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合成论文_彭卫国,宋汉峰,詹琼,吴兴华,景江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核合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动力学,催化剂,双核,活性,双星,基团。

核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彭卫国,宋汉峰,詹琼,吴兴华,景江红[1](2019)在《大质量转动沃尔夫-拉叶星的形成及内部核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沃尔夫-拉叶(Wolf-Rayet stars, WR)星是一类非常特殊的恒星,具有强烈的星风损失,造成氢包层丢失,仅具有裸露的氦核. WR星被认为是Ib/Ic型超新星的前身星,研究WR星的形成及内部核合成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转动恒星的角动量转移和元素扩散方程,研究了影响WR星结构与演化的各种物理因素.如恒星质量、初始转速、轨道周期、金属丰度等.大质量、初始转速快和金属丰度高的单星模型,星风物质损失率大,易于形成WR星.金属丰度低的恒星由于星风弱,不容易丢失氢包层,不容易形成WR星.然而,快速转动使低金属丰度恒星产生化学成分均匀的演化,极大地增加了对流核的质量,相应减小了氢包层厚度,也可以产生WR星.双星系统中发生洛希瓣物质交换,将主星大量的氢包层物质转移到次星上,也可使低金属丰度恒星产生WR星.另外,洛希瓣物质交换,减少了氢包层的厚度以及对流核的温度和核反应速率,主星表面的~4He, ~(12)C, ~(19)F, ~(22)Ne, ~(23)Na, ~(25)Mg等元素的质量丰度高于相同初始条件的单星模型,而~1H, ~(14)N, ~(16)O, ~(20)Ne和~(26)Al等元素的质量丰度却低于单星模型.总之,大质量星、初始转速快、金属丰度高、短轨道周期双星系统是形成WR星的有利条件.(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21期)

郭树青[2](2018)在《基于双核模型研究超重核合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重核合成机制研究是核物理研究的重要前沿。目前合成超重核的主要途径为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本文基于双核模型研究超重核的合成机制,即通过输运模型(主方程)解得双核系统状态的时间演化来描述熔合与准裂变过程,用经验耦合道方法得到的俘获截面以及用统计模型方法得到的复合核存活几率,最后得到超重核的蒸发剩余截面。熔合几率的描述是目前最不清楚的,存活几率的计算也十分敏感地依赖于一些核结构信息。为了更合理地描述整个熔合过程,俘获截面的准确计算显得尤为重要。通常,入射能在近垒或垒下时相应俘获截面的计算结果往往与实验值有些差异,而超重核合成的最佳入射能一般都在近垒附近,故本文将讨论影响近垒俘获截面的因素。对于球形弹、靶核发生相互作用时,内禀运动与相对运动的耦合使得两核发生动态形变,导致弹、靶之间存在一个势垒分布,借助高斯分布函数描述这个势垒分布,能很好地再现近垒与垒下的俘获截面;对于有较大形变的弹、靶核,取向效应起着主导作用,考虑这种取向效应后能很好地再现实验结果。另外对影响存活几率的因素做了简单讨论。通过对俘获截面与存活几率的可靠性检验,为更合理、系统地计算蒸发剩余截面作铺垫。由于重离子熔合过程中没有直接的实验信号来“记录”与合成机制相关的信息,目前人们对熔合机制的认识仍不够清楚。幸运的是,准裂变是熔合过程中唯一的直接信号,可以间接地反映熔合过程中的一些信息。基于此目的,本文在双核模型基础上利用已发展了的包含质量不对称度η以及两核形变β1、β2的三变量主方程,在相对更“真实”的势能曲面上数值求解主方程来描述双核系统状态的分布几率及其随时间的演化。首次在同一框架下将能量耗散、核子转移以及动力学形变关联在一起以描述准裂变性质。双核系统的演化过程中,动力学形变影响着系统的势能曲面,考虑这样的动力学形变后能很好地再现准裂变碎片产额分布的实验结果。动力学形变的引入必然要处理两核之间的相对取向问题,不同的取向对应不同的势垒高度。基于此,本文简单地引入了一个势垒分布函数来等效地描述这种取向效应,进而对准裂变碎片总动能分布进行修正,最后的结果能够很好地再现准裂变碎片的平均总动能及其涨落宽度的实验结果,进而检验了熔合过程中系统存在“双核”组态的合理性,帮助进一步理解重离子熔合反应机制。(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6-01)

杨俊玲,于振东,冉斌荣,杨阳[3](2018)在《以叁羟甲基丙烷为核合成超支化聚酯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叁羟甲基丙烷为核分子,2,2-二羟甲基丙酸为单体,采用一步法,合成了第二代超支化聚酯(HBPE)并对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光谱(1 H-NMR)、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热重分析(TG)及凝胶渗透色谱(GPC)等手段对产品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超支化聚酯聚合的最适温度为145℃,最佳催化剂用量为0.5%,支化度DB_(frechet)=0.57,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1.2℃,热分解温度在356℃以上。(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8年05期)

谢革英,王浩森,王树平,李宏杰[4](2018)在《贫金属星重元素丰度的核合成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贫金属星的元素丰度随着观测技术的提高,数据越来越丰富,为贫金属星的元素核合成理论和星系化学演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条件.以叁种中子俘获核重元素观测丰度值为约束,分析了部分贫金属星重元素丰度叁种核合成过程的贡献.结果显示,恒星金属丰度越接近于太阳系,其不同核合成过程对重元素丰度的贡献就与太阳系的情况越接;金属丰度较低的恒星,m-s过程对元素丰度的贡献越小,较重的元素丰度贡献主要来自r-过程.(本文来源于《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董文月,沈贤德,觉知丰次[5](2017)在《基于有机催化基团转移聚合方法的聚(N,N-双取代丙烯酰胺)的“先核”合成及其温敏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催化的基团转移聚合(GTP)是一种高效的活性/可控聚合方法,在控制聚合物分子量大小和分布、端基官能化以及构筑不同拓扑结构(如星形/嵌段结构)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本文中,我们首次利用叁(五氟苯基)硼作为有机催化剂以及设计多官能化引发剂(叁、四、六枝引发剂),通过基团转移聚合方法合成星形聚(N,N-二乙基丙烯酰胺)(s-PDEAA),得到了具有可控分子量及窄分子量分布的聚合物。同时,我们也应用该种方法合成含有PDEAA和聚(N,N-二甲基丙烯酰胺)(PDMAA)链段的星形嵌段共聚物(s-(PDEAA-b-PDMAA)s和s-(PDMAA-b-PDEAA)s),得到具有双亲水性质的嵌段共聚物。最后,我们研究了合成的s-PDEAA以及星形嵌段共聚物的温敏性质,并阐述了其温敏性质与枝化效应、分子量、嵌段组成以及聚合物链段序列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期刊2017-10-10)

陈鹏辉[6](2017)在《丰质子重核合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核素合成扩展了核素图,丰质子重核合成是其重要研究部分。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合成重核或超重核可理解为叁阶段,即俘获阶段、熔合阶段、存活阶段,本文重点研究存活阶段。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首先,基于Weisskof蒸发理论结合费米气体模型改进统计蒸发模型,用于描述处于高激发态原子核的退激过程,特别针对丰质子重核,考虑带电粒子(p,d,α)的蒸发;其次,基于双核模型结合改进的蒸发统计模型,对质子数Z=84-90的丰质子重核的合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了描述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合成丰质子重核中的存活过程,我们基于Weisskof蒸发理论结合费米气体模型改进统计蒸发模型。改进的统计蒸发模型包含带电粒子蒸发,与中子蒸发相比,带电粒子蒸发需要考虑库仑位垒穿透,在蒸发轻粒子退激过程中结构效应(壳修正,裂变位垒,粒子分离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改进的统计蒸发模型能够解释~(28)Si+~(198)Pt反应系统蒸发余核截面激发函数,其中带电粒子蒸发起着重要作用。为了研究丰质子重核合成机制,基于双核系统模型(DNS)结合改进的统计蒸发模型,我们以~(28)Si,~(32)S,~(40)Ar为弹核,以~(165)Ho,~(169)Tm,~(170-174)Yb,~(175,176)Lu,~(174,176-180)Hf,~(181)Ta为靶核系统地计算质子数Z=84-90的丰质子重核的合成截面,给出可能的弹靶组合和最佳激发能以及最大截面蒸发反应道。通过计算分析发现:N=126中子壳对纯中子蒸发道蒸发截面有一定影响;~(40)Ar诱发反应的实验蒸发剩余截面激发函数能够较好地被我们的模型解释;对于丰质子重核退激过程,带电粒子与中子蒸发截面相当,特别是α与p的蒸发道;丰质子重核产生截面随着质量不对称度的变大而增大;纯中子蒸发道对靶核同位素依赖很强烈,而带电粒子蒸发道对奇偶效应较敏感。(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6-01)

施伟光,符子剑,王斯晗,梁红姣,侯爽[7](2017)在《异丙胺为核合成超支化水杨醛亚胺镍系催化剂及其催化乙烯齐聚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异丙胺为核合成了一种1.0代聚酰胺-胺型超支化大分子骨架,并进一步与水杨醛和六水合氯化镍通过"一锅法"合成了一种具有新型支链结构的超支化水杨醛亚胺镍系催化剂。采用FTIR、~1H NMR和ESI-MS表征方法证明了合成产物的结构与理论结构相符。在甲基铝氧烷为助催化剂、甲苯为溶剂的催化体系内确定了催化乙烯齐聚的最佳反应条件,在Al/Ni摩尔比1000、反应温度25℃、反应压力0.5MPa、反应时间30min的条件下,催化乙烯齐聚的活性达3.8×10~5g Olig/(mol Ni·h),齐聚产物主要是C8及以下烯烃,含量高达99%。在相同条件下,通过对比不同骨架结构的超支化镍配合物,初步确定了超支化镍配合物催化乙烯齐聚反应体系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7年05期)

常正雪[8](2017)在《高低α晕族恒星的钡铕元素丰度及其核合成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恒星的元素丰度及其特征是我们追踪恒星形成和化学演化的有效探针。Ba元素和Eu元分别是慢中子俘获过程(s-过程)和快中子俘获过程(r-过程)典型的代表元素,其丰度比[Eu/Ba]可作为研究恒星元素核合成过程的一个很好的示踪器。另外,Ba元素的奇同位素(~(135)Ba和~(137)Ba)主要由r-过程产生,而偶同位素(~(134)Ba、~(136)Ba和~(138)Ba)主要由s-过程产生,因此,其奇、偶同位素的相对比例一定程度上代表了r-过程和s-过程对Ba丰度的相对贡献。由此,我们可以根据Ba的这一元素特征追踪r-过程和s-过程核合成历史,研究其可能的产生场所,进而研究恒星的形成演化和起源。我们基于MAFAGS不透明度采样恒星大气模型,分别在局部热动平衡(LTE)和非局部热动平衡(NLTE)下,采用光谱综合法分析了40颗晕星(包括13颗低α晕星和27颗高α晕星)的Ba和Eu的元素丰度,观测光谱分别取自欧南台(ESO)VLT/UVES释放的光谱数据和北欧光学望远镜(NOT)及其光纤阶梯光栅摄谱仪(FIES)的光谱数据。并且考虑到奇偶同位素对BaⅡ共振线λ=4554?超精细结构的影响,通过拟合该谱线的轮廓利用χ~2最小方法确定了Ba元素奇偶同位素的最佳比例,据此来推算r-过程和s-过程对Ba元素丰度的相对贡献。我们的分析结果表明:(1)Ba元素丰度存在一定的NLTE效应,NLTE的丰度修正平均为-0.06dex,且基本与金属丰度无关,但不同的谱线的NLTE效应是明显不同的,其中λ6496?的NLTE效应最强,其丰度修正值平均为-0.15dex;其次是λ5853?,其NLTE丰度修正值平均为-0.03dex;λ6141?受到的NLTE效应最弱,其丰度修正值平均为-0.002dex。(2)Eu元素丰度存在明显的NLTE效应,对不同金属丰度的恒星其NLTE丰度修正最小为0.03dex,最大到0.12dex。(3)高α和低α晕星的[Ba/Fe]丰度不能明显区分开,但[Eu/Fe]丰度却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分,低α晕星的[Eu/Fe]反而高于高α晕星,并且在NLTE下这种区分度更加明显。(4)低α晕星的Ba丰度大部分是r-过程和s-过程共同的贡献,但总体上r-过程的贡献比例更大,有的甚至是纯r-过程的产物。而高α晕星的Ba丰度的核合成机制则更为复杂,既有来自纯r-过程的贡献,也有几乎是纯s-过程的贡献,当然更多的来自s-过程和r-过程的共同贡献,但二者的相对贡献相对低α晕星来说更为不确定。综合上述结果,我们认为高α和低α晕星可能有不同的形成场所,但是二者的产生场所都并不单一,高α晕星可能既有“本地形成”(In situ)也有来自年老厚盘“被踢出”(Kicked-out)的形成机制,而低α晕星也不仅仅来自于矮星系的“吸积”(Accreted),很可能是叁种起源的某种混合,甚至还可能有其他的来源。(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3-17)

郭冰,柳卫平,李志宏,王友宝,何建军[9](2015)在《核天体物理研究进展——元素核合成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总体完成情况在核天体物理反应直接测量、元素丰度观测、核素衰变性质研究和原初核合成反应率等方面,项目组依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和国家天文台的大科学装置,针对核天体物理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在国际一流杂志发表SCI论文10余篇,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项。2完成的研究工作1)理论预言,第一代恒星中核燃烧剩下的灰烬具有一种独特的元素丰度分布。在宇宙中寻找这种元(本文来源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期刊2015年00期)

郁琳[10](2016)在《基于动力学形变的双核模型对超重核合成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核物理学家们开展了一系列关于超重核合成的研究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GSI、RIKEN以及JINR等实验室成功合成了Z<119的所有超重元素。与此同时,包括双核模型在内的许多描述超重核合成机制的理论模型也陆续被建立和发展起来。虽然理论计算的超重核产生截面与已知实验数据符合得很好,但是在预言未知超重核时,不同理论模型的结果之间存在较大的分歧。本论文从动力学形变效应的角度对现有的双核模型进行了改进。早先的双核模型理论研究假设,在超重核的形成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类弹和类靶碎片总是保持基态形变不变。但是我们认为,在描述超重核的形成过程时,除了需要考虑类弹和类靶碎片的质子数、中子数、两碎片核心间距等多个物理量外,还应考虑两碎片的动力学形变效应以及动力学形变效应与其他物理量间的耦合。在重离子熔合反应中,强库仑作用和核相互作用使得类弹、类靶碎片的形变总是随着时间发生改变,需要对其进行动力学处理。由于在重离子的熔合过程中发生了较大的能量弛豫耗散过程,处于高激发态的两碎片中的核子重新布居到不同的能级上,进而引起较大的且不可逆的形变。另一方面,考虑到两碎片的形变参量的改变使得它们的质量、碎片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的驱动势随之发生改变,这些改变影响了其他物理量(如能量、角动量)的弛豫耗散过程、核子的转移过程以及系统的内部激发能,从而继续使得两碎片的形变发生改变。对包含了类弹和类靶碎片的质子数、中子数、两碎片核心间距以及两碎片的动力学形变的主方程的数值求解非常复杂,因此本文暂时将动力学形变自由度与其他自由度退耦合,并将类弹和类靶碎片的动力学形变的演化看成是弛豫耗散过程,通过求解含有两碎片动力学形变参量的Fokker-Planck方程,得到了两碎片的动力学形变的演化规律。把包含了类弹和类靶碎片的质子数、中子数的主方程与两碎片的动力学形变演化规律相结合,发展了与动力学形变效应相关的双核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类弹和类靶碎片的动力学形变的演化主要由两碎片的本征结构和两碎片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2)两碎片的动力学形变的演化存在关联,二者相互制约从而使得反应系统的驱动势向更低的位置移动;(3)类弹和类靶碎片的动力学形变的弛豫耗散的快慢还受到反应过程中的激发能、扩散系数以及反应系统的同位旋的影响;(4)动力学形变效应影响了系统的内部熔合位垒,从而改变复合核的熔合几率以及蒸发余核的产生截面。(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期刊2016-05-01)

核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超重核合成机制研究是核物理研究的重要前沿。目前合成超重核的主要途径为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本文基于双核模型研究超重核的合成机制,即通过输运模型(主方程)解得双核系统状态的时间演化来描述熔合与准裂变过程,用经验耦合道方法得到的俘获截面以及用统计模型方法得到的复合核存活几率,最后得到超重核的蒸发剩余截面。熔合几率的描述是目前最不清楚的,存活几率的计算也十分敏感地依赖于一些核结构信息。为了更合理地描述整个熔合过程,俘获截面的准确计算显得尤为重要。通常,入射能在近垒或垒下时相应俘获截面的计算结果往往与实验值有些差异,而超重核合成的最佳入射能一般都在近垒附近,故本文将讨论影响近垒俘获截面的因素。对于球形弹、靶核发生相互作用时,内禀运动与相对运动的耦合使得两核发生动态形变,导致弹、靶之间存在一个势垒分布,借助高斯分布函数描述这个势垒分布,能很好地再现近垒与垒下的俘获截面;对于有较大形变的弹、靶核,取向效应起着主导作用,考虑这种取向效应后能很好地再现实验结果。另外对影响存活几率的因素做了简单讨论。通过对俘获截面与存活几率的可靠性检验,为更合理、系统地计算蒸发剩余截面作铺垫。由于重离子熔合过程中没有直接的实验信号来“记录”与合成机制相关的信息,目前人们对熔合机制的认识仍不够清楚。幸运的是,准裂变是熔合过程中唯一的直接信号,可以间接地反映熔合过程中的一些信息。基于此目的,本文在双核模型基础上利用已发展了的包含质量不对称度η以及两核形变β1、β2的三变量主方程,在相对更“真实”的势能曲面上数值求解主方程来描述双核系统状态的分布几率及其随时间的演化。首次在同一框架下将能量耗散、核子转移以及动力学形变关联在一起以描述准裂变性质。双核系统的演化过程中,动力学形变影响着系统的势能曲面,考虑这样的动力学形变后能很好地再现准裂变碎片产额分布的实验结果。动力学形变的引入必然要处理两核之间的相对取向问题,不同的取向对应不同的势垒高度。基于此,本文简单地引入了一个势垒分布函数来等效地描述这种取向效应,进而对准裂变碎片总动能分布进行修正,最后的结果能够很好地再现准裂变碎片的平均总动能及其涨落宽度的实验结果,进而检验了熔合过程中系统存在“双核”组态的合理性,帮助进一步理解重离子熔合反应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1].彭卫国,宋汉峰,詹琼,吴兴华,景江红.大质量转动沃尔夫-拉叶星的形成及内部核合成研究[J].物理学报.2019

[2].郭树青.基于双核模型研究超重核合成机制[D].兰州大学.2018

[3].杨俊玲,于振东,冉斌荣,杨阳.以叁羟甲基丙烷为核合成超支化聚酯及表征[J].化工新型材料.2018

[4].谢革英,王浩森,王树平,李宏杰.贫金属星重元素丰度的核合成过程研究[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8

[5].董文月,沈贤德,觉知丰次.基于有机催化基团转移聚合方法的聚(N,N-双取代丙烯酰胺)的“先核”合成及其温敏性质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1).2017

[6].陈鹏辉.丰质子重核合成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7

[7].施伟光,符子剑,王斯晗,梁红姣,侯爽.异丙胺为核合成超支化水杨醛亚胺镍系催化剂及其催化乙烯齐聚性能[J].化工进展.2017

[8].常正雪.高低α晕族恒星的钡铕元素丰度及其核合成过程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7

[9].郭冰,柳卫平,李志宏,王友宝,何建军.核天体物理研究进展——元素核合成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15

[10].郁琳.基于动力学形变的双核模型对超重核合成机制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6

论文知识图

同轴MnO2/碳纳米管阵列的制备及形貌...六核Cu6S4簇为SBU的十二连接fcu拓扑...嵌入CTAB胶束形成SiO2@PS:CTAB纳米...生长了TiO2纳米管阵列的碳布用于污水净...、Blackdye、与N719的分子结构(a)Cu2Tb2簇的结构图;(b)Cu2Tb2簇交流...

标签:;  ;  ;  ;  ;  ;  ;  

核合成论文_彭卫国,宋汉峰,詹琼,吴兴华,景江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