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宇:“有感则生生不息”:王阳明良知“生生”探析论文

赵文宇:“有感则生生不息”:王阳明良知“生生”探析论文

摘 要:“生生”是王阳明良知发用的动态过程。良知所生为事物之理,即事物于人之价值,“生生”是良知作为价值本体的表现。作为价值本体,良知圆满具足,故求理只需心上下功夫。仁是“生生”之理,是良知的属性和“生生”的内在依据。王阳明之仁主要指知觉的通活,是“一体之仁”。“一体之仁”规定了良知“生生”的普遍性和差等性,普遍性表现在良知生出对万物普遍的同情,差等性表现为“生生”过程的渐进性及情感厚薄差异。感通是良知的生发机制,有感则生生不息,无感则心物“同归于寂”。良知与事物相遇相感,在“感应之几”上融为一体,良知生出事物之理。气化宇宙是心物感通的前提和基础。王阳明的感通思想是对《周易》《乐记》感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王阳明;良知;生生;仁;感通

在王阳明的思想中,良知是生生不息的,“生生”是良知发用的动态过程。他将良知比喻为“天植灵根”,“天植”旨在说明良知的先天性,“灵根”旨在说明良知的生生不息。“生生”是良知的存在形式,“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1)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36页。离却“天地鬼神万物”,良知无物可感,无感则不生,不生良知便不存在。良知“本自生生”,欲其不生,等于“断灭种性”。“种性”是佛教唯识宗用语,耿宁将其解读为“在第八识(最深的心识,‘种子识’)中原初存在的(‘天生的’)向善之秉性(‘种子’)。 ”(2)耿宁:《人生第一等事》,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05页。若良知不生,人便会失去向善之秉性,“入于槁木死灰”。在宋明理学中,理是事物存在之根本依据,王阳明认为这个根本依据是由良知生出,所以他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虽然“生生”对于良知以及良知“生生”对于物(包括人)均具极为重要之价值,但尚未有学者撰文对此进行专门研究。本文对王阳明良知“生生”进行专门研究,尝试回答良知所生,“生生”依据以及发生机制的问题,以求教于方家。

一 事物之理——良知所生

王阳明主张“心即理”,即理是由心所给出的。“心”指人的本心或心之本体——良知。理指“物”之理,王阳明思想中的“物”主要指事。“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3)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第6页。物是“意之所在”,我们将“意之所在”解为事,“事亲”“事君”“仁民爱物”“视听言动”均为事,所以物即事。良知生出事理,此事理主要指的是伦理道德。王阳明学问的终极目标在于成圣,而他认为圣人之为圣人仅关乎德性,所以他主要在伦理道德领域发论。“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4)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第7页。孝、悌、仁等德性均由良知所生出,良知是道德之本原。

“物”主要指事,也内涵客观之物。王阳明谈“心外无物”:“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5)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第136页。“我的灵明”指良知。王阳明指出,离开人的良知,便没有天地万物了,天地万物依赖于人的良知而存在,因为良知能够“仰”天之高,“俯”地之深。王阳明并不关注本然世界中的天地万物,他所谓的天地万物是指意义世界中的天地万物。自在的天地无所谓“高”和“深”,“高”和“深”是指天地对人的意义。通过“仰”“俯”,良知生出了天地于人之意义。“仰”和“俯”是体验性的动作,实质上是良知与天、地的感通,并在感通中生出天、地于人的意义,天、地便成其所是而存在于意义世界中了。

事物之理由良知生出,“生生”是良知作为价值本体的呈现。作为价值本体,良知是圆满具足的。“明德者,天命之性,灵昭不昧,而万理之所从出也。人之于其父也,而莫不知孝焉;于其兄也,而莫不知弟焉;于凡事物之感,莫不有自然之明焉;是其灵昭之在人心,亘万古而无不同,无或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6)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第267页。此处之“明德”,指“明德”之本体——良知。良知是天赋于人而“灵昭不昧”者,能够生出万事万物之理。所以王阳明才说满街都是圣人。圣人是指德性完满之人,满街人都是圣人自然不是说满街人都是德性完满之人,而是说满街人都是潜在的圣人,都有成圣的潜力。因为人人禀受了圆满具足的良知,构成了成圣的根基和内在依据,只要进行正确且充分的工夫,均可成圣。良知的圆满性为王阳明只在心中求理的工夫路径提供了必要条件。

要征服中国,必须征服人心,中国人心是什么?是千百年形成的儒家文化根基,尊孔还是毁孔,其实是日本欲征服人心的选项。

中国古代学者通常将“寂”和“感”作为对应的意义范畴来使用,如《周易》:“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24)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90页。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华》:“今《春秋》之为学也,道往而明来者也。然而其辞体天之微,故难知也。弗能察,寂若无;能察之,无物不在。”(25)苏舆撰、钟哲校:《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96页。“寂若无”,但不是无。那么“寂”(26)牟宗三在《周易哲学讲演录》中指出,“寂”就良知的明觉讲,“感”是就良知明觉的感应讲。这固然是明见,但用来解释“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一句,却并不合适。因为归寂的并不仅仅是良知,还有花树。将“此花与汝同归于寂”解释为良知与花同归于明觉,显然是不符合语境的。是什么呢?两物互不影响,两物便互相处于“寂”的状态中。“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便是指心物处在互不影响的状态,对于彼此来说都没有意义。但这不等于说心物是不存在的,在本然世界中,两者都是存在的。人要活着,良知便是存在的。深山中花树自开自落,即使无人造访,也存在于本然世界中。

近日,围绕农业绿色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将对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提出更高的要求,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药与药械处推广研究员郭永旺接受了《中国农资》记者的采访。

二 仁——良知“生生”的内在依据

将感通作为生之机制并非王阳明的创见,而是对《周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王阳明与《周易》有较深的渊源,尤喜在困境中读《易》,在读《易》中彻悟“我之所以终吾身矣”。李贽在《阳明先生道学抄序》中指出王阳明思想与《易》之间的继承关系:“先生之书为足继夫子之后,盖逆知其从读《易》来也。”(37)张建业、张岱:《李贽全集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603页。温海明指出龙场悟道实质上是悟通易道。“阳明悟道,源自《易经》。”(38)温海明:《王阳明易学略论》,《周易研究》1998年第3期,第23—32页。

王阳明之仁是“一体之仁”。“仁者与万物为体,不能一体,只是己私未忘。”(13)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第121页。“万物一体”是宋明理学的基本精神,钱穆指出宋明理学家“对于本体论共同的见解是‘万物一体’。”(14)钱穆:《阳明学述要》,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年,第2页。日本学者岛田虔次断定,在中国思想史上,万物一体思想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程明道那里,第二个高峰,则见于王阳明的思想中(15)[日]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87页。。程明道和王阳明均提出“万物一体于仁”,但程明道之仁指超越于人心、遍在于万物而又与万物融为一体的宇宙生之精神,王阳明主要从心的角度看待仁,认为仁是知觉的通活(16)王阳明将仁解读为知觉通活,是对程颢和谢上蔡仁论的继承。谢曰 :“如颜子视听言动上作亦得,如曾子颜色容貌辞气上做亦得。出辞气者,犹佛所谓从此心中流出。今人唱一喏,不从心中出来。便是不知痛痒。古人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不见不闻不味,便是不仁,死汉不识痛痒了。又如,仲弓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但存得如见大宾,如承大祭底心在,便是识痛痒。”。在心的知觉作用下,人与天地万物是息息相关的整体。在王阳明的思想中,仁者与天地万物犹如共处在一个血脉贯通的大身体中,对于天地万物的悲惨遭遇,仁者都感同身受,生出同情之心。所以,仁者见“儒子之入井”,生出“怵惕恻隐之心”;见“鸟兽之哀鸣觳觫”,生出“不忍之心”;见“草木之摧折”,生出“悯恤之心”;见“瓦石之毁坏”,生出“顾惜之心”。“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17)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第1015页。仁与良知一体共在,仁心即良知。所以,良知“生生”具有普遍性,即生出对万物普遍的同情。

王阳明反对朱熹的观点,认为理均是良知所生出。人不仅生而知孝,也知道在具体情形下的事亲之则。“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9)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第3页。“冬温”“夏清”是孝的礼节。人若有“诚于孝亲的心”,夏天自然知道为亲人降温,冬天自然设法为亲人保暖。“诚于孝亲的心”纯是天理,而无人欲,便是良知。“冬温”“夏清”的行孝之则是良知的自然生发。当然也有良知不知的情况,自然求诸见闻,“不知能问”也是良知的发用。“然他知得一个天理,便自有许多节文度数出来。不知能问,亦即是天理节文所在。”(10)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第106页。王阳明不反对见闻之知,只是强调良知作为学问的头脑位置,将良知与见闻之知定位为体和用的关系。“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11)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第77页。所以,王阳明认为良知是理的唯一来源,求理只在心上求。他批评朱熹析心与理为二,心外求理。若严格依据圣贤书中的孝的礼节去做,好比“舞台上扮戏子”,不是真正的孝。

良知的生发具有与普遍性兼容的差等性。差等性表现之一,在于良知“生生”的过程带有渐进性,有天然的次第。良知“见父知孝,见兄知弟,见孺子知恻隐”,“父子兄弟之爱”是良知的“生意发端处”,然后“仁民”“爱物”,这就是天然的次第。王阳明观察草木生发的过程,发现草木先抽芽、后发干,然后生枝长叶,生生不息而又次第分明。原因在于树木有根,有根方能生生不息,有根必然次第分明。在天人合一的思想背景之下,王阳明用直观的草木生发现象来说明抽象良知的生发之理。良知“生生”是个渐渐的过程,呈现出天然的次第,原因在于“生生”有“根”,仁便是“生生”之“根”。“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阳生,必自一阳生,而后渐渐至于六阳,若无一阳之生,岂有六阳?阴亦然。惟其渐,所以便有个发端处;惟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从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孝弟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18)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第28页。良知生发的差等性表现之二,在于爱有差等。“怵惕恻隐之心”“不忍之心”“悯恤之心”“顾惜之心”四者均属同情之心,但情感的厚薄不同。所遇之人或物距己由近至远,同情之心由厚变薄。或者说按照良知发用的次第,同情之心由厚变薄。王阳明批评墨子的“兼爱”是无根之爱,不能生生不息。墨子“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是没有差等的爱。爱无差等,说明没有发端之处。没有发端之处,便是无根之爱,自然不能生生不息。

三 感通——良知之发生机制

“见”并非指人现场面对“物”,而是指良知与“物”的真正相触。即使人现场面对某“物”,也有无法感通的情况。因为良知有可能被私欲所遮蔽,不能实现与“物”的相触。“见”也指“物”在人心中的在场。虽然眼睛没有看到某“物”,但某物在场于人的心中,只要无私欲遮蔽,也会自然感通。“其大要以谓人心虚灵莫不有知,唯不以私欲蔽塞其虚灵者,则不假外索,而于天下之事自无所感而不通,无所措而不当。”(21)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第2079页。王阳明沉迷于佛道欲“离尘出世”,因为牵挂亲人而犹豫不决。他并没见到亲人,但亲人在他的心中。可见,在无私欲遮蔽的情况下,通过眼睛“见”和心“见”,良知都可以与“物”发生感通。

良知生生不息,但仅良知自身不能生。良知只有在与事物感通的情况下(19)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等现代新儒家重视研究中国哲学的感通问题,揭示出感通与生之间的关联,认为人所禀受的天地生生之几在不断的感通中实现。如唐君毅在《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中指出:“而一物之由创造的生起以表现自由,又非在其与他物感通时不显。且物必愈与他物感通,而后愈有更大之创造的生起。由是而此自由生化之原则,……,而是依附于个体所得于天之生生之几、生生之理,亦即个体之能贯通他物之德量。个体之德量,由其与他物感通,新有所创造的生起而显;……但此非一般物之所能, 唯人乃能之耳。”,才能生出事物之理,比如人在“见父”的情况下才能生出孝,在“见兄”的情况下才能生出悌,在“见孺子入井”的情况下才能生出恻隐之心。“见”不是单纯的感官活动,是良知经由感官与物相触。“这视听言动皆是汝心:汝心之视,发窍于目;汝心之听,发窍于耳;汝心之言,发窍于口;汝心之动,发窍于四肢。若无汝心,便无耳目口鼻。”(20)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第39页。“见父知孝”实质上指良知在与父感通的情况下生出事父之理——孝。与“物”感通是良知生发的条件,有感则生生不息,无感则不生。《孟子》记载,齐宣王“见”到堂下有牛被人牵着将要去衅钟,不忍心听到牛哀鸣觳觫,打算以羊易牛。牛和羊的区别在于王“见”牛不“见”羊。王“见”到牛哀鸣觳觫,良知被触动,生出不忍之心。王没有“见”到羊,没有与羊发生感通,也就没有生出不忍之心。

感是良知的品格。良知“常常是感而遂通的”,又“常常是寂然不动的”。 “良知之明,蒸民所同,本自皜皜,本自肫肫,常寂,常感,……”(22)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第2082页。接下来笔者从“寂”和“感”的问题视角来说明感通为良知生发的机制。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23)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第118页。在审美活动中,花的颜色即花于人之意义。花的颜色显现出来,花便存在于意义世界中了。花的颜色显现出来,实质上指良知生出了花的颜色。良知如何生出花的颜色呢?“来看此花时”。前文已经提到,“看”是良知与物的感通。人在看花时,良知与花感通生出花的颜色。有感方能生生不息,无感则心物“同归于寂”。

良知“感而遂通”,与物合为一体。谈到万物一体,弟子存在疑问:血气流通叫做同体,心物血气并不流通,如何称为同体?王阳明指出,在“感应之几”上,万物一体。“问:‘人心与物同体,如吾身原是血气流通的,所以谓之同体。若于人便异体了,禽兽草木益远矣,而何谓之同体?’先生曰:‘你只在感应之几上看,岂但禽兽草木,虽天地也与我同体的,鬼神也与我同体的。’”(27)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第136页。什么是“感应之几”呢?《周易系辞下》记载:“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28)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第409页。周敦颐《通书圣第四》:“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29)周敦颐撰、陈克明校:《周敦颐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6页。朱子注解:“‘几者动之微’,是欲动未动之间便有善恶,便须就这处理会。”(30)朱杰人等主编:《朱子全书朱子语类卷七十六》,第2588页。《周易正义》曰:“几,微也。是巳动之微,动谓心动、事动。初动之时,其理未著,唯纤微而已。若其已著之后,则心事显露,不得为几。若未动之前,又寂然顿无,兼亦不得称几也。几是离无入有,在有无之际,故云‘动之微’也。”(31)王弼著、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08页。由此可知,“几”是“动之微”,离无入有,介于有无之际。“感应之几”是感而未应、将生未生之转化机制。在“感应之几”上,心物感通,二气合为“一气流通”。在此基础上,良知生出物之理。

在王阳明之前的宋明理学家,以朱熹和陆九渊为例,均认为在人心之外有客观之理存在。徐爱早年学习朱子学说,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理”,与其已有观念存在矛盾。他心存疑惑:“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7)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第2页。只从心中求理,不能穷尽所有的理。这与朱熹思想一脉相承,朱熹以孝为例来表达他对此问题的看法:“物莫不有理,人莫不有知。如孩提之童,知爱其亲;及其长也,知敬其兄;以至于饥则知求食,渴则知求饮,是莫不有知也。但所知者止于大略,而不能推致其知以至于极耳。”(8)朱杰人等主编:《朱子全书朱子语类卷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72页。朱熹认为人之知“止于大略”,不能“推致其知以至于极耳”。人天生知道的是大略的理,除此之外的理需要通过格物去心外求得。以孝为例,人天生知孝,但所知只是大略,不能完全知道在具体情况下的事亲之则,“色难养志”等学问还要向古圣先贤学习。

实践证明,材料费用占施工费用的60%-70%,而材料费用是有材料用量和材料价格两个方面组成。材料验收环节能够保证工程施工现场材料使用合格,减少材料使用过程中因规格不一致、质量达不到要求等原有造成的浪费,使得施工项目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气是王阳明思想中构成天地万物的原质。“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32)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第118页。“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33)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第68页。王龙溪将“良知”称为“灵气”:“良知者,天地之灵气,原与万物同体。手足痿痹,则为不仁,灵气有所不贯也。”(34)王畿撰、吴震编校:《王畿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60页。良知发用为一种至清至灵之气,与万物同类,这是两者感通的前提和条件。“同类相感”是中国哲学的传统。董仲舒指出:“物之以类动者也。”(35)苏舆撰、钟哲校:《春秋繁露义证》,第360页。天人同类,“物以类动”,所以天人可以感应。王充也指出感应发生于同类之间:“夫贤明至诚之化,通于同类,能相知心,然后慕服。”(36)黄晖撰:《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58页。他批判天人感应和谶纬神学的理由之一,便是天人不同类,不同类则不能相感。

王阳明指出,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皆以仁为根据。他论证了良知和仁的一体关系:“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这性之生理,发在目便会视,发在耳便会听,发在口便会言,发在四肢便会动,都只是那天理发生,以其主宰一身,故谓之心。”(12)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第36页。在王阳明的思想中,视、听、言、动不仅仅是感官活动,而且是心之所发。若无心参与其中,仅是两物接触,不能产生反应,只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感官活动的实质是心通过感官与物相触,有所生发。心能生的原因在于性中有仁,仁是天赋于人的“生生”之理。性中有仁存在,心才能生生不息,才能视、听、言、动。良知和仁是一体的关系,良知是体,仁是良知“生生”之属性。

《周易系辞下》指出,“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化醇”“化生”是生的其他表达方式,“氤氲”和“构精”指的是天地和男女的交感,“天地”“男女”属于阴阳两级。万物之生是阴阳交感的结果,阴阳的交感是生的机制。《周易·泰卦》中《彖》:“‘《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周易集解》引荀爽言:“坤气上升,以成天道;乾气下降,以成地道。天地二气若时不交,则为闭塞;今既相交,乃通泰。”(39)李鼎祚:《周易集解》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引何妥言:“夫泰之为道,本以‘通’生万物。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各自闭塞,则万物无由得生。明万物生由天地交也。”(40)李鼎祚:《周易集解》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万物由天地二气感通而生。

秸秆综合利用上,基本形成秸秆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等多种利用途径共存的格局,秸秆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2015-2017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3.4%、95.1%、96.3%。畜禽粪便综合利用上,明确了大型养殖场采用“干湿分离+沼气工程+有机肥加工”,中型养殖场采用“沼气工程+配套种植基地”或智能化有机肥加工,建设畜禽粪便处理中心收集处理小散养殖场(户)粪便的综合性养殖污染治理思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有序推进。2015-2017年全市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0.6%、93.3%、95.7%。

相反,若天地万物不感则不通,不通则不生。《否卦》《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小往大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否卦》与《泰卦》相反,天地之气不交通,万物则不生,万物不生即是否。《咸卦》《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相感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周易》中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物物交感,即“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另一种情况是人心的感通,即“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王阳明良知的感通指的是心物感通,与《乐记》中的感通更为相近。《乐记乐本篇》:“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41)孙希旦:《礼记集解乐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76页。乐是人心感物而生,在《周易》感通模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与王阳明良知之感相近。他们均将心物感通作为生之机制,而且生是良知之生,物的作用是触发良知。只是《乐记》所讨论的范围只是音乐,而良知之生涉及到人文世界中所有物之价值。

综上所述,“生生”是王阳明良知之用。良知所生为事物之理,即事物于人之价值。“生生”是良知作为价值本体的表现。良知作为价值本体,是圆满具足的,故求理只需心上下功夫。仁是“生生”之理,是良知的属性和“生生”的内在依据。王阳明之仁主要指知觉的通活,通活的范围是天地万物,所以王阳明之仁是“一体之仁”。“一体之仁”规定良知“生生”具有普遍性和与之兼容的差等性。普遍性表现在良知生出对万物普遍的同情,差等性表现在“生生”过程的渐进性和情感厚薄差异。感通是良知生发之机制,有感则生生不息,无感则心物“同归于寂”。良知与物相遇相感,在“感应之几”上融为一体,生出物之理。生是良知之生,物起到的是触法作用。“感应之几”指良知感而未应、将生未生之时。在此情况下,心物血气流通,一体于气。气化宇宙是心物感通的前提和基础。王阳明在吸收了《周易》阴阳交感的理论基础上构建了其良知感通机制,与《乐记》中的感通更为接近,但《乐记》中的感通指心物感通生出音乐,而王阳明良知的感通生出一切存在之价值,将范围拓宽至极致。

第1代细胞周期疗法中的flavopiridol也被命名为alofocidib,是一种泛CDK抑制剂,其半数抑制浓度(half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值为20~170 nmol/L,因有限的疗效和不可耐受的剂量限制性毒性而导致研发被终止[2]。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3种选择性CDK4/6抑制剂(palbociclib、ribociclib和abemaciclib)的研发,截至目前,都已经得到了相当好的临床获益结果。

ExploringtheGerminationMechanismofWangYangming’sConscience

ZHAO Wen-yu, ZENG zhen-yu

Abstract: In Wang Yangming’s thought, Conscience is a never-ending source. Germin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existence and value of Conscience. What is germinated of Conscience is the principal of things, that is, the value of things to human beings. The Germination of Conscience endows it with the status of value noumenon. Conscience is the only source of principal, so we just seek principal from our heart. Benevolence is the principal of endless, and is the inner basis of germination of Conscience as connotation. Wang Yangming’s benevolence mainly refers to the living of consciousness, which is “the Integrative benevolence”, which means prescribes the universality and inferiority of conscience’s “germination”. The universality manifests that conscience produces universal sympathy for all things, and the inferiority manifests itself in the gradual process of “germin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in emotional thickness. Empathy is the germinal mechanism of conscience, and so it is endless when there is an empathy or it cannot germinate without empathy. The empathy between Conscience and things can be integrated into one to produce the principal of things. “One air circulation”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the empathy of Conscience and things. Wang yangming’s thought of empathy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YiJingandTheRecondsofMusic.

Keywords: Wang Yangming; Conscience; germination; benevolence; empathy

作者简介:赵文宇,史学博士,华侨大学国际儒学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阳明心学(E-mail: 1360395722@qq.com,福建 厦门 360121)。曾振宇,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儒家哲学(山东 济南 250100)。

基金项目:华侨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朱熹与王阳明孝论比较研究”(7SKBS23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代哲学基本范畴研究”(13JJD720011)。

中图分类号:B244;B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9)04-0034-07

收稿日期:2019-02-05

【责任编辑陈 雷】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赵文宇:“有感则生生不息”:王阳明良知“生生”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