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与感知论文-叶玲翠

态度与感知论文-叶玲翠

导读:本文包含了态度与感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感知与态度,目的地居民,研究述评

态度与感知论文文献综述

叶玲翠[1](2019)在《国内外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大休闲时代的到来、旅游与文化深入融合、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旅游业出现更多新兴业态和转型变化,旅游业需要客源地的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双方高满意度和良性互动。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感知与态度长久以来都是国内外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更新研究理论、拓宽研究对象、加强影响因素分析、丰富研究方法、加深感知与态度关系研究等5个方面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旅游纵览(下半月)》期刊2019年11期)

王倩,管睿,余劲[2](2019)在《风险态度、风险感知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影响分析——基于豫鲁皖冀苏1429户农户面板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农地流转不仅涉及预期收益和成本等经济问题,还关系到农民的社会心理问题,分析风险态度和风险感知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为全面推动中国农地流转,使其跳出内卷化陷阱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江苏5省15县1 429户农户面板数据,就农地流转行为进行面板Logit模型、面板有序Logit模型及面板Tobit模型随机效应回归,并检验风险态度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风险规避态度对农户转入决策及转入规模有显着负向影响,对农地转出决策及转出地占比有显着正向影响,风险感知是重要的中介变量;去除风险规避态度的效用,风险感知对农户农地流转决策和流转规模仍有显着负向影响;流转租金上涨及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了农户对转入土地的风险感知,降低了土地转入意愿,是我国农地流转内卷化的重要原因。因此,建议加大各类保险的覆盖范围及赔偿力度,建立农地流转价格指导机制,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以推动农地流转市场健康快速发展。(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黄元,赵正,杨洁,段梦姣,温亚利[3](2019)在《个体环境态度对城市森林感知和满意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森林能够为现代城市提供种类丰富的功能服务,是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优先的新时代背景下,市民的环境态度对城市森林感知和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对现代城市森林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参考现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环境信念、环境情感和环境关注度3个维度的环境态度对双方向的城市森林感知和满意的理论作用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环境信念对环境情感有正向显着影响;环境情感对城市森林正向感知有正向显着影响,对城市森林负向感知有负向显着影响,对环境关注度有正向显着影响;环境关注度对双方向城市森林感知有正向显着影响;城市森林正向感知对城市森林满意度有正向显着影响;环境关注度在环境情感对城市森林正向感知路径中存在中介效应,在环境情感对城市森林负向感知路径中存在遮掩效应。本文旨在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环境态度、环境感知与满意度的理论体系,并为现代城市森林建设体系优化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蔡江莹,王永强,王鑫瑞,谢灯明[4](2019)在《居民对乡村民宿的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研究——以海南的5个民宿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随着乡村旅游在中国乡村生根发芽,民宿成为了很多游客出行的优先选择,民宿的蓬勃发展对社区造成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而社区居民是这些影响的主要承担者。社区居民对乡村民宿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会形成整体的感知,整体的旅游利益感知会影响对民宿发展的态度,态度从而决定社区居民的行为是支持还是反对外来游客进入当地旅游。居民对乡村民宿发展的态度,是决定民宿是否能够在中国乡村持续发展的关键,但鲜有学者从居民感知的角度对乡村民宿旅游影响进行研究。[方法]文章以海南省5个民宿村的居民为研究对象,以居民影响感知为研究切入点,建立居民影响感知、支持程度、社会距离、社区依恋的关系模型以揭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对其态度的影响。[结果和结论](1)社会距离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支持程度有显着负向影响;(2)社区依恋对支持程度有显着正向影响;(3)旅游影响感知的3个维度对支持程度有显着正向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9年09期)

王影,黄利瑶[5](2019)在《移动短视频感知价值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研究——基于用户参与和态度的中介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短视频感知价值对消费者行为选择和决策制定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发现潜在关键变量有助于优化企业营销策略。以感知价值为研究起点,聚焦互联网时代移动短视频社交应用,引入用户参与和用户态度两个重要的中介变量,进而研究移动短视频感知价值对消费者行为意向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消费者通过移动短视频产生的用户态度和用户参与行为的中介效应显着,使用移动短视频的消费者感知价值能正向影响其购买意愿,用户参与行为正向影响消费者的态度。(本文来源于《经济与管理》期刊2019年05期)

江进德[6](2019)在《《计量地理学》的学生课程感知及学习态度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对课程的感知及态度有助于从提升学习效果的角度挖掘课程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构建针对性的、实践性的教学模式以提升教学质量提供重要参考.文章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从课程必要性、兴趣度、难易度方面总结学生的课程感知;从学习积极性、学习动力和学习方式等方面总结学生的学习态度.希望通过研究可以为提高计量地理学的教学质量及对高校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江增光[7](2019)在《湿地社区居民权能感知与态度及政府管理关系研究——基于梁鸿国家湿地公园社区居民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社会互动与社区互动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江苏省无锡市梁鸿国家湿地公园社区居民为调查研究对象,在半结构访谈和数据分析基础上,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湿地居民权能感知、态度与政府管理间的影响关系,并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实证验证。研究发现,居民权能感知存在显着的性别、年龄差异;政府管理与居民权能感知互为因果且显着正相关;居民权能感知在政府管理与态度间的正向影响关系中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结论显示,经济利益仍是湿地居民的重要关切。居民有效增权有益于提高地方政府与社区居民间的互动质量,改善居民的支持态度、提高政府湿地旅游开发管理水平。(本文来源于《林业经济》期刊2019年06期)

HIRA,SALAH-UD-DIN,KHAN[8](2019)在《心理契约违背、政治技能和职业道德在组织政治感知—工作态度关系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高等教育已成为驱动全球人力资源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工具,巴基斯坦也不例外。一段时间以来,巴基斯坦的高等教育行业一直受到因决策权和影响力的不公平分配而引发的组织政治感知的冲击,这对高校员工的工作效率产生不利影响,因而阻碍了该领域学术进步的脚步。但是,目前鲜有关于组织政治感知对巴基斯坦高校员工工作态度的影响的研究。本研究基于工作需求资源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试图填补现有文献中关于组织政治感知方面的理论空白,并扩展这些理论在当前研究领域的应用范围。为此,本研究旨在探索组织政治感知为何以及如何影响巴基斯坦高校员工的工作态度。鉴于此,本研究围绕主目标进行六个具体目标的探索。初始具体目标为探讨组织政治感知对员工工作态度和整体工作态度的影响;接下来探索心理契约违背在两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然后考察特定态度诸如政治技能、职业道德等因素如何影响组织政治感知和工作态度间的负向关系。本文采用基于问卷调查的描述性调查研究设计方法实现上述研究目标。通过群集抽样方法分发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样本来主要自巴基斯坦公立大学。该研究首先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初步分析,通过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第24版来剔除无效数据。本研究从被调查者中获取了943份问卷作为样本,通过SMART PLS软件3.0版本进行结构方程建模分析,检验假设关系。结果表明,组织政治感知与每个人的工作态度以及整体工作态度呈现显着负相关关系。此外,比较分析表明,与个体工作态度相比,组织政治感知对整体工作态度的负面影响更大。并且,心理契约违约充分调节了组织政治感知和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以及整体工作态度之间的关系。然而,心理契约违约无法调节离职意图与组织感知支持之间的关联。除此之外,通过比较研究可知,与个体工作态度相比,心理契约违约在组织政治感知与整体工作态度之间的关系中具有更高的负面中介效应。此外,研究结果表明,职业道德显着缓和了组织政治感知和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离职意图和感知组织支持)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职业道德最高的人群中,组织政治感知和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离职意图和感知组织支持)之间的关系是最弱的。然而,政治技能并没有缓和以上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基于统计显着性,心理契约违背在组织政治感知—工作态度关系中独特的调节作用意味着组织政治感知可能诱发心理契约违背,进而产生消极态度。鉴于职业道德是一种重要的个人资源且能调节组织政治感知和工作态度之间的关系,这使政治感知和工作态度间的负向关系对于职业道德薄弱者而言更加明显。本研究通过以下几个创新点扩大了组织政治感知的概念。第一个创新点与该研究的理论贡献有关。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框架,该框架扩展了组织政治感知的文献,将其延伸到高等教育领域。另一个重要的创新点是在研究框架中纳入了中介和调节因素,因此,这是对组织政治感知文献的一项重要贡献。此外,尽管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量方法上,但鲜有人利用SMARTPLS软件在该领域进行结构方程建模。之所以使用该软件是因为其在构建因果关系时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在检验预测应用和理论建立时也非常有效。本研究旨在探索组织政治感知对个体及工作态度的影响,这使其有别于早期关注政治消极方面的研究。实证结果显示,巴基斯坦高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技能是积极的,从而提高了组织的成功率。本研究的结果对政府以及公共部门大学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政府应该加强或制定法律以规范高等教育机构公共部门政治首脑的行为,确保资源公平分配给个体员工。政府应该提供足够的培训计划以传授就业所需的技能(包括职业技能发展的各个方面)以便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这些举措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员工个人能力打下了基础。此外,政府可以制定统一的规则和条例,明确强调职务晋升的标准、具体工作的能力要求以及奖励分配等其他基本政策,以消除阻碍组织成功的政治影响,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到实现组织目标的工作中去。此外,政府可以向高等教育机构提供资源以满足它们的日常教育开支,从而帮助公立大学满足组织的需求。本研究管理学意义在于,高等教育机构管理人员或负责人应该具备知识和行动意识,例如为员工开展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此外,领导者应严密监督下属在职人员,以了解任何工作偏差。监管者除了需要使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控制非生产性和非法活动外,同时也需要为实现组织利益最大化而采用指导、咨询或任何其他方法。(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6-01)

Shamsa,Kanwal[9](2019)在《对当地居民关于中巴经济走廊的影响态度感知的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南亚地区,中国和巴基斯坦共同开展名为“中巴经济走廊”的大型项目,是中国政府于2013年发起的“一带一路”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项目将亚洲、非洲和欧洲紧密联系在一起,开创了世界文明历史的新纪元。“中巴经济走廊”期望通过道路网、高速公路和铁路网共同构建中巴战略纽带关系。“中巴经济走廊”是一个多位一体的发展项目,包括道路基础设施、能源、工业等其它项目,旨在促进中国、巴基斯坦和欧洲本土之间的联通性。该项目不仅有利于中巴两国的发展,同时也会极大程度的惠及周边邻国。中方将主要通过运输、工业、能源、健康和教育等方面拓展当地企业的发展维度;巴方则将纺织、矿产、农业和服装等领域的产品出口到中国,实现互惠共荣的贸易目标。同时随着“中巴经济走廊”的发展,巴基斯坦北部地区的旅游业也将面临历史性的增长。“中巴经济走廊”是两国梦寐以求的历史性项目,具体建设将由巴基斯坦政府实现,保证其利益积极主动的转移到巴基斯坦的当地社区团体。“中巴经济走廊”项目目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巴政府官员和政策制定者期望通过为当地公民创造商业和就业机会,为当地社会团体组织带来新的机遇。本研究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考察“中巴经济走廊”项目的效益及其对当地巴基斯坦公民生活水平的影响。研究基于在线资源(即Google平台),从670名受访者中收集数据,受访者居住地分布于整个巴基斯坦。对筛选和提交的670个样本,使用SPSS.21和AMOS 8.0软件进行分析。这项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巴方官员和政策制定者了解“中巴经济走廊”具体影响,当地公民的态度以及他们对中巴经济走廊发展项目的支持程度。调查结果表明,巴基斯坦当地公民对“中巴经济走廊”项目的态度取决于他们由此获利的水平。教育与就业感知与感知收入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对支持“中巴经济走廊”发展亦有显着影响。然而,可达性和经济性与感知收入之间的关系不显着,但两者与支持“中巴经济走廊”项目有显着关系。同时,感知收入与支持“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也存在正相关关系。现有的研究大多基于巴基斯坦当地居民的态度和利益与“中巴经济走廊”发展项目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本文作者使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作为研究方法进行本研究。文献研究的基础是对与当地社区支持和利益相关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对现有文献进行全面审查,以发现现有研究中的不足。本研究的第一作者设计了相关研究问题并获取了巴方有关“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建设的具体信息,如教育机构、能源项目、工业园区、道路和交通基础设施。在数据分析过程中,作者使用各种数据分析技术来验证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并用回归分析检验假设。目前的研究调查了“中巴经济走廊”的有利因素,并在很多方面为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建议。首先,本文论述了巴基斯坦当地社会团体对中巴经济项目态度这一新兴话题。作者调查了“中巴经济走廊”项目的有益成分,并讨论了其对当地社区生活水平的影响。其次,本研究通过重点分析影响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关键支撑点的几个因素,为“中巴经济走廊”的决策者提供多样化的建议。首先,作者调查了“中巴经济走廊”现有项目、中巴友谊和当地居民福利。其次,作者将视角扩展到研究“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对当地社区生活水平的影响,以及当地居民对“中巴经济走廊”项目的支持。最后,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政府官员和政策制定者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从多个方面为深入理解“中巴经济走廊”的背景提供了依据。第叁,本文考察了几个影响因素。“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巴之间的一个大型项目,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作者旨在通过考虑这一发展过程中的边界条件,对该问题提供审慎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考虑经济、教育、可及性、收入和就业等因素。对边界条件的研究不仅丰富了现有的理论知识,还就项目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多方面建议。本研究的结果将指导政府官员和CPEC的决策者对当地居民感知的理解。政策制定者可以利用这项研究的结果来获得当地公民对“中巴经济走廊”发展项目的支持,并为未来的项目制定相应的政策。(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6-01)

韩秀珍[10](2019)在《生态旅游区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空间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居民作为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地的利益相关主体,对一个地区生态旅游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直接影响到其对生态旅游发展的支持与认可。而在同一旅游区不同区位的居民往往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强度不同,这种差异对生态旅游区实施和完善生态旅游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当前积极推进生态旅游的背景下,以生态旅游区武陵源为例,参考雅克松(Jaakson,2004)关于旅游者罩空间划分的标准,将整个武陵源划分为核心、过渡和外围叁个区域,在运用社会交换理论、距离衰减理论和旅游罩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方程深入剖析了同一旅游区内处于不同空间区域的居民感知和态度的差异,得出如下结论:(1)总体上,武陵源居民对旅游发展持积极的态度,其中,过渡区更加强烈。核心区居民对经济、社会文化正面、居民素质和能力正面感知更加深刻,对社会成本、生活环境负面感知更加消极,呈现出从核心区向外围区递减的趋势,而在环境建设感知方面,显然,过渡区居民更加赞同旅游发展使本地更加注重环境的教育和保护。(2)“经济积极影响感知”是影响居民对旅游发展支持态度和归属感的首要因素,武陵源“核心/过渡/外围”这一反映空间要素的变量是影响居民旅游发展支持度和归属感的次要因素,显示了居民对旅游发展支持态度和归属感的空间分异存在,这种差异在空间上具体表现为:在核心区,经济正面感知是影响是影响居民旅游发展支持态度和归属感的最重要因素,而社会文化正面感知显然在过渡区和外围区构成了主要因素。(3)从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环境、社会成本、环境建设、居民素质和能力6项感知指标体系和旅游发展的支持度、期望2项态度指标体系来看,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对旅游经济、社会文化水平正面感知差异的主要因素,文化程度的高低对居民对生活环境消极感知和旅游发展支持度具有很大的影响;居住时间长短会直接影响居民对旅游负面影响感知强度。(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态度与感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地流转不仅涉及预期收益和成本等经济问题,还关系到农民的社会心理问题,分析风险态度和风险感知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为全面推动中国农地流转,使其跳出内卷化陷阱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江苏5省15县1 429户农户面板数据,就农地流转行为进行面板Logit模型、面板有序Logit模型及面板Tobit模型随机效应回归,并检验风险态度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风险规避态度对农户转入决策及转入规模有显着负向影响,对农地转出决策及转出地占比有显着正向影响,风险感知是重要的中介变量;去除风险规避态度的效用,风险感知对农户农地流转决策和流转规模仍有显着负向影响;流转租金上涨及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了农户对转入土地的风险感知,降低了土地转入意愿,是我国农地流转内卷化的重要原因。因此,建议加大各类保险的覆盖范围及赔偿力度,建立农地流转价格指导机制,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以推动农地流转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态度与感知论文参考文献

[1].叶玲翠.国内外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研究述评[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

[2].王倩,管睿,余劲.风险态度、风险感知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影响分析——基于豫鲁皖冀苏1429户农户面板数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黄元,赵正,杨洁,段梦姣,温亚利.个体环境态度对城市森林感知和满意度的影响[J].资源科学.2019

[4].蔡江莹,王永强,王鑫瑞,谢灯明.居民对乡村民宿的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研究——以海南的5个民宿村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

[5].王影,黄利瑶.移动短视频感知价值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研究——基于用户参与和态度的中介效应[J].经济与管理.2019

[6].江进德.《计量地理学》的学生课程感知及学习态度调查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江增光.湿地社区居民权能感知与态度及政府管理关系研究——基于梁鸿国家湿地公园社区居民的调查[J].林业经济.2019

[8].HIRA,SALAH-UD-DIN,KHAN.心理契约违背、政治技能和职业道德在组织政治感知—工作态度关系中的作用研究[D].江苏大学.2019

[9].Shamsa,Kanwal.对当地居民关于中巴经济走廊的影响态度感知的评估[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10].韩秀珍.生态旅游区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空间差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标签:;  ;  ;  

态度与感知论文-叶玲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