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鑫:如何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历史价值观论文

黄旭鑫:如何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历史价值观论文

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从其内涵分解有三层含义:一是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判断。二是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三是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是非常之重要的。

根据临安区各镇、街雷竹林分布面积,随机选择90户竹农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85份。调查内容包括雷竹种植户的年龄、家庭人口、劳动力状况、竹林覆盖面积、成本状况、产出效益、流转愿意、希望的竹林面积等。

一、正确引导学生合理解读史料

现阶段初中的历史教材,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注重以人为本,弘扬高尚美德,折射人文关怀,符合当代学生生理、心理、思想发展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是一本不错的历史资源教材。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对教材中宝贵而又生动的教育资源进行深挖,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如讲授19世纪40年代新思想时,为避免长期以来教学中只注重学习西方的一面,可引用魏源的话“攻夷之策二,曰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魏源的观点很明确:一是利用列强间的矛盾抑制英国,二是学习西方技术战胜英国。应当向学生指出:其“师夷策”既反映了一百多年前先进中国人的世界眼光与意识,又是构成近代化的重要一环,是站在当时最前沿的中国人对世界形势与中国自身审视、认识深化的结果。站在爱国立场,向敌人、“夷人”学习也是一种理性爱国。同时也要指明:以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受时代与环境制约,魏源“攻夷”思想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夸大了列强间的矛盾,“以夷制夷”策略显得幼稚,即便如此也应肯定这种观点是魏源开眼了解世界的产物,与同时代的士大夫群体相比具有相当的超前性。最后,辩证分析中升华认识:不以现代眼光和标准简单衡量、粗暴否定历史现象。以历史时空观念为内核,将魏源观点置于具体历史场景,有助于学生运用符合学科特点的科学思维方法对历史形成正确的认知与评判,对历史价值观教育的作用不言自明。

二、多视角地切入开展教学活动

历史价值观的生成与培养,除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史料的选取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史观的精准运用。不同的史观反映出人们对历史理解的不同角度和时代特色,产生出不同的历史评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单一的史观则会形成对复杂历史的简单化认识、判断,这就要求在对教材内容处理和史料解读上尽可能多角度切入。现代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是用现代人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去反思、审视历史,这本身就是现实感与历史感的有机结合。如有人说,孔子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代表,反对春秋时的社会剧烈变革,想恢复周礼,是反动的。有人则说,孔子承认历史的发展变化,因为他主张不能轻率地抛弃已往时代的文化,而应有选择地吸收其有益的成分,有一定的进步性。通过这样的介绍,使学生能从中学到一些专家们是如何把历史感与现实感有机结合起来的方法,提高这方面的素质,同时也拓宽了思路,提高了分析问题的素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价值观。

武新国擦了擦额头因害怕沁出的冷汗,贴着一棵矮松坐在地上。硝烟伴随着鲜血的味道,刺激着他的鼻腔。他鼓起勇气站起来,一边拉上枪栓,一边暗骂自己的懦弱。

三、引导学生正确体验感悟历史

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什么?许多人都知道以史为鉴,学以致用,但要真正实现这种功效并不容易。学习历史不是简单地识记一些年代、人物、事件之类东西,而是要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如在讲述“都江堰工程”一节时,可作如下尝试:首先并未展示都江堰工程完整示意图和其功效,而是画出了岷江及其周边地形的示意图,然后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水利工程,能提供防洪和灌溉的作用。学生通过尝试,发现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防洪和灌溉不能平衡好,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这时再介绍“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石人水尺”的精妙之处,并指出这是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代人类设计的水利工程,当时的水利知识和水利技术可想而知,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很快会理解“先民的智慧”是多么令人佩服,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历史价值观教育是系统的、复杂的,相比知识传授、方法讲解、能力提升、思维拓展,历史价值观教育任务更艰巨,时间周期更长,效果更易受社会大环境与家庭小环境影响而呈现出逆向变化。因此,历史价值观教育不能简单用某节课或某个课题完成,需要长期的坚守与浸润。

责任编辑 韦英哲

标签:;  ;  ;  ;  ;  ;  ;  ;  ;  

黄旭鑫:如何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历史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