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多音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离散多音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离散多音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可见光,傅立叶,技术,通信,光通信,时域,译码。

离散多音频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卢嘉,常海悦,王杨,曾祥烨,黄馨菂[1](2017)在《基于双单边带离散多音频信号全光波长变换的多路传输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理论分析和模拟仿真了双单边带离散多音频(Twin-SSB-DMT)信号经全光波长变换(AOWC)实现的多路传输。从理论方面研究双单边带信号的产生原理,并对转换光与原始信号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设置推挽式调制器双臂射频信号,得到左单边带为离散多音频-正交幅度调制(DMT-4QAM)、右单边带为DMT-16QAM的双单边带信号。传输速率为20Gbit·s~(-1)的双单边带信号经过半导体光放大器中四波混频效应产生了1~8路高质量的转换光,且转换光携带原始信号光数据,从而实现高阶信号的多播传输。模拟结果表明:双单边带DMT信号在低成本下提高了频谱效率和波长带宽的利用率,改善了整个AOWC系统的性能。从星座图和误码率曲线可以看出,接收端可对8路偏振不敏感的多播信号实现无串扰直接接收,信噪比代价低,进而有利于实现高质量的多播系统。(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7年10期)

王鹏[2](2016)在《离散多音频技术在可见光通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可见光的通信技术主要是应用可见光来实施数据传输和通信的一种新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提高数据传输和通信速度,技术先进性程度超过了既有无线数据的通信技术。其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就是离散多音频的调制技术,将该技术应用在可见光的通信中,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速度,减小数据传输的热噪声与码间串扰。本文主要分析可见光的通信的术,探讨离散的多音频调制技术在可见光通信中的应用,以期提高数据传输、通信质量。(本文来源于《数字技术与应用》期刊2016年04期)

苗圃,吴乐南[3](2016)在《离散多音频塑料光纤通信系统容量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未编码离散多音频调制(DMT)的阶跃折射率塑料光纤(SI-POF)通信系统传输容量的计算,采用均匀功率谱密度(PSD)注入的方法,对SI-POF强度调制直接检测(IM/DD)的通信传输进行数学建模。借助一阶低通和高斯低通信道模型,推导出基于信噪比(SNR)间隔的信道容量和最佳使用带宽的数学计算模型。在不同使用带宽下对系统容量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并分别取不同长度的SI-POF进行实物传输测试。理论计算和传输实验表明了该计算模型的准确性,且信道容量与等效信噪比呈正向分布,与传输距离呈反向变化;使用优化的传输带宽可以减小传输速率的损失。该模型可有效用于SI-POF通信系统的容量计算和最优带宽预测。(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6年01期)

党利宏[4](2015)在《可见光通信中的离散多音频技术的应用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可见光通信技术是一种利用可见光进行通信与数据传输的新型技术,该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数据通信与传输的速度,其技术先进程度远远超过现有的无线数据通信方式。离散多音频调制技术则是一种是用离散傅立叶变换传输调制的多载波系统技术,在可见光通信技术中应用离散多音频调制技术,能够有效地提升数据传输速率,降低数据通信传输过程中码间串扰和热噪声。文章将对可见光通信中的离散多音频调制技术的相关应用做出具体的讨论。(本文来源于《信息通信》期刊2015年02期)

王巍,梁绣滟,王宁,王秋平[5](2014)在《离散多音频技术在可见光通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室内300~800lx白光LED照明环境,建立了一种基于离散多音频调制技术(DMT)的可见光通信(VLC)系统模型,在多径传输信道模型中对其性能指标进行评估。在400lx光照强度下,误码率为10-3和10-6时,使用DMT调制技术数据传输速率分别为260Mbit/s和220Mbit/s,相对于相同条件下多脉冲幅度调制(M-PAM)基带传输系统分别提高了44.4%和37.5%。分析结果证明,可见光通信系统中,离散多音频调制技术不仅能对抗可见光通信中的码间串扰和热噪声,而且在有限带宽限制下显着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张克,周晓正,徐熙宗,付争明[6](2006)在《离散多音频调制系统中的编码和信号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离散多音频(Discrete Multitone,DMT)调制是指高效利用信道,通过对不同的子信道发送不同长度的比特来得到最大信息流量的多载波调制(Multi-Carrier Modulation,MCM)的一种特殊形式。每个子信道上的比特取决于该子信道的信噪比。通过采用先进的编码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DMT系统的性能。笔者对DMT系统中的编码技术和调制方式进行了研究。编码采用的是与Berlek-apmp Massey(BM)算法相结合的里德索罗蒙码(Reed Solomon,RS);调制采用离散傅立叶变换(DiscreteFourier Transform,DFT),并对里德索罗蒙码和离散傅立叶变换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概述。随后讨论了该编码实施方案的潜在效益。仿真结果显示当误码率为10-7时,其编码增益相对于未编码增加了3至6 dB。(本文来源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童瑞君[7](2005)在《离散多音频调制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G.DMT 和无分离器的G.Lite 标准的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ADSL)和甚高速数字用户环路(VDSL)都采用离散多音频(DMT)作为调制编码技术。由于具有频带利用率高和抗多径能力强等优点,近年来受到广泛的重视,应用于很多领域。通信传输信道是连接发送端和接收端的物理媒体,必然会引起ISI 干扰和其它噪声,在DMT 收发器中采用加循环前缀和时域均衡相结合方式消除信道符号间干扰。传统均衡器结构是单有限冲激响应滤波器FIR、FFT 多载波解调器和单抽头滤波器组的频域均衡器叁部分的级连,目的是通过在接收端缩短信道冲激响应长度进而减少ISI。传统TEQ 设计方法,如最小均方误差(MMSE)、最大缩短信噪比(MSSNR)和最大几何信噪比(MGSNR)都是最大化目标函数,但并不是直接最优化比特率。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应用于ADSL 的离散多音频调制技术的理论基础,并对其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分析传统TEQ 设计算法和结构的基础上,重点提出最大信道容量的DMT 系统均衡器设计算法,进一步提出新的子信道SNR 模型。将均衡多载波信道分成等效信号、噪声和ISI 通路,并重新定义子信道的信噪比。利用此定义推出关于TEQ 抽头的信道容量非线性函数,进而提出基于此非线性函数的最优最大比特率(MBR)TEQ 算法,和次最优Min-ISI 算法。系统全面分析和阐述了叁种TEQ 均衡器设计结构:(1)Single-Path,(2)Dual-Path,(3)Per-Tone。利用MATLAB 计算机仿真对不同算法的性能作了估计与评测。其仿真系统不仅比较了各种时域均衡方法,详细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并为今后时域均衡设计算法、均衡器结构的选择和优化参数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通过在8载波服务区ADSL信道上的仿真结果证明:(1)最大信道容量MBR和Min-ISI方法相比传统均衡器设计算法MMSE,MSSNR和MGSNR得到更高的比特率。(2)次最优Min-ISI算法的可用比特率可以达到最优MBR算法的99%。(3) Per-Tone均衡器结构实现Nw抽头FEQ频域独立优化每个子信道,可以使用最小二乘法LS和MMSE设计方法。仿真结果表明相比Single-FIR TEQ设计,Per-Tone对提高信道容量有所改善。(4) Dual-Path均衡器结构在比特率和结构实现两方面得到很好的权衡。(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5-03-10)

邱恭安,徐明远[8](2003)在《离散多音频调制技术的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描述了离散多音频调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其次在Matlab环境下构建了系统仿真模型和所要求的传输信道模型,并对离散多音频调制的初始化过程和动态速率分配进行了仿真试验,计算机仿真结果显示出该调制方式的高效传输性能来自于其独特的动态比特分布。(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期刊2003年01期)

毛婕,高强,阳武[9](2001)在《离散多音频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不对称数字用户环路 (ADSL)这种过渡性的宽带接入网技术 ,讨论了它的关键技术———离散多音频技术 (DMT)的原理 ,简单分析了DMT技术的一些问题 ,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电力情报》期刊2001年04期)

吴国伟,司锡才,栾心芙[10](2001)在《离散多音频系统的计算机仿真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研究了离散多音频系统DMT的的各模块功能。分析了信道编译码方法、交织与解交织及DMT调制与解调等关键技术。还把计算机仿真的结果与实验系统的结果作了比较,实测结果表明,仿真系统的性能达到了较理想的水平。(本文来源于《电路与系统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离散多音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可见光的通信技术主要是应用可见光来实施数据传输和通信的一种新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提高数据传输和通信速度,技术先进性程度超过了既有无线数据的通信技术。其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就是离散多音频的调制技术,将该技术应用在可见光的通信中,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速度,减小数据传输的热噪声与码间串扰。本文主要分析可见光的通信的术,探讨离散的多音频调制技术在可见光通信中的应用,以期提高数据传输、通信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离散多音频论文参考文献

[1].卢嘉,常海悦,王杨,曾祥烨,黄馨菂.基于双单边带离散多音频信号全光波长变换的多路传输系统[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7

[2].王鹏.离散多音频技术在可见光通信中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6

[3].苗圃,吴乐南.离散多音频塑料光纤通信系统容量计算[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6

[4].党利宏.可见光通信中的离散多音频技术的应用探析[J].信息通信.2015

[5].王巍,梁绣滟,王宁,王秋平.离散多音频技术在可见光通信中的应用[J].电工技术学报.2014

[6].张克,周晓正,徐熙宗,付争明.离散多音频调制系统中的编码和信号设计[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6

[7].童瑞君.离散多音频调制技术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5

[8].邱恭安,徐明远.离散多音频调制技术的仿真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

[9].毛婕,高强,阳武.离散多音频技术[J].电力情报.2001

[10].吴国伟,司锡才,栾心芙.离散多音频系统的计算机仿真与实验研究[J].电路与系统学报.2001

标签:;  ;  ;  ;  ;  ;  ;  

离散多音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