯软融合方法的变化检测过程之中,自动化地消除这些不符合逻辑的土地覆被转换结果。(4)本文以两期国产高分一号影像数据为基础,将利用基于对象与土地覆被转换逻辑改进的贝叶斯方法应用到兰州市建成区及其东南部边缘地区的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中。结果表明贝叶斯软融合方法具有降低土地覆被变化分类误差的累积效应的效果,同时证明了运用土地覆被逻辑可以有效消除不合逻辑的变化检测结果,使土地覆被变化检测结果总体精度达到95.06%。(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4-01)

谈国新,文立杰,张杰,纪东东[3](2019)在《文化精准扶贫的对象识别与路径选择——从“文化贫困”的逻辑前提出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扶贫的逻辑前提应当是"文化贫困"现象的普遍存在。推进文化精准扶贫的首要任务是对文化贫困户的精准识别,但文化贫困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无法单纯依靠经济收入水平来界定。本研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地区、学历层次、收入水平、年龄层次等4个人口统计特征着手进行定量研究,发现中部地区更易产生文化贫困,低学历、低收入的老年农村居民是较为典型的文化贫困人口。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文化精准扶贫的改进策略。(本文来源于《图书馆》期刊2019年03期)

张秀琴[4](2018)在《心灵、形式与生活:从客体化走向对象化原则——卢卡奇《心灵与形式》中的物化逻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物化逻辑在《心灵与形式》中,处于一个过渡性时期,即《现代戏剧发展史》中的客体化(Objektivierung)原则已经在这里开始向《小说理论》中的对象化(Gegenstandlichung)原则转移。也就是说,《心灵与形式》是在客体化原则和对象化原则之间来审视心灵与形式的关系问题。这样的审视,已经不再单纯地指向对作为客体的形式的疏离和对立的确认,而开始关注客体的客体化问题——如果说前者,也即客体化原则是对主客体分离本身的关注,那么,后者也即对象化原则则是对这一分离现象本身的再客体化,是关于客体的客体化。与前者主要关注客体的"出走"相比,后者更关注"回归";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前者如果是一种主体意识的产物的话,那么,后者则是对这种自我意识的再意识。当然,《心灵与形式》中借助于"心灵"和"形式"概念对主客体关系的上述探讨,还没有达到后者也即对象化原则的境界,而是走在朝向它的路上。(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汪元[5](2018)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内在逻辑、实践镜像及路径探析——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法制建设为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提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标志着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是从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法制建设的现状来看,经济发展缓慢、生态环境脆弱和地方法律制度的落后都给环境法制建设带来了阻碍。该文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进行分析,发现造成这种阻碍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了由于城市化进程给当地带来的环境破坏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的落后和环保意识的缺失,也包括了少数民族地区习惯法和国家法的冲突与当地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等各种因素。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环境法制建设要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就需要普遍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和环保意识,政府要大力发展经济和制定环境法制建设的长远规划,这既是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法制建设的必要保障,也是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之举。(本文来源于《梧州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万建中[6](2018)在《村落仪式的逻辑与意义——以石上村客家元宵“割鸡担灯”为分析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西宁都石上村客家"割鸡担灯"仪式的单一性和纯正性,使之并不适用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过渡礼仪"的分析范式。"鸡"和"灯"两个主要意象共同指向生育男孩的自豪与自信。整个仪式过程是男性意识的张扬和抒发,"男丁——家族"的叙述结构模式展示了村落、家族和个体高度一致的生活意义和理想状况。"割鸡担灯"仪式年复一年的展示,成为理解石上村客家生存愿望和精神依托的最有效的程式化叙事。(本文来源于《赣南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管[7](2018)在《审视与建构: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发展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是提升其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理论之基、实践之源、内涵之本。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既是学科内涵建设的基本要求,又是推进实践向纵深发展的逻辑遵循。历经30多年的发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争论、博弈一直在进行。多年来专家对这一话题的研究和阐述,体现出从"面的宽泛"到"点的集中"、从"关系认识"到"规律认识"、从"单科聚焦"到"交叉融合"等特点,实现了"外延"与"内涵"、"质"与"量"、"内"与"外"的科学统一。文章基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理论,从空间、时间、形态叁个维度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以期对其形成更加客观、更加理性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期刊2018年19期)

颜鹏飞[8](2018)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逻辑起点——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以及该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所绽露的关于狭义的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研究对象和逻辑起点的探索,为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逻辑起点提供了富于启迪的思路和方法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总体及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市场经济形态条件下的"变形的商品"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或元范畴。(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期刊2018年04期)

宋孟琦,韩志伟[9](2018)在《从“幽灵般的对象性”到“合理的自律性”——卢卡奇“物化”逻辑的形而上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具有双重理论来源,即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思想和韦伯的以可计算性为基础的合理化理论。其中,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作为理论背景被卢卡奇吸收,而韦伯的合理化理论则作为以可计算性为基础的分析方法被卢卡奇所接受并内融进他的物化思想中,二者糅合的着力点就在于对"抽象劳动"的分析。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中,他不仅仅关注到商品拜物教所揭示的生产关系层面的物化,而且通过对以可计算性为原则的"抽象劳动"的分析,深刻剖析了发生在生产过程中的物化现象。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指出了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所不具有的理论内涵,即"幽灵般的对象性"日益具有"合理的自律性",并最终将这一"合理的自律性"聚焦在物化意识中,从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合理物化理论。(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18年04期)

范晨虹[10](2018)在《日常风险议题的现实图景与报道逻辑——以电梯风险议题报道为考察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相较于环境风险、核风险和化学风险等,民众在生活中更多面临的其实是与衣食住行相关的日常风险,因而媒体的常规风险报道就成为民众认知风险的基础,形塑着大众的风险感知样态。本文以电梯风险议题为例,意在考察新闻媒体如何建构常规风险的图景,揭示新闻媒体常规风险报道的现实逻辑和生产悖论,以校准民众准确感知风险的坐标,丰富风险传播的内容。(本文来源于《新闻知识》期刊2018年07期)

逻辑对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地覆被变化检测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与应用的价值。遥感技术为土地覆被分类及其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尤其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的发展,遥感变化检测成为土地覆被变化数据获取的重要手段。然而在高分辨率影像土地覆被分类后变化检测过程中,土地覆被分类误差会造成严重的误差累积效应,从而使土地覆被变化检测的精度变低,同时也会导致土地覆被类型转换结果中经常出现不尽合理的情况,这些不合逻辑的转换结果同样影响着影像变化检测的精度。在一般的变化检测研究中,对于这些结果往往需要人工进行处理,这大大增加了遥感变化检测的时间与人工成本。本文考虑将这些不合逻辑的结果以及其它符合逻辑但是由于误差造成的不准确的土地覆被转换结果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来源于影像获取条件、数据噪声等影像在成像过程中产生的误差。一部分来源于利用影像进行变化检测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误差,主要包括两期或多期影像在配准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影像分类或目标提取造成的误差以及两期或多期影像变化检测造成的误差累积。因此针对这两方面误差,本文提出利用基于对象的影像分析方法与土地覆被转换逻辑相结合的改进贝叶斯软融合方法以提高高分辨影像土地覆被变化检测的精度以及数据分析的自动化水平。(1)基于对象的影像分析方法不仅可以在分类过程中利用多种特征以提高分类效果,而且可以通过利用影像对象进行分析的方式有效减少数据获取过程中的噪声。同时有研究表明基于对象的影像变化检测对高分辨率影像变化检测过程极易产生的影像配准误差问题有较好的缓解作用。本文在基于对象影像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如何避免该方面的误差。(2)通过对比分类后比较与贝叶斯软融合方法,证明了贝叶斯软融合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变化检测精度。并且对比不同的直接变化检测方法在贝叶斯软融合中的效果,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实现贝叶斯软融合方法。(3)贝叶斯软融合方法可以提高精度,减少分类后比较中的误差,但是其仍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不符合逻辑的结果。这些结果严重影响了土地覆被变化的自动化水平。本文在总结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各种造成土地覆被类别发生变化的原因,提出一种分析土地覆被变化成因的一般模型,以便于构建一般的土地覆被转换逻辑,并利用时空数据模型以数学的形式表达土地覆被转换逻辑。最终将土地覆被转换逻辑引入贝叶斯软融合方法的变化检测过程之中,自动化地消除这些不符合逻辑的土地覆被转换结果。(4)本文以两期国产高分一号影像数据为基础,将利用基于对象与土地覆被转换逻辑改进的贝叶斯方法应用到兰州市建成区及其东南部边缘地区的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中。结果表明贝叶斯软融合方法具有降低土地覆被变化分类误差的累积效应的效果,同时证明了运用土地覆被逻辑可以有效消除不合逻辑的变化检测结果,使土地覆被变化检测结果总体精度达到95.06%。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逻辑对象论文参考文献

[1].危怀安,张成伟.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后评估:逻辑起点与对象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9

[2].刘巨峰.基于土地覆被转换逻辑的高分辨率影像对象变化检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9

[3].谈国新,文立杰,张杰,纪东东.文化精准扶贫的对象识别与路径选择——从“文化贫困”的逻辑前提出发[J].图书馆.2019

[4].张秀琴.心灵、形式与生活:从客体化走向对象化原则——卢卡奇《心灵与形式》中的物化逻辑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5].汪元.“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内在逻辑、实践镜像及路径探析——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法制建设为对象[J].梧州学院学报.2018

[6].万建中.村落仪式的逻辑与意义——以石上村客家元宵“割鸡担灯”为分析对象[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8

[7].王管.审视与建构: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发展逻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

[8].颜鹏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逻辑起点——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

[9].宋孟琦,韩志伟.从“幽灵般的对象性”到“合理的自律性”——卢卡奇“物化”逻辑的形而上学[J].北方论丛.2018

[10].范晨虹.日常风险议题的现实图景与报道逻辑——以电梯风险议题报道为考察对象[J].新闻知识.2018

论文知识图

川M高层视图(Fuger等,2005)一空间类型的可视化表达一5时间类型的可视化表达一3swsc框架下合成服务支持业务流程过程模糊逻辑系统的一般结构图虚拟环境下对象移动与装配过程

标签:;  ;  ;  ;  ;  ;  ;  

逻辑对象论文_危怀安,张成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