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视皮层映射论文_陈修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视网膜视皮层映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皮层,视网膜,磁共振,功能,薄壁,视觉,组织。

视网膜视皮层映射论文文献综述

陈修霞[1](2013)在《基于视网膜皮层映射的仿生视觉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视觉系统具有对运动目标敏感,分辨率调节迅速等特点,能准确无误的识别目标。神经生理学的深入研究表明,在与外界交互作用的过程中,生物视觉系统的认知过程是一种有目的的、主动的反应,并不仅仅是一种被动式的反应。而且生物的视觉系统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后具有非常稳定可靠的独特系统方式,因此仿生视觉的研究对解决目前传统计算机视觉在目标识别跟踪定位方面的缺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视网膜映射机制是视觉系统的非均匀分布机制的重要体现,也是视觉系统的信息处理高效性的生理特性体现,故视网膜认知模型的建立以及基于仿生视觉认知模型的目标检测处理是仿生视觉系统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了解人类视觉系统生理机能的基础上建立二维视网膜认知模型,并基于仿生视觉认知模型对背景图像进行背景建模和运动目标检测。本文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视网膜皮层映射的生理机理、基于视网膜皮层映射的映射模型研究现状以及基于视网膜皮层映射的仿生视觉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完成了基于视网膜皮层的二维认知模型的建立和视网膜皮层映射叁维结构的分析,本文从分析偏心率与极角的不均匀分布函数为着手点建立了视网膜二维认知模型,并在建立的二维认知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视网膜皮层映射变换叁维结构,仿生视觉认知模型的建立为目标识别和目标跟踪算法的研究提供了理论研究平台。第叁章主要完成了视野图像背景建模和运动目标识别检测算法的研究,本文在建立的仿生视觉认知模型基础上完成了背景图像建模的算法研究,并研究分析了背景减图像的分割算法,最后对基于仿生视觉认知模型的最小运动检测目标作了分析研究。第四章主要完成了仿生视觉验证应用平台的研究,在目标检测识别算法研究的基础上对仿生视觉系统的实际应用方案进行了分析设计。最后一章主要针对硕士研究课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后续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3-02-01)

石林平,李长英,谢兵,李莎,张丽琳[2](2010)在《正常人fMRI视网膜皮层映射分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子午线图刺激法检测正常人视网膜皮层映射区的分布特征,探讨其技术方法和意义,并为以后的视觉系统疾病研究提供方法学平台。方法招募4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其中男3名,女1名,年龄31~57岁,均为右利手,双眼视力正常。运用对比度100%的水平和垂直黑白翻转棋盘格子午线图刺激。使用Siemens 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功能图像采用EPI,垂直于距状裂行冠状位扫描,3D MP RAGE序列矢状位采集高分辨力解剖数据。数据处理分析应用BrainVoyager QX 2.0软件,对解剖数据进行去头皮和颅骨、灰白质分割、提取皮层灰质、皮层重建、膨胀及切开展平,把通用线性模型(GLM)分析后的功能像迭加于展平皮层上,根据视网膜皮层映射的特征划分出视皮层区。结果实际反应曲线与设计的模型曲线均拟合,4名受试者垂直和水平子午线刺激的拟合程度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862、0.816,0.859、0.883,0.863、0.792和0.765、0.859,说明子午线刺激获得的功能像实际反应曲线与设计的模型曲线均拟合较好;能达到划分背侧的V1d、V2d、V3、V3a和腹侧的V1v、V2v、Vp及V4区的目的。结论子午线法fMRI视网膜皮层映射分区可以无创、详细划出早期视皮层V1~V4区之间的分界;各区的总体分布一致,但同一区的大小、形态及其具体的位置分布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对视觉系统的研究需在分区基础上分析。(本文来源于《2010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国际论坛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编委换届会论文集》期刊2010-09-24)

石林平[3](2010)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fMRI视网膜皮层映射分区及V1区皮层功能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近年来视网膜皮层映射图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包括fMRI、脑电图、脑磁图等,其中Bold-fMRI视网膜皮层映射技术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及无创特点,非常适合活体人类视觉系统的研究。目前大多采用行波方法成像,由于该技术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繁杂,一般人员较难掌握。在该部分中我们利用了子午线图刺激法,旨在通过该方法检测正常人视网膜膜皮层映射区的分布特征,探讨其技术方法和意义,并为以后的视觉系统疾病研究提供方法学平台。方法招募的4名健康成人志愿者,其中男性3名,女性1名,年龄31~57岁,均为右利手,双眼视力正常。运用对比度100%的水平和垂直黑白翻转棋盘格子午线图刺激。使用SIEMENS 3.0 T超导磁共振全身扫描仪,功能图像采用EPI扫描序列,垂直于距状裂冠状位扫描,3D MPRAGE序列矢状位采集高分辨率解剖数据。数据处理分析应用BrainVoyager QX 2.0软件,对解剖数据进行去头皮和颅骨、灰白质分割、提取皮层灰质、皮层重建、膨胀及切开展平,把通用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GLM)分析后的功能像迭加于展平皮层上,根据视网膜皮层映射的特征划分视皮层区。结果实际反应曲线与设计的模型曲线均拟合,1~4受试者垂直和水平子午线刺激的拟合程度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862、0.816,0.859、0.883,0.863、0.792和0.765、0.859,说明子午线刺激获得的功能像实际反应曲线与设计的模型曲线均拟合较好;能达到划分背侧的V1d、V2d、V3、V3a和腹侧的V1v、V2v、Vp及V4区的目的。(图1)图1:四个受试者枕叶视皮层分区图,L-OL、R-OL分别表示左、右侧枕叶结论子午线法fMRI视网膜皮层映射分区可以无创、详细划出早期视皮层V1~V4区之间的分界;各区的总体分布一致,但同一区的大小及其具体的功能解剖分区位置分布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因此对视觉系统的研究必须要在分区基础上研究分析更加准确。背景与目的青光眼是我国严重的致盲眼病之一,目前在致盲眼病中排第二位,其中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是一组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死亡伴随视神经萎缩、眼压增高和特征性视野缺失为共同特征的非常复杂的眼病或综合征群,对于该病确切病因、病程的了解还比较有限。近年来的动物实验模型及青光眼病人尸体标本研究表明,可能是一种整个视觉通路的神经退变性疾病,包括皮层功能的改变。fMRI视网膜皮层映射(fMRI retinotopic mapping)图技术在正常人视皮层功能组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及无创特点,已开始用于弱视等视觉系统疾病的研究。该部分旨在通过子午线法fMRI视网膜皮层映射图技术对枕叶视皮层功能分区,并基于个体对青光眼患者和正常人双侧眼单独刺激所致V1区皮层信号、激活面积进行测量,并结合眼科相关检查指标分析其变化特点,探讨该病可能存在的中枢皮层机制及该技术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第叁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眼科医院和大坪医院青光眼中心搜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0名,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50±8岁,男性15名,女性5名,均为右利手,双眼矫正视力≥0.5。年龄和性别与病人相匹配的招募的正常志愿者20名,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50±11岁,男性15名,女性5名,均为右利手,双眼视力≥1.0。所有受试者实验前详细告知实验流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和正常志愿者均接受单眼刺激和子午线图双眼同时刺激,单眼视觉刺激运用圆形黑白翻转棋盘格刺激,采用BLOCK设计,子午线图刺激同第一部分相关内容。将子午线图刺激的功能像迭加在膨胀皮层上根据视网膜在枕叶皮层拓扑映射特征切开划分出V1区,以V1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计算出双侧的V1面积,再把ROI调到单眼圆形棋盘格刺激的功能像和结构像迭加图上,提取双侧枕叶V1区BOLD信号(BOLD signal, %),平均双侧V1区BOLD反应曲线平台期各时间点信号,最终得到单眼刺激V1的平均反应大小。再通过手工画出V1内激活范围保存为ROI,由软件自动计算出V1内激活面积。应用SPSS 16.0 for Windows软件统计分析。正常人左眼与右眼、患者青光眼与对侧眼(相对较重的眼称为青光眼,另一眼为对侧眼)单独接受刺激时V1区皮层反应信号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患者的青光眼、对侧眼分别与其匹配的正常受试者眼进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患者青光眼和对侧眼单独刺激时的V1皮层功能差异(信号异指数)与视功能差异(PSD差异指数)做线性相关分析;早期和中晚期病人V1区激活大小(激活面积指数)分别左右侧皮层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患者的对侧眼V1激活大小与其年龄、性别、眼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结果1.经过预处理,功能像头动超过2.5mm的患者2例、不能注意观看视觉刺激的2例、结构像头动过大致灰白质分割不出的1例,严格控制被试头动、行为学表现及机械噪声等因素影响后,最终符合实验要求的POAG患者共15例(男性10例,女性5例),其中早期患者7例,中期4例,晚期4例。从正常志愿者中选择与POAG组受试者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对照组,共15例(男性10例,女性5例)。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年龄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t=-0.495,P=0.8628,表明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和志愿者的功能数据实际反应曲线与设计的模型曲线均拟合较好,并可以清楚划分出V1/V2区的分界。2.POAG组的青光眼、对侧眼单独刺激时V1区BOLD信号均值分别为1.24%、2.18%,青光眼明显较对侧眼弱(t=4.757,P<0.001)。正常对照组的左、右眼V1区BOLD信号均值分别为1.99%、1.96%,左右眼不存在差异(t=0.205,P=0.840)。患者的青光眼、对侧眼分别与其年龄、性别、眼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眼进行比较:青光眼和匹配眼单独刺激时V1区BOLD信号均值为1.24%、2.01%,青光眼较正常人眼反应弱(t=-3.011,P=0.006);对侧眼和匹配眼单独刺激时V1区BOLD信号均值分别为2.18%、1.95%,对侧眼V1皮层反应的均值较正常人眼高,但两者不存在差异(t=0.742,P=0.465)。青光眼患者V1皮层反应双眼差异与视野检查的PSD值差异做线性相关分析,青光眼与对侧眼单独刺激的V1皮层功能差异与视功能差异存在线性负相关(r=-0.887,P<0.001)。(图1,2)3.正常人、早期患者、中晚期患者左右眼单独刺激时左右侧V1皮层的激活面积指数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正常人左眼单独刺激时左、右侧V1的激活面积指数均值分别为0.83、0.88,右眼刺激时分别为0.81、0.86,左、右眼单独刺激时右侧V1激活均大于左侧(t=-2.384,P=0.032;t=-2.247,P=0.041);早期患者左眼单独刺激时左、右侧V1的激活面积指数均值分别为0.66、0.85,右眼刺激时分别为0.67、0.81,右侧V1激活均大于左侧(t=-2.606,P=0.040;t=2.949,P=0.026);中晚期患者左眼单独刺激时左、右侧V1的激活面积指数均值分别为0.47、0.66,右眼刺激时分别为0.65、0.41,左眼刺激时右侧V1激活大于左侧(t=-2.783,P=0.027),右眼刺激时左侧V1激活大于右侧(t=2.621,P=0.034)。(图3、4)4.患者的对侧眼V1激活面积指数与其年龄、性别、眼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侧眼和正常人眼的V1激活指数均值分别为0.70、0.85,患者对侧眼V1皮层激活较匹配正常人眼低(t=-3.801,P=0.001)。较,正常人和早期患者右侧V1均为右侧激活大,而中晚期病人则转变为左侧V1激活较大结论1.青光眼存在皮层功能损害,而且青光眼皮层功能的损害与视觉功能的损害存在相关一致性。2.青光眼患者随疾病的进展,V1皮层激活的左右不对称性发生改变,早期患者的左眼、右眼和中晚期的左眼保持了右侧皮层优势,而中晚期的右眼则变为左侧V1皮层激活明显;皮层激活不对称性的变化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受损模式存在一致性。3.基于fMRI视网膜皮层映射分区的定位、定量测量是一种对青光眼视觉皮层功能变化临床随访、评估测量的有用方法,也是活体人青光眼视觉通路跨突触退变研究的潜在有用工具。背景与目的交通性脑积水、颅内高压、第四脑室内出血扩张、某些精神类疾病、脑萎缩、第四脑室及周围结构占位性病变均可导致第四脑室大小变化,对这些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均需以第四脑室容积的正常值为依据。但目前国内、外对正常成人第四脑室的测量均局限于小样本的CT径线测量或尸体标本的测量研究,径线无法完全体现不规则的第四脑室空间状态,所测量值难以真实反映第四脑室容积大小,而尸体标本难以反映活体人的正常形态大小结果。磁共振具有空间分辨力高、软组织对比强、无骨伪影,重建后更能叁维地显示四脑室的精细解剖结构,可获取正常人第四脑室的叁维可视化图谱。本研究基于1000例中国汉族正常成人叁维高分辨率磁共振图像,使用叁维容积分析软件自动追踪结合手工勾勒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测量国人第四脑室容积,探讨第四脑室容积的性别的差异及与年龄的相关关系,为人脑发育及相关疾病的研究、诊断提供基础对照值,并为建立“中国成人数字标准脑”提供该部分基础性数据。方法采用全国16家医院(医院分布全国各地,重庆,四川,湖北,广东,北京,山东,宁夏,山西,新疆,内蒙,浙江,上海等地叁级甲等医院)多中心临床研究形式,选取18~70岁健康中国汉族成年志愿者共1000名,按照年龄18~30、31~40、41~50、51~60、61~70岁进行分组,分别定义为A、B、C、D、E年龄段组,男、女每组均为100例,所有受试者均行T1加权叁维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序列扫描,以Midob1.2软件对叁维数据重建后于矢状位通过软件自动追踪结合手工勾勒第四脑室边界测量其容积,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方差分析,年龄和容积做Pearson相关统计分析。结果男性A、B、C、D、E组第四脑室容积分别为:(2.06±0.91)、(2.12±0.77)、(2.15±0.79)、(2.14±0.99)、(2.42±0.84)ml;女性分别为:(1.95±0.71)、(1.89±0.59)、(1.77±0.56)、(1.93±0.67)、(2.01±0.65)ml。男性容积大于女性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t=5.573,P=0.000);女性各年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F=1.788,P=0.130),男性组间有显着性差异(F=2.639,P=0.033),男性两两比较结果60岁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容积和年龄有相关,但相关性不强(r=0.119,P=0.008);女性容积和年龄不相关(r=0.041,P=0.360)。结论正常中国汉族成人第四脑室容积男性大于女性;男女性第四脑室容积随年龄变化情况存在不同,男性60岁后容积增大,女性则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0-05-01)

张震,张斌,张淑静[4](2009)在《宽周边视视网膜皮层映射的核磁共振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人类视觉皮层的组织方式是视网膜皮层映射组织,先前研究已经证实视觉皮层在中心视采用这种组织方式,本文主要研究宽周边视的视觉皮层组织方式。方法:本文采用一种可以在核磁共振室中使用的光纤设备,设计了30度、40度、50度、60度的类圆环block刺激,使用1.5T的功能性核磁共振仪器,T1高分辨率图像分辨率为1*1*5.5mm,T2加权图像分辨率为4*4*5.5mm,TR反应时间为6秒,矩阵大小为64*64。核磁共振数据分析使用了SPM2和Brain voyager软件。结果:通过对试验者的数据处理分析,周边视的刺激的反应区域在枕叶上,主要分布在枕叶的前部,刺激反应区域随着偏心率的增大而沿着距状沟从距状沟的后部向前部移动。结论:周边视的视网膜皮层映射组织特性和中心视的特性非常相似。(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09年03期)

王健,张久权[5](2006)在《功能磁共振视网膜皮层映射成像在视觉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人类在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中,绝大部分信息是视觉系统提供的。视觉研究是认识人脑信息处理加工、学习记忆、抽象思维等高级脑功能的重要途径。传统方法,如化学通道阻断、外科解剖、损毁、单细胞反应记录、免疫组化等进行的动物实验,使我们对猴、猫等动(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叁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期刊2006-10-01)

张久权,王健[6](2006)在《功能磁共振视网膜皮层映射成像在视觉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功能磁共振视网膜皮层映射成像能提供关于视觉皮层的丰富信息,是研究生理及病理状态下视觉皮层定位以及功能特性的强有力工具。本文就该成像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前景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06年08期)

视网膜视皮层映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利用子午线图刺激法检测正常人视网膜皮层映射区的分布特征,探讨其技术方法和意义,并为以后的视觉系统疾病研究提供方法学平台。方法招募4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其中男3名,女1名,年龄31~57岁,均为右利手,双眼视力正常。运用对比度100%的水平和垂直黑白翻转棋盘格子午线图刺激。使用Siemens 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功能图像采用EPI,垂直于距状裂行冠状位扫描,3D MP RAGE序列矢状位采集高分辨力解剖数据。数据处理分析应用BrainVoyager QX 2.0软件,对解剖数据进行去头皮和颅骨、灰白质分割、提取皮层灰质、皮层重建、膨胀及切开展平,把通用线性模型(GLM)分析后的功能像迭加于展平皮层上,根据视网膜皮层映射的特征划分出视皮层区。结果实际反应曲线与设计的模型曲线均拟合,4名受试者垂直和水平子午线刺激的拟合程度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862、0.816,0.859、0.883,0.863、0.792和0.765、0.859,说明子午线刺激获得的功能像实际反应曲线与设计的模型曲线均拟合较好;能达到划分背侧的V1d、V2d、V3、V3a和腹侧的V1v、V2v、Vp及V4区的目的。结论子午线法fMRI视网膜皮层映射分区可以无创、详细划出早期视皮层V1~V4区之间的分界;各区的总体分布一致,但同一区的大小、形态及其具体的位置分布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对视觉系统的研究需在分区基础上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视网膜视皮层映射论文参考文献

[1].陈修霞.基于视网膜皮层映射的仿生视觉机理研究[D].上海大学.2013

[2].石林平,李长英,谢兵,李莎,张丽琳.正常人fMRI视网膜皮层映射分区的研究[C].2010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国际论坛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编委换届会论文集.2010

[3].石林平.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fMRI视网膜皮层映射分区及V1区皮层功能变化的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10

[4].张震,张斌,张淑静.宽周边视视网膜皮层映射的核磁共振研究(英文)[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

[5].王健,张久权.功能磁共振视网膜皮层映射成像在视觉系统研究中的应用[C].中华医学会第十叁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2006

[6].张久权,王健.功能磁共振视网膜皮层映射成像在视觉系统研究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

论文知识图

视网膜~视皮层映射居民地提取流程)BLnea图还原(源自图7.6IB)视网膜一视皮层映射图2.13视觉映射拓扑图原理(Toot...

标签:;  ;  ;  ;  ;  ;  ;  

视网膜视皮层映射论文_陈修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